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出个十五条大船,他们还得给负责运送货物的安全。
等讲定了价钱,陈达就高高兴兴的,带着一溜的制式大船,回青山村来了。
“大家斗殴快来看嘞,河边来了好些的大船嘞——”
青山村的人知道了,都奔走相告,都跑来河边看热闹。
就见,一溜的敞篷货船,个头都大大的。船帆都鼓鼓的,排了好长的一大溜,就在河水里,一字排开。
到了地方,头船上还有人掐着膀子,呜呜的吹响着号角。
那个气派,那个威风啊,就别提了。
“哟,晴娘家这又是干什么啊?”
就有人张着俩手,搭在眼前,瞅着在河里的阳光下的一溜船只大厅。
虽然青山村边上就是小河,却是清水河的分支,平时难得见到这么多的大船路过呢,还都是这么威风,又气势的大船!
“听说是往城里运送粮食的——”
就有些知道内情的人,巴拉巴拉。
“哟,这得装多少粮食嘞——”看着那些大船,好些的村民都羡慕得够呛。
“看那,来了,来了——”
大家正议论着热闹,就见木家已经开了大门,一些长工已经开始掐着膀子,往船上运送,装粮食的草袋子了。
就见那连绵不绝的草袋子,一个接着一个的被运送到船只上,装满了一个船只,又装满了一个。
那些人整整忙了一天的活计,才把晴娘家里的粮食袋子,都给装上船去了。
☆、478。第478章 节 仙君李大郎
“哟,这运了好几千袋子嘞,晴娘家这一冬天,可没少收粮食啊。”都有人看得累了,打了个哈欠,说道。
“啥的去年的粮食啊,就是今年的。你没瞧见,晴娘家都收了一茬粮食了。”
“啥,都收了一茬了?”
不说还好,这一说,围观的众人,都吓了一大跳。
谁家粮食,一个月就收一茬啊,这速度,可太吓人了!
自古以来,这种粮食收粮食的季节,还要不要嘞?
不过,还是有人能琢磨过味的,最后,村里人都把晴娘家一月一丰收的事情,都归于神佛和李大郎的保佑了。
不过,那以前的旧庙,村里人都供奉了几十上百年了,也没有见过啥效果。
就有人怀疑,不是以前的神佛灵验。而是,李大郎。
就认为是李大郎去了后,在天上做了神仙,在一直事事保佑着晴娘家呢。
这事儿过后,人家就都传说李大郎显灵了,在天上成神仙了,就有人,偷偷的在家里供奉了李大郎的神像。
每天早上起来插上一炷香,全家人磕头跪拜,求个保佑。
这事儿一传十,十传百,还真有好些人相信了,都这么做了呢。
更有甚者,还特意来晴娘家,说要到庙里拜拜李大郎,烧烧香。
对乡亲们的这些好意,晴娘和木氏也不好拒绝,就同意了。
干脆,就开了院子,让乡亲们前来朝拜,上香。
不过,到底是住宅人家,外人来得多了,也是不方便的。
跟木氏商量过后,晴娘就干脆,把前院和后院的通道给封死了。
只是在中院,留了个大门,当后院的进出的通道。
前院,就独立了出来,让乡亲们祭拜去。
这样一来二去的,传说得就更神了。乡亲们,就给李大郎给封了个仙官,叫司农大仙。
李大郎有了正式仙官称谓后,那些乡亲们,就更信奉了,朝拜的人多了,还有人特意往庙里放钱,说是要给李大郎捐助金身。
晴娘他们想了下,干脆就在家庙边上放了个公德箱子,任由众人往里面投放铜板和金银。
得来的钱,晴娘还真顺着乡民的意思,给李大郎塑造了一个金身。
当然也不是真的金子做的佛像,而是一个泥制的神像,外面镀了一层金子而已。
即便是这样,李大郎的金身也特别的威武,有灵气。
穿着彩绘仙官的衣帽,端坐在神座上,神情肃穆,又一脸忧国忧民的,看着前方,很有范儿,也特有派儿。
硬件条件好了,家庙里越发的火了。好多人都说青山村李家的家庙灵验,来参拜的人,也更加多了。
附近的乡村,也都有来参拜的。就是连县里的人也有来的。还有些大户人家,也来到这里,参拜过后,不是捐献银子,就是捐献香油的。还有捐献布匹的,粮食的。
时间长了,晴娘不耐烦应酬这些繁琐事儿,就让木氏和王妈去管这事。
可也别说,俩女人平时家里也没有什么事情,除了做饭,收拾家,也没有什么要做的。
现在有了这个营生,也做得快活着呢,精气神也足。
有她们耐心打理,就收了好些的香油钱,还有布匹、米面什么的。可是却用不掉。
木氏就跟晴娘商量,这些东西该咋办?
