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仑和他的快意人生:风马牛》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冯仑和他的快意人生:风马牛-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Α�
  不丹不需要谷歌?
  不丹是一个宗教国家,民族比较单一,人民一直生活在宗教信仰中,所有出国留学的人没有滞留的,国家这么穷却基本都回来了,我很好奇。制片经理跟我讲,因为这里有方向感,西方虽然很好,但是他们不知道该往哪儿去,没有方向感。而一回到不丹,看见经幡,看见寺庙,看见僧人,他们就知道自己在哪儿,要去哪儿,会怎么样。他还说了一句至今让我记忆犹新的话,他说:我们在不丹不需要谷歌,每一个人都是谷歌,因为每一个人都知道前行的方向。
  在僧人比士兵多的不丹,人人安贫乐道,人人都有方向感,令我很感动。当今社会很多人感到焦虑浮躁,容易失去方向感,同时也失去了搜索的功能,而“方向感”这三个字一直在我心里萦绕,我在思索,一个好企业同样也要让员工有方向感,回来以后我就要召集人力资源部门开会,加强员工培训,作价值观的引导,让万通人有明确的方向感。
  有幸,不丹国师还邀请我们一起去他家做客。一进去后的心理落差让我们惊讶不已,家具和陈设极其简陋。国师说:我们的人民都是这样,我们的生活水平是比较平均的。以前我曾研究过实现幸福的两种方式,一是管理好欲望,二是增加满足欲望的手段。通过减少物质层面的欲望,增加精神的和对未来世界的预期,这是宗教做的工作。宗教还做一件事,就是培训,一本书几千年,通过寺庙、清真寺、佛堂以及教堂,经过师父、阿訇、牧师这些人不停地在宣导,其实这就相当于培训。培训的结果是什么呢?宗教成为天下第一品牌。
  而现代社会我们通过科技、权力、军队、金钱寻找满足欲望的手段,可是这种满足是阶段性的。比如渴了,买了一瓶水喝,满足了,但是我又想喝可乐了,喝完可乐我还想吃哈根达斯。实际上物质手段、权力手段永远落后于欲望,满足只是瞬间的,不足感永远存在。这给我们一个启发,公司做管理的时候,要两方面用力,除了给员工物质激励,给予期权奖励,也要有一个精神、价值观、欲望的管理,这样公司的员工才会感觉很幸福。
  这使我想起在沈阳看到的一家公司,老板是天主教徒。他的员工每天也培养天主教的精神,到处都写着爱,主啊,爱你,对客户特别好,员工工资不算高,但相互充满了快乐和慈祥,公司的生意还巨好。
  不食人间烟火的孩子
  不丹的尼泊尔移民比较多,所以他们一直坚持在文化上独立。保持文化的传承和独立,是他们国家独立完整的前提条件,后来我通过观察发现,小国跟大国想问题确实太不一样。我问国师为什么不跟中国建交,是不是跟中国不好,国师说,不是不好,是我们没有能力。我头一次听说跟某个国家建交还要能力。他说是啊,全世界有200多个国家,每个国家建交都要建立使馆,有使馆你就得派人就得买房子,我们觉得没有必要花这个钱,而且我们跟很多国家没有联系也不影响什么。目前我们在全世界只与5个国家有外交关系。
  不丹中央政府财政的40%来自于印度的支持、补贴,还有国际组织的很多援助。我们看到一所私立小学,有来自澳大利亚、瑞典、欧洲的老师,他们是来做义工的,可见这个国家也很吸引人,我们问他们教完书走不走,好多都说不想走,再续一年。
  同行的朋友很怀疑这种幸福的氛围能否长久,不丹人说他们有信心保持。为什么?又回到宗教上来了,就是因为有经幡,有僧侣,不丹追求的就是幸福指数,不追求GDP,不追求物质发展,他们要保持一个平衡。这让我忽然想到了以色列,以色列处在一个怨敌环伺的环境中,还有着犹太人被屠杀的经历,所以这个国家对安全的考虑永远是第一位的,他们的凝聚力既来自宗教也来自历史。不丹好像没有历史上的这种痛苦。如果一个国家痛苦的历史太长,会影响到人民的幸福指数。不丹就像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孩子,纯净清澈,质朴天然,有信仰,有自由,复杂和世俗能顿时在不丹的空气里净化为简单,最后回归平静。
