⑦“君子的过错,就如同日食、月食。有过错时人人都见到,改正时人人都敬仰。”(11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这句没有言明,为什么算子贡对孔子的评价呢,联系一下“日月不可毁”的评语,以及《述而》篇里的一章,就可以推断我的统计成立,孔子说:“我很幸运,如果有过错,别人一定知道。”(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⑧其生也荣,其死也哀!(15)
后记、事倍功半
《论语》就像一个论坛,同门君子,列国人物,文质彬彬。我羡慕孔子的第一代弟子,有机会像冉有、樊迟那样为老师驾车,随时聆听教诲,像颜回、仲弓那样说:“愚虽不敏,请事斯语矣。”像子张那样把教诲写在绅带上();如果能像颜回、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那样侍孔子坐,与孔子各言其志(、),那会受宠若惊;至于象子贡、子夏那样与孔子谈诗,“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那更是可梦不可求了。
本读书系列四十章而止,在我是有讲究的。《论语》二十篇,读书笔记四十章,取事倍功半的意思,是为敬;不敢说厚积薄发、十年磨一剑,最多说十年砍柴一朝烧,能照亮多少空间就不枉柴火之功。写了四十章,不厌其繁地引用原文,《论语》二十篇503章,我的引用涉及390章,是为了说明原文的好,同时也对《论语》有个基本全面的介绍,但我不敢认为自己参悟出了孔子微言大义、嘉言懿行的百分之一。要吸取孔学营养,还得读原文,仔细读,“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孔子举手投足皆学问,子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子夏说:“每天知道所未知的,每月不遗忘所学得的。”(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这样必有收益。我也可以介绍自己读《论语》的心得:要轻轻松松地读,不求甚解地读,乐在其中地读,事倍功半地读,日积月累读,年年岁岁读,床头枕边读,放下了拿起来读,与儿童一起读。
附录、论语小词典
(将《论语》高举高标一下,同时借理论物理学来提供风马牛不相及的娱乐。)
、华夏学:对整个论语的研究。中国人一般把华夏学说成国学。
、无边界条件:一种论语在人们的阅读里是有限的文字、无界的内涵的思想。
、光年:读论语一年走过的距离。
、华夏学望远镜:通过阅读可以望见几千年前的文明之光的一种望远镜,目前为止只有论语一种。
、虚时间:不读论语的人“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日子。
、能量守恒:关于论语的能量(或它的等效功用),不因朱熹的注解而增加,也不因毛泽东的批判而减少。
、论语常数:朱熹使用的一个华夏学方法,该方法使论语有一内在的膨胀倾向。
、大统一理论: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理论。
、弱电统一能量:大约为100个鲁迅的能量,在能量比这更大时,孔子和毛泽东之间的差别消失。
8、大统一能量:在国策实践能量比论语功用更大时,中国城乡之间的差别消失,国力超过美国。
9、人择原理:我们之所以看到论语是这个样子,只是因为如果它不是这样,我们就不会在这里去探索它。
、大爆炸:孔学开端的奇点,是文明之光被点燃的瞬间,即论语开篇首章第一句第一个字。那就是“学”无止境。
、虫洞:连接宇宙遥远区域间的时空细管。虫洞提供时间旅行的可能性,那就是对论语的解读。
、雷达:一种偷懒的读论语的方法,像百家讲坛那种。
、宇宙的波函数:描述在一定的时刻找到宇宙的不同形状的概率的分布。借用为张引弘在一定的时刻,找到论语的不同篇章中关键词的分布,那就是张引弘《门外读论语》的方法。
