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娟瑜的幼儿养育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吴娟瑜的幼儿养育学-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改变些什么呢?
  有的爸爸妈妈改变了言语表达的口气,有时需要坚定果断,有时需要柔软温和。
  有的爸爸妈妈改变了个人的行为风格,不再严厉批判孩子,或是不再对孩子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任他胡乱作为。
  有的爸爸妈妈改变了心灵上对孩子的期待,没有高标准的要求,也不会一定要孩子完成爸爸妈妈的梦想。
  让孩子做自己,做他最棒的自己!
  我们做爸爸妈妈的大人,就是跟随在孩子的四周,有时给点暗示,有时给点掌声;有时沉默观照,有时热切引导。
  在收放自如的引导中,看到孩子一点一滴在调整、在成长,这不就是我们要的吗?
  记住!
  只要爸爸妈妈有方法,孩子就有机会成为快乐的自己!
  只要爸爸妈妈不放弃,孩子就有机会成为优质的人才!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孩子的听觉启发(1)
小baby虽然不会讲话,但他的听力已然具备,他能从大人的对话中学得语言、表情和丰富的肢体语言,为他将来的沟通预作准备。
  皮皮有一双骨碌骨碌转的大眼睛,和他的爸爸一样。   
  皮爸是我的第二个儿子,自从结婚娶了皮妈,后来皮皮又加入阵容后,日子变得更加有趣和忙碌。   
  对于像我这样一个四处演说,经常受邀上电台、电视节目的人,如何做到成为皮皮贴身保姆之一?还有,又如何从实际地参与教养,对“育儿经”有了新的领悟?
  让宝宝“听”表演
  皮妈是一个注重孩子身心均衡发展的好妈妈,早在怀孕期间,她已经认真阅读过许多育儿书籍。当皮皮出生后,她更是身体力行地和儿子互动。比如,她常用愉悦的声音和皮皮对话,她笑得咯咯作响,让皮皮感觉到放松的情绪空间。   
  记得当年我带养两个儿子时,虽然也是充满爱心和关怀,但似乎少了点“从容”,我习惯去催促,我难免不耐烦。如今,见识到皮妈的耐心,我决定从头学起。   
  每当轮到我照顾皮皮时,我总是有说有笑,尽管当时他只是刚出生的baby,我把他当成听得懂的小娃娃,我会对他说:“你现在刚起床,你对一切充满好奇心,你听,窗外有小鸟吱吱喳喳在唱歌;你听,床边有闹钟正滴滴答答在走路。哇!好棒哦!这里有好喝的牛奶正摇摇摇——啊——又摇摇摇,喝起来一定营养、可口又快乐。”   
  我一边讲,又一边表演动作,再加强声效。例如讲到小鸟时,我会嘟起尖尖的嘴,发出唧唧啾啾的声音,右手还把五根指头开开合合,仿佛小鸟正开口唱歌;提到闹钟时,我就把食指左右晃动,让皮皮感觉到规律而有趣的节奏;讲到牛奶时,奶瓶早已在他面前跳舞般地靠近了。  
  从刚出生时的喂奶过程到如今,我从不吝于开口出声,让他感到饮食时间的有趣,同时加上各种的表演,让他更清楚“听到”的意思。 
  皮皮的爷爷在带他出去走的时候,会指着新鲜的事物,告诉皮皮:“这是狗狗——”“这是猫咪——”“这是照相机,——camera——”……一边引起他的好奇,一边丰富他的声音。
  小baby虽然不会讲话,但他的听力已然具备,他能从大人的对话中学得语言、表情和丰富的肢体语言,为他将来的沟通预作准备。
  
  婴儿的听敏度接近成人
  根据专家的说法,“初生婴儿遇见突然大声时所表现两手抖动及呼吸急促反射动作,即表示初生婴儿已有听觉。此种反射现象称为莫洛反射(Mora reflex)。初生婴儿的听觉已相当完备,其听敏度(auditory acuity)已接近成人。”(《教育心理学》,张春兴著,台湾东华书局出版)   
  按照这样的说法,加上初生婴儿的视敏度(visual acuity)(对物体细部辨别的能力)较弱,适时适量地开发小宝宝的听觉能力,便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听觉的启发来源包括了听音乐、鼓掌、口技、敲打、雨声、小鸟鸣叫、汽车引擎声、拍球声、吹口哨等,小宝宝要学习聆听、分辨、反应,其实最主要还是透过身旁相处的照顾者。   在我们家里,皮皮有一台小型的CD收音机,他习惯去拍打、去按按钮。当音乐出来时,尤其是节奏清楚的儿歌或舞曲,他很自然地跟着手舞足蹈,大人在旁也是一起哼唱,一起舞动。
  有时听到歌曲里有猫狗或小鸟的叫声,他也常眼睛为之一亮,指着收音机,跟着发出喵喵或咯(指狗)之类虽含糊却有趣的语音。

孩子的听觉启发(2)
从声音建立正面身心
  一般而言,照顾者所表达出的语词或声调,是丰富还是单调,是轻松还是疲倦,是镇定还是紧张,多少都会影响到宝宝对这个陌生世界的感受。   
  相信我们都希望小宝宝对周遭充满安全感,对世界充满好奇感,对自己也开始一点一滴地探索和接受。   
  这时,身为大人、身为照顾者的你,该如何开放心灵,并透过“语词”和“声调”建立起宝宝的灵敏听觉和自信心呢?   