  关于不丹,神秘、纯净,领略了一二,体会了幸福。
  

宝岛千里走单骑(1)
2009年我50岁,作为给自己的一份生日礼物,我在台湾骑自行车环岛一圈儿,9天骑了1 100公里。其实刚开始我是约了一些朋友,想到台湾进行一些深入的了解和观光,走路时间太长,骑自行车可能是一个好方法。专业运动员一般要7天,普通人的行程是12天,而大家都是企业家时间比较紧,就压缩到9天。行程一定,我二话没说,行,提包准备上路。结果报名临走的时候,俞敏洪刚体检完,腰椎间盘突出,李彦宏9天中有些重要安排,王石紧接着后面有个大型爬山计划,担心体力跟不上,最后只剩下我和另外一个朋友俩人,同行还有4人,均是台湾捷安特自行车企业的医生、技师。因为我每年都有些户外运动的锻炼,每天长跑1小时,坚持了13年,所以对麻烦事一点不害怕。我在大陆曾经骑最烂的自行车用了24天从北京骑到青海,走了2 000公里,我就是个爱折腾的人,收不住。
  知道人生的上坡下坡,审时度势
  说着这就上了路。到第二天早上出发的时候,我以为先要训练,结果车都准备好了,发了一身衣服、一辆车、一顶帽子。我联想到22年前我骑的是梅花牌自行车,车挺破,闸是竖着捏的,座儿也挺硬。捷安特是全球第二大自行车企业,自行车的车带特别窄,车座特别高,屁股得翘起来。车把虽窄但很活,有十几个变速挡。我从来没骑过,上去就犯晕,不会操作,第一个转弯就摔了。20年前摔的左腿,这次摔的右腿,好了,对称了。让技师将车把调紧了一些,好了点儿,坚持骑了下来。
  我们最多的一天大概骑了150公里,在高雄赶上台风,气温37摄氏度,用汗如雨下、挥汗如雨形容,一点儿不夸张。我们每天一里一里地骑,别人在前面骑,我一个人被落下很远,也就在后面慢慢骑。当然他们有补给车,老有人提醒我,是不是坐车,我说我肯定不坐,就是晚到点儿。这能锻炼我的耐力,每天骑12~14个小时,骑完之后什么都不想,我还带了很多书,以为路上可以看书,写点儿字,最后什么事儿也没有干,每天晚上都累到瘫倒,第二天继续上路。
  台湾东部都是山,起伏特别大,最大一个坡儿有将近11公里,实在是骑不动。我有一个体会,人生也是这样,有多少上坡,就有多少下坡,上多少就下多少。有时候会感觉是不是上坡短、下坡长,其实只是用劲儿不一样,上坡使的是吃奶的劲儿,下坡是紧张,下坡我最快放到时速43公里,我们有一个人放到50公里。上得最慢的时候是时速1公里,实在上不去。但是我在想,其实做一件事情,“上坡”的时候会特精神,“下坡”的时候反倒容易松懈,也容易出事。这次骑行对骑上坡的印象非常深刻而且感触颇深,所以我回来后当即就跟公司团队开会,提到不能在上坡的时候用劲儿太足,下坡不用劲儿。我们发现有两个女孩子,开始认为她们不会骑得过我们,可是她们骑得很匀速,一直在我们前面。在骑速上要匀速,而不是疾速。
  不可小视无形的力量
  第二个体会是关于台风。这次是我在台湾第二次遇到台风。我们曾经作过实验,风1级的时候什么样,10级的时候什么样,12级的时候什么样。风到12级的时候,你发现风是硬的,最软的东西也变成了硬的。风到10级以上,你会感觉迎面有一堵墙,能把人推倒。我们看到骑摩托的女士被风整个掀倒,车砸到身上。人生有很多东西像风,达到一定级别就能将人掀倒,你会感觉到流言飞语、别人的议论、潜在的威胁,我们看不见却能将我们打倒的东西很多。互联网也是风,通过互联网我们能救人、捞人,但也能毁人,一句话就可以把你毁了。世界上有些看不见的力量,突然之间变成强大的东西,足以让你去死,但是你没有办法生气。有形的力量,别人挥拳,你抽刀,但是像风一样的力量来了你怎么办?舆论、道德、媒体,所谓这些软性的东西,像风一样把你吹倒的时候,你没办法急,你不能跟所有人急,你跟所有人急,你就是恐怖分子。一定要体会软和硬的东西,在生活当中去避开这些软性的东西,不要让你的敌人像风一样存在。而你自己应该逐步形成一种巨大的软实力,道德力量、能力、影响力、眼光,包括人格力量,让所有敌人见了你望风而逃,这样才行。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宝岛千里走单骑(2)
