《汴京风骚》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汴京风骚- 第10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遍间旧史,若鲸吸川,别白是非,不少借隐,躬耕冷室,用力最勤,唐史长编近七百卷,皆出淳甫之手。设书局十二年间若无一淳甫,其状如何?不堪想啊!”

  他谈到《资治通鉴》的现状:

  “《资治通鉴》一书,篇帙浩繁,计约为三百卷左右,今定稿者,仅十之六七,然光近党力衰,精力似已不济,目视近昏,齿牙无几。但愿天公能假光三四春秋,以成此书,则光无所求了……”

  郑奂仍在默默地作画。

  文彦博立即接过司马光的话题,抛出了自己此行之所图:

  “君实啊君实,何苦执著如此?蜜蜂筑巢,尚知戏游花丛;蜘蛛织网,尚知夜作昼眠,你何劳逸之不分啊!《诗经》有云:‘靡哲不愚’,是说圣哲之人也有糊涂的时候,这句千古妙语,却偏偏叫你证实了。你治《资治通鉴》,当知魏武曹操有几句吟唱:‘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恰之福,可得永年’,离开清冷的书斋吧,走出狭窄的独乐园吧,丢开你日夜守而不舍的《资治通鉴》吧,随我到一个舒心畅怀,无忧无虑的地方去……”

  长者毕竟是长者,倚老卖老的长者往往是不容争辩的长者,司马光突然感觉到此时的文彦博仍然是三十年前的朝廷宰相,自己此时已完全进入了三十年前太常礼院掌管文书的角色。他神情惶惶然,急忙拱手请教:

  “潞公所言‘舒心畅怀,无忧无虑’之地何在?”

  “洛阳‘耆英会’。”

  司马光几乎惊讶出声,但见文彦博朗目炯炯,如火相逼,一副自信自得之状,他欲断然拒绝的回答噎在嗓间吐不出来了。真是一日为师,终生门下啊!他慢慢吞回卡在嗓间的话语,佯作不知,拱手恭敬询问:

  “潞公所谓‘耆英会’者何?”

  “‘耆英’者,老英雄之谓也。会而结社,乃仿唐代诗人白居易‘九老会’之所为。”

  “宗旨何在?”

  “开筵坐花,飞觞醉月,鼓腹而歌,以乐其生。”

  “耆英高贤何人加盟?”

  “郑国公富弼彦国、司封郎中汝言君从、太常少卿尚恭安之、大常少卿赵丙南正、秘书监刘几伯寿、卫州防御使行己肃之、太中大夫建中正叔、司农少卿慎言不疑、龙图阁直学士赵焘景元、太中大夫张问昌言,均已入会加盟。现时唯缺一人……”

  “所缺何人?”

  “执印挂帅之士,大宋之白居易白乐天啊!”

  司马光急忙应声附和:

  “潞公德高望重,朝廷栋梁,文勋武功,世人共颂,天下学子高山仰止,朝野人心仰福所倚,当掌‘耆英会’之旗而无愧。”

  文彦博捋须大笑:

  “老朽年已七十有七,行将就木,掌什么旗啊?唯愿以此衰老之躯,充当马前走卒之役,鸣锣开道,为贤者鼓吹,为能者呼号。连日所思,已为‘耆英会’觅得一位执印掌旗之人。”

  司马光急声询问:

  “此人是谁?”

  文彦博从容作答:

  “司马君实。”

  司马光大惊失色,“啊”地一声呆住了。

  画家郑矣作画完毕,掷笔于案,捧起画像展于司马光面前:

  “司马公请审视,‘耆英堂’里唯缺公之形容啊!”

  司马光惊慌站起,面对文彦博,拱手弯腰,声音发抖:

  “潞公,此事万万不可!司马光才疏学浅,遇事懵懂,生性呆滞,拙愚无比,怎能‘开筵坐花’?司马光既无酒量,又无诗才,行酒无令,猜拳头晕,怎能‘飞觞醉月’?司马光黄面白发,骨瘦如柴,齿牙无几,胸背相贴,怎能‘鼓腹而歌’?只怕是敲破肚皮,也敲不出一缕声响的。再说,‘耆英会’以年七十为岁界,光今年只有六十四岁,怎敢僭列耆英高贤之列。潞公,请你网开一面,饶过晚生吧!”

  郑免看着司马光惶恐怜乞的样子抿嘴笑着。

  文彦博却频频点头,似乎动了恻隐之情,挽司马光之手娓娓而语:

  “君实啊君实,你的申辩和难处,真使我心肠发软了!我知你平生好学,学则锲而不舍,锲而有成。‘开筵坐花’,必能改变你迂阔之性,‘飞觞醉月’,必能消散你忧郁之思,‘鼓腹而歌’必能强健你消瘦之体。君实年虽不及七十,但可依唐代洛阳‘九老会’破格吸引六十二岁狄兼囗入会的古例办理,此难题已迎刃而解。至于‘执印掌旗’之事,文彦博退让一步,待君实年满七十,再行击鼓升帐之典。君实,老朽如此办理,总不算强你之所难吧?”