  和婴儿沟通时的声音最好维持在α波的频率里。α波声调是一种温和、愉悦、不疾不徐的声音,不会因为高亢紧张而让孩子受惊害怕,也不会因为低缓无力而让孩子提不起劲。α波声调来自于照顾者,若能身体健康,生活步调不要太紧凑,也懂得情绪调适,脑波自然可以维持在α波状态(一秒/10—12周次),声调自然也能得到最好的呼应,当顺势开口时,受益最大的当然就是身旁的宝宝了。
  根据我自己的经验,皮皮成长到七八个月前还能安稳地躺在怀里*牛奶,当时我很习惯望着他的眼睛,用笑嘻嘻的表情对他说:“你是一个很聪明的宝宝,你现在正充满喜悦和感谢的心情,把牛奶一口一口慢慢地吸进身体内,因为你知道这样喝下去,对身体健康有帮助;而且你也喜欢这样的口味,感觉喝起来很顺畅,很愉快……”   
  如果碰到他把奶嘴顶出口外时,我试着为他轻轻拍气,或换个让他舒服的姿势,再把奶嘴顺势放入他的口中,接着告诉他:“你休息了一会儿,现在你决定继续把牛奶喝光,哦!现在只剩50cc了,不错,你表现良好,你一口一口又开始吸进牛奶了。”我试着在对话中提供皮皮接受正面的心理暗示。   
  在皮皮已经进入三餐随着大人一起进食的阶段,当他坐在婴儿车里,一会儿抓胡萝卜,一会儿咬花椰菜,照样可以听到他妈妈或我的鼓励声音:“哇!好棒,吃进去了,好好吃哦!这个叫做胡萝卜,那个叫做花椰菜,这里还有……”   
  我们深信适时地让“讲话声音有表情”“讲话内容有变化”可以增进小宝宝的食欲。你看,皮皮正拿着汤匙敲打餐车,他也在制造“音效”呢!
  【吴娟瑜老师的温馨叮咛】
  启发孩子听觉的5招
  ? 第1招:和孩子对话的时候,大人一边说,还要一边表演动作,再加强音效,孩子的听觉就被开发了。
  ? 第2招:让孩子接触丰富的声音,例如:音乐、鼓掌、口技、敲打、雨声、小鸟鸣叫、汽车引擎声、拍球声、吹口哨等。
  ? 第3招:和孩子沟通的声音最好维持在α波的频率里。α波声调(让脑波维持在1秒╱10—12周次)是一种让孩子感到温和、愉悦、有安全感的声音。
  ? 第4招:大人和孩子对话时,要提供正面字句、正面信息,让孩子从小得到积极的心理暗示。
  ? 第5招:大人讲话声音有表情、讲话内容有变化,可以让孩子从小对声调、语言有灵敏的反应。
  
   txt小说上传分享

孩子的情绪引导
情绪的满足对任何一个人都是很重要的。我们从小很自然地向周边的人索取关注和疼爱,而大人适时适量地回应正好衔接了baby的害怕和无助。
  小宝宝会有情绪吗?需要从小做好情绪引导吗?
