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娟瑜的成功父母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吴娟瑜的成功父母学- 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通过长年来的辅导经验,我发现有些个案的困扰就是卡在“难以下决定”,而“难以下决定”的内在因素是“怕做错决定”,而“怕做错决定”的深层因素则是“担心被指责”。
  追根究底起来,原来我们害怕被批判、被指责,所以下决定时举棋不定、犹豫不决,尤其是从小接受到父母、长辈破坏性批评多的人,往往下定决心的速度就越慢。
  我曾经在公园看到一位父亲正在训练儿子走横梯,这个横梯下面有安全索,看起来没问题,也不难走,不少两岁多的小孩已经可以轻易地走过去。可是,这位约五岁的小弟弟一步也踏不出去,他眼中含着泪水,脚还不停地颤抖。目睹他的表现,气急败坏的父亲一面催促他往前走,一面大声地抱怨:“人家那么小的小朋友都走得过去,你为什么不敢走?”“你是男孩子,怎么一点男孩子的样子都没有?”小男孩仍是举步维艰,无助地哭着叫“妈”。
  一旁不以为然的妈妈看到这幅情景,对小男生的爸爸说:“老公,不要勉强他了!”没想到爸爸更加生气地责备妈妈:“都是被你宠坏了,才会这样胆小!”
  一旁其他的家长看到这一幕,都愣住了,我也是。
  五岁的小孩不敢走两岁多的小孩可以走过的横梯,不就是因为爸爸过度批评的结果吗?而原本可以做为缓冲剂的妈妈,竟又被爸爸责备,小男孩的稚嫩心灵,当然更加茫然了。
  曾经访谈过一位医师,他的一段话让我印象深刻。他说:“有些妈妈带孩子来看病,孩子都已经高中了,问他哪里不舒服,他没有直接回答,反而抬头看看妈妈,再由妈妈回答!”短短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出有的子女多么依赖大人,而大人也多么习惯替子女做决定。
  我认识一位中学生家长,她替儿子买每一科的参考书,安排每一天的课程,每晚还坐在儿子书桌旁,拿测验卷让儿子答,直到深夜才让儿子洗澡上床。她甚至规定儿子只能看什么电视节目,且绝无妥协空间。
  我曾在拙作《大兵EQ》里提到一位父亲的抱怨。这位父亲埋怨当时正在外地服役的独子,总是三天两头打电话回家诉苦,都已经老大不小了,还说着想念妈妈的话,一点也不像男孩子。好几次,他接到儿子的电话,气得破口大骂,恼怒儿子为什么没法像别人一样可以好好地当兵,只会让他觉得丢脸。尤其当电话是由他的妻子接到的时候,总是看她抱着电话说个不停,眼中还含着泪,好似碰到什么大灾难,真是气死人。
  后来他实在看不过去了,便来问我有什么办法可以说服他那不长进的孩子和不懂事的老婆。我想各位一定会同意,这位阿兵哥已经成年了,实在不该像小孩一样,碰到问题就紧抓着“原生家庭的脐带”不放手。
  所以,做父母的人若希望子女培养出果断、积极面对人生的能力,不妨循序渐进地引导孩子面对自己的选择、自己的难题,以及适时做出决定。
  
