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人与人之间的书信来往,是一种主要的普遍的通讯联络方式。书信,又称尺牍、尺素、书札、书牍、简札、鱼书、家书。迄今发现我国古代最早的两封家书,是战国末期的木简。自汉代始,随着纸张的发明制造,书信这种通信手段的使用,变得更为便捷和广泛。一些名人的书信,往往成为脍炙人口的佳作,流传久远。在《古文观止》中,选入的书信就有十九封之多,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邹阳的《狱中上梁王书》、李白的《与韩荆州书》、韩愈的《与襄阳书》等等。
最开始用于写信的纸,大小、质地都没有什么统一的型号。但到了明代,因文人雅士对信纸的经常使用,也就有了更多的审美需要,于是产生了笺纸。笺纸专用于题咏或写信,是一种小幅而华贵的纸张,一般长三十厘米、宽十八厘米左右,纸质洁白匀薄、细腻柔滑,故古诗赞其“南朝官纸女儿肤”。若笺纸上印有淡雅而精美的图案花纹,且是名人手笔的尤为珍贵。一般来说,笺纸上多印有八行红格线,故称为“八行笺”。红格线的上、下、左、右,都留有适当的空白。
“笺纸艺术盛行于明万历、崇祯之间,这大体是可信的。鲁迅先生说,明代木刻‘文采绚烂,夺人目睛’,这与明代士林风气有关”(姜德明《笺纸艺术》)。
这种“八行笺”(又称“花笺”)的信纸常式,一直到今天仍风行不止。
用这种“八行笺”写信,多使用毛笔,称谓、内容、落款,字迹都应在红线之内,这是约定俗成的格局。其一,表示对收信人的尊敬;其二,表示写信人的恭谦、儒雅、合乎规范。
书信最忌“霸王格”。所谓“霸王格”,就是所写的字,超出红线格之外,侵入四边的空白处,显示出对收信人满不在乎的一种狂肆之态,也表现出写信人的自高自大、唯我独尊。可以如此自认为天马行空的人,只有君临万物的“霸王”,故这种书写的格式,称作“霸王格”,是对收信人一种极不礼貌的行为。
历代文人雅士写信,无论对方是长辈、同辈或晚辈,无论是上级、同僚、下属,都不会贸然使用“霸王格”,否则就会被人鄙夷。
已故的上海文史家、作家郑逸梅,不但所撰文史类著作极为丰富,而且是个书信收藏家,古人的,今人的;文朋诗友的,亲戚家人的,日积月累,蔚为大观。他不但研究信中所述的史乘,而且注重书信的文体、格式、书法,写成的数篇文章中,却没有一处说到谁是“霸王格”,他的赞扬倒是随处可见。“我友柳君然,在苏州护龙街旧书铺代我买到一本裱好的晚清名人尺牍册子,写作极佳,很为名贵”;“吴昌硕一札,极精审”(《尺牍的集藏》)。
历年来,我与友人通信,皆以所购之宣纸“八行笺”毛笔书之,并时时告诫自己,字必写在红格线内,别闹“霸王格”的笑话。友人中,也有不知这忌讳的(不是故意,故意则是品德问题了),比如一位很有名声的书法家,行草俱佳,总是无拘无束地把字压在或超出红格线之外,说是为了一种视觉上的美观。因他年少于我,有一次相聚把酒,我便乘着酒兴,随意说起了书信中的“霸王格”,却只字未提到他。他是个颖悟之人,马上听懂了。别后归家,他特意用“八行笺”写信给我,一扫“霸王格”的痕迹,我见之大乐。
秉笔直书话史家
史,是“记载过去事迹的书”(《辞海》),又称历史。同时,也是官名,商代设置,原为驻守在外的武官,后来成为在王左右的史官,掌管祭祀和记事。西周时有太史、内史,春秋时更有称外史、左史、南史的。《礼记?玉藻》说:“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
自古以来,我国的史书极为丰富,或通史,或断代史,或皇帝的起居注,还有一些并非史官的文史大家所写的史著。如《左传》、《史记》、《汉书》、《后汉书》、《旧唐史》、《新唐史》、《二十四史》、《清史稿》、《湘军志》、《湘军记》等等。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就是西汉王朝的太史令。子承父业,司马迁于元封三年(前108)继袭父职,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获罪下狱并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继续完成所著史籍《太史公书》(后称《史记》)。《史记》是我国最早的通史,并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形式。班固评曰:“是非颇谬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汉书?司马迁传》)。
作为史官或治史者,应该具有的基本品格是什么呢?
