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她到底会选择什么样的方式出手呢?
请看下集:冲击后位。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谁在支持武昭仪(1)
就在武则天一筹莫展的时候,有一个官员主动请缨为她摇旗呐喊。这个人是谁呢?此人名叫李义府,瀛州饶阳人。他在中书令来济的手下担任中书舍人,是个五品官。有个成语叫“笑里藏刀”,讲的就是李义府。李义府生得一表人才,和人相处彬彬有礼。但是,你如果被他的笑容所打动,想要和他推心置腹地交朋友就大错特错了。李义府最擅长的莫过于不露痕迹地算计人,可以说是“明里一盆火,暗里一把刀”。这样的事儿他干得多了,人们就送他一个词“笑里藏刀”。又因为他外表柔和,但是害起人来心黑手狠,又送他一个外号叫“李猫”。猫是一种柔顺的小动物,平时很乖巧,但是扑耗子时却毫不留情,非常凶狠,这李义府的性情行为就和猫似的。李义府人品不好,但是才华出众。《全唐诗》里留下他八首诗,诗风清丽,典型的初唐风范。并且李义府是李治的老部下,李治做太子时,他担任太子舍人,和太子司议郎来济都以文墨知名,当时号称“来李”。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来济已是中书令,李义府还只是区区一个中书舍人,才气不在来济之下,职位却差着这么多,因此内心郁郁难平。
那么,李义府与武则天是什么关系呢?他为什么要支持武则天?其实,李义府和武则天没有任何关系。他这样做,完全是为了讨好皇帝,保住官位。武则天只是他手里的一张牌。无风不起浪,事情的起因是李义府的工作调动问题。
李义府本来是中书舍人,因为得罪了长孙无忌,长孙无忌想要把他发配到偏远的壁州担任司马,等于调到今天的四川省工作了。壁州司马也是五品官,本来是平级调动,谈不上贬。但是唐前期的人重视京官,轻视地方官。京官整天猫在朝廷里混,容易和皇帝混个脸熟,有前途,机会多;地方官呢,山高皇帝远,升迁的机会少。李义府他自负才高,也有野心,所以他很不愿意去地方当官。这次工作调动对他可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按照当时的行政程序,李义府的任命诏书由中书省起草后,要转送门下省审核。李义府担任中书舍人,由于职务之便,提前知道了这个任命。他可不想眼看着这个任命生效,但是怎么办呢?又不能把委任状截留了。俗话不是说秦桧还有三个相好的嘛,他想不出办法来,就去求教于好朋友中书舍人王德俭了。
王德俭的脖子上长了一个很大的瘤,人又狡诈多智,所以别人就把这两个特征结合起来,叫他“智囊”。“智囊”把这个事情的前因后果听了之后,就给李义府出主意说:
上欲立武昭仪为后,犹豫未决者,直恐宰臣异议耳。君能建策立之,则转祸为福矣。(《资治通鉴》卷一九九)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谁在支持武昭仪(2)
他是说,皇帝现在想立武昭仪做皇后,为什么不把这个提案拿出来呢,是因为担心宰相不同意。现在你出面支持武昭仪当皇后,皇帝肯定龙颜大悦,他一高兴,你不就转祸为福了吗?李义府觉得这个主意可行。但是第二天任命书就要送到门下省,而当时皇帝已经退朝了,怎样能在任命生效之前见到皇帝呢?正好当天是王德俭值夜班,两个朋友一商量,决定由李义府代替王德俭值班,深夜叩阁上书,恳请废王皇后,立武昭仪。
正为立后之事烦恼的李治和武则天大喜过望,终于找到支持者了!立即召见李义府,让他把想法都说出来。李义府说:陛下,现在天下的老百姓都拥戴武昭仪当皇后,您就顺了天下百姓的心吧!唐高宗真是既高兴又纳闷,说天下百姓都这么想,我怎么不知道啊?但是,明摆着,老百姓如何想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李治终于知道,官员并不是铁板一块了。以前他一直觉得所有的官员都倾向于长孙无忌,都反对他,李义府的发现打开了他的眼界。他不由得非常欣喜,勉励李义府再接再厉,同时赐予他一斗珍珠。李义府乘机说:陛下,我非常想为您效劳,肝脑涂地也在所不惜。