兀抗硎欠啦皇し赖摹Mㄑ度绱朔⒋铮肮怼辈Ω龅缁埃蛘咧竿吩谑只醇裎杵蹋⒕突岵灰矶伞I虾P鸵皆旱玫较ⅲ芸炀突峤形シㄎス娴暮奂Q诟腔蚰ㄈァU庋唤龌岬贾峦换骰槭О埽一勾虿菥摺�
2007年1月4日,元旦总算在陈晓兰的烦虑中过去了。上海市药监局上班了,陈晓兰早早就赶了过去,催促他们去执法稽查。那位资深官员告诉陈晓兰明天就去。陈晓兰提出要监督执法,配合检查。他没有犹豫就同意了。
“那么,你们能不能跟卫生监督部门沟通一下,看看能不能联合执法?”
“好啊。”他表示赞同。
陈晓兰满意地走了。她下楼后又“噔噔噔”跑了回去,对那位官员说:“还是你们先去执法检查,查出问题来再找卫监。”
“好的。”他答应道。
“我告诉你,这事我跟谁也没说,如果走漏风声,我就找你。”性情率直的陈晓兰忍不住说出自己的担忧。如果药监局一家执法稽查,风声走漏肯定是药监局内部有鬼;如果两个部门同时稽查,鬼在哪里就说不清了,这样就等于给鬼提供了可钻的空子。
官员似乎早就看出来陈晓兰的意思,笑了。
“说好了,明天一定要去啊!”陈晓兰临走又叮嘱一句。
“好的。”官员说。
“去之前一定要通知我!”
“好的。”
陈晓兰回到家,又忐忑、焦虑地度过一天。
5日上午10时许,陈晓兰接到电话,邀请她去上海协和医院配合执法稽查。她急忙打电话给新华社记者刘丹、《南方周末》的记者柴会群,还有病人王洪艳,让他们火速赶到医院。
在门诊部门口,陈晓兰见到了刘丹和柴会群,紧张的心绪略微放松一下。他们俩是以病人的身份配合执法稽查的,他们年龄很般配,看上去很像是一对小夫妻。陈晓兰对视一下,没有说话。他们领会了她的意思,紧跟在后。当陈晓兰他们上电梯时,刘丹和柴会群也挤了上去。这时,煎药时的工人推一车中草药上来,车像活塞似的把电梯里的人挤到边上。电梯动了,人和草药,还有那浓郁的药味儿伴随着指示屏上显示的数字而上升。1、2、3,随着一声提示音,门打开了,电梯里的人鱼贯而下。
一个医生的救赎 第四章(3)
三层是不孕不育诊疗中心,几位候诊的病人静静地坐在走廊的椅子上。柴会群和刘丹走了过去,在椅子上坐下来。他们转瞬就忘记了自己正在扮演的角色,像采访似的对身边的病人不断地发问。
候诊的病人都来自外地,脸像干旱土地忧愁和痛苦从龟裂处溢出。生育的渴盼像一片多灾多难的玉米地,每当将要抽穗时就遭到水涝、旱灾和冰雹,那不甘心的希望像只手在蹂躏着他们的心。“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观念淡泊了,可老人焦急抱孙子、外孙子的念头却没有减弱,老人的目光围着女人的肚子转来转去,似乎要从里边挖掘出一枚鲜活的卵子。尽管国家在倡导计划生育,可是生不出孩子似乎是社会最不能容忍的生理缺陷,让这些不孕不育者在众人面前抬不起头来。同病相怜,坐在这里,前后左右都是不孕不育的人,他们不再感到压抑了,不禁长长喘一口气。女人像小鸟似的低语,交流着看病的经过;男人像棵树,没风就没有动静。
刘丹和柴会群的问话与病人不同,像勘探似的在搜索和挖掘什么。刘丹和柴会群的举止很快引起保安的警觉。保安手持对讲机,站在离他们不远的楼梯口,目光像见血腥的苍蝇叮在他们俩身上。陈晓兰看着很着急,怕保安发觉了异常报告医院,那样这次行动就会流产。保安走了过去,站在了他们身旁。刘丹和柴会群意识到了自己的疏忽,那像24针打字机似的发问停了下来。他们像病人那样不吱声了。
陈晓兰有点儿焦急不安,目光不时瞟向楼梯口,等待着王洪艳。她告诉陈晓兰,在她做完“宫-腹腔镜手术”的第二天,医生又将她领进三楼的更衣室,让她躺在一张黑色革面的窄床上,给她做了“输卵管通液”手术。陈晓兰突然瞪大了眼睛,开什么玩笑,上海是国际化大都市,不是医疗落后、缺医少药的穷乡偏僻,不是黑龙江边的小镇,怎么可能在更衣间里给病人动手术?
