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程。——编者注时,不断在脑海中“播放”正向的画面——她充满自信地对答如流,赢得了评审的赞许和肯定,通过这样的练习,她克服了赛前的压力和紧张。比赛当天,她果然如事先练习的那样,她的表现给评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结果揭晓那一刻,大会主办者在1 500位参赛者面前,宣布一等奖是来自台湾的林庭年时,她抱着团队成员激动地落泪:“我们终于做到了!”
曾经担忧过女儿课业的林妈妈,看到女儿不仅充满自信,而且作了决定就全力以赴地努力冲刺,感到很欣慰。她相信给孩子自信心,就是最好的投资。
但愿每个家庭都能把积极、正面的态度“+”到孩子身上去。遗憾的是,很多父母常批评孩子,总是觉得他们的成绩不够理想,无形之中,却让他们的自信渐渐地萎缩,与考试分数不佳相比,这个问题其实更严重。
曾经有一位单亲家庭长大的大学生告诉我,当她读小学四年级时,父母离异,母亲很担心对她“疏于管教”,于是要求老师请全班同学每人列出她3项缺点,而且要她每周复习审视一遍这些缺点,看看有没有获得改善。因为这次打击,她反而常常专注于自己的缺点,感到非常自卑。
还有一位学员也分享了她的经验,她小学一年级时,因为考试成绩不理想,父亲居然抱起她,在镜子前指着她说:“你好笨哦!你好笨哦!对不对?”这个小小的动作,对她幼小的心灵造成很大的伤害,她后来常常会钻牛角尖,而且差一点得了抑郁症。
父母的态度对孩子有很大的影响。有一个女孩,因为稍有点口吃,同学常常故意模仿她说话、取笑她,让她觉得很自卑。有一天,女孩的母亲看见女儿在背诗歌,一问才知孩子是被派去比赛,于是她就很开心地陪女儿去参加。没想到,这个比赛是为低能的孩子举行的,母亲的眼泪差点掉下来,她心想,我的女儿怎么被当成低能儿了?
但是这位母亲并没有放弃女儿,她听到朋友提起卡内基训练,就为女儿报名了。我们并不是“口吃校正班”,对于这女孩也没有特别照顾,只是增加她的自信,结果她的口吃问题几乎不药而愈,后来还考上了北一女中。在我看来,这位母亲就做到了积极、正向的思考。
减法篇
现在家里只有老伴与我了。我们的家现在是标准的空巢期。
每当老伴与我晚上在家听音乐谈心的时候,
你猜我们谈到什麼话题时最认真、最虔诚,
那就是谈到自己的缺点、毛病的时候。
我想,就是这麼一点点自省的功夫,
为我们带来了好多的成长、进步。
也为我们与其他人造成了不同。
为什麼有些人还是和十年、二十年前一样,
在为人处世方面少有进步,
要是他们知道“…”的功用该有多好!
1984年1月1日,是我生命中非常重要的日子。从这一天开始,我戒烟了,一直到现在,我再也没有碰过一支烟。
我从15岁就开始抽烟,那时候我心情不好,朋友拿了支烟让我抽,我就抽了。其实第一口烟的感觉并不好,我不停地咳嗽,头昏昏沉沉的,就像喝醉了。一个月后,我的情绪又陷入低谷,于是又抽了第二支烟,从此就养成了抽烟的习惯。
我记得年轻时的自己,即使穷得没钱买牙膏等日用品,还是要抽烟,如果买不起一整包烟,就想办法从有香烟的人手里买零星的几支烟来抽。为了有烟抽,我会千方百计琢磨怎么弄到烟,就算失去尊严也不在乎。我知道抽烟对身体不好,所以也试着戒烟,把整包烟丟进垃圾桶,或是在墙上贴字条,提醒自己不要抽烟,但各种方法都试过了,最后还是戒不掉。
坦白说,我在戒烟时,还不时替自己找借口抽烟:饭后一支烟,快乐似神仙;夜阑人静下笔时,非得点上一支烟才有写作的灵感;夕阳西下,美景当前,如果手上有支烟,气氛多浪漫。快乐时要抽,悲伤时要抽,一群人同乐时要抽烟,一个人孤单时也要抽烟,总而言之,爱抽烟的人永远找得到抽烟的理由。
减法篇直到1984年1月1日,我才终于痛下决心,彻底地戒除了抽烟的习惯,至今没有破戒,这大概是我人生中最引以为傲的成就之一。
在人生的“+、…、×、÷”中,提到“…”,一般人最直接联想到的,就是减去缺点,以及不良的生活习惯、做事习惯。
不过,在“…”之前,你一定要先“+”进“自觉”,了解自己有哪些缺点应该改进,坦诚面对,才可能真正地“…”。