、孔丘——张引弘桥:连接两个时代的时空的文化细管。参见虫洞,物理学上称为爱因斯坦——罗森桥。
2、稳态:不随时间变化的态:一个以固定吞吐量代谢的海是稳定的,因为即便它不是静止的,它在任何时刻看起来都是等同的。那就是百川归海的“道”。
3、测地线:两点之间最短(或最长)的路径。那就是行得通的路,可以实践的“直”。
4、坐标:定点在时空中的位置的一组数。文化上借用为典章制度,那就是郁郁葱葱的“文”。
5、论语背景辐射:起源于早期古代的论语的辐射,历次文化革命时它受到如此大的诋毁,以至于现在不以光而以古董(在图书馆尘封的书籍)的形式呈现。那就是山高水长的“德”。
6、基本粒子:被认为不可能再分割的粒子。那就是一以贯之的“忠”与“信”。
7、红移:由于毛泽东效应,从离开我们而去的论语发出的光芒的红化。那就是“礼”失而求诸野。
8、强力:四种基本力(忠信礼义)中最强的,最短程的一种力。那就是舍生取“义”。
9、黑洞:行为的一个区域,因为那里的引力是如此之强,以至于任何东西,甚至“忠”都不能从该处逃逸出来。那就是“孝”。
10、事件视界:黑洞的边界,一旦越过这个边界,就不可能从黑洞逃逸。借用为道德的底线,那就是无道不谷的“廉耻”。
1、宇宙线:从远古来的至上品德,它以接近于珠穆朗玛峰的高度运行着,那就是登峰造极的“仁”。
1、频率:一个词在一本书里完整循环的次数,“仁”108次。
1、仁/义二象性:在论语系统中,仁和义之间没有区别;仁有时可以像义一样行为,而义有时可以像仁一样行为。
12、光子:光的基本粒子或量子。文明的基本单位,那就是“知”。
13、质量:芸芸众生中士人的魄力;它的惯性,或对它加速的抵抗。那就是用礼节制、不可夺志的“勇”。
14、场:某种充满空间和时间的东西。那就是文明史上的“战”。
15、华佗极限:一个健康的人体的可能承受的最大程度的病的临界值。比这程度更大的病,则会发展成死亡。那就是战战兢兢的“疾”。
16、反粒子:每个类型的物质粒子都有与其相对应的反粒子。当一个粒子和它的反反粒子碰撞时,它们就湮灭,只留下能量。那就是命中注定的“生”与“死”。
17、弱力:四种基本力(君主、大夫、士人、民众)中最弱的一种力。那就是等而下之的“民”。
18、原子:立国的基本条件:足“食”。
19、绝对零度:所能达到的最低的温度,在这温度下物体不包含热能。那就是“丧”。
20、虚时间:用虚数测量的时间。那就是“慎终追远”的“祭”。
21、奇点:时空的具有无限曲率的一点,空间——时间在该处完结。理论物理学不能描述在奇点处会发生什么。那就是成事不说的“怪”。
22、重量:人作用到物体上的“射不主皮”的“力”。
23、熵:一个系统的无序度的量度。按照热力学第二定律它必须永远增加。那就是“乱”。
24、大挤压:孔学终结的奇点,指论语末篇《尧曰》内容的实现,圣人出盛世,孔学才会消亡。那就是敬而远之的“神”。
25、微波:波长大约为1厘米的辐射。那就是得寸进尺的“利”。
26、对偶性:在表现上非常不同,但是导致相同物理结果的理论之间的对应。那就是此消彼涨的“得”与“失”。
27、暴涨:货殖而“富”。
28、事件:由它的时间和位置所指定的时空中的一点。那就是“命”。
29、白矮星:一种光说不练的类生物。那就是“言”。
30、弦理论:弦只有长度,但是没有其他维。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三思而后“行”。
31、不相容原理:两个相同的自旋为二分之一的粒子(在不确定性原理设定的极限之内)不能同时具有相同的位置和速度的思想。那就是慧眼必察的“好”与“恶”。
、儒家治国第一定律:无为而治,君主端正自己(立宪)接受朝贡(象征)而已。
、儒家治国第二定律:该定律说,天下无序度的度量,或者熵随时间增加。它和儒家治国第一定律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不总是真的,但几乎总是真的,它还依赖于天下从一个有序的状态启始。那就是阶级而治的“政”。
