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天佑》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詹天佑- 第9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陌踩肟朔际跄烟庖谎匾鞣饺颂乇鹬厥尤说纳荒苋镁┱旁谌魏畏矫媸谌艘钥谏啵馐撬恢敝厥拥奈侍猓挥邢氲揭パ曰故遣恕�

  与金达的交往是詹天佑铁路生涯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当詹天佑亲监督开挖八达岭隧道时,金达和另一位英国工程师牛麻治也来到工程实地察看铁路工程,本来以为会看出一些问题来,但詹天佑的设计与施工安排让金达这位老上司不得不佩服詹天佑精密而周到的安排。

  詹天佑亲自陪着他们深入到隧道深处,金达认真察看着每一处地方,看到詹天佑的安排和设计是如此周到与无懈可击,作为一个有经验的铁路工程师,不得不从心底里佩服,他说:“詹工程师,你确实是一位杰出的工程师,我深为过去那么多年能与你共事感到骄傲。”

  詹天佑说:“金达先生,其实修铁路您还是我的老师呢,我真心感谢在与您共事时,得到您许多的指教。”

  金达说:“我们搞工程技术的人,在合作中总是要切磋的,相互启发嘛,其实你也帮了我不少忙,比如说当年滦河大桥你就解决了我手下其他许多工程师无法解决的问题。”

  詹天佑说:“京张铁路最关键的工程就是此处了。”

  金达说:“是的,我也是这样认为的。你连这样的工程都能独立完成,这意味着你已能解决当前国际铁路工程技术领域里最难的问题了。不过,我发现由于你的工作进展顺利,也给大清国朝廷官员们一个错误的信号,认为中国所有的工程师都与你一样能干,一样优秀,可以主持任何困难的铁路工程。”

  詹天佑一听,觉得金达这话有点问题,表面上看起来是在夸赞自己,而从总体上否定中国工程师的能力,尽管金达讲的是事实,但这种看法如果任其扩大影响的话,对整个中国铁路工程师的成长环境是有问题的。他停了一会儿说:“天佑只是有幸获得这些机会而已,据我了解,当前中国工程师人数虽然不多,独立主持铁路工程的工程师确实很少,但是中国工程师都很努力,他们都在为能为自己的祖国修筑铁路而发奋自强,他们都在积极的成长过程中。”

  金达知道詹天佑的话里有话,于是岔开话题道:“我和牛麻治先生看了你设计的‘之’字型铁路线,这是很有创意的一个设计,当前世界铁路界正有不少人对此进行争论,我想等你修到超过2英里长的时候,我们可以把我们的机车和车辆开过来进行运行试验,你不反对吧?”

  詹天佑说:“这当然是好事,虽然这条铁路全由中国工程师修筑,但并不影响我们合作在相关工程和线路上进行工程技术的试验。您如果能来这里试验,我也想看看这种线路设计的实际效果,这对我们将来采购相应的机车和铁路营运都是有好处的。”

  牛麻治说:“詹工程师,要是大清国的官员都能象你这样,既能坚持自强自立,又不排除与国际工程技术人员的合作,那可是非常好的一种局面。”

  金达说:“在我的经历中,我觉得李鸿章大人与袁世凯大人都有这种格调,只是有一些其他的人,他们要么完全依赖外国人,觉得自己国家的同胞根本不行,要么完全拒绝外国人,认为所有中国人的事都不要与外国人打交道。这是两个极端。幸好有詹工程师这样有国际视野的中国工程师,否则的话,我们外国工程师要么就成了他们的太上皇,要么就没有立足之地,哪里还能与中国工程师合作试验啊。”

  詹天佑知道金达对中国很多事情的认识都是很到位的,但他毕竟是英国人,对大清国的事情多少总是带着一种殖民帝国国民的有色眼镜。

  察看完八达岭和居庸关隧道工程,詹天佑带着金达与牛麻治回到他位于居庸关的总工程师办公室,进到办公室,牛麻治注意到詹天佑的办公桌上摆放了许多最新的英文期刊和书著,是从美国寄来的,有的翻到一半还夹着书签,有的展开在桌面,上面还划着线条,他拿起一本《工程新闻》(EngineeringNews),问詹天佑:“詹工程师,你怎么会有这些期刊呢?”

