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天佑》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詹天佑- 第7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对外国情况根本不了解。试想想,大凡出洋回国的人,反而没有多少人有维新人士那种激进的想法和做法,比如严复很早就提出要变法维新,想必你也读过他在报纸上发表的言论,但是他根本没有参与到康有为他们推动的变法活动中。”

  詹天佑说:“对于维新变法,大家都知道要做,国家已到这样,再不变革,真不知将往何处去。康有为他们的动机是好的,可是可能真是操之过急,以致失败。”

  唐绍仪说:“这就是中国旧知识分子的老毛病,因为得到皇上的信任,自以为什么都不怕,什么都可做,所谓士为知己者死,天不怕地不怕,连老佛爷也没有放在眼里,这就是他们的致命丧,这完全是对大清国的国情不了解的原因。在我看来,康有为他们自己应该要对变法失败承担责任,而不是一味地把责任推给袁督这样的人。”

  詹天佑说:“这么复杂的事我确实也没有考虑过,不过你刚才提到,袁督能在实际事务中重视西学,对西学人才的重视,这反映他还是一个务实的人。现在形势迫人,不管理论上是否变法,实际上还是要做很多新事情。我个人感觉,从铁路这方面看,甲午之战后,国家已是很重视了,现在各省都有修建铁路的计划,但修铁路要钱,所以一时半会也急不来,对我国来说,在铁路方面不在于朝中的政策,而在于铁路人才跟不上,这可能是个致命的问题。这次我在江西萍乡,就与当时主持那条铁路修筑的美国工程师李治为铁路标准轨的铺设发生不同意见,万一各地的铁路都一窝蜂地建起来,这也不是什么好事。因为事事依赖于外国工程师,这些工程师不是不敬业,但他们的利益动机不同,多从他们自己的现实利益考虑,这不是他们的祖国,他们当然不会从国家和当地人民的利益考虑了。”

  唐绍仪说:“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袁督才遍访国内能修铁路者,找到了你,为此,他与盛宣怀反复商量,才把你调过来,你知道吗?”

  詹天佑说:“这真是难为他了。”

  唐绍仪在道台衙门为詹天佑举行了一个简单的欢迎宴会,把当时在天津做事的蔡绍基、曹嘉祥请来作陪,几人一席欢言,各叙别后情状。

  第二天,詹天佑赶赴直隶总督府,拜见袁世凯。按一般情况,詹天佑是一个从六品的选用州同,不能直接求见袁世凯这样的一品大员,但是这次詹天佑是直接奉袁之调令北上当差的,于情于理都要见一下袁世凯。

  袁世凯听衙役说是詹天佑求见,立即宣其入衙。詹天佑进门一看,袁世凯高坐堂上,身着一品总督服,顶戴上的花翎与顶珠特别显眼,一张饱满而圆润的脸,一嘴黑而浓密的胡须,眉毛不算浓,眼睛不算大,四十开外的年龄,看上去成熟而稳健。

  袁世凯见詹天佑一进门,立即迎下来,詹天佑倒身下拜道:“在下詹天佑拜见总督大人!”

  袁世凯将他扶起,打量了一会儿说:“眷诚啊,终于见到你了,为了调你回来,我可与盛宣怀往返来回了好几个电报啊。”

  詹天佑说:“多谢总督大人费心。”

  袁世凯说:“天下情势大家都知道,我就不多说了,现在李鸿章大人已经作古,大清国损失一巨臂,正是国家多事之秋,日俄在东北窥伺日久,虽然和局初定,但诸多事情都要从纷乱中理出,列强对我大清之野心日盛一日啊。”

  詹天佑说:“是啊,下官也有忧心啊,虽身在铁路,又何不是一日而心系天下。”

  袁世凯说:“眷诚啊,令尊、令堂都还好吧。”

  詹天佑说:“多谢大人!老父老母虽然年事渐高,但身体尚健。”