  。 最好的txt下载网

如何与孩子沟通无障碍?(1)
当孩子出了问题,父母才悔恨交加地说:“早知道……就好了。”往往一切都太迟了。
  最好,孩子从小就能和父母毫无障碍地沟通,从而得到正确的引导。
  若要和孩子沟通无障碍,究竟要从哪个切入点去着手呢?
  我建议——首先从和孩子“建立良好的信赖关系”开始。在美国博恩?崔西“巅峰销售心理学”系统上有个“倒金字塔模式”,谈到如果要销售产品给客户,除了介绍产品特色、希望对方签下订单,更重要的是需要先从建立良好的“信赖关系”做起,同时了解客户的“需求”,才有机会促成生意。
  同样的道理,在我们希望和孩子有更好的沟通时,在一百分的比例里,“建立信赖”占了百分之四十的重要性,“了解需求”占了百分之三十的重要性,“具体沟通的技巧”占了百分二十的重要性,最后百分之十就是达到了“真心接纳”。
  好想法→好行动→好结果
  和孩子“建立信赖”关系,最重要的是能否通过“好行动”来改善亲子关系。
  在此提供“12345”方案来做到“好行动”。
  “1”是指给孩子一面好镜子照,注意大人本身的以身作则。
  “2”是和孩子相处时,不忘用两只关怀的眼神来看他们。老实说,孩子看着爸爸妈妈的眼神长大,我们怎么看待他们,他们也正如此看待自己。
  “3”是三句不嫌多,也就是鼓励、感谢、道歉的话要适时适量地向孩子表达。
  “4”是四分钟威力,也就是注意和孩子分开前或分开后碰面时,提供温馨、关怀或祝福的话语。
  “5”是睡前五分钟分享,也就是重视睡前和孩子有亲情交流,让他谈谈自己、谈谈学校。
  接下来的第二个重点就是要多方面“了解孩子的需求”。
  有些爸爸妈妈可能认为——孩子会有什么需求?给他吃的、给他住的,不就好了,还会有什么其他需求呢?
  有,当然有,想当年我们不是也曾经跟自己的爸爸妈妈赌过气?嫌他们不公平,嫌他们偏心,或是认为他们管教太严格了。当时多么希望大人肯听我们讲话,多了解我们的心声;同样的道理,如今,孩子一天天长大,他们正在寻求独立自主,正在学习自己做决定,
  多么渴望爸爸妈妈能听听他们的意见,能相信他们所讲的话。
  若要更好地“了解孩子的需求”,爸爸妈妈一起来学习“善用问句”吧!
  善用问句
  所谓“善用问句”,就是改掉类似过去我们可能很习惯地对小孩说:“你还不赶快去写功课”或是“电视还不给我关掉”这种语句,听起来好像因为是我们要求,所以孩子只好乖乖照做。如此一来,孩子看不到自己的责任,也学不到自动自发的精神。
  我自己也曾经是一个惹人嫌、常常唠唠叨叨的妈妈。当时我很有挫折感,就是不明白像我这样好心好意,为什么会让孩子嫌烦?难道我哪里做错了吗?
  后来,我在慢慢自我觉察的过程中,跳出爸爸妈妈的角色,以一种比较属于人性的角色,也就是一个生命来关心另一个生命的方式,重新思考孩子这样一个独立个体,这样一个可爱的生命,他的人生究竟要什么,他不要什么?我到底对他了解多少?我会不会因为自己小时候得不到的东西,在如今孩子成长过程中就
  要不断地给他?我会不会因为认为自己现在不够成功,所以就把压力放在孩子身上?
  如果我们做父母的能够接受“孩子难免会做错判断,会做错事,孩子正在成长,正在学习”,这样在“了解孩子的需求”部分,我们就会有更大的耐心和弹性。。 最好的txt下载网

如何与孩子沟通无障碍?(2)
四种亲子沟通问句法
  以下列出四种亲子沟通的问句法:
  1。选择性问句法。例如:“你要七点半开始写功课,还是八点开始写?”
  2。反问句法。例如:“如果你是爸爸妈妈,你认为怎么做才是公平的呢?”
  3。同理心问句法。例如:“同学怪罪你把东西弄丢了,是不是让你很生气?”
  4。促成决定问句法。例如:“你决定穿哪一件衣服?”“你最想在比赛中学到什么?”
  像这样多问问孩子,我们将会更了解孩子心里在想些什么,要什么,以及抓对核心来和孩子继续沟通。
  具体沟通的四大原则
  “具体沟通”在沟通过程中占了百分之二十的重要性,也等于真正进入“面对面”的环节了。
  一般的想法,可能会认为“孩子听话”就好了,还要什么“沟通”?问题是在目前尊重别人想法,也看重自己意见的时代,似乎“我说你听”的模式已经不合适了。我们总可以透过沟通的过程让亲子有更好的意见交流,最起码家人之间是“有话可说”,大家是可以商量讨论的。
  具体沟通的过程有四大原则:
  1。找对时间
  2。找对地方
  3。找对人
  4。说对的话
  其中,“说对的话”就是大家来练习用“○□○”的方式说话,每一个○都是对孩子正面肯定的话,□就是讲“就事论事”的话,这个○□○的方法,也叫做三明治法(两个○,中间夹一个□)。
  当爸爸妈妈说出“就事论事”的话时,丝毫没有批评指责的意思,这时候,孩子因为没有被攻击,没有挫折的感觉,反而比较能够冷静下来思考爸爸妈妈的话,而不会一味地立刻顶嘴或是发怒。
  在运用○□○三明治法时,碰到态度拖拖拉拉的孩子,口气要更坚定,态度要更果决。从我们的声调、口气,孩子才会听出自己的责任;再也不会左耳进右耳出,有听没有到;老实说,不痛不痒的话,孩子听多了,往往不当一回事,还不如让孩子清楚事情的轻重缓急。
  分段式沟通
  当孩子犯错时,或是有时候爸爸妈妈和孩子讲话讲不下去时,最好不要急着要孩子当面道歉,或一定要把事情弄个一清二楚。当我们态度强硬时,我们会看到另外一个翻版,这样硬碰硬,对双方都没有好处。
  如果我们问孩子:“到底是什么事?说给爸爸妈妈听。”结果孩子沉默不语,低着头。问了两次还是没有回应,我们不妨说:“那么大家冷静想想,找个机会再谈吧!”
  还有,尽管是“对的人”,可是时机不对,地点也不适合(例如,有其他人在场),可能造成“反效果”,最好“分段式沟通”,在应该暂停的地方赶快给双方一个台阶下。当第二次再去私下沟通、聆听时,我们比较有机会看到一个态度和缓、愿意认错,或者愿意心平气和解释的孩子。
  总之,到了“真心接纳”的阶段,亲子之间有充分的了解,互相愿意聆听对方的心声,这样一来,很多事就好沟通了,更重要的是,父母可以及早注意到孩子成长中的一些身心状态,避免因沟通不良造成憾事。
   。 想看书来