  詹天佑笑着说:“牛麻治先生,你要知道,我幼年时曾在美国留学近十年,在美国的康捏狄格州有我许多好友与同学,我耶鲁大学同时毕业的同学中,有不少在大学教授工程学,也有的同学在一些工程技术部门从事管理工作,他们一直以来都与我有通讯联系,当他们知道我在负责中国第一条自己修筑的大型铁路工程时,都为我感到自豪,我也经常拜托他们给我买一些最新的期刊或书籍。因为,当前世界工程技术方面的学术期刊美国是走在前面的,我想这些期刊和书籍对我从事实际铁路技术工作是有启发的。当前我国还没有这种相互交流的期刊,我想当我们的工程完成到一定程度时,中国工程师们也有可能会考虑出版属于自己的期刊,以便同行之间相互交流。”

  金达说:“你这个想法确实很好。中国工程师当前虽然人数不多,但总有一天会多起来的,对于这一点,我非常同意你的看法。到时候确实可以考虑出版自己的专业期刊。”

  这一天,詹天佑在现场安排了非常热情的接待,就餐时,他请来了一些地方士绅,并把颜德庆、陈西林等请来作陪。

  金达和牛麻治当然感到非常高兴。

送子出洋(1)
八达岭隧道工程的顺利开工和推进使詹天佑对整个京张铁路工程的完成充满了信心,邮传部那边的官员对京张铁路的支持也是力度越来越大,大家都希望这条由中国人自己主持修筑的铁路工程尽快完工。邮传部除了经费及时甚至提前拨付外,还不断地给詹天佑个人以肯定,继袁世凯奏请朝廷任命詹天佑为总办和请皇上赐予进士出身之后,又任命詹天佑为邮传部路务议员,参与全国铁路规划事务;这就意味着詹天佑不仅是邮传部下属的京张铁路总局总办,还是邮传部的官员,这当然给詹天佑推进路工提供了很有利的条件,因为邮传部作为当时新建立的朝中机构,对全国的邮、电、路、航拥有管理权,这些项目都是新兴项目,是全国各地新潮官员们争办之事,詹天佑有了这样的身份就意味着他成了一名朝官。

  京张铁路的顺利推进;鼓舞了各省对中国人自己修建铁路的信心,许多省市纷纷聘请詹天佑担任顾问,继粤汉铁路詹天佑派邝景阳代自己前往主持工程技术后,沪宁铁路公司等也向詹天佑发出了担任顾问的邀请,詹天佑知道这是各地官绅对自己的信任,他都应承下来。有些大型铁路涉及一些重大技术问题时,人们想到最后把关的都是詹天佑。

  由张之洞主持的卢汉铁路是清政府向比利时借款筹建,工程技术也由比利时的公司负责。由于比利时工程师为了省钱和赶时间,在修建郑州黄河铁路大桥时,紧缩了建筑费用,省去了许多必要的加固措施,使列车经过大桥时不得不限速行驶,而且出现桥敦倾斜现象,这引起了河南省当地官绅的担忧,为此,向邮传部上书,要求派詹天佑前来勘验。当时正是1907年下半年,是八达岭隧道进入到最后的攻坚阶段,詹天佑接到邮传部派往河南勘验郑州黄河大桥的通知时,有所犹豫,找来颜德庆商量。

  他对颜德庆说:“卢汉铁路有很复杂的背景,借比国经费,用比国工程师,其中还有法国人在背后支持,这些欧洲国家的工程师出于现实利益考虑,在设计和建造黄河铁路大桥时投机取巧,造成了本可以避免的问题。河南省父老对比利时公司建设的铁路桥有顾虑是有原因的,我理应受命前往。然而,我们京张铁路现在已到最后全线贯通之时,特别是现在正进入冬季,我确实更加担心京张铁路的进程。”

  颜德庆说:“詹大人,当前国内铁路工程技术界,您是首屈一指的工程师,河南省官绅向邮传部请求派您前往勘验,也是希望借助您的威望,让比利时的工程师能有所顾忌,不至于对如黄河大桥这样的重大工程太过草率而留下后患,我想这可能是他们指定要您前往的原因。”

  詹天佑说:“你的判断非常正确,我也是这样想的。因为作为任何工程的工程师,他本来应该对工程的技术负有全部责任,可是比利时工程师的做法却不能让河南省的官商放心,这种情况我估计在国内其它铁路上可能也存在。为此,我决定向邮传部上书,针对全国铁路修筑提出一些规范性的要求和操作标准来。”

  颜德庆一听,两眼放光说:“此事我也想过,在沪宁铁路工作时,我也与有关人员讨论过,深感全国铁路由于资金来源不同、工程师国别不同,在采用有关标准方面确实难于统一。这将使各省铁路建成后各自为政,很难形成象美国那样全国统一的通畅的铁路运输局面。”

  詹天佑说:“我们在美国留学时都感受到了美国铁路运输的快捷。就我国铁路而言,你认为铁路方面当前最关键的是要解决哪方面的问题?”