陈晓兰只知道三楼的更衣室,不知道究竟是哪一间,在这一关键时刻绝对不能出现任何纰漏。
娇小玲珑、穿着时尚的王洪艳走过来,陈晓兰脸上的焦急不见了。她朝陈晓兰轻轻点点头,转身径直朝诊疗室与治疗室之间的楼梯拐角处走去,在挂有“更衣室”牌子的房间停下,“咚咚咚”敲几下门,然后推门而入。她进去转一圈儿就出来时,陈晓兰和两男一女的稽查人员已到门口。一位护士横在门口,把陈晓兰他们挡住了。
“药监稽查。”稽查人员说道。
护士只好让开,让稽查人员进去。这间称之为更衣室的房间里却没有更衣柜,房间像西瓜似的被切割成若干个小间,所不同的是西瓜切开后襟怀坦露,房间分割后更加幽深和诡秘。一阵阵熟悉的医疗器械碰撞声钻进陈晓兰的耳朵,她循声而去,里边正在做手术。一位女病人下身赤裸地躺在手术台上,医生和护士在她身边忙碌着。见此,两位男性稽查员慌忙躲了出去,陈晓兰和女稽查员――张老师挨屋检查一遍。那里边总共有6小间,靠门的两个房间设有妇科冲洗台,靠里边的房间摆着两张妇产科用的手术床。设施简陋,不仅没有消毒隔离措施,甚至连洗手的设施也没有。
陈晓兰和张老师挨屋检查完后,没发现中药材和中药制剂。
陈晓兰查这个房间的目的就是想确认这家医院是否在更衣间里给病人做手术。看来王洪艳说的没错。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一个医生的救赎 第四章(4)
更衣室里的手术结束了。医生和护士意识到进来的几个人绝非等闲之辈,神色有点儿紧张。
医院的一些人员像快速反应部队似的出现在更衣室。
“你们的中药在哪儿?”执法人员问那几个人。他们相互看看,没有吱声。沉默暴露了心里有鬼,有见不得人的地方,可是沉默却可避免更大的暴露。
“不是在六楼吗?”陈晓兰说道。
你怎么知道的?执法人员惊异地望着陈晓兰。原来在乘电梯上来时,陈晓兰留意了那位推药车上来的工人摁了“6”。
2
六楼弥漫着浓郁的中草药味,仓库和走廊横七竖八地堆放着各种各样的草药。陈晓兰看了看,那些装在编织袋子里的草药连个标签也没有。她去过中药店的草药仓库,每一种草药都放在药架上,标签上注明是什么药,什么时间进的,产地在哪儿等等。
“哪有像你们这么样摆放中草药的?这也太不规范!”稽查人员忍不住地说道。
“你们的虫草在哪儿?”陈晓兰问道。
虫草即冬虫夏草,既不是虫,也不是草,而是虫、草结合的奇异东西。这种草药产于青海、西藏等地,属于名贵药材。在王洪艳出院时,祝医生给她开了10服中草药(总共20袋),药价为元。这种医院煎制好的汤药制剂为褐色液体,真空塑料包装上既没有生产日期和保质期,没有“上海协和医院煎制”的字样,也没有中药处方。王洪艳不知道这种像酱油汤似的中草药含有什么贵重药品,只知道这药价格非常之高,每次服用一小袋,每袋元,比人头马XO还要贵许多。
陈晓兰告诉王洪艳处方是证据,无论如何也要搞到手。王洪艳三番五次地找祝医生索要那份中药处方,祝医生没办法只好把处方给了王洪艳。陈晓兰看过那张中药处方,上面列有32味草药,其中的第10味药是冬虫夏草,数量为1克,总量10克;第26味药还是冬虫夏草,数量8克,总量80克。让陈晓兰费解的是为什么在同一张处方上出现过两次冬虫夏草?为什么第一次是10克,第二次是80克?
