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证明的家庭,校放一般不再进行核查,免得多此一举。对其它符合校园早午餐减免规定的家庭,校放将根据申请人提供的收入资料并针对申请人的社会安全号码,对这个家庭的总收入状况进行核对,以防有人滥竽充数,冒领福利。
根据2007年联邦家庭收入贫困线规定,家庭成员一个人,年收入低于18;889美元的就属于低收入家庭,其家庭的学生就可以享受学校提供的早午餐减免福利。依此类推,家庭每增加一个成员,但收入增加不超过6;438美元的,这个家庭的孩子就享受学校早午餐减免福利。
当我先生还在ASU(亚利桑那州立大学)读博士的时候,他每年奖学金收入约两万五千美元左右,扣除了一年一万美元左右的州外学生学费和联邦税,我们的每月生活费也就一千美元多一点。刚开始我们两个人没有孩子,生活还算过得去,先生留学第二年,我们的大女儿出生,家里添了一口人,人均生活费下降,我们家就成了联邦贫困线下的家庭。
为了给女儿申请免费政府医疗,我们往社会福利部门跑了一趟,填写了几张表格,出示了收入证明和开销证明,社会福利部门的工作人员又根据我先生的社会安全号码,查询了我们的其它资料,然后肯定地告诉我们,可以给我女儿办理免费医疗,同时还指出,根据我们的收入状况,我们符合社会福利部门母婴计划(WIC)的条件,自动进入这个计划,并进入福利部门的食品券计划,在此之后的两年里,我女儿一直领取福利部门提供的免费婴儿奶粉,而我们家则定期收到福利部门邮寄来的食品券,我们凭那些食品券在超级市场内购买规定食品,如米、面、油、豆类、果汁、鸡蛋和奶酪等。
记得那个时候我曾经和先生开玩笑说,假如有个上学的孩子,也一定会和其它留学生孩子一样,吃学校提供的免费午餐。
我先生读博士期间,我们一直居住在学校附近的公寓里,住在那种公寓里的人,除了学生,便是低收入者,因此,我们当时的左邻右居的孩子们,几乎都是享受学校早午餐减免福利的。
许多留学生家庭里的孩子都是学校早午餐减免福利的受益者。
留学生家庭一般都是靠奖学金生活的,如果家里父母双方只有一个人拿奖学金,就算是全额奖学金,每年两万五千美元吧,交一万多学费以后,剩下的生活费每个月约一千美元,用这个钱要养活一个三口之家,或者一个四口之家也还是不容易的,往往家庭人均收入低于美国联邦政府规定的最低贫困线,因此,这个家庭里上学的孩子,都能够获得学校的早午餐减免福利。
我的一个女朋友小茹家的情况就这样,小茹家一共四口人,她和丈夫,两个儿子,小杨丈夫在学校做博士后,当时的年收入只有三万多一些,因此她的家庭经济状况就在贫困线下,那时,小茹的大儿子正在上学,从小学上到高中,一直享受学校的免费午餐,直到小茹的丈夫转成学校正式研究人员,收入状况得到改善,小茹的儿子才开始自己花钱买午餐。
另外一个女朋友简妮家的孩子,也是享受了多年美国免费午餐。简妮的丈夫本来是在大学读数学博士,一读五年下来,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又自费继续读计算机的硕士,这一读又是两年,前后就是七年。简妮的丈夫读博士的时候是有奖学金的,每年两万三四千左右,夫妻两有一个女儿,三口之家一平均,就成了贫困线下家庭,因此,简妮那读小学的女儿当仁不让地是学校免费午餐的照顾对象,一照顾前后就是七年。
根据相关科学机构统计验证,美国贫困家庭的孩子在蛋白质、矿物质、维他命等营养方面的摄入量与美国中产阶级家庭的儿童没有差别,甚至还营养过剩,身体超重现象普遍,当务之急恐怕是要控制饮食和增加锻炼。
吃美国学校午餐的孩子们,其饮食习惯因长期食用美式食品或多或少都受到影响,口味上更喜欢美式食品,即使是从小吃中国饭的,喜欢吃中国饭的,长大以后也都更爱吃皮萨和汉堡了,这是在美国生活的孩子们无法回避的客观现实。
