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那些事儿》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春秋战国那些事儿- 第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他渐渐的对身边的人流露出,将郑庄公的权利分一部分给西虢公忌父的想法。但仅仅是个想法,并没有付诸实施。原因也很简单,怕庄公不同意,他惹不起人家。

  可是怕什么来什么,这件事不知怎么就传到了郑庄公的耳朵里。他勃然大怒,气哄哄的来到雒邑质问平王。

  平王很害怕,连忙否认(王曰:无之),没有这回事儿。

  大王都说了没这回事,那就算了吧。可是庄公是个玩政治的高手,所谓无风不起浪,领导肯定有过这种想法,才会传得满城风雨,所以必须得让他知道有这种想法是很危险的!一次就得折腾得他长记性。

  他不依不饶,我爷爷为你们家流过血,我爸爸为你流过汗,我没有功劳但也有苦劳吧,你凭什么要分我权?!不管怎么着你非得给我个说法。

  平王憋得满脸通红,群臣束手无策,他们不是忌惮庄公他们一家的功劳,而是害怕掌握着战略要地、气势正盛的郑国军队。

  为了安全,平王不得不向庄公低头,并发誓绝对没有削夺您权利的意思,今后更不会有!您要是还不相信,那这么着得了,咱们互相交换人质,我把我儿子押在你郑国,你把你儿子押在朝廷,将来如果我违反誓言您就把人质宰了。

  当平王说出这番话时,整个朝廷震惊了!

  周王朝开国两百多年,还没出现过天子与诸侯交换人质的事儿!

  堂堂天下的共主,一言九鼎的君王,上天的儿子,居然要和他的臣子交换人质以乞求人家的谅解。这在周王朝等级森严的社会制度中,是难以想象的。

  郑庄公也是吃惊不小,他只想保住自己在周室的权利,顺便借机弹压一下领导,树立自己坚不可摧的高大形象,但没想到领导这么不禁吓唬,还没动真格的就尿了。

  我要是真和天子交换了人质,那天下诸侯会怎么想?会不会引起大家的不满?可我要不接受这个条件,天子与我都没有台阶下,你这不是把我将在这了吗?

  不过他转念一想,这样也好,连天子都要与我交质,还有谁敢不服从我呢!这是立威于诸侯的绝好时机,你既然已经这么说了,我也就恭敬不如从命吧。没有什么不可能,一切靠势力说话!

  不久以后,周以王子孤入郑为质,郑以公子忽入周为质,郑庄公依旧是周室的卿士。。。

  此时的庄公很得意,甚至有点飘飘然,但他没有想到,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虽然王室的势力也大不如前,但他毕竟在名义上还是天下的主人,他虽然不能对强大的郑国做出正面的回应,但他却有被利用的价值。从此以后,谁要反对郑国,都会以郑庄公对天子不敬而兴师问罪。

  庄公也慢慢意识到,他捅了一个马蜂窝。。。 。。

第二十五节 老虎的屁股
首先发难的是郑国的老冤家卫国。

  人家发怒可是有原因的。

  第一,卫桓公的爷爷也是周室的卿士,可是他爸和他都没能继承卿士的位子,心里不宣份,想借机展现一下实力;

  第二,郑国的叛徒叔段逃到了卫国,在本是卫国领土的共邑赖着不走,这事儿你们郑国得给我个说法吧;

  第三,你逼迫天子交换人质,违背了人臣之道,理应受到惩罚。

  基于这三点原因,卫国派兵度过黄河攻占了郑国的廪延。

  此时郑庄公正在出差。

  前段时间郑庄公差点没和老领导闹崩了,领导又屈尊让步,自己无论如何也得照顾一下人家的面子,便留在雒邑行使卿士的职责。

  可没想到这时候,卫国人发飙了。

  事发突然,庄公来不及调动本国部队,便以周王的名义,派出天子的军队并联合西虢国的部队对卫国发动了反击。

  但庄公的部队还没到,卫国人就撤了。

  原因是他们发现郑庄公率领的是周天子的王师,作为天子的臣下他们不能与王师对抗,否则就是大不敬,吃不了兜着走。这也是郑庄公要死要活非得做王室卿士的原因,挟天子以令诸侯嘛,谁敢不服从。

  从此以后,郑、卫两国就在廪延这个地方你来我往,反反复复的这样折腾了好几回,谁也没占到什么便宜。

  可就在这个时候,发生了一件让庄公很糟心的事。

  周平王用交换人质的方法暂时化解了眼前的危机,但是事后一琢磨,心里很憋屈。他觉着自己丢人丢大了,以后以何面目见天下诸侯!越想越气不过,最后竟然一命呜呼。。。

  平王的儿子太子泄父早死,王位便由太孙林继承,是为周桓王。

  俗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郑国帮助平王平定叛乱、保护他东迁雒邑、帮助他稳定政治局面,这些功劳随着新天子的登基就已经成了过去式。爷爷辈儿的事了,跟我有啥关系?!