记得在《EQ》这本书中提到,耶鲁大学有位史登堡教授,在他班上有位众人公认的天才学生,因为成绩优异,毕业后获得了8个工作面谈的机会,但在面谈后,他只获得了一个工作机会,而且工作没多久就被解聘了。反观另一位学生,学业表现平平,但是他努力提高沟通表达能力,虽然争取到的面试机会不如那位天才学生多,但是面试后,主考官都对他印象极好,所以他最后赢得的工作机会,反而比那位天才学生要多得多。
从这个例子来看,“自觉”实在太重要了,一个人如果能够看清楚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并尽力落实“…”,他就会比缺乏自觉的人更有竞争力。
不过,我们还是常常看到许多人,在工作和生活上,都有许多需要“…”的部分,但是他们仍然视若无睹,这是因为自负会蒙蔽人们的双眼,让我们不敢面对真正的自己。如果我们能放下自负和武装,诚实地检视自己,就等于向“…”迈出了第一步。
人生来就不是完美的,以我为例,虽已年近70,还有好多毛病需要改善。
比方说,我做事常常拖拖拉拉,非要拖到最后一刻才会动手去做。据说知名作家高阳也很会拖,他在报上写连载小说时,常常是到了铅字工人要开始排版了,稿子才姗姗来迟。和高阳比起来,我的“拖功”虽然没那么严重,不过,如果是在刊物上写专栏,我也一定会拖到最后一刻才给稿。
我的大儿子黑立言也“继承”了我爱拖拉的毛病。记得他就读于耶鲁大学时,有一年,我和太太去探望他,比预定的时间早到了几个小时,结果发现他的房间乱得像狗窝,浴室也脏得不得了,我太太二话不说,卷起袖子就帮他打扫、拖地。
后来黑立言很不好意思地解释说,其实他本来已经打算整理房间了,只是一直在拖,原准备在我们抵达前整理完毕,没想到我们提早到了,才让“实况”曝光。黑立言还替自己找了个借口,他说根据教授的说法,会拖的人通常比较聪明,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有能力在截止前把事情做完。
不过,做事如果太拖拖拉拉,就会对一同工作的同事造成困扰,因此我还是希望能改掉我爱“拖”的毛病。
该怎么戒掉“拖病”呢?不妨用“奖励法”,每当自己可以提早做好一件事时,就给自己一点小奖励。比方说,你今天提早写好了报告,就可以买一杯冷饮来慰劳自己,久而久之,就可以把拖延的频率降到最低。
我还有一个坏习惯,就是喜欢争辩,特别是跟家人、同事争辩。其实,我也不是一定要辩出谁对谁错,只是一听到别人提出不同的意见,心里就会痒痒地忍不住想回几句话。
记得有一年,正逢奥运会,我在美国的二儿子黑立国家中看转播的体操比赛。中国队选手上场时,黑立国说,他认为选手的动作太刻板,中国队应该请专家来提升动作的美感,我当时的第一个念头,就是要反驳黑立国的论点。可是还没开口,就听见评论员说出与黑立国相同的意见,可见黑立国的看法还是有几分道理的。
爱争辩,特别是为辩而辩,自己得不到任何好处,还会造成与他人关系的裂痕,真是损人又不利己。所以,这也是我想要努力改掉的坏习惯。
另外,我还想“…”的项目,就是体重。
现代人吃得好,难免会有体重的问题。我戒烟后,胃口变得特别好,不知不觉体重开始直线上升,现在和标准体重相比,还超重15公斤。减肥的确不是件容易的事。我还有个坏习惯,就是只要有免费的餐饮,一定会尽力吃饱。住旅馆时,如果附送免费早餐,我无论如何都要爬起来去吃的。如果我想有效地减肥,就得有效地控制饮食习惯,现在,我仍在努力中。不过,我已经养成了运动的习惯,相信对于减肥也会有所帮助。每个人需要“…”的缺点、坏习惯,都是形形色色,各不相同的。重要的是,我们是否能时时审视自己,并下定决心戒除这些缺点、坏习惯,如果我们能够彻底做到了“…”,就能成为做事更有效率、更受别人欢迎的人。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不批评、不责备、不抱怨(1)
尤金?欧凯利(Eugene O’Kelly)原本是世界知名会计师事务所的总裁兼执行长,2005年5月,他因为右脸颊麻痹到医院检查,医生诊断后宣布是晚期脑瘤,他只剩下3~6个月的生命了。
即使笼罩在死亡的阴影中,欧凯利也没有悲伤地坐着等死,反而积极记录下他从接受诊断到过世前的100多个日子,完成了《追逐日光》这本书,书中充满了生命的热情,在全世界都非常畅销,台湾也不例外。这本书,带给我非常多的感悟。
如果你只剩下100天的日子,你会怎么过?你会利用最后的日子做些什么事?会对亲近的人,表达哪些平时没有机会说出的话?
