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大都市里,每个人都匆匆走过,伦敦、巴黎的悠闲和恬淡在纽约绝不会看到。在法国南部度假胜地尼斯游玩时,我曾碰巧和一位美国女孩“同居一室”。当时,我们住20欧元一晚、不分男女的青年旅舍,晚上大家开“卧谈会”,她说自己当中学老师,每天工作10小时,周末还要另外打一份工,一番话说出,让在场的欧洲室友大为不解。在欧洲,每天8小时、每周工作5天都有人抱怨连连。
在美国,一个白领如果要完成相同的工作,那么他一周至少要工作60个小时,而且周末还得经常加班。而欧洲就完全不同。我2007年秋天在雅典访问时,下午3点钟出去买机票,愕然发现大多数店铺还没开门,大门显要位置写着“本店5点开门”。
美欧工作精神的差异在各国驻华机构也表现的淋漓尽致。
美国驻华使馆安排一些活动,常常是早上8点,或者7点30,通知媒体说某位大员要在国贸大饭店的工作早餐上发表演讲,欢迎大家去聆听。当然,演讲人和商界名流们有大餐,而记者们只能饿着肚子听了。而欧洲国家的驻华机构,此类事情基本上不会发生。意大利某驻华机构的中方助理对我说,你要找我们老板,一定要试着上午10点后打电话,10点前他一定不上班,10点后不一定上班,能否找到,要看你的运气了。
的确,和欧洲相比,美国人过的日子异常紧张。有统计表明,美国人每月平均每人工作1966个小时,比欧洲人均工作时间最长的英国多235小时,比法国人均多310小时,也就是将近39个工作日。
换个算法也许更简单,更容易理解,美国人平均每年休息13天,而意大利是42天,法国是37天,即便是一向被视为工作狂的日本人每年也有25天的假期。世界旅游组织的统计数据表明,在发达国家中,美国人的带薪假期是最少的。
在我个人的海外采访过程中,也切实感受到美国和欧洲的不同。去法国、英国采访,一天最多两个项目,可以悠闲地享受午餐的乐趣。而在美国,中午坐下来吃顿饭绝对是奢侈,常常是一天三个采访项目,晚上写稿,中午,对不起,麦当劳或者肯德基凑合一顿。陪同人员一下车就说,30分钟吃饭的时间,要快。节奏之快让人抓狂,难怪麦当劳这类快餐的发源地在美国。
美国人为什么如此“疯狂”?
有人从宗教的角度来解释美国的勤奋。移民到新大陆的清教徒都必须立下誓约,要过一种勤劳节俭、清心寡欲的生活。按照新教的教义,所有的人都是生下来就带着“原罪”的,人来到这个世界的唯一目的是通过辛勤劳动来还债,然后死了就可以上天堂。
为了赎罪,大多数人都拼命工作,一个社会的大多数人如果都选择少吃多做不浪费,财富会呈几何倍数增长,资本的原始积累可以迅速完成,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正是读出了这一点,才写出不朽的著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现代学者们则从另外的角度进行解读。
2005年,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心理学家加特纳(John D?Gartner)出版了其著作《轻症躁狂的优势》。加特纳发现,许多对美国人性格的描绘,如精力充沛、动力十足、近乎愚蠢的乐观主义、企业精神、宗教狂热、傲慢自大、救世主的情怀等等,都和“轻症躁狂”的症状重合。其中最基本的特点,就是极度亢奋的情绪。这种情绪发作起来至少可以延续一个星期,患者在此期间觉得自己就是宇宙的主人,觉得自己了不起,并忘我地投入到工作或寻欢作乐之中(其中包括过度追求性生活导致婚姻破裂)。这实际上类似一种癫狂性抑郁症的初期症状。
我个人觉得,宗教精神和心理因素都有些道理,但更直接的原因是社会评价体系的压力和美国法律的缺失。
前面已经讲过,美国人讲究实际,有些势利眼,他们和人打交道也不会关心你的祖上有何丰功伟绩,而是关心你个人是做什么的。
在美国,谈起某人时最具侮辱性的一句话就是“你是个失败者”。有一份好工作,工作做得出色,取得成功,成了社会的核心评价体系之一。
不能做失败者(2)
