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画刚作完,对面笼子里被打败的一只斗鸡猛地撞破鸡笼,冲过来对准画中的雄鸡又啄又抓,好端端的一张画被弄了个稀巴烂。
这个故事有些玄,为的是夸赞程修己的画技,从另一方面也能看出斗鸡身上那种好斗的习性。
精心挑选出来的斗鸡还要经过严格的训练,才能成为斗鸡场上的英雄。
每个以斗鸡为事者,在培育斗鸡时都有一些秘不示人的要诀,比如为了增强斗鸡的体力,每日要定时撵鸡;平时喂食的时候将米放在比鸡头高一些的地方,斗鸡要伸长脖子、耸起胸、竖起头才能啄食,天长日久养成竖头高啄的好习惯;在适当的时候,要割去斗鸡的部分鸡冠、剪去部分鸡尾,减少搏斗中鸡冠受伤的机会,增加盘旋跳转的灵活性。
一只训练有素的斗鸡在斗到筋疲力尽之时,应该卧伏在地而不是仓皇败逃。因为斗鸡主要用双爪和尖嘴攻击对方,而且一斗就是好几个小时,碰上势力相当的,斗上十几个小时也是可能的,所以在力尽的时候选择趴在原地坚持,非常重要——趴在那里就不算失败,主人也不会因此输掉金银。要做到这一点,也必须有严格的训练才行。
关于斗鸡的训练,古人其实早有心得。这方面最有名的便是《庄子·达生篇》中纪渻子养斗鸡的故事。纪渻子通过耐心的训练,一步一步去掉斗鸡身上的骄气,钝化斗鸡对外界的敏感,让它徐步慢视,最后的结果是“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
且不论这故事当中究竟蕴含着什么哲学意义,单就斗鸡而言,故事中所记的喂养训练过程便对后人极有启发——一只训练上乘的斗鸡应该像木头制成的一样,面对敌手时沉着镇定,不动声色。
望之若木鸡,不是唱空城记,而是大巧若拙,是大勇若畏。要想达到这样的境地,必须经过许多细致而有针对性的训练。
花冠芥羽斗鸡狂(4)
经过严格的挑选和训练的斗鸡,若想在斗鸡场上取胜,还要作一些必要的武装和准备,即所谓的“金距取胜于其始,芥肩取胜于其终”。
“金距”是一种特制的利刃,斗战之前将其套到斗鸡的爪上。
“芥肩”和“芥羽”的作用类似,一种说法认为“芥”通“介”,也就是为斗鸡穿上甲胄。这种解释值得怀疑,身上披了铠甲固然能保护斗鸡,但同时也影响了斗鸡的灵活性,有点儿得不偿失。
另一种看法认为,“芥肩”、“芥羽”是将芥末撒到斗鸡的肩翅之间,当两鸡缠斗的时候,只要对方的鸡头碰到身上,那些辛辣的芥粉便会刺激它的眼睛,让它无法再战。
类似的方法还有不少,比如在斗鸡的头上涂一些狸猫的脂膏,利用鸡对狸猫的恐惧心理,在未战之前先把对方震慑住。
可以说,为了在斗鸡中取胜,各种各样的明枪暗器全都派上了用场。
4
和斗鸡一样,斗鸭、斗鹅也是古已有之的玩意儿,虽然不及斗鸡一样激烈刺激,但唐代时爱玩的也大有人在。
唐朝最有名的斗鸭者当数陆龟蒙。陆龟蒙为晚唐文学家,人称“江湖散人”、“天随子”,胸有大志却怀才不遇,后来索性在苏州附近的甪直建起一处宅园,过起洒脱的闲居生活。
在陆龟蒙的园子里修有亭阁花畦,桥轩小景,最特别的还是一处斗鸭池和一处斗鸭栏,足见他很喜欢斗鸭之戏。
明代蒋一葵在他的《尧山堂外纪》中提到,陆龟蒙在他的园中建有斗鸭栏,栏中养了许多斗鸭。有一天,一位从长安来的宦官来到陆龟蒙的园中,看见陆龟蒙的那些斗鸭,禁不住手痒起来,拿起弹弓将其中一只绿头鸭射死。
陆龟蒙一见,大惊失色,叫道:“坏了!这只鸭子会说人话,正要把它进贡给皇上,现在让你打死了,怎么办?”
那位宦官一听,立刻吓得面色惨白,慌忙把身上带的钱统统掏出来送给陆龟蒙,请他千万不要声张出去。过后,宦官小心地问陆龟蒙:“那么,那只绿头鸭到底会说什么话?”