孔子曾这样评价董狐:“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左传?宣公二年》)。
所谓“书法不隐”,是说史官董狐刚正不阿、直书不隐的精神。故史官之大忌,是出于一己之私利,不敢直面所发生的史实,特别是对于皇帝和有权势的人,为他们隐恶掩丑,歪曲事实真相,进行无原则的歌功颂德。
“董狐直笔”成为一个有名的成语。
其事件内容:春秋时,晋国将军赵穿袭杀晋灵公于桃园,身为晋国的正卿赵盾(赵穿之族兄)没有采取任何措施。董狐认为赵盾应负责任,便在史策上作了记载:“赵盾弑其君。”
这种秉笔直书,是要冒很大风险的,但董狐毫无畏怯之态。他的这种史家风范,得到后人的由衷赞美:“董狐常直笔,汲黯少居中”(宋?黄庭坚《王彦祖惠其祖黄州制草书其后》);“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宋?文天祥《正气歌》)。
写史的人,还忌胸怀窄小,目光短浅,缺乏主见,人云亦云。
司马迁在《史记》一书中,所撰《陈涉世家》,肯定了陈涉起义的作用;《河渠书》、《平准书》和《货殖列传》,反映了社会的经济生活;《匈奴列传》、《西南夷列传》等,记叙了少数民族的活动。这都体现了司马迁作为一个史家所具有涵盖古今的胸襟、气度和胆魄,以及他阔远的视域和独特的评判水准(古人称之为“器识”)。
到了清代咸丰、同治时期,曾国藩所率湘军起于垅亩,在与太平军长达数年的征战中,屡败屡战,但最终砥平天下。同治十一年(1872年)春,曾国藩辞世,其长子曾纪泽遵父遗命,请著名经学大师王辏г酥脸ど骋樾蕖断婢尽贰
在湘军将帅的心目中,军志撰修的目的当然首在颂扬湘军功烈。但王辏г嗽虿徽庋衔骸熬窘即锤澹笤级驴沙桑湟獠辉诒碚焦Γ谛鹬温业檬е伞保ü庑魅甓率沼牍愣搅趵ひ恍牛
《湘军志》耗时七年乃成,全书约九万字。
“曾门四子”之一的文史大家黎庶昌,曾这样夸赞《湘军志》:“文质事核,不虚美,不曲讳,其是非颇存咸、同朝之真,深合于长叙事理意,近世良史也。”
真实可信,不浮夸其功,不隐讳其过,而且文采风流,体现了王辏г说闹问诽群驮ㄉ钛а
但是,此书却引起存世的湘军要人的极力反对和批评。“曾国荃看到《湘军志》,认为书中‘虚诬’之处,不一而足,当面责骂王存心和他过不去,扬言要杀王辏г诵购蓿还造狻⒐鶏嬱獬狻断婢尽肺椤皇比盒∠蜕黄保ㄒ病断嫣独访恕蹶'运》)。
钱基博说:“其书《湘军志》实无大讥弹,自曾国荃以谤书相抵,而向声背实,不悦曾氏者,乃真以太史公(司马迁)目之矣”(《近百年湖南学风》)。徐一士在《王辏г擞胂婢尽芬晃闹幸菜担骸埃海┢舫啤断婢尽芬浴枋怠俏薜币病!
《湘军志》在当时虽遭毁版,但马上又被人重刻重印,购者蜂拥,好评如潮。一直到今天,《湘军志》依旧光彩四射,一版再版,颇受人赞誉。
尹铁凡在他的书中,作了这样的评断:“虽腐鼠啾啾,毁怨百端,江河万古,何损一代‘太史公’之名!我们惊艳辏г酥谋剩ぐ萜涓呱兄绻恰!