  司马光哭笑不得,望着眼前这位装聋卖傻、移花接木、城府深沉的老前辈说不出话来,在啼笑不得的摇头中,他似乎悟通文彦博的本领:近六十年的官场生涯,此公败而不落,落而不倒,也是一种才能啊!

  文彦博对司马光的频频摇头似乎是视而不见,高声致语画家郑奂:

  “郑郎,君实感谢你的丹青劳作,这幅画像该挂进‘耆英堂’了!”

  司马光情急,单腿跪倒在文彦博面前哀声请求:

  “潞公……”

  城府深沉的文彦博根本不让司马光把口中的话语说出:

  “君实,‘耆英会’无你,则洛阳失色,大宋失色,天下失色啊。再说,文彦博也没有脸面走出这独乐园,也没有脸面去见洛阳的朋友了。”

  司马光张口结舌,重重地低下了头,说出了一句文彦博需要的话:

  “潞公,司马光……从命了。”

  正月十五日是上无节,“郑公园”里流觞溪畔的耆英聚会,可真是一场灾难的肇端!

  郑国公富弼的园林,居洛阳园林之首,红墙内三十顷土地上的亭台楼阁、清溪、竹林、苍松古柏、花圃湖泊、幽径曲道,似乎采撷了洛阳园林所有风光的精华,成了大宋西京繁华璀璨的象征。今晚是上元节,华灯万盏,各尽奇巧,饰于高台楼阁、竹林溪畔、松柏枝头、曲径弯处,似繁星落于人间,在碧翠的苍茫朦胧中,织成了无数银河。一轮圆月爬上东山,用素波清光,凝视着松柏林间的“流觞亭”和“流觞亭”前一带九曲曼绕的“流觞溪”。

  “流觞溪”是“郑公园”内天造自成的一方钟灵幽境。“流觞亭”是为彰扬“流觞溪”而建造的高台五间屋舍,都是郑国公富弼致仕后平日安歇会友的地方。

  “流觞溪”岸边排列着郑国公府十三人组成的家彼乐班。她们盛妆珠玉、花枝招展,正在用欢乐的琴音歌声,为“耆英会”亮牌剪彩。一首流行于官衙、酒楼、妓院的迎宾曲响彻夜空。

  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

  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

  食野之苹。

  我有佳宾,

  鼓瑟吹笙。

  月色银光照映着“流觞溪”畔择石而坐的耄耋英雄们:

  七十九岁的郑国公富弼,须眉皓白,着裘袍皮帽,在两个侍女的陪伴下,坐在铺有豹皮的一块鹤状璞石上。富弼今夜神态优悠,兴致极高,拍膝和歌而唱,声音苍劲低沉,显示着主人的热情和慷慨;

  七十七岁的潞国公文彦博,衣冠楚楚,着裘袍,戴皮帽,围狐尾,他是今夜“耆英会”的组织者,显露出兴奋和激动,他从一位乐伎的手中拿过月琴,濒水而立,弹弄不停;

  七十七岁的司封郎中席汝言,眉飞色舞,着红缎飞云长袍,戴双翅红呢软帽,挺直了肥胖的腰身,乐呵呵地笑着;

  七十六岁的太常少卿王尚恭,文质彬彬,着蓝缎锦袍,戴黑色毡帽,坐在一块铺有羊皮的舟状璞石上,也许因为着衣单薄,经不起夜风吹袭,不停地咳嗽;

  七十五岁的太常少卿赵丙,神采飞扬,着紫色暗花锦袍,戴立毛护耳五彩圈,盘发于顶,用贪婪的目光,打量着弄弦高歌的乐伎歌伎;

  七十五岁的秘书监刘几,神情恍惚,着灰色锦袍,戴黑色软帽,正不停地转眸张望;

  七十五岁的卫州防御使冯行己,神态昂然,着褐色缀丁戎装,坐在一块铺有棉垫的璞石上,残留着军人气概,目不斜视,一副气嘟嘟的样子;

  七十三岁的太中大夫楚建中,神情懒散,着紫色锦袍,戴幞头软帽,手持一条松枝,搅和着溪水流波;

  七十三岁的司农少卿王慎言,神情严峻沉稳,披貂氅,围狐尾,禁口不语,似在沉思;

  七十一岁的太中大夫张问,神情激昂,着红色锦袍,戴红色软帽,顾盼左右而高声谈笑,旁若无人,自放自纵;