、时间箭头:根据时间的不可逆性,论语可以被后人所认知,但不可能为后世所功用。
33、磁场:引起磁力的场,和电场合并成电磁场。那就是约之以礼的“色”。
34、谱:构成“乐”的分量频率。古代音乐的可见部分,可在经典演奏会上听到。尽善尽美的“乐”。
35、暗物质:存在于论语中的,不能直接被观测到的,但是能用它的影响效应检测到的涵义。论语物质的90%可能采取暗物质的形态。那就是“隐”。
36、虚粒子:在量子力学中,一种永远不能直接检测到的,但其存在确实具有可测量效应的粒子。借用为“君子”,君子不是器皿。
37、不确定性原理:海森堡提出的原理。人们永远不能同时准确知道粒子的位置和速度;对其中一个知道得越精确,则对另一个就知道得越不精确。读论语的有些时候,每个字都认得,分开来明明白白,合起来歧义多多,所以朱熹在《集注》里经常说:“不可强解。”那就是论语中的“疑章疑句”。
38、电磁力:带电荷的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借用为“孔墨显学的对立”。
39、自旋:相当于但不等同于日常的自转概念的基本粒子的内部性质。借用为孔子自我评价。
40、核聚变:两个核碰撞并合并成一个更重的核的过程。借用为毛泽东发动群众对孔子进行批评。
于丹:披孔子的礼服,念墨家的财经
一、浪奔
沸沸扬扬的于丹讲论语事件揭示了一类似是而非的现象:国学流行在稻草堆上实践。
于丹读论语的心得,目录很像通俗小说的章节提要,内容是少年文艺的标本,故事集锦。她的文章由三部分组成,大篇幅引用一个又一个故事,小篇幅解说这些故事,极小极小篇幅引用并翻译论语;前两部分构成了《读者》杂志里的标准文章,信息密度介于儿童文学与中学生阅读之间,引用的少量论语可有可无,没有也不会伤害她的主题,有则给主题贴金了。贴金而已,不是镀金。于丹不是用故事和流行语来解读论语,而是用论语来装点她的流行语和故事会,如果抽去论语的原文和翻译,整个文章变成了小女人道听途说的絮絮叨叨。
第一部分那个老和尚抱姑娘过河的佛家故事,我早在十几年前的《围棋天地》杂志上看到过引用,《禅心";棋心》系列,精悍隽永,比于丹的读书心得强多了。老和尚带小和尚渡河,恰好遇见一个姑娘也要过河,老和尚就把姑娘抱过河,之后分道扬镳,小和尚一路犯嘀咕,这出家人不是戒女色么,师傅怎么犯禁呢,忍了很长时间才问老和尚,老和尚说:“我已经放下了,你却还抱着。”
抛开引佛事讲解儒学的荒唐不说,单就于丹解说这个故事本身,一个“恕”字,就令人不知所云。老和尚告诫小和尚的话,意思是拿得起放得下,这跟孔子的“恕”扯得上吗?真是令人喷饭。
于丹说宽恕,意思是老和尚做错了,不该近女色,真是色者见色,淫者见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竟然也敢妄谈论语。稍微读过论语的人也懂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姑娘不能自己过河,帮助她渡河,出家人慈悲为怀,普渡众生,是为仁;不叫小和尚去抱她,是他修行太浅,定力不足,必定露怯,老和尚当仁不让(请不要歪解这个出自论语的成语)于徒,是为智;过河的的哲学是“深则厉,浅则揭”,老和尚大德不逾闲,小节出入可也,果敢,是为勇;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从礼义上也可以谈,礼是有所为有所不为,按礼来说,和尚不该接近女人;但出家人把世间人看做施主,施主有困难,人必助之,即有所不为有所必为,这就是义。另外,中文教授既然知道是佛家故事,必定懂得和尚打机锋,抱即不抱,不抱即抱,施主何必着相?稍微懂点佛教知识的人还知道,佛家提倡“难行能行,尽一切行;难忍能忍,尽一切忍;难学能学,尽一切学。”这个故事把这三项都包含了,和尚抱姑娘,难行,助人渡河,能行,尽一切行;徒弟见不得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