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甜心》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美国甜心- 第3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养病的日子迫使回归正常生活,重新做妈妈的乖儿子,众人眼中的好青年。象典型的美国中产阶级家庭出身的孩子一样,人品出众,一表人才,举止优雅,谈吐不俗,待人接物彬彬有礼,有一种天生的亲和力。

  从外表上看,完全是一个沉静干练的年青绅士,但这只是他给人的表面印象,其实,骨子里的是那种思维活跃,总不甘于现状、时刻跃跃欲势的人,爱冒险,爱挑战又颇有创造性,这种天性使得他经常处于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之中,他无法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循规道矩,或者按步就班地做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小镇宅男,象周围多数人一样,早九晚五周而复始,周末在沙发上看棒球吃薯条,平淡安闲地度过一生。觉得那不是自己的追求,不是他想要的生活,他渴望变化和新异,向往有不一样的前景,期待有机会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来。

  对来说,他具备成就一番事业的所有条件:理想、抱负、热情、才智,过剩的精力如岩浆埋藏地里,蓄势而发,此时的他可谓万事齐备,唯一缺的是一个契机,一道引子,一个火花。但是人海茫茫,征途漫漫,机遇在哪里?百思不解。正当成就事业无门、穷极无聊的时候,机会出现了。一天,妈妈告诉他:地区小学缺少一名教师,问他是否愿意去当代课老师。

  “当个孩子王,一个教书先生,有什么意思?”听了母亲的建议,心里这么想,说句老实话,当时的他并没有立刻意识到这是上帝为他开启的一道成功之门,也没看见希望之光正向他招手。

  对母亲的建议,内心有些不以为然,但是当时的他之所以没有立刻把内心的疑惑和轻视显示在脸上,归功于他所接受的良好的家庭教育。他这个阶层的青年,因从小接受规范的礼仪礼貌训练,使得他养成那样一种修养,就是即使在极度非常轨的情况下,也会克制内心的某种情感冲突,保持一贯的优雅和风度。这是他的外部表现,就他内心而言,长期的个人操守训练,也使得他形成一种更为包容、更为辩证的思维方式,在任何情况下都懂得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变不利情势为有力。

  聪明的头脑加上高度凝聚的自我控制力,使得他压抑并淡化了最初的郁闷和失望,选择了从善如流。

  就这样,一天早上,起了个大早,沐浴更衣,刮干净了胡须,梳理了蓬乱的头发,西装革履焕然一新地出现在地区小学的校长办公室里。他和校长之间进行了一番平和细致的交谈,这个谈话很重要,校长生动的介绍,使他对真正的小学教师的生活有了感性的认识,然后他在校园里转了一圈,结果,他被一种校园特有的气氛吸引住了---原来学校这地方这么生动!原来教书这活儿并不枯燥无味!年青的眼前一亮,心里有个声音在回响,直觉告诉他:这就是他想要的!这种感觉让他激动,让他兴奋,让他心驰神往──于是,他的嘴角绽开微笑,他的心豁然开朗,他看到了那束梦寐以求的希望之光,他甚至以他特有的敏感察觉到幸运女神的某种兆示──成功始于足下。

  很多年后,当回顾这段历史,他庆幸当年自己在关键时刻的顿悟,并深深感激以往所受的良好的教育和严格训练,确切地说,他日后的成功得益于他成长过程中长期熏陶出来的修养。

  试想一下,假如不是来自于那样一个重视教育和涵养的家庭,假如,他不是一个品德优秀,性格乐观,意志坚定的人,那么在实现理想抱负的过程中,又如何学会克制与自我反省,熟练地掌握运用与他人沟通的技巧,使本来消极的因素变成积极因素,从而成就了日后的成绩?如果不是借助良好涵养的帮助,很难想象,象那样一个内心叛逆,热情奔放的青年,能在那受荷尔蒙左右的年纪,克制本能的冲动与要求,顺从传统的社会规范,老老实实地收起棱角,脚踏实地地去从最朴实、最基层的小学教师做起,从而成就了一番大事业。

