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孟棨《本事诗》实录:
宋考功(宋之问)以事累贬黜,后放还,至江南(公元705年)。游灵隐寺,夜月极明,长廊吟行,且为诗曰:“鹫岭郁岧峣,龙宫隐寂寥。”第二联搜奇思,终不如意。有老僧点长明灯,座大禅床,问曰:“少年夜夕久不寐,而吟讽甚苦,何邪?”之问答曰:“弟子业诗,适偶欲题此寺,而兴思不属。”僧曰:“试吟上联。”即吟与听之,再三吟讽,因曰:“何不云‘楼观沧海日,门听浙江潮’?”之问愕然,讶其遒丽。又续终篇曰:“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僧所赠句,乃为一篇之警策。迟明更访之,则不复见矣。寺僧有知者,曰:“此骆宾王也。”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30、《赋得妾薄命》
唐·杜审言
草绿长门掩,苔青永巷幽。
宠移新爱夺,泪落故情留。
啼鸟惊残梦,飞花搅独愁。
自怜春色罢,团扇复迎秋。
这是一首以“妾薄命”为命题的应制诗。
“草绿长门掩,苔青永巷幽。宠移新爱夺,泪落故情留。”这四句诗用草绿、苔青、宠移、泪落,递进式地描绘了皇后陈阿娇深居长门宫的失宠境遇。接下来的四句,“啼鸟惊残梦,飞花搅独愁”,自怜春色今已逝,团扇复又迎寒秋。诗人以闻啼鸟、观飞花、惊残梦、搅独愁,描述了班婕妤退避长信宫的伤怀之情。二者虽然贵为皇后、宠妃,却依然是“妾薄命”也!
长门:长门宫,汉武帝皇后陈阿娇失宠后的居住地。
永巷:幽禁失宠嫔妃之地。在赵飞燕得宠的昭阳殿,有一条深长的“永巷”与其他宫殿相连,那里曾发生过汉高祖皇后吕稚幽禁戚夫人为人彘的悲惨之事。
杜审言(约公元645一708年),字必简,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晋代名将杜预(222一284,死后追赠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的后裔,唐代大诗人杜甫的祖父。
杜审言“雅善五言诗,工书翰,有能名;然恃才謇傲,甚为时辈所嫉。”咸亨元年(670)进士及第,初任西河郡隰城(今山西隰县)县尉、后来平调洛阳县丞,因坐事被贬为吉州(今江西吉安)司户参军,又与州僚不和,司马周季重与员外司户郭若讷罗织罪名,阴谋将他投入大狱,置于死地。其时,周季重等人聚在州府饮酒作乐,杜审言的儿子杜并时年13岁,袖刃入座,重创周季重,左右一拥而上将他杀死。至此,惨剧已然酿成,周季重却在临死前自我忏悔:“审言有孝子,我不知,是郭若讷误我。”杜审言由此而释罪,被罢免官职,遣返洛阳。武则天主持朝政,将杜审言召回,令其赋《欢喜诗》,重其文才,授予著作佐郎,迁膳部员外郎(掌管陵庙、朝会祭享的七品文官)。武后驾崩,唐中宗李显恢复李家王朝(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杜审言任国子监主簿、修文馆直学士(唐代的一种虚衔,比学士小一等级)。杜审言卒于此任,大学士李峤等敬重其文才,奏请唐中宗追赠为著作郎(文职从七品,国子监主簿为从八品)。
杜审言早年与李峤、崔融、苏味道一起为“文章四友”,世称“崔、李、苏、杜”。他的五律格律谨严,清新雄健,是唐代五律的奠基者。宋代王得臣在《麈史·诗话部》中评价他:“(武)则天时,以诗擅名,与宋之问倡和,有‘绾雾青条弱,牵风紫蔓长’,又‘寄语洛城风与月,明年春色倍还人。’子美(杜甫)‘林花著雨胭脂落,水荇牵风翠带长’,又云‘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虽不袭其意,而语脉盖有家风矣。”
明代胡应麟(1551—1602)也在《诗薮·内篇》中评价:“初唐无七言律,五言亦未超然。二体之妙,杜审言实为首倡。五言则‘行止皆无地’、‘独有宦游人’,排律则‘六位乾坤动’、‘北地寒应苦’,七言则‘季冬除夜’、‘毗陵震泽’,皆极高华雄整。少陵(杜甫)继起,百代楷模,有自来矣。”
杜审言自己也经常以文章自负:“吾之文章,合得屈(屈原)、宋(宋玉)作衙官;吾之书迹,合得王羲之北面。”(《旧唐书&;#8226;文苑》)真可谓:一代文士,傲骨嶙嶙!