王洪艳还算幸运最终要出了中药处方,安徽农民小胡意识到中药处方的重要性后,他多次地跟主治医生要他妻子的中药处方,医生理直气壮地说:“中药处方属于我们医院的知识产权,是不能给你的!”对那些没有拿到处方的病人来说,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服用的是什么药。在陈晓兰调查的病人中,几乎每位都服用过这种中草药制剂,有的病人每月服这种药就要花一万多元钱。
那褐色的药液中是否真有冬虫夏草?陈晓兰对此深表怀疑。
在陈晓兰的追问下,保管员将她和稽查人员领到三楼,进入楼梯口旁的一间挂有男更衣室牌子房间。那房间里堆放着一箱箱的西药,保管员在药堆旁边找到一床头柜大小的保险箱,俯下身去将保险箱打开,手伸进去摸索半天,掏出一小包草药。陈晓兰接过去看了看,果然是冬虫夏草。这家医院实在是太有创意了,女更衣室是手术室,男更衣室是西药仓库。如果没人领着的话,外人怎么能找到那间手术室和这间西药仓库呢?医院为什么要将这两个地方隐匿起来呢?
“这种冬虫夏草两万元钱一公斤。”保管员解释道。
在陈晓兰小的时候,在青海工作的姑姑经常给她的父母捎冬虫夏草,所以她很小就认识冬虫夏草。陈晓兰看看手里那两万元钱一公斤的冬虫夏草,它的个头很小,颜色有点儿发黑,好像在保险箱里存放多年。再看看包装,上面既没有批号、重量、产地,也没有生产日期。
一个医生的救赎 第四章(5)
“你们有多少草虫?”陈晓兰问
“一包。”保管员说,
“这只有100克,够几个处方用呢?”陈晓兰问道。
祝医生给王洪艳开的处方有冬虫夏草90克,这只是一个处方,祝医生一天要看多少病人,开多少中草药处方?这家医院有多少像祝医生这样的医生?
“我们的冬虫夏草刚用完。”保管员说。
解释是无奈的,若不说刚用完,稽查人员要是让他把其他虫草拿出来,他上哪儿去拿呢?
解释又是愚蠢的。愚蠢的解释就像在帽子上打了一个补丁,不拆补丁就知道那是个破帽子。冬虫夏草刚好用完了,那么待煎药里的冬虫夏草能拿出来看看么?另外,陈晓兰在药房问过煎药工,他们说像冬虫夏草那样的贵重药材,不仅要当着患者的面放进去药里,煎好之后还要把药渣还给患者。你们的冬虫夏草用完了,药渣总得有吧?
你们的冬虫夏草用没了,台账和冬虫夏草的进货发票总该有吧,总不会当作包装纸用了吧?
台账将记载医院进了多少冬虫夏草,什么时间进的;用掉多少,什么时间用的。
冬虫夏草的发货票会清楚地记载是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购进了多少冬虫夏草。
如果上海协和医院总共购进100克冬虫夏草,两年多给病人开了大量的冬虫夏草,结果库里的100克冬虫夏草一克都没少,那么卖出去的冬虫夏草是哪里来的?
破绽像衣服上的口子越扯越大,掩盖不住了。他们拿不出冬虫夏草的进货发票,也拿不出台账。
陈晓兰和执法人员走进煎药室,看见六个煎药锅,这比她在药房见到的还要多。
“有没有正在煎的药?”陈晓兰问两位煎药工。
“没有。要等医生开出方子,我们才能煎。”一位药工说。
“病人来一个,我们就煎一次。”另一位药工补充道。
“煎药机的工作指示灯怎么是亮的,这不正在煎药么?这锅药的处方在哪?”陈晓兰盯着一台煎药机问道。
陈晓兰和刘丹跑过几家药房后,不仅弄清楚了西医不能开中药汤剂处方,而且还知道了中药汤剂煎制工序和要求。两名煎药工以为陈晓兰不懂,随便说几句就可以把她给打发掉了,没想到没唬弄过去。他们手忙脚乱了,翻箱倒柜地找到一个处方递过来。
“六锅药怎么就一个处方呢?”陈晓兰问道。
煎药工更慌了,拿出一个夹着处方的本子,把处方一张张递给陈晓兰。
“你们到底做没做到一方一锅?”陈晓兰问道。
“做到了。是一方一锅,一方一锅。”药工说。
“你们的药是怎么煎制出来的?”
“药房将药配好送过来,我们先把药放在锅里浸泡一个小时,然后煎一至两个小时。煎好后去渣,包装,交给药房,由药房交给病人。”
“这就是说,病人将处方交到药房到拿到煎好药,最快也得三个小时?”
“是的。”煎药工肯定地说。
“当药交到病人的手里时还是热的,烫手?”陈晓兰追问道。
“是的。”
谎言,又是谎言。他们怎么就没有一句真话呢?真是训练有素。
此时要是有病人来取药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