  所有熟悉了解的人都认为,老师并不是一个情感热烈或者敏感脆弱的人,他时常会忽略自己和他人深层次的感情需要,相对于过份激烈的情感表达而言,他更喜欢平和的气氛和泰然的处世态度,戏剧性的眼泪和发怒会使他不知所措并感到不愉快。然而,选择做小学教师,他必需面对各种各样的困难,其中包括处理学生们的过激情绪和行为,应付学生家长们的各种不解和疑惑。对此,他总是采取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解决,这种建立在良好修养和道德规范上的处世方式,使得他可以与任何个性的人在一种和谐平等的气氛中沟通,并达到共识。

  说到本人,当年他是带着一丝的不甘和许多的不情愿,走进小学校长办公室的,却没料到,这一步跨出之后,就走上了康庄大道。他从来没有回避过当初的犹豫和彷徨,即使成名以后,在接受众多媒体采访的时候,他也从来没有忌讳袒露当初的灰*绪,没有豪言壮语,没有处心积虑,更没有所谓杰出人物的天性秉异,有的只是美好的理念和脚踏实地的努力,以及一个乐于奉献,持续奋斗的美国青年的坚韧不拔。

  成名以后的在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用朴实的语言告诉给观众,世间很多事情都具有不同的表象,如何透过表象看到事物的本质,如何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是成功的关键。对广大有追求、有理想的年轻人来说,良好的德育教育和扎实的行为规范可以帮助你克制自己的弱点,增强自信,在纷杂的事情面前看清事物的本来面目,同时通过多年养成的修养和习惯,坚持不懈地努力进取,适应社会并善于与人沟通,就可以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突然之间改变初衷,由原来的不屑一顾到死心塌地当小学老师,这一步的跨度之大,转变之戏剧性,令他人瞠目结舌。但是在老师的妈妈却一点都不吃惊,一切都在她的意料之中。水流千遭回大海,万变不离其宗,凭着对儿子的了解,凭着对自己教育方式的信心,老太太自始至终认为:献身教育是的必由之路。

  仔细分析下来,老太太的自信不是没有道理。本来就是一个天性开朗、精力旺盛且童心未泯的人,这样的人对青少年有种天性上的认同,所以,他做教师是再合适不过了,加上他从小受严格的家庭教育和训练,在母亲身边耳濡目染,早就养成一整套规范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成人之后,受个性和创造力驱使,对以往受的教育虽然有排斥和拒绝,但是那种习惯成自然的东西已经称为生命的一部份,因此,随着年龄的增长,责任感和成就感取代了青少年的叛逆冲动,当生活回归正常,他个人也将回归以往熟悉的传统轨道。

  至于职业的选择,一个偶然的机会使他发现,小学教师这个职业与他个人的追求其实并无冲突。在某些人的印象里,小学教师这个职业平庸乏味且色彩单调,但却从中发现,其实这个职业充满生机且极具挑战,这种发现与他个性里的某种因素吻合,激发了他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神经里的某种东西开始复苏,就这样,他成为一个小学校五年级的老师,从那时开始,奇迹发生了。

  评心而论,性格里有种与生俱来的征服和冒险欲,而且这种欲望很强烈,以至于他不得不寻求一些途经去发泄。可以想象,如果不是受这种欲望驱使,一个风华正茂的美国大小伙子,无论如何是无法窝在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学校里,与一群被圣人称为难养的“女子和小人”打交道的。

  更何况年青的体格健壮,相貌堂堂,*倜傥,与众不同。他名牌大学毕业,具有美国所谓精英的全部素质,这样的美国大男孩,就连著名电视脱口秀主持人Oprah(奥珀拉)见了,也忍不住脱口惊呼:phenomenalman! (非凡的男人),就别说在社会上的吃香程度了。

  奥珀拉作为美国脱口秀头块金牌,多年来倍受传媒和公众追捧,其观察判断力和语言表达力不容置疑,她对美式英语的运用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因此,由她给予评价自然入木三分。但我以为奥大姐的所谓“非凡”不仅仅只针对的人格和成就,这里还有另外一层意思,那就是从一个女性的审美角度对外型魅力的赞美。

  Oprah(奥珀拉)十多年来一直是美国脱口秀大姐大,美国各界名人无不以成为她的座上嘉宾为荣,论阵式,奥大姐什么场面没见过?什么名人没接触过?但是,即便是奥大姐,在接触了之后也忍不住为之惊呼,可见之魅力四射。

