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感悟
老子在本章里阐述了一个中国人重要的思想道德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出自《礼记&;#8226;大学》 原文是“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这个道德观念是逐级递增的:自己的思想都没有端正,就无法提高修养;自身都没有修炼好,就一定操持不好一个家;一个家庭都没有操持好,就一定不能治理一个国家;一个国家都没有治理好,也就谈不上让天下人折服了。这个道德观对中国人来说,非常重要,国家、企业在选拔人才的时候,老子在两千多年前已经给我们规定了标准。
周恩来特别强调领导干部要过“五关”:思想关、政治关、社会关、亲属关和生活关。他特别叮嘱亲属,在任何场合都不许说出与他的关系,都不许打总理亲属的牌子,不要炫耀自己,以谋私利。由此可见,“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齐家”是“治国平天下”的关健。古人云:“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周恩来、邓颖超夫妇之所以如此践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句古训,严正家风立风范,就是因为家风是党风的晴雨表,家风连着党风。
苏武牧羊
苏武牧羊
在中国历史上,矢志不移、浩然正气的人不胜枚举,为人民交口称赞了两千多年的人,我们不能不想到“苏武牧羊”的故事。
汉武帝时,中郎将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单于囚禁冰窟迫降。苏武饮雪吞毡,坚决不从。单于见折磨他没用,把他送到北海(今贝加尔湖)边去放羊,跟他的部下常惠分隔开来,不许他们通消息,还对苏武说:“等公羊生了小羊,才放你回去。”公羊怎么会生小羊呢,这不过是说要长期监禁他罢了。
苏武到了北海,旁边什么人都没有,唯一和他作伴的是那根代表朝廷的旌节。匈奴不给口粮,他就掘野鼠洞里的草根充饥。日子一久,旌节上的穗子全掉了。
一直到了公元前85年,匈奴的单于死了,匈奴发生内乱,分成了三个国家。新单于没有力量再跟汉朝打仗,又打发使者来求和。那时候,汉武帝已死去,他的儿子汉昭帝即位。
汉昭帝派使者到匈奴去,要单于放回苏武,匈奴谎说苏武已经死了。使者信以为真,就没有再提。
第二次,汉使者又到匈奴去,苏武的随从常惠还在匈奴。他买通匈奴人,私下和汉使者见面,把苏武在北海牧羊的情况告诉了使者。使者见了单于,严厉责备他说:“匈奴既然存心同汉朝和好,不应该欺骗汉朝。我们皇上在御花园射下一只大雁,雁脚上拴着一条绸子,上面写着苏武还活着,你怎么说他死了呢?”
单于听了,吓了一大跳。他还以为真的是苏武的忠义感动了飞鸟,连大雁也替他送消息呢。他向使者道歉说:“苏武确实是活着,我们把他放回去就是了。”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祭祀不辍。”苏武出使的时候,才四十岁。在匈奴受了十九年的折磨,胡须、头发全白了。回到长安的那天,长安的人民都出来迎接他。他们瞧见白胡须、白头发的苏武手里拿着光杆子的旌节,没有一个不受感动的,说他真是个有气节的大丈夫。
玄奘取经
玄奘取经
《西游记》里有个和尚唐僧,他去“西天”,也就是今天的印度半岛去取经,带着他的徒弟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历尽艰辛,经过“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西天,取到了真经。故事里的唐僧,心地善良,却又有些糊涂,这个神话故事也并非完全虚构,唐僧的原型实际上是唐朝的一个和尚,他的法号叫玄奘。
玄奘(公元602年一664年)少年时就出家做了和尚,认真研究佛学,精通佛教经典。他发现翻译过来的佛经错误很多,于是就决心到佛教发源地天竺(今印度半岛)去取经求学。
玄奘于唐贞观元年(627年),出发西行。他穿过大片沙漠,克服重重困难,整整走了一年,终于到达天竺。
玄奘在天竺留学15年,游历了70多个国家。他的壮举感动了许多天竺人,有的国王还派人为他抄录经典,他也把当地失传的佛经介绍给他们。他还学会了天竺的语言,参加那儿研究佛学的盛会,发表演讲。玄奘的博学,受到天竺人民的尊敬。
42岁时,玄奘带着650多部佛经回到长安,受到热烈欢迎。回国后,玄奘立即开始大规模的翻译佛经工作,前后翻译佛经74部,约1300多卷。
老子说:“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祭祀不辍。”作为一名高僧,一位大翻译家,中印人民的友好使者,玄奘为中国文化的发展,为中外尤其是中国和印度之间的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曾国藩的修身齐家之术
曾国藩的修身齐家之术
老子说:“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老子在这一段里,阐述了一个中国人重要的道德观念: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曾国藩是近代中国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是从清朝官吏到现代很多人都崇拜的主要偶像之一。青年时代的毛主席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写给儿子纪泽、纪鸿以及诸弟的家书中。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30多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理财类、济急类、交友类、用人类、行军类、旅行类、杂务类,共10大类。