如果孩子是“火烧屁股症候群”
育杰是个中学生,平日在学校一派对功课满不在乎的轻松模样,总以为自己考试一定能过关,让同学羡慕不已。
  事实上,育杰在家是个紧张大师,只要妈妈晚十分钟叫他起床,他总是大呼小叫的,仿佛发生了很严重的事情。
  有一次考试日期快到了,他非但没有定下心来念书,反而晃来晃去,嘴里直嚷着:“快来不及了!快来不及了!”
  直到考前一夜,才见育杰彻夜苦读,咖啡一杯接一杯地喝,厕所一趟又一趟地跑。熬到早上,只见他带着浮肿的双眼,精神不济地去上学。
  育杰的爸妈对他的状况头痛不已,屡劝不听之后,他们决定求助心理医师。
  
  找出模式
  每个人都有些认知上和行为上的既定模式,这些模式从小不知不觉地形成,并且在往后的人生旅程中反复地出现。
  育杰在小学五年级时,有一次半夜偷偷起床准备考试,意外地,竟然考了全班第一名!当时不知情的爸妈逢人就夸育杰,使育杰误以为熬夜必然与高分画上等号,渐渐养成熬夜念书的习惯。
  小学的课程或许一个晚上就可以充分完成,但是到了中学,需要复习、演练的题目越来越多,哪是一个晚上就能够完成的呢?
  育杰的身体已经承受不了了,精神上也出现焦虑的症状。幸好心理医师的专业关怀,育杰的爸妈才明白自己的儿子出现“火烧屁股”的模式。
  “火烧屁股症候”的人,匆匆忙忙是他们的特征,最后一刻才完成是他们的本事。然而,他们并不开心。
  根据心理医师的分析,“火烧屁股症候群”的人,其实非常享受“最后一刻”的专注和刺激,也确实能迸发出惊人的潜能,然而在完成任务后,通常身心交瘁,且若有所失。
  
  当孩子的生活教练
  生命模式如果带来正面的愉悦和成功,当然可以继续保留;然而如果正在逐步瓦解一个人的精神和意志,那么一定要想办法改正。
  育杰和心理医师多次晤谈之后,终于清楚自己长期失眠、情绪不稳的关键所在;他知道不能让自己继续滞留在“火烧屁股症候”的模式里,也不可以再把最重要的事拖到最后一刻才完成。
  经过心理医师引导,育杰学到四个破解技巧:
  一、事前规划:考试前十天就进入规划阶段,把需要念的课业安排出两轮复习时间。
  二、分段完成:晚间八到十一点是固定的念书时间,养成分段式复习的习惯。
  三、放松滋养:睡前有半小时上网、听音乐的休憩活动,好让脑部充分放松一下。
  四、感谢提醒:心理医师邀请育杰的爸妈做“善意提醒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