  不得不承认的是,现实中的实在是太英俊、太潇洒、太有魅力了,且不说他线条优美的身材,就是那精光四射的一对*,如果和梁朝伟对视,大概后者忍不住要戴上通常使用的太阳镜,因为,那对朝气蓬勃的的*比起老梁大哥那对老眼来说,实属有过之而无不及,任何人都忍不住要多看两眼,难怪他的学生要被他迷惑。

  天生一副天使样子也就罢了,还有一个机智聪明的头脑,配一副悲天悯人的心肠,这样的人,论外表,要是他去好莱坞发展,不出十年,大概就可以和皮特布拉德一较高低,或者与乔治克鲁尼同台竞技,把汤姆克鲁斯拍倒也不是没有可能;这样的人,论聪明才智,要是从政,不出几年,便可成为一个炙手可热的政治新星,功名利禄唾手可得。

  但是这样一个才华横溢的人,却把自己留在一个小学校里,把他的全部精力和爱心放在那些无人问经的穷困学生们身上,发誓要把这些调皮捣蛋,问题多多,前途渺茫,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孩子培养成符合美国主流社会需要的现代绅士淑女,给他们指明一条通向美丽前程的金光大道。

  这样的人不非凡谁非凡?不伟大谁伟大?

  美国社会是一个*、开放、自由的社会,只要努力进取,任何人的任何聪明才智,都有机会得到发挥和拓展。对这样的美国青年来说,机会和诱惑无处不在,有什么放弃常人眼里的锦绣前程,蜗居在一个不起眼的小学校里,终日呕心沥血为五斗米折腰呢?

  美国人都知道,美国的小学教师工作辛苦且待遇不高,那并不是一个令年青人十分向往的职业。对来说,开始选择这个职业其实意味着某种放弃和牺牲,但是对那些他教的孩子们来说,他的选择则意味着拯救和希望。

  因此,一定是有什么特别的因素促使为此献身,这种因素一定含有近乎于宗教牺牲般的意义。由此,我们就不难理解那个phenomenalman(非凡)一词的定义,更不难理解美国公众为什么认同的phenomenalman(非凡),因为这个phenomenalman(非凡)蕴涵着某种精神,这种精神正是美国整体社会所推崇的基督精神。

  不知道自己是否体会到这种精神在他身上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因为,在任何公共场合,他从来没有提到过这层意思,但是,从他的人生选择和日后的经历中不难发现,他正是按照这种精神的引领去实现自身价值的。他的每次选择,似乎都意味着更多的付出,更大的牺牲,然而,他却从这种牺牲里再次寻找与发现自我,并酝酿出巨大的快乐。

  在家乡小学教了五年小学之后,积累了大量教学经验,然后他决定到纽约的黑人居住区哈林(Harlen)任教。

  之所以选择到问题成堆的纽约黑人区任教,起因来源于他曾经观看过的一部关于哈林区孩子教育问题的电视专题片,这个专题片记录了一些哈林地区黑人学童的真实状况。每个学童都有自己的困窘,这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孩子往往要面对各种各样的麻烦:社区犯罪,家庭暴力,种族歧视,贫困落后,酒精和毒品等等──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美国黑人社会,虽然大环境已经有所改善,不象八十年代那么严重,但是各种典型的社会问题仍然存在,困扰着生活在这种环境中的儿童们,使得他们无法寻求正确的求学道路,从而成为人们眼中的问题少年:粗鲁无知、缺乏教养、调皮捣蛋、自暴自弃、消极沉沦。

  哈林地区的学校之乱,生源之差、学生之难教可想而知,但是一点也不畏惧,他就是想到这样的学校当老师,因为,他相信:没有教不好的孩子!他要用他掌握的真理和方法改造和引导这些孩子,把他们带上正道。

  就教育理念而言,老师虽为土生土长的美国青年,也没接触多少中国儒家传统思想,但是,他的思维方式却颇有点《三字经》的概念,他认为所有的孩子都是好的,都是可以教育的,这个观点正合了《三字经》的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就教育方式而言,老师认为好孩子都是教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