“唔,它会叫自己的名字。”陆龟蒙说完,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斗鸡通常为两只鸡捉对单挑,斗鸭则不同,主要玩的是群殴。一般是把鸭子蓄于斗鸭池中,观其相斗。鸭群相斗的时候忽聚忽散,往来奔突,音声响亮,自有许多斗鸡无法比拟的乐趣。
天宝年间曾任北海太守的李邕写有一篇《斗鸭赋》,对斗鸭的场面有非常生动的描写:
……其聚则同而不和,其斗则仁而有勇……其浮蔽水,其旋如云,共沿波而弄吭,各求匹而为群……会合纷泊,崩奔鼓作……始戮力兮决胜,终追飞兮袭弱……耸谓惊鸿,回疑返鹊,逼仄兮掣曳,联翩兮踊跃,忽惊迸以差池,倏浮沉而闪烁。号噪兮沸乱,倾耳为之无闻……
这样的场面是不是非常热闹,非常好看?
晚唐时期的傻皇帝唐僖宗也有类似的爱好,不过他喜欢的是斗鹅,经常到兴庆池去与诸位王爷一起斗鹅,下的赌注是一只鹅五十钱。
如果斗鹅也和斗鸡一样单挑,这个赌注并不大,如果是像斗鸭一样的群殴,百十只鹅算作一队,计算下来赌注也就很惊人了。
说起唐朝的斗鸭斗鹅,不能不提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五子李祐。
李祐封齐王,兼领齐州都督。但这位李世民的爱子一直不太争气,整日逐犬擎鹰,不务正业,尤其喜好斗鸭斗鹅,为自己养了不少鸭子。
李世民一直对这个儿子放心不下,不断撤换那些辅助他的长史和司马,还多次训戒李祐,防止他误入歧途。
这一番苦心却是枉费,齐王李祐在身边人的撮弄之下,在邪路上愈行愈远,最后杀死长史权万纪,在齐州举兵反叛。
就在李祐谋反前夕,他养的斗鸭一夜之间被野狸咬死了四十多只,最离奇的是野狸没有将那些鸭子吃掉或者拖走,只是把它们的头逐个咬掉。
txt小说上传分享
花冠芥羽斗鸡狂(5)
李祐反叛,往日的爱子变成国之仇人,太宗李世民感觉上惭皇天,下愧后土。不久李祐战败,被送到长安,太宗忍痛将其赐死在内侍省。
因参与这次逆乱而同时被斩首的有四十多人,这个数字正与此前被咬掉脑袋的斗鸭数量相同,实在是一个令人慨叹的巧合。
画舸竞渡争彩标(1)
1
《全唐文》中收有一篇名为《对竞渡赌钱判》的判词,其中写道:
扬州申江都县人,以五月五日于江津竞渡,并设管弦。时有县人王文,身居父服,来预管弦,并将钱物赌竞渡,因争先后,遂折舟人臂。
判词的大意是:端午节时江边竞渡,管乐齐鸣人声喧嚷。这个名叫王文的人刚刚死了父亲,听见江边热闹,忍不住跑出来看风景。
如果悄悄站在一边看一会儿也就罢了,偏偏这个王文懂一些吹拉弹奏,到了这里哪还顾得上深浅?上前去钻进乐队中帮着人家忙活起来,又没事找事,为了竞渡的舟船与人打起赌来。
一身晦气的王文哪里会赢钱?一来二去,不知怎的就和划船的人争执起来,王文给晦气催促着,抢上前去没几下就把那人的胳膊打断了。
官府在判词当中给王文定了两条罪,一是居丧听乐,一是在服伤人,于情于法都不可恕。
江南各地在端午节时进行河舟竞渡,这样的习俗由来已久。《荆楚岁时记》中记:
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所,故并命舟楫以拯之。舟舸取其轻利,谓之“飞凫”,一自以为“水军”,一自以为“水马”。州将及土人,悉临水而观之。
为“拯救”投江的屈原而兴起的竞渡习俗,最早始于沅湘之间;而在吴越之间,则一般认为龙舟竞渡始于越王勾践。
玩在唐朝这种风俗延续到唐朝,影响的范围更加广大,几乎遍于江南各地。
一个名叫范慥的唐人写过一篇《竞渡赋》,其中写道:
……尔其月维仲夏,节次端午,则大魁分曹,决胜河浒。饰画舸以争丽,建彩标而竞取。
看来,唐时竞渡的河舟装饰描绘得非常漂亮,竞渡时两船齐发,在终点处设有“彩标”,最先拿到彩标的一船获胜。
《独异志》中记载:宝历二年的五月三日,十艘竞渡船在江中试渡时出了事,三艘船平白无故地沉入水底,船上一百五十人无一生还。
