俊�
在“惧”的部分,也就是孩子会有“害怕”的感觉。尽管孩子一天天长大了,可是对人生、对生命难免还会有些不能理解或接受的事情,大人在这个时刻需要给他一些关怀和支持。
二、运用3W的方式,让孩子得到EQ教育
这是说,当孩子在各种情绪里时,比如生气啦,难过啦,或是不耐烦时,我们不妨在孩子比较冷静的时候运用3W方式,让孩子学会自我调整。
所谓“3W”,就是:
What 什么事让你……?
Why 为什么让你……?
How 下一步,该怎么处理会更好?
其中以“How”最重要,尽快让孩子进入“该怎么办?”的思考领域,这样他比较不会一直停留在“Why”的责人或自责的负面情绪,而会尽快找到方法或方向来改进自己的情况。“How”在3W里占了百分之八十的重要性。
通过以上两方面的引导,孩子才会乐于敞开“情绪空间”,乐于学习情绪管理,同时也乐于和爸爸妈妈沟通了。
共同成长使亲子沟通来到了最美好的阶段,爸爸妈妈接受了孩子有优点值得庆贺,有缺点需要鼓励的实况。孩子也接受了爸爸妈妈的提醒,增强了自己成长的助力,这样不是皆大欢喜吗?
当孩子一天天长大,他总会想通,在这个世界上无论怎么绕,走来走去,最后终究会发现——这一生最能了解他,最能接受他的还是自己的家人,尤其是爸爸妈妈。
总有一天孩子会懂得感激,懂得张口说谢谢。其实在这一天之前,我们做爸爸妈妈的,早已经心甘情愿地接纳自己的孩子,鼓励自己的孩子,不是吗?
你被“童年制约”了吗?(1)
对我们来说,童年已离去久远,可是为什么和父母的相处、与夫妻的互动或是在亲子的沟通中,有些童年的习性、话语,甚至是愤怒,竟如此轻易地被挑动而出?
人们不知不觉被父母的养育方式、师长的教导方式和社会的认知期待“制约”着,如果从小得到的是好的价值观、好的行为模式引导,那么尽管被“制约”,至少还是快乐做自己,可以尽情发挥。但是,如果被错误地“制约”和被偏差地引导,那么人生往往不停地在负面的“制约”中打滚、挣扎而不自知。
这时发出的生命呼唤,通常是—— 为什么我活得不快乐?为什么眼前这个我所爱的人不断地语言攻击我,甚至是暴力相向?为什么孩子总是制造这么多麻烦?为什么我还走不出伤痛的牢笼?
反正说了你也不会相信
2007年6月,我应新加坡关怀辅导中心之邀,举办了“青少年亲子成长工作坊” “两性相处亲密关系工作坊”和大型演说“当X碰到Y—— 如何经营美好的家庭气氛”,这其中有许多精彩的回馈,值得和大家分享。
首先,我们来看义宏(以下人名均为代称)的童年制约吧!他们夫妻相处18年来,不知道经历过多少争吵、冷漠、眼泪和愤怒的历程,义宏常常逃避老婆的关心和问候,老婆则常常因为无法了解老公的内心而感到受挫。就在老婆一次又一次坚定“不离不弃”的信念下,夫妻的关系持续下去,也在不断好转中,然而老婆并不知道在义宏的生命底层,埋藏了一个被“童年制约”的秘密。
原来义宏小学二年级时,有一天在课堂上和邻座男同学讲话,老师瞧见义宏不守规矩,于是喊他到教室前面罚站。站得无聊时,那位邻座男同学故意比划打架的动作,义宏也跟着耍动作,就在这个时候,又被老师看到了,结果义宏当场被打了20下手心。(注:目前新加坡政府已禁止教师体罚学生)
讲到这里,个头高大的义宏竟然像个小男孩般地开始啜泣,这时在现场的老婆说:“老师,请你抱抱他。”我真的靠过去抱抱他,并且说:“来,让妈妈抱抱。”
义宏“小男孩”得到“妈妈”的抱抱支持后,我改用“童年老师”的角色向他道歉,我说:“义宏,老师真的很对不起你,当年我没弄清楚状况就处罚你,我应该先听你解释才对。”
听到这里,义宏“小男孩”含着泪水告诉我和全班学员:“终于舒服多了。”同时,他也发现自己仍有个“童年制约”,那就是对大人的不信任,心中的想法就是“反正说了你也未必相信”,而这个负面经验一直使得夫妻俩关系变得紧张。
后来当老婆也出来抱抱义宏,夫妻俩亲密地彼此依偎,这时,在他们的泪光中,闪耀的是体谅和感激。
妈妈活在13岁的无助感中
“为什么我们的女儿有一天蹲在窗口不说一句话?”一位妈妈这么问。
“请问是几楼的窗口?”我追问。
“十一楼!”妈妈毫不迟疑地回答,她的脸上满是焦虑、担忧的表情。
“啊!”全班学员,包括我都被吓坏了。
原来,这个家庭的父亲严肃而强势,母亲气势弱、阴性气质多,这使得女儿向妈妈求援时,得不到坚强、乐观的助力,也因此长年感到不快乐。
“请问你的女儿活在几岁的‘人格年龄’里?(意指她的身心成熟度是几岁)”
妈妈回答:“约五岁吧!因为五岁时,她就曾经说过她不想活了。” 。 想看书来
你被“童年制约”了吗?(2)
“那你呢?”