  颜德庆说:“路轨!特别是有些地方的铁路专线采用狭轨,不利于将来全国铁路的联网。”

  詹天佑说:“你说得太对了,那一年我在江西萍乡时,就因这个问题与美国工程师李治为此发生过争执,幸好得到盛宣怀大人的支持。现在,作为邮传部的路务议员,我想首先提一个建议,统一全国的铁路路轨标准,全部规范为统一的宽轨标准,你看好吗?”

  颜德庆说:“好啊,简值是太迫切需要了!”

  詹天佑说:“你对我这次去勘验黄河大桥有何意见?”

  颜德庆说:“我想比国工程师在设计时有些问题可能不是没有考虑到,主要还是想节省成本,才导致了问题的出现。从河南省的的主观动机判断,您这次勘验主要是给比国工程师一个警示,因为真正对全线技术负责的还是比国工程师。”

  詹天佑说:“即使是警示,我想我也是应该尽一些责任的,既然接下堪验任务,就一定要全力以赴。如果我们不从技术的实质问题入手,那些外国资方及工程师对我国官员的警告根本都是阳奉阴违,从这一点来看,其实不管京张铁路多么重要,我都应去河南勘验,正好通过这样的活动向其它铁路的外国公司和工程师发出一条重要的信息,不要以为大清国的铁路的钱那么容易赚,更不要欺人太甚,以为大清国没有人有能力在技术上监督他们。”

  颜德庆说:“詹大人说得太对了。这样吧,你放心去河南,这里有我和陈西林工程师等人,我们会严格按照您的要求推进工程的。”

  詹天佑握住颜德庆的手说:“我就等你这句话了!”

  1907年11月14日(光绪三十三年十月初九),詹天佑乘火车南下,第二天到达新乡。刚到车站,他听到接站的官员中有人喊:“詹姆斯!詹姆斯!”

  这声音好熟啊,詹天佑顺声音望去,这不是同自己第一期赴美国留学的同学黄仲良吗?詹天佑非常兴奋,这么多年来,他一直在铁路上工作,对于昔日的留美同学,总是那么深情难忘。他快步过去惊喜地说:“仲良!你怎么在这里?”

  黄仲良说:“是啊,我也没有想到会在这里见到你。那年回国时在上海分手后,我一直在北洋工作,现在受盛大人邀请,参与卢汉铁路建设。我当前在此任新乡到清化的铁路总办。”

  詹天佑说:“这很好啊,我们当年不少同学都参与了铁路建设呢,罗国瑞也在沪杭铁路。”

  黄仲良说:“詹姆斯,你可是我们同学的骄傲啊,只要我们有人见了面,都会谈到你呢。”

  詹天佑说:“是啊,我也无时无刻不在想着各位同窗好友啊。”

  黄仲良突然沉默下来,很严肃地看着詹天佑,或者是心灵感应,詹天佑也想起了黄仲良的弟弟黄季良,那位在福州马尾中法海战中牺牲的留美幼童。黄仲良说:“其实,我们也常常想起那些在中法海战和中日海战中牺牲的同学,他们为大清国捐躯,为我们当年的留美幼童争了光,死者已矣,我们生者,现在都在为大清国积极贡献,没有辜负当年曾文正公的一片血忱啊!”

  詹天佑没有想到黄仲良会主动提到中法海战,他能感深到黄仲良作为兄长对失去胞弟的内心煎熬,为了不让话题显得过太过沉重,他用力地摇了摇黄仲良的手,点了点头说:“时间过得真快,现在我们的孩子都比当年的幼童还大了,大清国也正在觉醒,铁路和工商业越来越发展,正在展现生机,希望刚刚萌生。我们在美国学了许多新的知识,现在也都可以用在国家建设上。”

  黄仲良说:“不过,南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