艳女貂蝉(2)
再如春秋时期,有一著名的绝缨宴,就是楚王在宴会时突然灭灯,而自己的宠姬在黑暗中被人抓住手不放,宠姬扯下对方的缨带,并要求楚王查出犯罪分子替其出气,但是楚王却要求众人拿下缨带后点灯,日后那无礼之人立功,楚王还将自己的宠姬送于他,这被传为美谈。也就因为是姬,所以即便再宠爱也是玩物,送人当时被称为美谈,要是换了王后,就绝对不会如此了。
妾的身份是如此低下,和她被纳时的地位有直接关系,一般家境好的女子都不会甘心作妾,而男子尤其是官宦贵族娶妻时更是考虑妻室背景,正所谓政治婚姻讲究门当户对,所以妻子在家都有一定的地位,而妾大都没有此类的背景,所以低人一等。只有为丈夫或者说主人生下子嗣后会好一点,但是就算如此,妾的子嗣也要低人一等,如袁绍就被传是妾室所生,所以被袁术看不起,一度指责其不是袁家人,对此袁绍的反应是大怒,可见他对自己的身份也是十分的忌讳。而且就算生下儿子,假如主人不在乎,尤其是子女众多时也是毫无用处,苏东坡在将自己的妾送人时据说其中就有怀孕的。
所以,在年轻貌美的时候博取家中最重要的人也就是丈夫的好感,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在古典小说里常读一女子在嫁后如何如何得宠,如貂蝉一般,那大都不是妻而是妾室,因为妾为得丈夫好感,什么办法都要想,而妻子地位稳定,丈夫对其也要敬爱有加,对于博取丈夫好感的渴望就没这么强烈了,我们都称老婆为黄脸婆,说那些迷恋男人的人为狐狸精,后者往往就是那些妾室,实在是因为老婆没有必要争宠所以不注意打扮,而妾室为了争宠就要处心积虑打扮自己。
如果说《三国演义》中,董卓迎娶貂蝉为妻,那一切的一切就不合逻辑,人们会觉得貂蝉已为人妻室还要勾三搭四实在是不应该,也会觉得吕布为了夺人妻如此做实在是过分,但是貂蝉的身份为妾,世人就认同了。
也是因为如此,古典小说因为避讳,在着力描写的爱情故事或者演义传说中色艺双全的女子大都是妾妓之类,真正的妻只能从正史中寻找了。
在貂蝉的出生地点与身份已经初步明确的情况下,现在我们的任务就是来讨论下一步的动向了。貂蝉到底干了什么事情呢?
说到这话呀,我们还要从东汉末年那时非常动荡的形势说起。
2。外戚专权
说到东汉末年非常动荡的形势,我们得用简单的几句话说一下东汉的建立。公元25年,刘秀建立东汉政权,朝廷中新填了一个机构叫尚书台,总理朝政,尚书台一出现,就把丞相——东汉管叫大司徒——这个职务给架空了。架空以后,就出现了下面种种稀奇古怪的事。
第一个事就是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东汉跟以前的朝代不太一样,前四个皇帝中,光武帝是打天下的,明帝也跟着打了一仗,他俩都是中年继位。等到章帝的时候,他没继位几年就死了,结果就连续出现了小皇帝。和、商、安、绍、顺、冲、质、桓、灵、少、献,这些皇帝都是一两岁、两三岁、顶多就是15岁继位。先皇死了,可小皇帝他妈没死啊,她就得替自己的儿子执掌政权、朝纲。这皇帝他妈也不认识谁呀,但三从四德您总知道吧,你年轻轻的刚20多岁,小寡妇往那一坐,跟大臣见面,这不大合适啊,怎么办呢?皇帝他妈不是还有爸爸、哥哥吗?所以朝政就落到了皇帝他妈这边的亲戚手里,这边的亲戚我们给起个词,叫“外戚”。
艳女貂蝉(3)
我们中国的词很有意思,现在跟过去都反着。现在说“这是我内人”,指的是老婆,没有说“这是我外人”的。在英语里,“这是wife”,表意为“这是外人”。中国这词跟那个是差不多的,那叫“wife”,这叫“外戚”。这是我“内子”,什么意思?这是我先生,“内子”跟“wife”这不是一样嘛,你都说“这是我内子”了,我还不得说“这是我wife”啊,“内子”跟“wife”这才是搭配的。在我这儿,中国话跟英国话是同源的。
那么皇帝母亲或者妻子的亲戚,我们管他叫“外戚”,换句话说,由于皇帝小,政权就落到“外戚”手里。我是你姥爷,或者我是你舅舅,我替你当个家做个主算啥,不把小孩当回事,皇上都长大了,还不当回事。他老觉得,你小孩懂什么呀,我替你当家你甭管了,你好好吃喝玩乐去吧。