“那些银子,就换了粮食,在县里办个粥棚算了。那些布匹,也便宜卖了,换成粮食,来施粥吧。”晴娘想了下,就建议到。
这段时间,从边关逃难来的人越发的多了,就有好些的人都吃不饱,穿不暖的。
天天躺在街道上要饭,大人孩子的都有,看着都怪可怜的。晴娘就想帮帮这些人。
既然有人来给大郎爹爹祭拜,那么,大郎爹爹肯定也愿意能用这些银两来救济这些无家可归,或者没饭吃的人的。
对晴娘的建议,木氏这个善心的人,当然也是一万个赞同的。忙就举手通过了。
只是这事儿说起来容易,具体施办起来,却还是有点难度的。
比如说施粥地点,也不能随便在县里大街上,抢块地,就开始施粥啊。人家管理街道的衙役,不来找麻烦才怪呢!
还有就是,施粥的时候,人肯定多,也乱,这个秩序咋办,谁负责维持?
干脆,晴娘就亲自出门,去找到了县大老爷王太爷,说明了自己的来意。
“好啊,小晴娘,你可是做了一件大好事了。本县,带所以灾民,在这里谢谢你了。”
一听晴娘的来意甚好,王大老爷忙就站了起来,朝晴娘深深的一鞠躬。
小晴娘做得好啊!
现在县里这么多灾民,好多都嗷嗷的没饭吃。真就可怜极了。
可县里财政有限,也不敢开仓放粮啊。
晴娘这么做,等于是救了好些人的性命啊。
还有就是,这些灾民,是在是太多了,找不到活干,没饭吃,就有可能对本地的治安,造成极大的威胁啊。
晴娘这么做,就等于是变相的在帮他的忙啊。
于是,忙就给晴娘划分了地段,在县城南门入口,设定了一个固定粥铺。还派了个几名衙役,天天在那里巡逻,守护,维持施粥现场的秩序。
一切商谈当后,晴娘就把小东升给派了出去,又在县里找了扶月,让他也帮忙施粥。
虽然钱不都,粥也不多,有时候没人捐献的时候,可能还断顿,但是,也确实因为这些清粥,救济了好些难民。让他们有机会又活了下来。
也算是,公德一件了。
晴娘是个闲不住的人,这边的事情了了,她还得继续赚钱去。
陈达已经把三十万斤粮食顺利运送到州里去了,也都搬进了粮铺,整理红啊了,就挂了牌子,开始试营业。
不过,却是捎来了消息,说只有一种粮食,有点单调,希望晴娘东家给些权限,让他再进些其他的粮食,一块卖了。
对陈达这么好的意见,晴娘当然是同意的,就让黄大奎,先拨给了陈达五百两银子做启动资金。
陆陆续续的又从农户这里,进了好些的粮食品种,放在店里,一块去卖。
有陈达这个精通米面生意的老手在,米铺的生意就日渐上了轨道。
☆、479。第479章 天生的生意人
晴娘这里,长工们也都播种好了粟米,晴娘就在一个晚上,下过雨水后,再次施展了异能,让这些小米的小苗,快乐的长啊长的。
不过,随着异能的升级,晴娘现在都不需要再亲自跑到地里站着沾泥巴去了。只需在自己家里的窗户里,随手一挥,就了能放出好些的金色异能光点,去干活。
当然,忙完了以后那些金色异能光点也知道,找路,自动跑回家来的。
可就让晴娘,省了老心。
第二天,果然,那些小米苗也都张得很高,跟晴娘在地里施展异能,没什么区别。
对晴娘家里地,这些植物长得飞快的现象,青山村的长工们和村民们都已经见怪不怪了。
只是路过晴娘家田地的时候,抬头看看,就各自离开了。
倒是那些外村和县里来祭拜司农仙君李大郎的人,都各个惊讶得不得了。站在田边,愣了好半天呢。
后来醒悟过来后,忙都争先恐后的跑庙里去祭拜李大郎去了。都说,这是司农仙君又显灵了。
神迹啊——
自然而然,家庙里又掀起了一阵捐献潮,好些的金银又自动跑到公德箱里去了。
县里的灾民,可又是一顿好吃。
有了饭吃,那些灾民也都一个个的安分了下来,也不鼓捣着去做违法事情,填饱肚皮了。开始有活做活,没活也开始自己创业,做个小生意。
青山县里的治安,也又恢复了平静,商业也有了极大的恢复和繁荣。
县太爷见了,可就老高兴了。
捎了好几次的口信给晴娘,说她仗义直行,有功于国家社稷,要上本朝廷,给晴娘请功表彰嘞。
可是这些事情,却都被晴娘给断然拒绝了。
为嘛?