附录:
唐·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这是杜审言最具代表性的一首五言律诗,格律严整,音韵谐美,章法井然,意境深远,堪称唐代近体诗的典范作品。故而,杜甫心中十分敬仰祖父,常对友自夸:“吾祖诗冠古,同年蒙主恩。”(《赠蜀僧闾丘师兄》)也常教育儿子:“诗是吾家事,人传世上情。”(《宗武生日》) 。。
31、《代闺人春日》
唐·刘希夷
珠帘的晓光,玉颜艳春彩。
林间鸟鸣唤,户外花相待。
花鸟惜芳菲,鸟鸣花乱飞。
人今伴花鸟,日暮不能归。
池月怜歌扇,山云爱舞衣。
佳期杨柳陌,携手莫相违。
池月怜歌扇,山云爱舞衣。这首诗描述了妻子感怀春日,期盼夫君归来的眷恋之情。
此诗解读:从珠帘透入春晓之光,使闺人容颜添了春彩。林间翠鸟争鸣唤,户外迎春花竞开。花儿与鸟惜芳菲,鸟儿欢鸣花纷飞。妾身而今伴花鸟,日暮盼君不能归。想清池明月也怜歌扇,青山白云亦羡舞衣。还望佳期勿成杨柳陌,携手之约莫相违。——细细品味,可谓闺人情深、春意缠绵。
闺人:妇女,古时特指妻子。
杨柳陌:路旁栽种杨柳的道路,古代引喻为离别之处。
刘希夷(约公元651—678年),字廷芝,汝州(今河南汝州人)人。有关他的个人生平,正史、野史均记载很少。《旧唐书·文苑》只录下四十字:“时又有汝州人刘希夷,善为从军闺情之诗,词调哀苦,为时所重,志行不修,为奸人所杀。”后据元代辛文房在《唐才子传·卷一》中记载:“希夷,字廷芝,颍川人。上元二年(675)郑益榜进士,时年二十五,射策有文名。苦篇咏,特善闺帷之作,词情哀怨,多依古调,体势与时不合,遂不为所重。希夷美姿容,好谈笑,善弹琵琶,饮酒至数斗不醉,落魄不拘常检。”《唐代科举状元名录》记载:“郑益,籍贯、字号、生平俱不详。唐高宗上元二年(675)乙亥科状元及第。其人正史无名,事迹失考。该科考官为考功员外郎骞味道。取进士四十五人。其中有沈佺期、宋之问等。”(刘希夷与他们同为上元二年乙亥科的上榜进士)这位辛文房,以寥寥数行文字,把一个风神兼备的刘希夷,呈现在世人面前。
首先,刘希夷是一位美男子,是一位极有修养的唐代诗人:他面对世事无常,能从容谈笑,并不在意人生的得与失;他平素好喝一口酒,虽然赶不上李白斗酒诗百篇,却也能把流淌于心底的人之真情释放出来;他还是一位唐代音乐家,擅长琵琶演奏,头上虽无西汉李延年的艺人光环,但善弹琵琶,不正是他作为诗人宣泄内心情感的另一种方式?
当然,他是一位诗人,是一位“落魄不拘常检”的诗人。落魄,只是他的人生际遇,并没有因为他曾是上榜进士而有所改变。他的诗篇,“词情哀怨,多依古调,体势与时不合,遂不为所重。”因为初唐诗人大多继承了南朝绮靡华丽的宫体诗,而刘希夷“善为从军闺情之诗”,喜欢采用魏晋乐府诗的形式,使之显得有点落魄,不合群体。但他却又“落魄不拘常检”,照样喝美酒,照样弹琵琶,照样写歌行,从不因为际遇“落魄”,而自暴自弃。依旧有文集十卷、诗集四卷,流传于世。
千古绯闻:宋之问苦爱一联,刘希夷惨遭谋害?
辛文房(字良史,元代西域人,泰定元年(1324)官居省郎之职)于元成宗大德甲辰(1304)著成一部《唐才子传》,共收录唐、五代诗人传记278篇,以悉全时之盛,用成一家之言,使许多史传无名的诗人事迹不致湮没,保存了很多有价值的史料。他也曾笔录如下一段绯闻:
刘希夷(约651—678)尝作《白头吟》,一联云:“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既而叹曰:“此语谶也。石崇谓‘白首同所归’,复何以异。”乃除之。又吟曰:“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复叹曰:“死生有命,岂由此虚言乎!”遂并存之。舅宋之问(约656—712)苦爱后一联,知其未传于人,恳求之,许而竟不与。之问怒其诳己,使奴以土囊压杀于别舍,时未及三十,人悉怜之。(见《唐才子传·卷一》)
呜呼!历史上若真有宋之问为苦爱一联佳诗,谋杀了比自己大5岁的外甥刘希夷?这倒不可不谓一段千古绯闻!但愿那元代文人辛文房不是道听途说,以讹传讹。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