受到这本书的触动,我给妹妹打了电话,夸赞她从不记仇的优点。要做到不记仇,实在不是件容易的事,我自己有时候也不免对某些人耿耿于怀。
我曾经看过报道,即使罗马教皇若望二十三世都曾经在日记中提醒自己,要避免抱怨、批评别人,可见要成为一位宽厚、容忍别人缺点的人,也需要不断地反省和自觉。
因此,在卡内基人际关系的金科玉律中,第一条就是“不批评、不责备、不抱怨”,这三个“不”就是“…”的具体落实。
想象一下,如果一只瓶子里已经装满了碎石子,不管你再怎么努力倒水进去,瓶子也装不了多少水,只有当你把瓶子清空后,才能把足够多的水装进去。人际关系也是相同的道理,如果你对别人充满了批评、责备和抱怨,你和对方之间就无法“流进”善意和温暖,就很难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互动。所以,卡内基先生把这“三不”列为金科玉律的第一条,其实是有很深用意的。
基本上,“不批评、不责备、不抱怨”就是一种“转念”,让我们原本负面、尖锐、爱批评的态度,变成积极、正面的态度。然后,你就会很意外地发现,当你改变时,你和别人的关系也会随之改变。
记得我刚到美国接受卡内基训练时,已经四十几岁了,也累积了一点人生经验,千里慕名而去,没想到第一堂课就是“不批评、不责备、不抱怨”,我的第一个反应就是:“就这个啊!会不会太简单了?”一时间还真有点失望。
当时的课程要进行14周,14周后我突然发现,自己的人生发生了奇妙的转变,卡内基先生所推崇的“三不”,乍看之下非常简单,但是最简单的原则往往是最有效的。
在美国时,我曾经认识一位大企业的总裁特别助理,人长得很漂亮,但是人缘很差,常跟同事发生冲突,她自己心里也不好受,因此情绪很低落。
有一天,总裁告诉她:“你最好想想办法解决人际关系上的问题,如果各部门的主管还是没办法和你相处,我也保护不了你了。”
于是,这位女士就接受了卡内基训练,学习这“三不”理论。后来,我遇到了这位总裁,他告诉我:“几个星期之后,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我亲眼看到这位女士的变化。”因为采取了三不原则,她不再像一只让人避之唯恐不及的刺猬,人际关系获得了很好的改善。
每个人都会有很多棱角,这些棱角不仅会伤害别人,最终也会伤到自己。如何从有棱有角变成圆润的石头?答案就是“不批评、不责备、不抱怨”。
道理一点儿都不难理解。当你批评别人、指责别人时,就是在冒一种风险,这些举动很可能会伤害对方的自尊。即使你的批评和指责是出于善意,但如果对方的自尊受到伤害,就算知道自己错了,也会拼命辩护,死不认错,所以批评、责备和抱怨,往往只是一种情绪上的发泄,却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反而让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遥远。
不批评、不责备、不抱怨(2)
再亲密的关系,都可能因为批评、责备和抱怨而瓦解。小时候,我常在新生南路上的圣家堂做弥撒,有一位加拿大籍的白神父就常常提醒教友,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