  在周桓王眼里,郑庄公非但不是自己的恩人,而且是阻碍他掌握政权的绊脚石。报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他准备完成他父亲未竟的遗愿--任命西虢公(注意,不是郑国灭掉的东虢国)忌父为卿士,削弱郑庄公在朝廷的实力。

  但这件事让周公阻止了。

  周公是个官衔,当然不是武王那时候的周公旦了。这时候的周公叫作黑肩,与周桓王的关系很铁。

  他劝告周桓王,郑国掌握着京畿要地,朝中也遍布他们的党羽,而您刚刚登基,势力未稳,如果因此而激怒了郑国,他们又来闹事可就不好收拾了。不如等机会成熟了再动手也不迟。

  桓王基于对黑肩的信任,听取了他的意见,暂时没有动郑庄公。但是这个消息还是被庄公的眼线传了出去。。。。

  郑庄公气的不轻,甚至有点丧失理智。他决定狠狠的教训一下这个乳臭未干的领导。

  于是撂挑子走人,连招呼也不跟领导打,直接回郑国去了。可是地球离了谁还是一样的转,没准还能转的更快更好。

  庄公回去以后,桓王也没搭理他,既没有挽留也没有斥责,没动静了。。

  这让庄公觉得更没面子,我不能不声不响、扫眉搭眼的就这么走了,我要报复。。。。。。

  被怒火冲昏头脑的庄公干了一件类似小孩子撒气的举措。

  他先是派部队进入王畿,把温这个地方的麦子全都给割了。这样还不过瘾,他们继续向西将成周(洛阳东)附近的麦子也全部一抢而光,然后耀武扬威的扛着战利品回家了。

  您说这不是吃饱了撑的吗,郑国比王畿还大,还要富裕,他根本就不缺那点粮食;另外,您以为抢点粮食堂堂天子就得吓得摇尾乞怜,向你承认错误嘛?人家好歹是天子,吓尿了也得夹紧了双腿,不能让别人看出来。

  所以,郑庄公干的这事有点意气用事,就像小孩耍脾气一样不计后果。

  周桓王听说郑国人跑到自己家门口来抢东西,更是气的直骂娘,甚至想派兵把郑庄公给抓回来揍他一顿。可他一琢磨,我派什么兵啊,现在我的军队中相当一部分都是郑庄公的人,我这刚有点什么想法,人家早就知道了。还得忍一忍,等铲除了郑国在朝廷的势力再报仇不迟。

  天子表面上没有对郑国的无礼行径表示抗议,但心里却对庄公产生了极大的厌恶,君臣关系、王室与郑国的关系的裂痕越来越大,最终导致了若干年后的爆发。这个先不谈,因为没多久一位公子哥率先爆发了。。。

第二十六节 哥们义气
这位爷正是多年以前被哥哥赶出家门的落魄公子--州吁。

  经过十几年逃亡生涯的洗礼,特别是看到好朋友叔段的悲惨结局,让他的心变得更加阴暗与冷酷。同时,基于叔段失败的教训,他发现造反这个事不能太计较细节,与其攻城略地,真刀真枪的跟对手干,还不如快刀斩乱麻,暗杀掉政治对手,而后取而代之来的痛快。成败就这一锤子买卖,省的那么费心。

  这就好比高考一样。平时认真学习自然是很辛苦但是基础打得好,心里有底;临时突击省时省力但是得看你的题押的准不准,说白了就是一种赌博。

  州吁是个急脾气,于是他选择了赌博。指导思想就是暗杀卫桓公,然后挟持朝臣,自立为君。

  在这个精神的指引下,他开始招募杀手、地痞流氓、在逃犯等等亡命之徒,组成了一个数百人的特种部队,随时伺机刺杀卫桓公。

  没过多久,机会就来了。

  周桓王继承了他爷爷的王位,成了大周朝的新领导。按照《周礼》各诸侯国的国君都得赶到王都去庆贺新王登基。卫桓公自然也不能例外,为了表示诚意他还带上了卫国的几名主要大臣一同前往。

  正是身边的这几个位高权重的大老爷让州吁看到了希望。只要杀掉哥哥,再以武力胁迫这几名掌握朝政的大臣,承认自己的为国君就大功告成了。

  机会难得,他迅速在卫桓公去往雒邑的路上埋伏下了数百名杀手,是死是活就看这一下了!