“我……”妈妈想了想:“大约十三岁吧!”
已经四十多岁的妈妈,为什么一直停在十三岁的无助感里?她究竟被什么“童年制约”困住了?
深度探索之后,妈妈回顾自己从小在原生家庭中,因为父母争吵不断带给她的无助感,她终于清楚看出自己因为害怕类似父母的冲突,所以从来不敢对丈夫讲出心中的感受,一直活在十三岁“什么都不要多说就没事”的童年制约里。如今,女儿也已经十三岁了,却卡在妈妈的童年制约中,重复着不快乐的日子。
“玉凤(这位妈妈的名字),通过各种成长管道,例如看书、上工作坊、结交积极向上的朋友,或安排女儿单独快乐出游等,让心中那个无助的十三岁小女孩长大吧!这样女儿才有机会从五岁的‘人格年龄’继续往上成长,重新找回生命的力量,看到自己的好。”
“你真是蠢蛋!”
欣蓉对念中学的女儿的课业非常关心,使得被逼得紧的女儿常常泄气地说:“我是没有用的人。”听到这样的话语,欣蓉很紧张,她拼命地想让女儿放松,可是结果往往让女儿更加不满意自己。
在工作坊的课程中,欣蓉发现自己被“童年制约”后所产生的反制行为。原来她在家中排行老二,从小不受家人重视,所以婚后有了自己的女儿后,便想尽办法给女儿最多的关心。从课业到待人处事,她几乎什么都管,无形中造成女儿极大的压力。
欣蓉曾经当着女儿的面,很失望地说:“你真是蠢蛋!”,女儿从此自认达不到妈妈的期望,常闷闷不乐。
欣蓉发现女儿不快乐后,开始改变态度。有一天,女儿又在数落自己不好时,欣蓉用坚定又温馨的口吻告诉她:“女儿,想想看,你是有用的人吗?”
短短的一分钟,欣蓉已经脱离“害怕被冷落而拼命想补救”的“童年制约”,她把成长的主权交还给女儿,让她自己去思考。结果不一会儿,就听到女儿肯定而有力的声音:“我是一个有用的人!”
欣蓉切断个人负面的“童年制约”,女儿就有了重建正面的“情绪连结”的机会。在工作坊的课室里,欣蓉开心地和大家分享:“女儿已经开朗自信多了,今天,我也终于明了当初为什么自己总是‘给太多’的原因了。”
总之,每个人成长的过程难免受到童年经历的影响,这也是为什么为人父母者,在教导自己的孩子时,更需要谨言慎行,也需要懂得自我省思。不妨,在一天所有事告一段落,躺在床上时问问自己:“今天我和孩子增进了什么好关系?明天,我和孩子的相处有什么可以改善的地方?”
夫妻俩也可以在睡觉前,彼此讨论和互相鼓励,让每一天清晨醒来,家里有个全新的开始,让全家人有更好的互动、更好的成长。
孩子的童年成长过程,只要每天都是有趣的、被理解的、被关心的,那么负面的“童年制约”就无法驻足,长大成人之后,也会是个心里没包袱、没负担的人了。
爸爸妈妈不都是希望孩子快快乐乐长大的吗?