ō米ō花ō书ō库ō ;http://www。7mihua。com
对联忌贴反
一到春节,家家户户都喜欢贴上红纸对联,营造出一派喜庆的气氛,那些吉祥的语言充满着对新年的祝福,给人一种心灵上温馨的抚慰。
对联,又称楹联,俗称对子,是中国一种独特的语言艺术和书法艺术的结合体,历史悠久,并受到广泛的欢迎。最早出现的应是春联,而春联又是由“桃符”演变来的。“桃符”产生于秦代前后,是在两块深红色的桃木板上分别书写“神荼”、“郁垒”之字,或画出二神图像,意在镇邪驱鬼、祈福纳吉。此后,随着南北朝骈文的出现及唐代律诗的发展,“桃符”的内容也与时俱进,产生了题写两句对偶的“桃符诗句”,成为春联最早的雏形。关于最早的春联到底产生于何时、何人之手,至今难有确论。有说是后蜀孟昶所写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有说是南朝梁代文学家刘孝绰和他的三妹刘令娴所作的“闲门罢庆吊,高卧谢公卿”;“落花归仍合,丛兰摘复生”……总之这种充满诗意的民俗习惯,就这样传承下来了,直到今天仍然焕发出诱人的光彩。
“旧时春联不外是‘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门庭清且吉,家道泰而康’‘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柏叶为铭椒花献瑞,龙缠肇岁凤纪书元’等等。横批有‘斗柄回寅’、‘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等。小春条均为四个字,竖写着‘出门见喜’、‘对我生财’、‘吉星高照’、‘满院生春’,农村用的有‘槽头兴旺’、‘肥猪满圈’等”(《旧都三百六十行》)。
一副对联,分为上联和下联。上联应贴在门的右边(或右边的柱子上),下联贴在门的左边。在民间习俗中,对联贴反了,是很不吉利的。因对联原本的意味,是镇邪驱鬼、祈福纳吉,一旦贴反,就失去了“神力”,也就概无效用了。从文化素养的角度来看,一个人居然分不清上、下联所在的位置,弄得对联的意思颠倒不顺,是一件让人耻笑的事。
为何“右为上,左为下”呢?
“古时尚右,故即以指较高的地位。《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位在廉颇之右’”(《辞海》)。
而“左”有“旁;附近”之义,此外,“古礼主居右客居左”,“但古时亦尚右,而以左为下位”(《辞海》)。古人在注释“右、左”时,说:右犹高,左犹下也。”
怎样分辨上联和下联呢?
一般情况下,上联的最后一个字是仄声字,也就是拼音“四声”中的“三、四声”字;而下联的最后一个字为平声字,是“四声”中的“一、二声”字。如老作家汪曾祺的两副对联。
《赞大理》:“苍山负雪,洱海流云。”
《赞索溪峪》:“造化钟神秀,烟云起壮思。”
“雪”与“秀”为仄声字,“云”与“思”为平声字。
当然,也有特殊情况,上联的最后一个字为平声字,下联的最后一个字为仄声字。那就要去辨别上、下联的内容与语句顺序了。
除上、下联的位置不能贴反,还要求对联贴得平正、端庄,力忌歪斜、皱巴。
赠画须审慎
中国的国画家在泼墨施丹时,无论画题、画法、题款、钤印,都有各自的追求和风格,这是无可苛责的。
但是,当他赠画给人,或他人因种种原由求画时,则不得不十分审慎了。
老友何浩中,年过七十,是一位闻名遐迩的国画家。不久前,他告诉我一件事:有一个小青年即将结婚,请他作一幅画以便张挂于新房之壁。他从已画好的作品中,挑出一张花鸟画:铁干横斜,梅花灿烂,梅枝上栖一小鸟。他再补题了几行贺语,就给了这个小青年。
小青年对此画极为喜欢,接着又去了长沙,请齐白石的弟子、年过八十的李立老先生在画上题几个篆字。李老是个细心人,打开画幅一看,这画什么都好,可怎么只画了一只鸟?结婚崇尚成双成对,孤鸟则是不吉不祥,是为大忌。李老知道他的学生浩中是无意中疏忽了,便不作声,题过篆字后,再在一空白处补画了一只飞鸟。梅花铁骨丹心,以喻坚贞;双鸟形影不离,以喻心心相印。待小青年走后,李老才将此事打电话告诉浩中。
画家画画还有不少禁忌:
画梅不画倒枝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