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好媳妇 完结》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唐朝好媳妇 完结- 第26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高士廉摇摇头,这女子精明得根本糊弄不过去,然后将一只锦盒掏出来:“这是秘旨。”说完,他和李承乾都扭过头不看。

    密旨当然是不能公开宣示的,小婉生怕被李世民这位‘明君’涮了,将圣旨上的每一个字都研究透了,这才放下心来。

    “殿下,高大人,既然是为了大唐社稷(某人的老花眼狂翻),妾身就接下这道旨意,走上几趟。不过,这日子恐怕还要宽限几日,因为还有一些准备工作要做,而且目前张家只有一艘船,恐怕不够用的。”小婉盘算了片刻之后说道。

    这可不是推脱之辞,海猫子和岑天带着船去扬州等地做生意还未回来,那个客素也正在赶来沧州,刚招收的水手正在牡蛎岛训练,而那艘缴获的海盗大帆船还正在改造之中,怎么着也得月底才能完工。

    “不妨,还有时间,那些兵器调运过来也需要时间,而且也不是一次性调运。这一次的目的就是先和粟末靺鞨人建立良好的关系,然后再与其他部落逐渐取得联系,这些事情不是一时半刻就能够完成的。”高士廉说道。

    “高大人,朝廷的意思如何?是要将这些兵器无偿提供给草原各族,还是要取得一些收入?”小婉问道。

    高士廉捋着胡子笑道:“你是生意人,自然要按生意人的套路来做,只是做生意的对象要按照朝廷的旨意来办。”

    “是这样啊。”

    小婉苦着脸:“高大人,你看这一路上船的磨损、养护、水手们还要养家糊口、征税……很多费用,你看这些费用怎么算合适?”

    “全从兵器上算,能够给朝廷一个本钱就行。”高士廉手一挥就定下了,反正是慷朝廷之慨,旁边的李承乾低着头喝咖啡,不过身子微微发抖是怎么回事?

    正事告一段落,高士廉这才得空将余下的咖啡喝完……喝完之后,老头还亮了亮杯底,长叹一声:“这咖啡果然是好东西,不仅味道香醇,更能提神醒脑,只可惜老夫位卑禄薄,去不起鹿鸣春这等消费场所啊”

    装你就装吧1小婉深深鄙视之。

    堂堂的工部尚书说什么‘位卑禄薄’,传出去当真连小牙都要笑掉了,再说像他们这些人,又有几个是靠俸禄吃饭的?

    想索贿就索贿,连托辞都那么滥

    小婉满面笑容地招呼紫鹃,低声吩咐了几句,然后又命人煮咖啡,要最浓的那种,看着高士廉展露着一脸的菊花笑,美滋滋地喝着咖啡,小婉心里发狠:“老头子,我让你喝它一个今夜星光灿烂”

    “再来一杯”高士廉喝得老眼放光,又开始冲丫环招手。

    李承乾大汗,在旁边道:“高大人,这个还是少喝一些”

    老高同志不在乎:“殿下,这东西不是酒,喝不醉”

    没过多长时间,紫鹃回来向小婉低低禀报了几句,小婉点点头:“太子,高大人,紫鹃已经命人将咖啡包好送到馆驿之中了,上面有烹制之法和配料,回去命人按方整理即可。”

    “多谢夫人(先生)”两个人都客气地致谢,李承乾还是按照在京时的称呼,以‘先生’尊称,这一点让小婉很满意——当然她更满意的是李承乾从京城给她带来的礼物,毕竟那里才是大唐最时尚的地方。

    下面的正事就是关于船长,这是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对话,这一次不用高士廉加入,旁边的丫环也松了一口气,她手上的咖啡壶已经被高士廉接手了,老高同志自斟自饮,显得很是逍遥。

    因为船厂的事情已经有合约了,剩下的就是细节问题,小婉已经做好了企划书……当然,在这个时候不能叫这个名字,反正是计划已经有了,就逐条商谈、落实就成了,李承乾非常满意,这件事情就此办成,最后成绩还是他的。

    “越王殿下怎么不见?”