美国人极为看重成功。成功不一定是物质上的回报,而是得到某种认可,最好是可以衡量的那种。如果一个男孩后来没有从商,而是做了布道的教士,那也没什么。但是他的教堂规模越大,教堂会众越多,别人就认为他越成功。
好多事情都说明,成功是美国人生活的重点。清教徒相信工作带来的好处,既有工作本身的乐趣,还因为工作的回报是上帝之爱的体现。一片富饶的土地到处都是机遇,等待着人们到来。在一个不固守陈规的社会,没有严格的等级和阶级,这样,人就一定能通过成功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从一无所有到百万富翁的“美国梦”故事,更是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美国人白手起家。
英国的人类学家杰弗里?戈罗尔用弗罗伊德的说法来解释这一切。欧洲是被所有的移民抛弃的父亲;移民为了在美国过上新生活,背离了自己的文化。移民为了要成功从未停止过奋斗,因为目标的内容没有限制。同样,第二代移民拒绝接受移民过来的父母,因为后者无法适应美国标准。他能减轻压力的唯一方式,就是取得更大的成功。在整个美国,有意大利人、爱尔兰人、德国人或波兰人名字的律师、医生、教授和政治家,都能证明这种成功欲望的强烈。
既然成功如此重要,理应多花些时间努力工作。
另外,在这个法律多如牛毛的国度,对白领的保护不像欧洲那样严格。在许多欧洲国家,如德国,雇佣一个人非常慎重,因为你要裁掉他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如果他已经在公司工作了十年以上,裁掉他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在美国,波音裁员可以轻松完成。每当全球经济不景气的时候,我们经常会看到波音公司、通用电气裁员数千人的消息,一到这时候,每个人都诚惶诚恐,生怕自己成为“刀下之鬼”。失去工作,老婆孩子怎么办?房子的贷款怎么办?更重要的是,失去工作也就失去了别人的尊重。
没有工作,就会失去一切;而不拼命工作,就有可能失去工作,这是现实的无奈。
既然失败如此可怕,更应该多花些时间努力工作。
另外还有个具体的原因。美国联邦政府没有法律规定公司必须给员工付加班费。探险者(Expedia)网站的统计表明,2002年,美国人13天的休假中,有天在工作而没有得到补贴,给公司节省了200亿美元。
疯狂工作后,疯狂游玩,疯狂消费,也是美国人的典型特征。
近年,美国人已经学会玩。但是他们将玩也当成了工作。要是去滑雪,他们就在雪地上猛冲,那样子,连马都会累死。如果去度假,他们就每天开车五六百公里,以每小时60英里的速度观光,沿途只停下来拍些快照。然后,发现了自己要看的东西是怎么一回事,就打道回府,回去看照片。
疯狂消费,就是使劲花钱,那么,美国人对钱的态度到底如何?
照相时不喊CHEESE喊MONEY(1)
照相时不喊CHEESE喊MONEY
——“拜金”的美国人
语言可以反映一个民族的特色。比如说,爱斯基摩人的词汇表里,有关雪的词最多,在其他任何语言里都无法找到相应的表述。
英语中,关于钱的成语不少,至少可以从一个侧面说明钱的重要性。下面就列举几个常见词语。
Money makes the mare go。 有钱能使鬼推磨。
Money is the root of all evil.金钱是万恶之源。
Money talks。钱能通神。
Money and treasures will be plentiful.招财进宝。
Time is money。 时间就是金钱。
A man without money is no man at all。 一分钱难倒英雄汉。
It is easier to get money than to keep it。 挣钱容易攒钱难。
Money isn‘t everything。 钱不是万能的。
Wealth is nothing without health。 失去健康,钱再多也没用。
Wisdom is better than gold or silver。 智慧胜过金钱。
说美国人爱钱,美国人听了不会反对。其实,谁不爱钱呢?地球上的人能够摆脱金钱诱惑者少之又少。