  七十一岁的龙图阁直学士赵焘,举止不凡,着紫色锦袍,不戴帽子,盘发于顶,择溪水中一块露出水面的璞石而坐,双脚脱履去袜,拍打着冰寒的溪水,放声和弦仰面而歌;

  六十四岁的司马光、是被文彦博破格拉入“耆英会”的,在这些“尚齿不尚官”的耄耋长者面前,他自然是排位最末。他着一件已褪了颜色的蓝色棉袍,戴一顶短檐护耳棉帽,撑着一副瘦骨前倾的身架,自觉地择溪尾之石安坐,颇显卑小寒酸。但他似乎不曾察觉自己的窘迫,默坐无语地欣赏着歌伎乐伎们的弹唱,似乎等待着这片人间仙境中即将发生的一切。

  九曲婉转、清波缓移的“流觞溪”,无数盏蕉叶状、莲荷状的竹制金漆酒囗,满盛琼酿浮波而下,忽儿结伴旋转,忽儿倚岸停歇,忽儿追踪流波,忽儿分散泊于璞石之侧,天籁精巧、变化莫测。因为郑国公府几位开坛取酒、“斟酿、放囗的“酒博士”劳作于溪流上游的松柏浓荫中,更增加了这九曲流觞的神秘和雅意。按照“九曲流觞”之规,泊于石之四周,据石者必饮,饮尽必歌。于是琴声、歌声、谈笑声、促酒声、喧嚷起哄声,不绝于松柏林间。

  郑国公富弼捧绎饮酒,和弦而歌:

  九曲流觞坐语哗,

  心境安信即为家。

  切莫辞饮十分酒,

  任人笑我满头花。

  潞国公文彦博:

  绿树华灯飞彩霞,

  魂入酒乡不忆家。

  醉眼朦胧君莫笑,

  清波流水尽莲花。

  司封郎中席汝言:

  月色银光映酒囗,

  笑语何时入万家?

  惆怅繁星似有恨,

  ?##陀ㄓㄊ抢峄ā?
  溪水悠悠,流绎不绝,酒香溢漫于幽径园林,浸溶于月色银光,染透了湿淋淋的琴音歌声。九曲流觞既不“尚齿”又不“尚官”的任意赠与,已使郑国公富弼、潞国公文彦博、司封郎中席汝言、太常少卿王尚恭酒醉五分,已使司马光、楚建中、赵丙酒醉七成,已使卫州防御使冯行己、秘书监刘几、司农少卿王慎言、太中大夫张问、龙图阁直学士赵焘胡说八道了。

  司农少卿王慎言已被酒力揭去了往日的稳健沉稳,冲垮了往日三思而语的牙关,在醉态踉跄中,解去貂氅,扔去狐巾,伸出双手,从流波中捞起飘动的酒囗发起了酒疯,他要乐班弹奏起乐府古曲,举囗望月,嚎着嗓子唱起了时下流行的一首民谣:

  吏勋封考,笔头不倒。

  广度金仓,日夜穷忙。

  礼祠主膳,不识判砚。

  兵职驾库,典了碎裤。

  刑都比门,总是冤魂。

  工屯虞水,白日见鬼。

  这是不满朝政的怨词谤语啊!人们全然愣住了。司马光突觉如一盆冰水淋头,他不仅震惊于王慎言的不“慎言”,更震惊于朝廷六部的腐败黩职。

  富弼毕竟是“耆英会”里年岁最高的长者,而且这样的怨词谤语是出现自己的园林,便高声表明自己的态度,并为王慎言解说:

  “无疑(王慎言字),你是真的醉酒了!醉语无真,醉语无实啊……”

  王慎言没有回答,他在吐出心里的积愤之后,便一头倒在溪岸边痛快地睡去了。可七十一岁的赵焘,仗着酒力、晃悠悠地站在璞石上,大声高喊:

  “不疑是喝……喝多了,醉,醉了!把这首民谣唱、唱错了。姑娘们,起、起乐,我唱!”

  乐伎们紧忙弹奏,赵焘指手画脚地破着嗓子唱起:

  吏勋封考,三婆两嫂。

  广度金仓,细酒肥羊。

  礼饲主膳,淡吃韭面。

  兵职驾库,咬姜呷醋。

  刑都比门,人肉馄饨。

  工屯虞水,生身饿鬼。

  这不仅是怨谤朝廷,简直是用刀捅朝廷重臣的心肝,人们不只是感到惊讶,而是心如擂鼓般地惊恐了。富弼已是目瞪口呆,司马光头脑一片空白,民谣如此,民怨如此,朝政如此,不敢深思啊!不等司马光纷乱的思绪安静下来,七十五岁的卫州防御使冯行己又在醉醺醺地大声呼号:

  “‘兵职驾库,咬姜呷醋’!士卒苦啊,有的连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