3。宦官专权
人家是皇上,他接受的教育就是“普天之下,莫非皇土,率土之兵,莫非王臣”,你是我姥爷怎么着,你也得见我下跪,我是皇帝。他见你要是不跪呢,当然生气了,生气怎么办?找一天把他宰了啊。那可咋宰?把你姥爷、舅舅宰了可不容易!你认识谁啊小皇上。你说他认识谁?他就认识宦官。宦官这个词到了明朝才改成太监,但宦官跟太监还不是一回事,宦官不一定都是太监,可太监一定都是宦官。什么意思呢?听听,您就明白了。宦官,是指中国古代被阉割后失去性能力而专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员。宦官称“太监”,是隋唐以后的事,地位较高的内监就被称为“太监”。到了明代,宦官权势日增,人们就把所有宦官都尊称“太监”,太监也就称为宦官代名词了。
皇帝逐渐长大了,他需要排除干扰,自己独立掌权。他只认识宦官,所以跟宦官一嘀咕:哪天把我舅舅叫来,咱们大伙儿给他一问,一捆,一宰,我就执掌政权了。这样就出现了宦官专权的局面,宦官专权辅佐小皇帝,皇帝大了,20多岁,刚刚执政没两天,又死了,他那儿子才两岁。得,他媳妇儿又找他媳妇儿的哥哥或者是爸爸来掌权,又开始外戚专权了,这小皇上后来又长大了。我就不往下讲了,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就是这码子事。所以你就看吧,多倒霉。
在东汉整个一朝,外戚专权最严重,就是140多年到160年前后,汉顺帝死了,外戚梁氏专权,其中一个特有名气的人叫梁冀,光他就先后立了四个小皇帝,一个是不到两岁的冲帝刘炳,一个是不到八岁的质帝刘缵(zuǎn),一个是不足15岁的桓帝刘志。你要注意,这个桓帝是15岁继位的,继位后转眼就20郎当岁了,他一看,你够牛的,我非除了梁冀你不可。
于是乎,汉桓帝跟手下五个亲信小宦官常侍单超、徐璜、具瑗及小黄门左悺(guàn)、唐衡,就在159年的时候一举拿下了梁冀,并把他给宰了。宰了以后这五个宦官就开始专权,他们同日封侯,人称“五侯”。这五侯其中一个比较倒霉,很早就死了,是单超。那么另外四个人,人人都有一句外号,叫什么呢,“左回天,具独坐,徐卧虎,唐两堕”,这四个宦官分别姓左、姓具、姓徐、姓唐,可见其气焰之嚣张。
桓帝死了以后,灵帝继位,此时宦官的气焰就更加嚣张。这个时候汉灵帝手下有张让、赵忠、夏恽(yùn)、郭胜、孙璋、毕岚、栗(lì)嵩、段珪、高望、张恭等十个宦官掌握政权,人称“十常侍”,其中为首的这两位是赵常侍和张常侍,那灵帝跟人家好的,一张嘴介绍说“张常侍是我公,赵常侍是我母”,他不说张常侍是他爹,赵常侍是他妈,说公和母。“十常侍”在朝廷之上是为所欲为,无恶不作,一时间朝政非常黑暗。他们的行为让一些正直的大臣和灵帝他们家外戚极为反感,其中窦武和陈蕃两个人联名上书弹劾“十常侍”。结果这上书正好就落到“十常侍”手里,“十常侍”就替皇帝写了一封诏书,杀掉了窦武和陈蕃。这一杀不要紧,又引起了李膺和杜密的反感,他们再度弹劾“十常侍”,第二年,李膺和杜密再度被杀。这两个人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对李杜,是政治家,人称“党锢之祸”。此后,再没有人敢弹劾这“十常侍”,于是“十常侍”就公然受贿,过着极其腐朽的生活。
艳女貂蝉(4)
外戚、宦官以及他们的党羽,都公行贿赂,搜刮财货,兼并土地。外戚梁冀被诛,抄没的家财竟达30余亿,抵得上东汉全年租税的一半以上。宦官集团也利用手中的权势公然受贿,尽情过着腐朽糜烂的生活。
4。门阀大族
与宦官、外戚交替专权的同时,门阀大族也开始出现。
