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回到屋里去,灯光明亮/有同志又有欢笑/一个孤独得不太长久的人/是绝顶聪明的人啊〃。这是罗勃·波尔的诗,这诗提醒着每个受访者,孤独是人生的权利,但不可贪溺尽享,有时候,还是应该走到人群之中,哪怕他们是陌生人。
因为,他们已经不将你视为陌生。
回顾节目播出的暮暮朝朝,一定还是会遗憾很多嘉宾没有来得及纳入我们的视野……
第十七章 操作者说(11)
陈丹青,王朔,徐克,杜琪峰,裴艳玲,张火丁,赖声川,李立群,马志明,麦家碧、谢立文,蔡康永,黄裳,任溶溶??
暂时只能这样。
我们留住那些我们所能留住的,我们也将错过那些我们将要错过的,我们还将努力。
《艺术人生》,希望能记载力量,传播光热,但是,未必总能做得到。
但我们总可以记载一些高贵的徒劳,弥补一些深埋的遗憾,这,也就可以了。
在我们的节目里,有张爱玲所说的〃中国的日夜〃。
一个时代做一个时代力所能及的事情吧,生在今世,已经足尝悲欢,该记录也能流传下去的,一定是这些〃中国的日夜〃。
喜大狼话说《艺术人生》的3秒钟生存战略
《艺术人生》策划 喜宏
《艺术人生》的制作团队很注意研究每分钟生存战略,其中每分钟的每3秒钟构成了最小的战略研究单位。
因为:每分钟生存战略是电视生存的战略之道,观众每3秒钟就会进行〃战略转移〃。
一个电视节目,栏目也罢,电视剧也罢,一开始开播的一瞬间,进入栏目的基本观众群内,一般不会超过10%,但是逐渐增长,形成第一收视高峰的时候,大概会在7分钟到10分钟之间。换句话说,80%、90%的观众是在随机状态进入电视频道,很偶然地进入电视频道的栏目。因此,在研究稳定拉动追看型观众的战略问题之外,更需要研究怎样在每分钟留住随机进入的观众。
电视观众随机进入电视节目的时候,只有3秒钟的停顿。有业界专家调查出来,说频道跟遥控器的关系,只有3秒钟的结缘,缘分长不长,要看3秒钟之内的集成魅力能不能产生巨大的聚合作用。
(有心理学研究成果支持这个说法,比如在街市上,男女擦肩而过的回头率问题,就含有3秒钟心理底线)
电视观众在3秒钟之内,基本上是直觉判断,但是观众是最伟大的专家,看得多了,他能知道这是不是他所要看的节目。
3秒钟之内,他要作出如下一系列判断,一系列递进的判断:
首先,他看的是有关人物的,就是面孔的拉动力。可能要看两个内容,一个是不是他喜爱的主持人,另外,有没有他所熟悉的或者感兴趣的嘉宾。
第二个元素是关于表情的,看看主持人、嘉宾以及现场的观众会不会形成一个有感染力的氛围,而这个氛围是由表情来传达的。《艺术人生》经常切到观众,是因为电视机前的观众会不由自主地被现场观众的表情营造的热烈气氛带进去。
还有一系列的欢乐节目,很多情况下观众是被欢乐的气氛带进去的。《同一首歌》的现场观众动辄数万人就是这个道理(不仅仅是为了大气)。
表情因素很重要。央视的《艺术人生》、《同一首歌》、《开心辞典》等,在观众群的参与、氛围的营造方面,非常重视,舍得投入。
第三个元素,关于场景。有没有一个亮丽的,视觉上具有观赏性的场景因素拉动观众的兴趣。很多电视人有这方面的经验。
第四个元素,关于声音。是愉悦的音乐还是陌生的谈话?关于选题内容的一部分元素就进来了,究竟是靠内容拉动,还是靠气氛拉动,名家各有侧重,但都是一个每3秒钟单元内不可忽视的问题。
第五个元素,关注选题内容,观众发现屏幕上这个主持人是他所熟悉的,来的嘉宾也不错,现场观众听得很入神,很津津有味,一看就知道谈的事很有趣,他就会有心留驻,看看是不是这样……选题的重要性就在此突显。
如果话题是所有人都感兴趣的,留驻的观众自然会逐渐增长。但是现在电视要做分众化节目,那么分众的〃公众兴趣〃点就比较难把握了。