曾氏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子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他的家庭教育指导思想中,有许多可取之处。诸如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作官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睁眼看世界”并积极实践的第一人。在他的指导下,建造中国第一艘轮船,开启近代制造业的先声;建立第一所兵工学堂,肇始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第一次翻译印刷西方书籍,不仅奠定了近代中国科技基础,而且极大地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安排第一批赴美留学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材,其中民国第一任总理唐绍仪、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唐国安等就是此中佼佼者。
中国自古就有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之说,而真正能够实现者却寥若晨星,曾国藩就是其中之一。他打败太平天国,保住了大清江山,是清朝的“救命恩人”;他“匡救时弊”、整肃政风、学习西方文化,使晚清出现了“同治中兴”;他克己唯严,崇尚气节,标榜道德,身体力行,获得上下一致的拥戴;他的学问文章兼收并蓄,博大精深,是近代儒家宗师,实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事业,不愧为“中华千古第一完人”。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五十五章:物壮则老
第五十五章:物壮则老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脧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笔者字面理解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道德的修养程度,好比初生的婴儿。
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
毒虫不刺他,猛兽不扑他,猛禽不抓他。
骨弱筋柔而握固。
他的筋骨还很柔弱,但抓住东西而紧握不放。
未知牝牡之合而脧作,精之至也。
他不懂得男女交合之事,但生殖器也会翘起,为什么?因为他天生的精气极为充沛。
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
他整天啼哭,而嗓子不哑,这是他柔弱、平和之极所致。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
在道面前知道柔顺、平和就是合乎常理。知道常理的人就是明智。
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
善于创造生存条件的人就是安详。贪心不足的人必然心高气傲就是逞强。
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万物到了最强壮的时候就要开始衰老,衰老就是很多地方开始不按规则行事了,不按规则行事就会走向灭亡。
笔者感悟
所谓“德”就是顺应自然法则而行事。老子用初生的婴儿来形容德行深厚的人,从字面上看,很难理解。按照前面阐述的有关道德的内容联系起来就好理解了。所谓顺应自然法则,不仅仅是大自然的法则,他涵盖了万事万物之间的一切法则。
如果一个人:处人、处家、处事、处社会、处自然环境都掌握了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他了解毒虫的生活规律,毒虫还会刺到他吗?他了解猛兽的生活习性,猛兽还会伤害到他吗?他了解猛禽的生活特性,猛禽还会进攻到他吗?如果他深知社会潮流的动向,在社会上还愁立不住脚吗?如果他精通人情世故,在人群中还愁不被接受吗?如果他深知大自然的奥秘,灾害还会加身吗?如果达到这个境界,岂不就是“无为而无所不为”、“不争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的境界了吗?老子在本段中所阐述的不仅仅针对人,他涵盖了万事万物“顺其自然”的法则。 。。
晏平仲二桃杀三士
晏平仲二桃杀三士
这个成语来源于《晏子春秋。谏下二》,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事景公,以勇力搏虎闻。
有一天,晏子从他们身旁经过时,小步快走以示敬意,但这三个人却不起来,对晏子非常失礼。对此,晏子极为生气,便去进见景公,说:“我听说,贤能的君王蓄养的勇士,对内可以禁止*,对外可以威慑敌人,上面赞扬他们的功劳,下面佩服他们的勇气,所以使他们有尊贵的地位,优厚的奉禄。而现在君王所蓄养的勇士,对上没有君臣之礼,对下也不讲究长幼之伦,对内不能禁止*,对外不能威慑敌人,这些是祸国殃民之人,不如赶快除掉他们。”景公说:“这三个人力气大,与他们硬拼,恐怕拼不过他们,暗中刺杀,恐怕又刺不中。”晏子说:“这些人虽然力大好斗,不惧强敌,但不讲究长幼之礼。”于是便乘机请景公派人赏赐他们两个桃子,对他们说道:“你们三个人就按功劳大小去分吃这两个桃子吧!”
公孙接仰天长叹说:“晏子果真是位聪明人。他让景公叫我们按功劳大小分配桃子。我们不接受桃子,就是不勇敢;可接受桃子,却又人多桃少,这就只有按功劳大小来分吃桃子。我第一次打败了野猪,第二次又打败了母老虎。像我这样功劳,可以吃桃子,而不用和别人共吃一个。”于是,他拿起了一个桃子站起来了。
田开疆说:“我手拿兵器,接连两次击退敌军。像我这样的功劳,也可以自己单吃一个桃子,用不着与别人共吃一个。”于是,他也拿起一个桃子站起来了。
古冶子说:“我曾经跟随国君横渡黄河,大鳖咬住车左边的马,拖到了河的中间,那时,我不能在水面游,只有潜到水里,顶住逆流,潜行百步,又顺着水流,潜行了九里,才抓住那大鳖,将它杀死了。我左手握着马的尾巴,右手提着大鳖的头,像仙鹤一样跃出水面。渡口上的人都极为惊讶地说:‘河神出来了。’仔细一看,原来是鳖的头。像我这样的功劳,也可以自己单独吃一个桃子。而不能与别人共吃一个!你们两个人为什么不快把桃子拿出来!”说罢,便抽出宝剑,站了起来。
公孙接、田开疆说:“我们勇敢赶不上您,功劳也不及您,拿桃子也不谦让,这就是贪婪啊;然而还活着不死,那还有什么勇敢可言?”于是,他们二人都交出了桃子,刎颈自杀了。
古冶子看到这种情形,说道:“他们两个都死了,唯独我自己活着,这是不仁;用话语去羞耻别人,吹捧自己,这是不义;悔恨自己的言行,却又不敢去死,这是无勇。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