拜金不是美国人的专利,但美国人对钱的热爱却与众不同。中美两国人民都爱钱,但中国古代的文人们喜欢自视清高,视金钱如粪土,视金钱如魔鬼,爱钱也不肯说。而清教徒的美国却把钱和宗教天衣无缝地结合在了一起,在对金钱的热爱方面没有任何心理负担。
绿色的美钞的背面,印着“我们相信上帝”,金钱和上帝竟然以这种奇特的方式结合在一起,这在全世界独树一帜。爱上帝和爱金钱,在美国人眼里不是矛盾体,而是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认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可华尔街的大亨们在做过虔诚的祈祷后,接着便无所不用其极的榨取他人财物。
美国人对金钱的热爱,在日常生活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
毕肖普先生,我的一位老师,来自美国犹他州,大学第一节课给我们拿出一大堆美元的钢蹦儿,1美元的,50美分的,1角的,应有尽有。第一次见到美元什么样子,大家还是很兴奋地翻来覆去摆弄。下课时,老师让我们自己留着,大家又是高兴了一阵子。
这位老师最有趣的一点是照相时候也是钱。我们喊“茄子”,多数英语国家的人喊“CHEESE”,可毕肖普先生喊“MONEY”,可是让人大开眼界,哦,错了,对不起,应该说让人“见钱眼开”。
说到日常生活中的见钱眼开,小费不得不提。
小费可谓无孔不入。在美国住宾馆,每天出门时要记得放一个美元在枕头上,算是给收拾房间的服务员的报偿;拿着餐券去吃宾馆提供的早餐,可别想当然地认为可以不用掏腰包,服务员给你殷勤地斟满咖啡,你就要掏出一美元或两美元放到桌上;中午吃大餐,可别光顾了看饭菜是否便宜而忘记15%到20%的小费,如果你们一桌超过6人,对不起,小费直接算到账单里,想少付都不成;下午打车去看朋友,给司机的小费也要车费的15%到20%;第二天早晨结账走人,宾馆服务员帮你扛行李,没错,也需要小费。
小费,就是一点小钱,可天长日久也是一笔不小的支出。陪同我们的美国国务院官员千叮咛万嘱咐:“你们来美国,是你们自己国家的大使,要记得给小费,否则会损害你们国家的形象。”
恐怖吧?一点小钱和国家形象挂钩。看看我们中国,如果招待客人,保证宾至如归,砸锅卖铁也要照顾好你。我们爱钱,也爱面子,当钱和面子二者选一时,南方人可能选择钱,北方人可能选择面子。可在美国,无论东部西部都是选择钱。他们是讲究实际的,不爱面子。同美国人一起上饭店,除事先讲好谁请客外,都是各付各的账。如果你抢着付账,反而会使对方感到欠了人情,于心不安。如果你在美国有人和你说一起吃饭,千万可别想当然地认为他要请你,一定记得带钱包。
说起美国人对钱的态度,美国当代著名财经作家保罗?艾尔德曼有句名言极为经典。他说:“美国人的本质就是首先希望赚钱,然后用这些钱来赚钱,然后用许多钱赚许多钱。”
美国人拼命工作、拼命赚钱的态度当然和对成功的渴求相联系。
德国心理学家休格?爱斯特伯格说:“美国人很看重他挖到的金子,主要是因为金子是他的能力的体现……因此把美国人定义为物质享乐主义者而否认他的理想主义,从根本上就是错误的……美国的商人为钱工作,伟大的画家为钱绘画,意义是完全一样的——都是对自己的工作欣赏的标志。” 。 想看书来
照相时不喊CHEESE喊MONEY(2)
如果还对美国人爱钱有疑义,不妨略微翻翻美国的历史。我们教科书上写的是美国革命是为了独立,可如果不独立就可以过好日子,谁冒着砍头的危险去闹革命啊。没错,革命前夕美洲殖民者的好日子被英王乔治三世给毁了。
在乔治三世时代,这位年轻的英国国王血气方刚,他的观点是:“不但要统而且要治。”1764年,英国颁布《糖税法》,对过去每加仑征6便士的外国糖蜜税减为3便士,但撤销各殖民地原来享有的某些免税待遇,对输入美洲的外国食糖和奢侈品(如酒、丝麻)收取附加税。1765年,英国颁布《印花税法》,这是首次出现在美洲英属殖民地的新税种。但这个新生事物来势汹汹,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