可是恐怕没机会了,我就要到壁州当司马,壁州离长安千里迢迢啊,就算我为皇帝的事情喊破了喉咙,又有谁能听得见呢!皇帝说,那还不容易,马上让你留任原职。第二天,武昭仪也亲自派人慰问李义府。接着,李义府被提升为中书侍郎。皇帝和武则天的这番举动等于向全体大臣发出了一个清晰的信号:皇帝的态度已经非常明显,支持武昭仪就意味着升官发财!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很快,一批官僚就集结在武则天的周围。这伙人包括卫尉卿许敬宗、中书舍人王德俭、御史大夫崔义玄、御史中丞袁公瑜,等等。武则天第一次在外廷有了自己的势力。随着李义府的人生之路出现重大转机,武则天的皇后之旅也开始现出曙光。
在这些人中,许敬宗年龄最大,官阶最高,很快就成为领军人物。许敬宗是何许人呢?他是给李义府出主意的“智囊”王德俭的舅舅,和长孙无忌是一代人。说起来他的经历非常坎坷。隋末大乱之际,他的父亲许善心在江都政变中被叛军首领宇文化及所杀,许敬宗为了活命,在杀父仇人面前“蹈舞求生”,手舞足蹈,苦苦哀求人家饶他一命。本来,人性就有软弱的一面,许敬宗这样做,我们也不是不能理解。可是,当时偏偏出了一个人物,经历和他相似,但气节可比他高多了。这个人就是大书法家虞世南。虞世南的哥哥虞世基也面临着被处死的危险,虞世南一介书生,无法靠武力挽救哥哥的性命,只能跪倒在地,要求刽子手杀了他,放掉哥哥。同样是跪地求饶,这虞世南可就光彩多了,因此当时人就编了一句话,“虞世南匍匐请代,许敬宗蹈舞求生”,贬损许敬宗。许敬宗虽然道德不怎么样,但是确实才华横溢,很快被李世民延揽到人才库里,成为秦府十八学士之一,和后来著名的宰相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共事。太宗即位,许敬宗也当上了中书舍人。金光大道已经展现在面前,可是许敬宗一不留神,又滑下去了。出了什么事呢?贞观十年(636年),长孙皇后去世,轻佻的许敬宗竟然因为大书法家欧阳询长得丑,在葬礼上哈哈大笑。这一笑也就笑掉了他头上的乌纱帽,被贬到地方去了。后来好不容易在高宗初年又混到了礼部尚书,没想到又因为把小女儿嫁给少数民族首领冯盎,就是后来的大太监高力士的曾祖,被人弹劾,说他贪财卖女,又被贬到了地方。因为这样一些性格乃至人格缺陷,许敬宗的仕途起起落落,几十年过去了,当年的同僚都已经手握大权,而他只是个卫尉卿,虽然也是三品官,但只是一个负责皇帝车马的事务性官员,没有什么实际权力。因此他也是郁郁难平。
谁在支持武昭仪(3)
但是,古人说得好:“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现在皇帝打算立武昭仪为后,而###大臣纷纷反对,这是个多事之秋,许敬宗隐隐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凭着自己半生从政的直觉,他决定站在皇帝的一方。但是,支持皇帝能够获取多大的好处呢?皇帝的决心有多大?许敬宗一时还看不清楚,不敢贸然表态。恰好此时出了李义府贬官之事,李义府求教于许敬宗的外甥王德俭,老谋深算的许敬宗就势投石问路,结果非常令人满意,许敬宗决定行动了。
这样,以许敬宗和李义府为核心,一批以支持武则天为共同政治目标的官僚就集结在一起了。他们通过武则天的母亲杨氏,和武则天暗通声气,在外廷和后宫之间迅速建立起了一个反应敏捷的情报网,这个情报网的末端散布在外廷的各个部门,顶端则是野心勃勃的武昭仪和在背后支持她的皇帝李治。
殿廷上的闹剧(1)
支持武则天的势力暗流涌动,反对她的大臣也开始逐步集结。这一派的首领是###重臣长孙无忌。此外,还包括唐太宗任命的另一位顾命大臣,长孙无忌的忠实追随者褚遂良,以及刚刚在立宸妃问题上投过反对票的来济和韩瑗。两派人马都在暗中发展势力,中央的政治风云开始变得波诡云谲,并且逐渐向下波及。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立武则天为后的事,一时间成为大家关注的中心话题。长安县令裴行俭私下找到长孙无忌和褚遂良,议论说,武昭仪心术不正,她要是立为皇后,国家可就要遭殃了。这种私下议论马上被武则天的情报网探听到了,御史中丞袁公瑜迅速把这件事汇报给武则天的母亲杨氏,杨氏再传达给武则天,武则天再推动高宗作出反应。很快,裴行俭被贬为西州都督府长史,也就是今天新疆的吐鲁番,远远地离开了政治中心。此后不久,武则天的首席支持者许敬宗升迁为礼部尚书。皇帝的巨手终于显示出了威力: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随着两派官员的或升或降,原本看起来铁板一块的外廷官僚队伍逐渐分化。每个人都在观察,考虑自己的立场以及可能引发的后果。就在这紧张的气氛之中,永徽六年(655年)九月,唐高宗和武则天终于决定摊牌了。