  卫桓公当了十几年的君主,对本国的治安还是很自信的,此去王城一路上都是在卫国自己的领土里走,所以也就没带多少护卫。可就是这么一点点的疏忽大义,便酿成了惨剧。

  当卫桓公走入弟弟为他设好的埋伏圈中时伏兵四起,桓公的侍卫虽然拼死抵抗,但寡不敌众,最终领导被流氓干掉了。

  面对冰冷的刀枪,平日里威风凛凛的大臣们,一个个都变成了温顺的小绵羊。簇拥着谋朝篡位的乱臣贼子回到都成朝歌坐上了一国之君的宝座。谁当领导不是一样呢,自己的饭碗别砸了就行。

  一眨么眼儿的功夫,州吁从一个通缉犯变成了国家领导人。

  就这么简单?对,就这么简单。黑道与白道有的时候是一回事。

  大功告成的州吁自然快乐的不得了,可是他的好哥们心里却充满酸楚--他就是叔段。

  您说当时叔段是怎样一种心情,自己折腾了二十多年,费尽心力的和他哥哥争夺底盘,眼看离胜利就差一小步的时候,却发现让人家给算计了,最后落得个一无所有、背井离乡的结果。

  可人家州吁呢?一直就没辉煌过的落魄小子,就这么折腾了一小下,成了!你说有天理没天理?这就是命,不服不行。。。。

  州吁看到叔段抑郁寡欢,知道他是为自己身世而感到惆怅,他拍了拍叔段的肩膀,说道:“兄弟,有我呢,我去把郑国给你夺回来!”

  我想叔段听到这话应该是热泪盈眶的,患难见真情,流氓之间也是有感情的,何况人家还是政治流氓。。。

  州吁倒是说话算话,篡位以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对郑国开战。

  而且搞得声势浩大,不但卫国军队倾巢而出,还拉着宋、陈、蔡的军队共同*郑国。

  郑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二十七节 东门之役
您说像州吁这样谋朝篡位的乱臣贼子,怎么还会有人响应他的号召?

  陈、蔡这样的蕞尔小国迫于卫国的压力不敢不从,可宋国是公爵大国,地近千里,带甲数万,一点也不比卫国实力差,怎么也跟着州吁这小子瞎起哄?

  世间万物,因果循环,这事儿还得从几十年前说起。

  话说宋国的一把手宋宣公知道自己的儿子与夷生性暴虐,贪财好利,不是作一国之君的料,于是临死前将君位传给了他的弟弟和,是为宋穆公。穆公感激哥哥的恩情,用实际行动报答了他的哥哥,他在国君的位子上的九年间勤于政事,从不懈怠,结果积劳成疾,临死也没有将君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冯,而是还给了哥哥的儿子与夷。

  他的这个决定完全出于对哥哥的报答,而不是一个政治家深思熟虑的行为。因为当时很多大臣都对公子冯印象不错,认为他完全有能力治理宋国,比与夷强很多。但是宋穆公听不进去,坚决要立与夷,大臣们没有办法只能同意。其实穆公也知道与夷这孩子脾气不好,怕他当上国君以后对自己的儿子不利,于是凭借自己和郑庄公的私人关系,让公子冯去郑国居住,这也算是政治避难吧。

  这件事一时间在所谓的正人君子之间传为佳话,认为宋穆公是仁义道德的典范,可是不久以后却给宋国的老百姓带来了灾难。

  公元前719年,与夷即位。很快他发现大臣们对公子冯念念不忘,老是拿自己和他比较,心里非常不安。而就在这个时候,传来了卫国政变的消息,弟弟州吁杀死哥哥取而代之,这让宋殇公感到如芒在背,如鲠在喉,生怕哪天身在郑国的公子冯也效仿州吁谋夺自己的君位。于是,尽早除掉公子冯成了他的工作重心。

  州吁正是抓住宋殇公的这个死穴,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