中国人常说吃哪家饭就象哪家人,吃惯了美国午餐,自然而然不知不觉的就成了美国人,不管他们承认不承认,也不管别人承认不承认,那些吃美式学校午餐长大的孩子们,不管其父母是什么种族,什么籍贯,只说他们自己,在吃了多年美式校园午餐以后,在习惯了美式校园午餐的口味以后,他们已经认同了他们的现实生活。
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家庭的美国孩子们或许还会保留一点父母文化背景的痕迹,不知道什么时候,这种痕迹还会不经意地反映到他们的生活中来,导致他们在他们常规的生活里有一点惊喜和变换,就拿吃午餐这件事情来说,我的一个朋友告诉我,她那上中学的一对儿女很有意思,本来是非常喜欢美式午餐的,每天三明治、皮萨汉堡地吃也不厌烦。
可到了上高一这一年冬天,这对活宝突然开始拒绝吃学校的美式午餐,要求自带家里的中国便当,说是吃腻了美式三明治,要吃米饭中国菜。两个能干的家伙特别会享受生活,还会用保温午餐桶带了他们妈妈炖的热热的蘑菇鸡汤去学校,当中午吃饭的时候,把中式便当用学校餐厅的微波炉一热,就着热腾腾的鸡汤,吃个心满意足。
吃美国学校午餐的孩子们,其饮食习惯因长期食用美式食品或多或少都受到影响,口味上更喜欢美式食品,即使是从小吃中国饭的,喜欢吃中国饭的,长大以后也都更爱吃皮萨和汉堡了,这是在美国生活的孩子们无法回避的客观现实,就象要求生在美国的华裔孩子们说英语一样,不管父母如何苦心用心,他们的汉语总是学不好,却各个一口流利英语了,思维也都是英语思维,因此,与其说他们是华裔,不如说他们是美国人,因为他们的母语其实已经不是汉语,而是英语。
中国人常说吃哪家饭就象哪家人,吃惯了美国午餐,自然而然不知不觉的就成了美国人,不管他们承认不承认,也不管别人承认不承认,那些吃美式学校午餐长大的孩子们,不管其父母是什么种族,什么籍贯,就他们本人而言,在吃了多年美式校园午餐以后,在习惯了美式校园午餐的口味以后,他们已经认同了他们的现实生活。
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家庭的美国孩子们或许还会保留一点父母文化背景的痕迹,不知道什么时候,这种痕迹还会不经意地反映到他们的生活中来,为做父母的带来一点惊喜。就拿吃午餐这件事情来说,我家大女儿吃了两年学校的美式午餐之后,到了三年级开学,突然要求带家里的中式午餐。问其原因,她说,吃来吃去,还是觉得妈妈做的饭最好吃。
不排除女儿的说法有马屁精的嫌疑,但看她天真无邪的表情,我心里不由得生出一些莫名感动:女儿虽然生在美国,长在美国,热爱美国,叫美国名字,说美国话,美国的思维方式,美国的行为举止,但是,无法回避的是,归根结底却是一个中国胃。
相关图片请看博客
//blog。sina。/linmeiphoenix txt小说上传分享
精华55条
从大女儿上幼儿园开始,我便成了一个名符其实的追看族,看什么这么起劲?学校通知!
美国的公立学校几乎每天给家长发通知,这是美国公立学校的教育特色之一,也是美国学校与家长之间行之有效的互动方式。
这种建立在文字交流基础上的沟通方式之所以能够顺利实施,是有先决条件的。
首先:美国文盲不多,即便是象我这样的──不远万里来到美国的外国人,也都识得一星半点的英文,好歹算个有文化的劳动者。家长们都认字了,学校发的通知才能有地放矢,不置于对牛弹琴或者鸡同鸭讲。
其次,家长拿学校当会事,学校发放的通知,家长们虽未必一字不漏阅读,但至少也是粗略流览,假如家长们习惯将学校通知当厕纸,把老师的意见当耳旁风,浪费纸张不说,学校通知也无用武之地,效果当然不会好,久而久之,必落个当场取缔的下场。幸运的事,这种情况没出现,因此,学校通知因合理而一直现存着。
在正常状态下,口传心授也好,耳提面命也好,大会动员,小组讨论,任何有过份亲密倾向的近距离接触在美国是不流行的,教育普及,文化程度相对高,大家都识字所带来的结果是:人际关系的疏离,人与人之间习惯保持一定距离,有什么事需要交流不是通过电视电话网络Email,便是借助书面文字,印个通知一发,自己回家看去吧!