不是晴娘不想要名利荣耀。
而是,她可怕朝廷某些人,惦记着这里啊。
很多事情,就是这样,你默默发财,没人理睬的,要是一旦你出名了。那可就好了,很多人都会盯上这里了。
就把你当做肥猪,开始宰杀了。
收税了,刮地皮了,名目多着呢,不把你弄死,装满他们的口袋,就不算完。
而晴娘一个小小老百姓,对上这些贪酷的朝廷大员,她又能怎么反抗呢?
所以,还是低着头,做点实事是正理。
既然晴娘不愿意,县太爷自然也不好再往上报。晴娘的这些事迹,就只是州县里知道。口头夸奖了夸奖,就没怎么往外面传。
安静的村里呆久了,晴娘也觉得腻歪,没意思。
刚巧州里陈达又捎来了口信,说是粮铺的经营已经进入轨道了。
就问晴娘小主人,是不是要办个正式开业典礼?
晴娘这才想起来,原来州里的粮铺,还只是试营业,还没正式剪彩开业呢。
忙就雇了一艘船只,带了侍卫,又匆匆忙忙往州里去了。
到了州里,晴娘随便参观了下米铺,就发现,陈达管理粮铺,还真有一套。
不光店面里面规整得井井有条的,一看就光光鲜鲜的,就是后院的粮仓,也都打理得不错。
粮食草袋子一个屋子,米面谷物缸子一个屋子。
门面里,也有好多的粮食售卖。还有许多,是她在这个时空没发现的东西。
晴娘就发现,陈达设立的经营项目里,除了整个的各种米麦外,居然还发现了碾好的白面。
咦,这个陈达还真会经营啊!
要知道,古代的米铺里,都是卖这种成颗粒的粮食的,不给磨的。
人家也都是习惯了买了粮食颗粒,回去找磨房再磨的。
可就很少有人,直接买这种磨好了的面的。
看了看,晴娘忙就问了问陈达,这种磨好了的面,销量如何?他跟谁学来的。
陈达就谦虚的笑,给晴娘鞠躬,说他在边关的时候,就发现有人没时间或者闲钱去磨房磨面。就设了个磨好的面粉摊位来卖。发现很多人都爱买这种面。
现在,州里人,也有好多人都是这样,爱省事儿,买磨好了的米面。
至于销量,还是不错的,一般就是小麦卖一升,面也能卖个半升左右。
为了验证真假,晴娘还特意在店铺里坐镇了一会儿。
就发现,陈达说的生意经,好像还真有些道理。
好些来买米买麦子的客人里面,十个里面,差不多有一小半,都是来买磨好的面的。
对此,晴娘就直点头。认为陈达确实是个天生做粮食生意的人才。
也很高兴得意的,认为多亏了她把这个人才给请了回来。现如今,才能把米铺生意做得有声有色的。
不用她操心,每天都能赚好些的银子来。
见米铺已经进入到了正轨,良性发展了,晴娘就查了查黄历,看那天是个开业的好日子,准备开业。
到了那天,晴娘就让陈达准备了两个两万响的鞭炮盘子,挂上,霹雳啪啪的点着。蹦了一地的喜气。
又怕觉得不够热闹,吸引不来顾客关注,还请了本地的舞狮队,敲锣打鼓的舞蹈助兴。就算是正式开业了。
开业那天,可就热闹的,把整条街道的人都轰动了,都跑来看热闹了。
大家也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