从这条记录上我们可以看出两点,一是当时对竞渡的重视,在五月五日正式竞渡之前要进行多次训练和演练。
二是当时的龙舟形制已经很大,每条船上有五十人,就算放到今天来看,也称得上是一条大龙舟了。
徐州刺史张建封写有一首《竞渡歌》,内容直白可观,其中写道:
……
两岸罗衣破晕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桡。
疮眉血首争不定,输岸一朋心似烧。
……
读起来实在算不上一首好诗。这位刺史大人也曾写诗为自己打马球辩白,认为玩马球形同习练骑射。这一次他写竞渡,就要大方多了,玩就是玩,没有把竞渡当成水军操演。
2
唐朝时从宫廷到民间都风行竞渡。早期皇上观看竞渡多在兴庆池,兴庆池位于隆庆坊,中宗时水面阔达数顷,玄宗时代这里更是风光无限,留有许多诗人在此观竞渡应制的诗篇。
安史之乱,长安城中繁盛之地多遭毁败,此后,皇上们玩乐的地点也有了一些变化。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但凡有个性的皇上,玩乐起来也会另辟蹊径,比如德宗皇帝看上的是禁苑中的鱼藻池。
禁苑在宫城之北,苑中有一个鱼藻宫,鱼藻池就在鱼藻宫后面。
德宗诏令淘浚水池,原来只有一丈深的水池被向下加挖了四尺,又引来灞河水到池中。以后德宗皇上就在鱼藻宫里观看竞渡和水戏。
元和十五年穆宗即位,大概是嫌鱼藻池淤塞得不像话,这年八月穆宗专门调来两千神策军浚淘水池,一个多月后工程结束,穆宗特意在池边举行宴乐,顺便观看竞渡。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画舸竞渡争彩标(2)
穆宗的儿子敬宗也多次到鱼藻宫观看竞渡,这父子俩同样喜欢马球,又一样喜欢到鱼藻宫观看水戏竞渡,想来真是父子天性。
王建的百首《宫词》中有专门描写宫中竞渡的一首:
竞渡船头掉采旗,两边溅水湿罗衣。
池东争向池西岸,先到先书上字归。
竞渡之戏通常在端午节进行,但贪玩的敬宗皇上可等不到端午。《册府元龟》中记,敬宗曾经为了上巳节的竞渡,诏令淮南节度使王播造三十只彩船。
上巳节距离传统的竞渡时节足足早了两个月,不过,因为花费过于巨大,敬宗的这道诏令遭到大臣的反对,最后改成只造十艘。
那么,造一条龙舟究竟需要花多少钱呢?《全唐文》中收有一篇《五月五日洛水竞渡船十只请差使于扬州修造须钱五千贯请速分付》,从中可以找到答案。
这是曾经做过长安尉、鸿胪丞的张拟就一份批文,单从题目上看就能明白事情的原委,是水衡监申请拨款造龙舟。
在洛水中使用的龙舟,要跑到遥远的扬州去修造,花费自然不会是一个小数目。张在文中写道:
竞渡所用,轻利为工。创修十只之舟,费直五千余贯。
十只龙舟,请求拨款的数量是五千贯,造一条龙舟需要五百贯钱。按当时的物价来看,一斗米约值五文钱,五百贯就是五十万文钱,可以买到十万斗米。若一斗米按十斤来算的话,造一条船的费用可以买一百万斤米。
这样的花费实在太过分,难怪张在文中说:“金舟不可以泛水,玉楫不可以乘湍,造数计则无多,用钱如何太广?”最后张驳回了水衡监拨款的请求。
在宫廷之外,各地民间的竞渡活动也大多由官方组织,款项自然由官方承担。
《册府元龟》中记:淮南节度使杜亚一向行事奢侈。为了让竞渡的河舟行得快一些,他想出一些奇妙的点子:比如让人在船底涂抹上油,以使其行驶得更快一些;又为划桨者特制一种衣服,上面也涂上一层油脂,穿在身上不沾水,落入水里也不湿,以提高龙舟行进的速度。
如此精心打造出来的一条龙舟快则快矣,只是花费高昂,恐怕五百贯钱也不够用。
除去昂贵的龙舟,竞渡时,河岸边还要搭设一些彩棚,以供贵宾宴坐。
《逸史》中载:宰相王播早年处境困窘,住在扬州时生活凄惨。
扬州那里,每当端午节时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