虽说已经到了E时代了,通讯手段发达,学校想跟家长们透露什么信息,发个mail或者打个电话也行得通,但是考虑到有些人还不具备完善的通讯设备和技能,所以,以纸张文字为代表的传播手段,在现阶段仍然被视为是最安全、最可靠的,因此,学校通知大量发放,且内容丰富,事无巨细,包罗万象,毫不在意成本核算,也不在乎是否浪费是极大的犯罪,于是,我女儿每天放学以后,都会从书包里拿出几张色彩缤纷的硬卡纸,不用问就知道:学校通知。
这一天有空,拿过学校发的几张红纸定睛看,见上面密密麻麻印着加黑十四号英文字母,抬头标题赫然写着《Essential 55 RULES》(精华55条规则)。Essential (精华)这个词除第一个字母大写外,其余字母均为小写,但是RULES(规则)这个词所有字母都是大写,突出强调意图极为明显。
“Essential 55 Rules,”我大声地读着,脑海里突然闪现出一行结构类似的文字……《第22条军规》,那是美国后现代作家约瑟夫。海勒黑色幽默代表作,当年我在北京广播学院(现在的中国传媒大学)读书修外国文学课时,这部作品是老师要求的必读书目之一,事隔多年,小说的情节早已忘记,标题却被牢牢记住,好歹混个脸熟。
《精华55条规则》牵出我遥远的记忆,虽然有点张冠李戴,但我惯常使用的发散式思维,在任何时候都忍不住要意识流一下,只是,这规则不是那规则,幽默是有点,但不黑,和后现代也没什么关系。
拿了本子和笔,把规则抄下来,然后翻译成中文,仔细领会。恍惚间意识流又出现……闪回,叠化,景深变虚,焦点淡化,音乐渐起……这规则不是那规则,虽然也是规则,可似乎很正经,绝对和潜规则没一点关系。
<;Essential 55 Rules>;(精华55条规则),中文翻译名为《优秀是教出来的》,作者是美国青年教育家(隆·克拉克),他因成功实施并推广一套特殊的教育方法,把一些被大众判为无可救药的街头小混混教育成彬彬有礼的淑女绅士,从而成为美国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
《精华55条规则》则是老师教学经验的总结和推广,作品问世之后立即被很多小学老师当作行之有效、点石成金的金玉良言、教学法宝,和他的著作由此广为传知,他的故事被拍成电影,他的关于教育的一系列作品被人们争相传阅,成为畅销书,一夜成名。
要了解老师的《精华55条规则》,就不能不首先了解一下老师本人。
老师,1972年10月24日出生在美国北卡罗乃那州的奥罗拉城,1994年毕业于美国东卡罗乃那大学,在通过北卡罗乃那州教育学会认证的教师资格之后,他成了一名小学教师。
说来有趣,原本并无意以教师为职,指导他接触儿童,并爱上教育事业,最终成为一名儿童教育专家的是他的母亲。
在大学毕业以后,象许多普通美国青年一样,向往实现个人的人生追求和价值,热衷体验不同的生活经历,积累丰富的生活感受。为获取多彩多姿的人生阅历,他离开传统色彩浓厚的家乡,外出漂泊,浪迹天涯,并期待着在四海为家的游历生活里发现未来。
天性活泼,热情奔放,精力充沛,并颇有表演才能和天赋,敢于实践和冒险。受性格驱使,他曾经到伦敦游历,在餐厅唱歌跳舞,赚取旅费生活费,同时增长见识。随后,他又到希腊和罗马尼亚等地旅游,海阔天空地自由自在一番。后来,在欧洲旅行的时候,因勇敢品尝当特色地食品而患病,不得不结束放浪行骸的日子,回到北卡罗乃那的Belh*en城他妈妈家里养病。
养病的日子迫使回归正常生活,重新做妈妈的乖儿子,众人眼中的好青年。象典型的美国中产阶级家庭出身的孩子一样,人品出众,一表人才,举止优雅,谈吐不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