如果信息标引不明确,观众就开始分化,分化的方向,一种是所谓的公众兴趣,一种是所谓的专业兴趣。是公众的〃公众兴趣〃,还是分众的〃专业兴趣〃?这是一个永恒的问题。好莱坞的策划、编剧、导演乃至制片人天天为这个永恒的问题伤脑筋,但是他们永不放弃。
第十七章 操作者说(12)
如果这个节目的落点是分众的〃专业兴趣〃,很多人就会想,这个节目大概跟咱们没关系,不如到别的频道看看,这样也许他就不回来了。当然也许他特别忠实主持人,可能又会回来瞧瞧,但是无论如何,收视率已经下滑了。
《艺术人生》这个品牌已经形成了,观众到别的频道看一看可能还会回来,但是不可掉以轻心。而另一些节目,尤其是新节目,没有那么大的拉动力,观众一看话题进入的是专业兴趣,不是公众兴趣,是少数人的兴趣,不是他的兴趣,他就不回来了。
电视是作为免费的观赏性资源、娱乐性资源和信息资源而存在的,因此还有一种人是属于无聊状态,用电视打发时间的,这时选题内容对他来讲并不是特别有意义的,那么面孔/表情/场景/声音这些元素……引发公众兴趣的元素,就在3秒钟战略中显得特别重要。
我们的想法是:在3秒钟之内,在有关核心竞争力的战略力度上,能够把随机进入的观众拉进来,不只留驻3秒,争取做到30秒,争取做到1分钟。如果他留驻超过了10分钟,提升收视率的基本单元就完成了,实际上第一个收视高峰就可能会形成,这些工作基本上都要在一个节目的一个3秒钟至10分钟的单元内完成,不管是开播刚刚开始的十分钟还是开播中间的10分钟。只有这样,电视节目才能分分钟留人。
留住就是胜利。
现在的知名节目,观众的流入量很大,但是流出的量也并不少。收看的理由也各不相同,除了开机等待的固定人群之外,其他都是叠加的。固定的追看型的收视人群不会太高,一般不会超过10%。我们要生存,就要把事情做到极致,正所谓偏执狂才能生存。极大提高在3秒钟之内随机进入人群的注意力,这不仅是一个战术问题,更是一个战略问题。
保持流入量相当重要。哪个板块最高,哪个板块最低,高峰是哪里,次高峰是哪里,怎样做适当的调整才能留住观众,才能保持稳定的收视率,都是我们应当在意的。《东芝动物乐园》曾经做了以60秒为单位的追踪,做了10期,每一秒钟都看,结果发现,节目最后进入人群为零效应。最低谷的小栏目是《灭亡的动物》,然后把它调整、割舍,后来收视率保持了一定时间的基本平稳。
3 秒钟是短暂的但是却是永恒的。
蓄势产生优势,含量决定分量。
(这是喜大狼(喜宏)先生在中国视协电视理论研究会为《艺术人生》召开的研讨会上的发言)
后记(1)
我所涉足的是一个太过庞大的命题
我所涉足的是一个太过庞大的命题,没有人告诉我所做的这一切究竟是切合时宜,还是头脑新锐。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几乎伴随了我的整个写作过程。将每一阶段的构思和文字报给远在香港的导师,他的回馈结果都是超乎我想象的细腻,从纲要的拟订到每章节内容的大小出入,比如我将〃Be myself 〃不小心连写成〃Bemyself〃 这样的细节,导师都花费了精力给予我周全的指点。有一次仓促间将没有认真修正的一章交付导师,导师只是丢下这样几个字:任何时候,都不要把半成品示人。这句话不仅非常精准地给我立起了很高的质量标尺,也非常残酷地预言了《极端制作》的诞生过程是漫长的。与今天的这些文字相依为命的时光里,我近乎变态地打磨着每一个文字,生发出的每一段文字一次次将我推向一个完全陌生的学科领地,我极力向其核心靠近的过程,都是一次次重新架构世界和放弃陈旧自我的痛苦历程。就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传媒大学传媒发展研究院诞生,传媒前沿图书工作室诞生。当我以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视角关照伴随这一切的诞生之宏观背景下个体命运的更迭时,导师在其职业生涯中又一次选择〃放弃〃的行为冲击着我的惯常思维:那些隐藏在生命深处的雍容与真趣,是维持心灵律动的强力维他命,他们的价值即使在今天的快时代也从来没有被低估过,经由他们而生发出的人生趣味也只能为真正的达人所享有。