    谈话告一段落,小婉似乎无意地问道。

    “四弟去码头了,听说码头已经完工了?”李承乾问道。

    小婉点点头:“码头基本完工,沧州通往码头的道路基本上也已经竣工了,但还有其它一些道路还在施工,希望能在冬季到来之前完工。”

    “张夫人,这些工程业已经耗资数万贯了吧?”高士廉突然问道。

    “不错。”

    小婉点点头:“不过这些钱多是民间筹集,而且筑成之后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好一个‘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如果大唐各地都像沧州这般,何惧魍魉之辈兴风作浪”高士廉抚须慨叹。

    越王李泰午餐的时候来赶饭局了,这个家伙精明得紧,竟然沉得住气不参加上午的谈话,这一点很让小婉佩服,果然是李世民的龙种,不是普通人可比。

    不过接下来的谈话就是比较轻松了,因为谈的是如何赚钱,连高士廉也兴致勃勃地加入谈话,毕竟人人都需要钱,尤其是在官场上混的,要钱的地方多了,否则官何需贪?

    送走太子、越王和高士廉,已经是夕照残阳时分,小婉揉了揉额头,总算是松了一口气,这三个人代表了三个势力,虽然她没有左右逢源的意思,可人已经在自家的地头,而且不是汇聚在一堂,她没物选择的机会,都说政治令人早熟,可早熟的结果不能是增加皱纹啊

    “夫人,张南过来了。”紫鹃轻声禀报。

    “让他在客厅等一会儿。”小婉吩咐道,她对着镜子整了整妆,这才来到客厅之中。

    在前一段时间,因为新酒上市很是热闹了一段时间,不过酒坊也面临着两大难题,一个是原料,第二个就是产量。

    幸好码头的投入使用,解决了很大的难题,至少是原料的问题暂时得到了解决。不过,从远处运输,这一路上的损耗、运费等就增加了不少成本,从长久计,附近能够有一个多品种、大面积的种杆基地还是大有必要的。毕竟酒类行业是一个相当长远的买卖,可以说是一棵长青藤产业,经久不衰。

    沧州这面,在今后主要就交给张南来打理,除了鹿鸣春之外,其它产业的协调、管理就主要由他来负责,当然具体事务自有其他人协助,很多事情已经由张南直接向小婉负责了。

    小婉原本对于这个时代的门阀、世家制度没什么好感,但这些年来,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她倒有些明白了。不过,即便如此,她也没有和河东张氏完全和解的打算,既然家族如此重要,那就重新打造一个新的家族就是了,反正她还有两个小叔和一个小姑,而且家中的这些管事人都是孤儿,从某个程度来说,他们都已经是张家的人,深深打上了张家的烙印,而且随着张家的影响力日渐深远,一个新家族的崛起将不再是梦想。

    张南是从张氏学堂毕业的,而且跟随小婉也有一段日子了,不仅写得一手好字,更做得一手好报表,所有明细列得清清爽爽,一目了然,只是有几处地方需要重视的,小婉才会问道。

    “做得不错。”

    小婉点点头将报表放下:“张南,将沧州附近的果园查一遍,价钱合适的就买下来,另外再买一些山地,百十公顷的都可以。”

    “夫人,前期小的曾经调查了附近的果园情况,买下来倒也无妨,可购买荒山却是为何?”张南有些不解。

    “种果树。”

    小婉轻轻敲着桌子道:“苹果、桃、梨、核桃,都可以种,那些荒山虽然无法种植庄稼,但种果树却合适,而且地价便宜,投入也少。”

    “如果买果园,酒坊的原料问题就已经解决了大半,何必再种果树?”张南有几分不解地问道。

    “谁说种果树就是为了酿酒?”小婉淡淡地道。

    在她心里,自有一杆秤,现在玻璃的问题解决了,其实制造罐头也不是什么太难的事情,她已经让玻璃厂开始制作玻璃酒瓶并试制罐头瓶,只要解决罐头盖和密封问题就可以,至于真空……貌似用加热的方法就可以解决真空的问题。

    “张南,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

    小婉的脸色严肃起来:“这一次从京里来了五十名火枪兵和五十杆精制火枪,你要将他们运到牡蛎岛上,要让他们熟悉海上的生活,而且还要从水手当中选五十名稳妥可靠的人学习火枪的使用。”

    她将一本小册子交给张南:“上岛之后,那些人要全部换成便装,他们领头的那个叫罗亮,让他务必按照这上面的要求训练,过段时间这边准备完了之后,我会上岛查看。”

    “是,夫人。”张南恭恭敬敬地接过了那本小册子。

第一卷 乱世 第三百七十六节 准备(二)

    第三百七十六节 准备(二)

    张南走后不久,张忠从外面进来。

    “坐”

    小婉示意他坐下,问道;“家里的情况怎么样?”