文化的隔膜在于一小时后有无话题
  第三个跟大家分享的是我们对台湾的观察。什么叫文化的隔膜,这回特别有体会。原来我们认为台湾人没什么文化,虽然都是中国人,说中国话,彼此之间也都很好。这回我发现了,所谓文化的隔膜和差异是什么——谈话进行了半小时、一小时以后就没词儿了。这次骑行活动我们天天跟台湾人在一起,从早到晚吃饭,除了睡觉不在一起,几乎都在一起,你总得说话,我已经够能说的了,但后来也发现找不到词儿了,不是没词儿,是我怕说错了。大陆人嘛,政治不能谈,台湾人彼此也不谈政治,不知道对方是“蓝”的还是“绿”的。我们在大陆说个荤段子,这儿也不能谈,怕人家说大陆人没教养。你只能问对方多大了,在哪儿住,上过什么学,但这话10分钟就能说完。再问,又不能问人家结婚没,这种个人私事也不便于打听。谈企业管理,倒是可以谈一阵,但骑车很累,谈这么沉重的干吗。最后你发现文化的隔膜,就是一小时之后没有话聊。此行还有一个人是大陆的朋友,我们两个在一起都有同感。你跟外国人谈恋爱也是这样,跟外国人开商务会议,谈五六个小时,都是谈规则、谈利益,但是除了这个之外很难找到其他话题。这次近距离跟台湾人接触,发现两岸文化差别非常大。
  举一个例子。我实在没什么话说了,就随便找了一个问题。我说假如你买不起房,你有三种选择:第一,骂政府,政府不好,不让我买房;第二,骂开发商,把房价涨起来了;第三,骂自己,挣不着钱。你会怎么选?回答的是3个台湾朋友,出人意料的是这三个人没有一个人骂政府,也没有一个人说地产商,都在说自己。男的这样,女的也这样,岁数大的这样,岁数小的也是这样。三人中两人都说自己命不好。有两个人展开了一下,说市场是波动的,贵的时候买不起,等便宜的时候看看能不能买得起。另外一个说,如果政府来管这件事,让每个人都能买得起房,那么政府越干预、社会成本越高。这是王品集团的部门经理说的,这种说法很有意思。对比大陆这边呢?人们第一骂政府,第二骂开发商,从来没有人骂自己,这就是文化差异。他们为什么不骂台湾社会呢?很奇怪,在台湾,官员害怕法律,老百姓敬畏神灵,道教的庙宇超过千座。以前在台北的时候,每村、每镇、每县都有庙宇,公务员有法律管,害怕媒体,怕媒体揭露、法律制裁,老百姓敬鬼神,社会很有次序。回头看大陆人,无神论者多,官方统计信教的就是一亿多,还有信*主义的,加起来两亿多。
  上一次去台湾爬山的时候遇到一位大姐,这位大姐三十*岁,喜欢爬山。我问她买房了吗,她说没有,租房快20年了。我问她有小孩吗,她说有3个。我追问为什么不买,她说买不起。我又问那小孩怎么办,她说那是他们的命,让他们自己去想,她喜欢这种简单的生活方式,她就这样。这次我又联想起那位大姐,感觉台湾跟我们很大的差异在于法制、信仰这两件事上。如果没有信仰,人总是骂别人,总是在抱怨,这个社会就特别不稳定。
  台湾女孩跟大陆女孩的眼神也有很大差别。台湾女孩内敛,眼睛向下,大陆女孩多半是东张西望的。我们总是看别人有什么毛病,政府怎么着,开发商怎么着,邻居怎么着,同事怎么着,总是在注意别人的眼神。两地的差异在这点上非常明显。最近又在谈房价,我想起这件事,实在是难以置评中国房价问题,但我觉得我们应该向台湾人学学眼睛向下看。 。。

宝岛千里走单骑(3)
宗教般的企业文化
  再有一个,是让我受感动的一件事情——大陆有那么多家自行车企业,能记住的没有几个,而台湾这么一个小地方,捷安特自行车品牌已经成为自行车行业内世界排名第二的大品牌。老板60多岁,带头骑车环岛。一家企业只要奋斗,多么�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