  由于常在以EQ为主题的讲座上被询问类似问题,也因为当年在两个孩子成长过程中曾有过不当的情绪处理,因此到了孙子皮皮日渐长大时,除了吃喝拉撒睡之外,情绪管理成了我们全家共同关注的课业。
  忽略了孩子的感受
  皮皮刚满六个月时,有一天中午,皮爸从公司返家,由于急着进入卧室脱换衣物,因而忽略了趴在地板上的小朋友的感受。   
  这时的皮皮还不会爬动,更不会东奔西跑,因此当爸爸转身入内而不见身影时,他竟然情急地哭了。
  “哭”应该是婴儿在这个时候最能表达的方式,幸好皮爸听到哭声后,警觉到自己的疏忽,于是赶紧走出来。有趣的是皮爸裸着上半身,还特别优先洗净左边的肩膀,说是要让儿子有个舒服干净的地方来依靠。哈!这时只见泪珠已滚到颊边的皮皮,温馨地躺在爸爸的怀抱里,脸也笑开了,他还用右手很有节奏地轻拍皮爸的后背,仿佛说:“爸爸,你做对了,这就是我需要的,来,给你一点鼓励!”   
  看到一位还不会用语言表达,也不知道大人会有什么反应的baby如此真实地索取关心,身旁的我忍不住赞叹、也自我提醒——情绪的满足对任何一个人都是很重要的。从小我们很自然地向周边的人索取关注和疼爱,而大人适时适量地回应正好衔接了baby的害怕和无助,哪怕是刚进门的动作。为人父母是先和子女打个爱的招呼,还是自顾自地做自己的事,都会引起孩子的情绪波动呢!
  他正在表达怒气
  有些人生气时习惯跺脚,这是从何时养成的呢?最早一次又是为什么而跺?又为什么有人会持续到进入社会,还会对员工、对客户、对子女跺脚呢?   
  二○○三年八月二十二日,皮皮正好满一岁四个月,由于暑假大热天,皮皮想进浴室玩大澡盆的水,皮妈认为刚才已玩过一次而不答应,结果我见识到皮皮第一次发脾气。
  皮皮站在房门口走来走去,又甩转身子又跺脚的,他正在表达怒气呢!这时皮妈坐在客厅的椅子上,两个人相距约五步远,皮妈用坚定但温和的语调说:“对,我们现在不玩水了!”   
  皮皮这时还听不懂大人说话的意思,但是光看妈妈摇头,又不靠过去开门,他大约知道没有玩水的机会了,因此前后发了约一分钟脾气,后来知道再吵也没有用,于是跑向妈妈,寻求抱抱。皮妈这时仍坚定如山地坐在原位,不过她已笑开脸、张着双臂迎接儿子了。   
  接下来,皮妈没有继续教训儿子,也没有啰唆地解释为什么不能再玩水,当皮皮坐到皮妈腿上玩起唱儿歌的游戏时,他好像已经忘掉刚才的怒气了。
  建设性愤怒的沟通模式
  许多小朋友在画不出自己喜欢的图样或做不到满意的劳作时,往往会把笔摔在地上,或把纸捏成一团,然后嚎啕大哭,这时有的爸妈直接责骂子女没耐心,有的则是为了哄孩子而接手完成作品。   
  小朋友多少都要经过眼高手低的重新调整过程,一岁半左右的皮皮也曾经想把玩具车放入小盒子,结果因为装不下,气得哭了。这时候我拿起另外两三辆小玩具车重新示范,一边解释这个盒子只能装小车子,大车子需要更大的盒子,就这样来回重复地把小车子放入小盒子、大车子放入大盒子,皮皮的注意力转移到观察不同的容器,并且试着自己放看看,他的挫折感减少了。   
  一般而言,小朋友最明显看得到的情绪就是“生气”,父母在这个时刻千万不要立刻贴上标签,说他:“你就是没耐心”“你的脾气很坏”“你不乖,你很吵”。在孩子稚嫩心灵里渴望亲手达成一些目标时,最需要得到的是鼓励和引导。这时,父母只需要花个五分钟左右来聆听和模拟示范,小朋友明白了,情绪就自然安定了。
  针对小朋友的生气行为,我建议大家用一套“建设性愤怒”的沟通模式。有话大家敞开而说,针对小朋友则是顺着三个流程来走:
  一、容许有生气、不满、愤怒的表情;
  二、容许有情绪发泄表达的机会;
  三、容许有自我反省、自我调适的学习。
  其中,第三项,需要大人引导“下一次该怎么做会更好?”的成长。
  “想办法试试看!”我常听到皮妈如此对皮皮说,似懂非懂的皮皮在玩玩具或玩游戏时,似乎多了一份耐心。
  大人的EQ省思
  大人的情绪不知不觉都会影响到宝宝的身心发展,而通常超过一定时间的单独照顾会令人感到疲累或紧张,所以其他家人的主动支持非常重要,让主要照顾者喘口气、喝口水、听点音乐,或是小睡片刻都好,当有了至少十五分钟的真正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