据《唐会要》记载,这天,唐高宗在退朝之后单独留下了四位宰相,说要跟他们到内殿商量一件事。这四位宰相是谁呢?第一位是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长孙无忌,第二位是司空、同中书门下三品李勣,第三位是左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于志宁,第四位是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褚遂良。唐朝的宰相制度比较复杂。首先,有一些官职是法定宰相,比如尚书省的长官尚书令,中书省的长官中书令,门下省的长官门下侍中。在这之中,尚书令是正二品,中书令和侍中都是正三品。但是,因为尚书令权力过大,从太宗朝开始,尚书省不再设尚书令,所以,尚书省的副职左右仆射就成为宰相,都是从二品。此外,还有一些人不担任三省长官,但是也可以经由皇帝的任命成为宰相。这些人要成为宰相,一般要加“同中书门下三品”,或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名号,就是说他们也和中书、门下两省的长官一样拥有决策权力。长孙无忌和李勣就都属于这种情况。
在唐高宗永徽六年,各种名号的宰相一共有七位。除了我们刚才提到的四位之外,还有中书令韩瑗、门下侍中来济和另一位门下侍中崔敦礼。按照唐朝的传统,皇帝退朝以后,所有的宰相要到政事堂共同议政。可是这次呢?皇帝没有按常规,而是单独召见部分宰相,这显然意味着有特殊的事情。这四个人互相看了看,皇帝会有什么事呢?回顾一段时间以来围绕武昭仪引发的政治风波,他们觉得,今天的事情一定与武昭仪有关。
殿廷上的闹剧(2)
他们四个人就商量对策了,如果皇帝一会儿提起这件事,咱们应该怎么回答呢?有一个人提议:“长孙太尉当先言之。”
但是褚遂良不同意。他说:“太尉,上之元舅,脱事有不如意,使上有怒舅之名,不可。”意思是长孙太尉是皇帝的舅舅,如果言语不和,那就是皇帝和自己的舅舅过不去。怎能让皇帝背这个罪名呢?不行。把长孙无忌否决了。
这个时候,刚才提议的人又说:“英公■,上之所重,当先言之。”英国公李勣是皇上非常器重的人,要不让他先说?
褚遂良又不同意,他说:“司空,国之元勋,有不如意,使上有罪功臣之名。不可。”意思是司空李勣是国家的元勋,皇帝和他闹意见,那不是跟功臣过不去吗,那怎么行呢?又否定了。
既然如此,那究竟应该由谁来出面向皇帝表达意见呢?褚遂良说了:“遂良躬奉遗诏,若不尽其愚诚,何以下见先帝!”他说,我是先朝任命的顾命大臣,如果我不竭尽全力的话,以后有什么颜面到地下面对先帝呢!褚遂良毛遂自荐自己要做这出头鸟。
这时候,咱们就可以分析一下了,前面两次提到的提议者,这个人到底是谁呢?一共四个人:长孙无忌和李勣被提出做候选人,褚遂良是毛遂自荐,是谁一次次把皮球踢给别人呢?只剩下于志宁了。为什么他要这么做呢?因为他不愿意卷入###中去。于志宁人品和学问都很好,在唐太宗的时候就被任命为太子太师,辅佐当时的太子李承乾。后来李承乾被废,跟随他的臣僚都受了牵连,只有于志宁因为道德文章都很高明,被留下来辅佐新的太子,就是后来的唐高宗。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因为经历过政治风波,所以于志宁格外小心谨慎,不愿意卷入任何政治争端之中。这次废王立武,他觉得不同寻常,还是不出头的好。
另外,这番商量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