    “前一段时间,家具厂和皮具厂的发展非常迅速,因为我们的家具和皮制品不但样式新颖,而且质量好,是那些仿制品做不到的,而且在原材料处理方面比其它作坊先进,有不少皮制品作坊都是从我们的工厂采购熟好的皮子,他们大多也不好意思直接仿制我们的商品,倒是有不少小作坊承接我们的一些小活,比以前赚得更多,而且没有风险。

    这些作坊的生产规划都不大,我们将一些费时费工的零活交给他们,让他们只单一的加工一种部件,不仅可以形成稳定的供应,而且他们也不会对我们形成威胁,其中大部分作坊的生死其实已经控制在我们手中了,如果这个时候进行采购,他们根本没有应对的办法。”

    “不需要。我们只是为了减少威胁,而不是吞并。”小婉笑了笑:“我们租他们的牛耕地,不一定要将他们的牛买下来。”

    “是,夫人。”

    张忠点点头,又介绍了长安其它产业和山阳、岭南那边产业的情交,总的来说,各大产业都开始良性发展,而且能够互相扶持,尤其是咖啡树已经在岭南种植成功,就看今年能不能结实了。

    听着这一切,小婉非常满意,这些产业全部和她安排的那样发展,只要规矩不变,既便她不在,也不会出现什么大的失控现象。

    在张忠的报告当中,有一部分是利润的使用情况,这是出自张杨氏的计划,但被小婉稍作了一下改动。在最初的计划中,张杨氏原本打算每年拿出一部分钱做些善事,后来裴夫人等几个闺友知道之后也跟前凑趣出了份子钱,连长孙皇后也拿出一份钱。

    但小婉听了之后,便出主意让她们将这些钱集中管理,成立了一个类似于现代基金会的组织,这会长当然是皇后,下面几个个体执行人员就好办了,关键在于——这个组织的大部分资金都是来自张府。每年张府都会拿出一部分不菲的数额放在基金中,专门用于赈灾、修桥补路等善事上,像这次沧州修路,也使用了这个基金的一笔款子,将一些原本不在规划之内的线路也做了修建。

    这个想法也是为了免祸,随着张家的产业越做越大,利润像滚雪球一样的膨胀,偏偏人丁又不是很旺,极易引人觊觎,如果直接行善,少一点倒无所谓,多了未免有邀名之嫌,倒是用这个方法最易消除帝王的疑心,而且也能够受到有力的庇护,至于捐资的多少,张家自有一定的章程,这一点却不足为外人道了。

    按照预计,十一月初就要出发,因此准备工作也在进行,除了船只的改造和水手训练外,还要准备各种货物,这做生意就要像个做生意的样子,虽然具体工作有人在做,可小婉也要检查、听报告,忙得不可开交。

    就在小婉在沧州忙于准备的时候,位于长安的皇宫御书房里,在李世民的桌前,正放着一份奏折,这是太子李承乾和工部尚书高士廉的联名奏折。

    久不行武事,这位大唐至尊如今却有些发福了,在旁边还坐着长孙无忌和李靖。这一文一武显然也看过那份奏折,眼中露出沉思的神色。

    “船厂的事情建得比较顺利,但太子担心新式轮船会引起高句丽人的关注,你们怎么看这个问题?”李世民问道。

    “太子的担心是有道理的。”

    长孙无忌微微点头:“粟末靺鞨人本来就不擅长海事,所以不必担心,高句丽人确实有这个可能,但臣以为,夏大家必然会有所对策,如果高句丽人想在海上拦截,肯定是徒劳无功,倒是船厂方面要杜绝高句丽人的奸细渗入,毕竟那里做生意的人越来越多,一定要加强戒备,不能将轮船的秘密泄露出去。”

    “李爱卿有何意见?”李世民又看向李靖。

    李靖拱手答道:“长孙大人所言甚是只要先解决了突厥大患,高句丽指日可平,不在话下。这次太子所奏的火枪训练之法,当真是精妙绝伦”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