所以,我们可不要成为孩子负面“童年制约”的来源哦!
家庭成长的图形思考
每一个家庭都有着无形的互动模式,透过深入的观察,我们可以找到家人相处的盲点,比如:疏远的关系需要回归亲密的引导;过分紧密的关系需要独立自主的空间。只有有点粘又不太粘”才是最舒服的家人关系,因为在需要支持的时候,家人必定会靠近鼓励,而需要各自发展的时候,彼此虽然分离,但心灵仍相属相知。
以下是一些家庭关系的简要示意图,希望能为你今后的家庭人际关系提供一份助力。
祖孙三代关系图
三代血脉相连,却各自为政,互不来电。
三代亲密相处,却因为过度唇齿相依而彼此牵绊。
三代不见得同堂共处,却在互助中找到彼此关怀、共同成长的亲密空间。
夫妻关系图
←夫妻→:夫妻均向外发展,不能照顾家庭。
←夫←妻:丈夫的心不在家庭,只知向外发展,妻子固守家庭。
夫→妻→:和前者相反,妻子全心向外发展,丈夫照顾家庭。
夫?妻:夫妻同心协力照顾家庭。这是比较好的家庭模式,但是却因为夫妻两人的学识、经济力、性格、年龄等诸多因素影响,又可发展出四种夫妻关系图形。
两个几乎重叠的圆。显示夫妻相处关系过度互相依赖,缺乏个人自我发展。
丈夫是家庭中的君王,唯我独尊,妻子必须服从。
夫妻之间虽有重叠(协调与沟通)的部分,但是妻子的地位,明显比丈夫卑小许多。
妻子是家中的决策者,凡事由妻子安排,丈夫在家中没有什么发言权。
夫妻是平行、平等的关系,可以有沟通协调的部分,也可以有自主发展的机会。这是比较符合现代潮流又尊重个体的关系模式。若要达到这个阶段,可以靠夫妻任何一方的先成长,然后带动另一方,进而使家庭共同成长。
亲子关系图
亲>子 大于型,即权威型。
一切要儿女百依百顺,使儿女心生畏惧,或时起反抗。
亲<子 小于型,即孝子型。
过分宠爱儿女,使儿女不明是非,唯我独尊。
亲=子 等于型,即朋友型。
相当*,但过于“平行”,使孩子没大没小,不知尊重。
亲≥子 大于等于型,即亦师亦友型。
这是“大于”和“等于”并行。视情况、气氛、问题来和孩子相处,使孩子得到尊重和适性成长,并懂得尊重父母的智慧和经验。
对华人的家庭而言,这个形态是我个人认为较理想的相处方式。
时代在进步,社会风气也随之改变,然而,无论怎么变化、无论怎么开放,家庭的核心价值是永远不变的,例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妻相敬如宾、家和万事兴等等。
所以,以上列出的家庭成长模式,都是提供大家一个自我省思的机会,同时建议大家朝向家人相关相爱、互助成长的方向来努力。
在努力的过程中或许有行不通的时候,或许有泄气的时候,但是我们绝不能放弃,一点一滴地突破,一步一个脚印地来累积。
以我个人为例,确实有过孩子不听话、夫妻难沟通等种种挑战,然而多年来,心中坚定“带动家人成长,绝不轻言放弃”的信念,不断请教有经验的人,不断从专业书籍寻找真知灼见,不断修正个人错误的沟通模式,也不断开放自己的情绪空间,于是渐渐地就算往夫妻平行、平等、亲≥子,和三代共同成长的方向越来越靠近了。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养育子女的终极目标
养育子女的终极目标,是为了帮助他们脱离我们的生活,并且成功地进入他们自己的生活。
—— 约翰?洛斯门
如果你正好走到一个路口,往右是你所熟悉却跳不出窠臼的老路,往左是陌生却可能有好机会的新路,请问你会选择哪一条路呢?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正在思考及评估?当然,答案因人、因事、因时而异。然而,此刻和大家讨论的不是究竟往哪边走比较好,而是我们在“下决定”时的习惯如何。
通过长年来的辅导经验,我发现有些个案的困扰就是卡在“难以下决定”,而“难以下决定”的内在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