在朝廷中,大臣们并不是铁板一块,而是各派独立,党争纷繁。为什么呢?原因来自于东汉选官制度。东汉的选官制度分成三种,第一种叫察举制,第二种叫征辟制,第三种叫任子制。察举包括两个方面,察是上级对下级的明察暗访,举是下级向上级的系统推荐,察和举都有标准,主要是两个,一是孝,二是廉。如果你不是官,我要一访,这人特孝顺父母,表现呢?把自己卖了,给爹妈找个棺材板啊。卖己,这就叫孝顺父母。东汉有一个人姓董,名永,他就是这样的。父亲死了,他自己还特别穷,最后怎么办呢?插跟草绳在身上把自己卖了:您给我父亲弄一个棺材板,我哭完了,就到您家干活去。结果让朝廷里的人发现了,这小伙子好,得了,你也别到人家干活去了,你明儿当一品吧,结果这董永就当官了,这就是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当中的董永。七仙女是哪儿来的我不知道,但董永是东汉的。刚才说的就叫孝,你要孝顺就可以当官。但是话说回来,你说我要在朝中有个人,谁敢说我不孝顺呢,我装也得装出孝顺来,所以察举制有问题,这察的和举的经常都是一家的,所以到了袁绍那儿,世代三公四卿,就是他们家祖祖辈辈都孝顺,所以他们家祖祖辈辈都当官。
征辟是什么?过去朝廷里让你当县长,给你一个月开两百石的工资,发两百石的粮食,为什么给那么多?一个县就派了一个人,明白了吧,小的县叫县长,人口不过一万;大的县叫县令,人口过了一万。你就一人都管了吧,你准备雇谁就雇,你那不是有很多粮食吗,你就给他开工资吧。这制度一直到清朝都这样,就是你跟我干。清朝时候改叫幕僚,但东汉叫征辟,你自己给他开工资,这就叫征辟制。一搞征辟制,你想想,要是有人在一个县里当县令好几十年,谁要想当官都得拍他马屁,自然就会出现一种私恩结合的团体。所以你看袁绍他们家,一打仗就有很多很多将军,确实厉害。
第三种是任子,大官的孩子可以既不用察也不用举直接当官,这是一种恩荫,就是因为我爸爸是一品,所以我就可以继续当官,这样做就可以了。
我们讲的这三种制度造成了什么局面呢?东汉的官员呀,它是一拨一拨、一派一派的,互相之间不团结,正因此才造成了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你说当时社会有多黑暗啊,一黑暗就要出事,什么事?黄巾军大起义啊。东汉后期交替专权,老百姓没法活了,你想想,他一个县令,要亲自给手下那些人开工资,就给他那么点钱,这么多事都得他办,他怎么弄,羊毛出在羊身上,他就跟老百姓要呗。正好赶上有灾,连年不下雨,但征税要继续啊,老百姓说别征了,今年都旱死了。你看那树叶还绿呢,怎么会旱呢?树叶没全落光就不叫旱,该交钱交钱。老百姓没法活了,只能造反。
5。黄巾起义
在和帝、商帝、安帝的时候,造反的人才几百个。后来到了桓帝、灵帝的时候,一闹万八千人,一下子就涨了十倍。起义每次都是失败,完了再起义,接下来就是连续的失败,起义,失败,起义,失败,这也没头啊。
艳女貂蝉(5)
正在这个时候,中国崛起了一种宗教,叫“黄老道”。“黄”是黄帝,“老”是老子,他们讲的是《道德经》,以前叫道家,现在演变成为道教。那个时候黄老道有三支,一支是五斗米教,一支是天师道——这两支都有官方背景;后来还有一支叫太平道。
太平道是河北钜鹿人张角、张良、张宝他们哥儿仨自己创立的,依据的是阴阳五行学说和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的原理。汉朝不是数火德嘛,刘邦不是说自己是赤帝嘛,赤帝斩白帝,那火烧完了剩什么呢?土啊,这叫火生土。所以他认为,汉朝灭亡以后,下一个朝代应该是土德的政权,好吧,那土是什么色的?黄的,于是“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就出来了,黄天指的就是黄天厚土,土德的意思。结果信的人很多,为什么信?搁你你也信,能不信吗?那阵儿疾病流传,很多人都得病,张角就特聪明,你不得病了吗?拿一张纸,你先拜,拜完了我把这张黄表纸一烧,烧完了这不成灰了吗?搁水里一冲,喝了吧。喝完了,好了。咋回事呢?您喝您也好,这没有什么神秘的。那纸烧完不就是炭吗?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