任何事物的〃成〃都是一个充满冒险、来之不易的过程,因此我对务实一派天生充满崇拜感。对于一个寡言的师长,我宁愿相信是高质素的行动,而非虚妄的思索占去了他的大半时间。面对危局和困境,是〃慎思〃还是〃谨行〃?这两方面也许都无法得到导师的首肯,他叮嘱我们的是:重要的是去〃做〃,而且在保证效率的同时兼顾品格。这是导师的〃言教〃,但他的〃身教〃是在〃做〃中既能懂得执著去〃得〃的重要,又要领悟轻松去〃舍〃的玄机。做学问不死在书堆里,做人不撞死在南墙根,世间纷繁,高潮迭起,最后能够留下的无非是一个〃趣〃字:冒险是有趣的,获得是有趣的,放弃同样是有趣的。如此的人生才能卸却五花八门、花样翻新的虚伪累赘,所谓的睿智和坦荡,其内囊就是这种名副其实的〃内心强大〃。
两年间撰写《极端制作》,我所涉足的是一个太过庞大的命题,所幸在导师的引领下,我得以窥见通向〃强大内心〃的途径,在成就大命题的仓皇之中,以极端的手段得以领略人生艺术和艺术人生之绝美趣味。因此,我要感谢我最为敬重的导师钟大年教授。
感谢凤凰卫视执行副总裁、中文台台长王纪言先生;中国传媒大学胡智锋教授。感谢台湾辅仁大学杰出校友凤凰卫视主播胡一虎先生。
再次感谢CCTV《艺术人生》制片人王峥女士。
作为中国传媒大学的杰出校友,王峥以她无与伦比的对媒介行业〃理想主义与职业道德〃的坚守,赋予了她的团队具备了〃引领时代话语〃的底蕴,这种影响力的诞生、延展与强大经由她以及他们的合力传承,已经被深深织就进这个时代的表情纤维,并了然于生活与岁月风雷激荡与云卷云舒之面孔。
感谢《ChinaDaily》、《凤凰周刊》、CUC《现代传播》、《中国新闻周刊》、《新周刊》、《三联生活周刊》、《南方人物周刊》。
感谢周遭所有的因为这本书籍的撰写而饱受朱冰〃骚扰和折磨〃的人物,他们是商务印书馆周洪波先生、刘祚臣先生,三联书店张志军博士,中国传媒大学乔保平先生,闵惠泉教授,作家出版社潘宪立先生、王宝生先生和启天先生。
在此要特别感谢作家出版社,专业主义的激情成就了中国传媒大学与作家出版社的强强合作,并以恒定如一的职业水准在2006和2007两年间倾力助推了《口述凤凰》与《极端制作》的诞生。那些源自编辑头脑中令人惊讶的创意思维冲动,使得我终于相信这个世界上有一个秘密角落中一定存在一座永动机,它的燃料是一种能够与思想比肩的力量,能够寻找到其隐匿地点的人,一定不是卤莽的探宝人和诡异的思想家,而是能够跳起来与其精准对接的大内高手。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后记(2)
感谢我的师妹陈可人和吴景晶,感谢我的两位学兄: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雷建军博士和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邓瑜博士。
最后感谢我的家人,请原谅我在你们面前释放了那么多不加节制的焦虑和愤怒,这些灰色情绪来自文字,终会止于文字。但我对你们的爱永远不会休止。
朱冰
2007年5月1日于中国传媒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