  袁世凯说:“英俄在庚子之乱时占领了关内外铁路,按有关议和条约,它们早应把路权归还我国,尤其是俄国,对我东北向有虎狼之心,这是路人皆知之事,故一直拖延不还,但还路需要诸多手续,不熟路工之人必被其蒙骗,这次你可是责任不轻啊。”

  詹天佑说:“天佑受朝廷恩典,自幼留学美国,学得些须铁路技艺,本为报效国家,现国家有需要,天佑敢不竭诚尽力。”

  袁世凯望着门外,思考良久,詹天佑不敢出声。

  袁世凯转过脸来,看着詹天佑说道:“眷诚啊,你知道吗?李鸿章大人从跟着曾国藩大人一起平定太平军之乱起,为国效力四十余年,兴办洋务,创建北洋水师,自曾国藩大人作古之后,李鸿章大人成为擎天巨臂,可以说是殚精竭虑,为大清国耗尽了最后一滴心血,也同样是一片血忱,每时每刻无不思虑民富国强,可是,他没有如愿,他带着无比的遗恨,离开了这个他热爱着的为之付出了毕生心血的国家,他在许多人的误解和诅咒声中吐血身亡,这既是他个人的不幸,又何尝不是国家的不幸啊。现在,我承蒙他的举荐,更蒙太后的恩典,继李之人之位及其职责,希望能为大清国的长治久安而做点实事。就你所熟知的铁路而言,我想首先是要尽快将关内外铁路从英俄手中收回,这需要发挥你的专业技术专长,把它们毁坏的或掠夺的铁路设备和器材要回来,这都是大清国的民脂民膏,庚子赔款已让国家不堪重负,再让他们不明不白地夺走这些东西我真得不心甘。同时,我也在想,将来局势稳定下来,全国铁路修筑还是要继续推进,当今世界各国无不把建铁路、通财货为兴国富民之事,我大清国虽然起步晚了,但还是要迎头赶上。你作为大清国最有成就的铁路工程师,将来一定大有作为啊。故我希望你一定要在此次与英、俄交涉中,好好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要担心他们的蛮横无理要求,该坚持的要坚持,该争取的要争取。”

  詹天佑说:“多谢大人指教,天佑一定谨记在心。”

  袁世凯说:“不过,我现在有一个担忧,就是怕英俄的铁路工程师在技术上与你比长论短,你在技术上孤军作战,腹背受制。”

  詹天佑一听,明白袁世凯还是对自己不能完全放心,担忧自己在与英俄工程师打交道时吃亏和退让,詹天佑当然明白,因为自己一直在金达手下工作,尽管有滦河大桥这样的杰作,但毕竟自己没有独立承修过一段完整的铁路,即使是在锦州当驻段工程师,或者主持萍醴路的后期修筑,事实上这些工程在名义上还是外国工程师在主导。无论在国人心中还是外国人眼里,詹天佑最多是一个懂得铁路技术的中国工程师,所以,袁世凯话中透露的担忧,詹天佑当然能听得出来。他说:“在下一定记住袁大人的教导,天佑不敏,但一定会把国家利益摆在首位。”

  袁世凯定着眼睛看了看詹天佑,点了点头说:“有一人你今天一定要见,他今天正在本衙。”说着便对身边的衙役耳语几句。 。。

袁督之忧(2)
衙役走出去不久领着一个人进来了,此人也在四十岁左右,身穿一身四品文官服,詹天佑一看,觉得很面熟,一时又想不起来,用惊疑的目光看着对方,对方快步走来,一脸得意的笑容,对詹天佑拱手施礼道:“詹姆斯,终于见到你了。这都要多谢袁大人的安排啊。”

  詹天佑的脑海迅速想起留美诸同学,终于想出来了,这不是梁如浩吗?因为袁世凯在场,他必须遵守官场常规常仪。马上回礼道:“噢,原来是梁大人!下官詹天佑这厢有礼!”

  梁如浩快步上前,扶住詹天佑正往下弯的身体,这样,既顾到了自己的面子,又照顾到了詹天佑的礼节,说:“现在大清国,只要提到铁路,没有人不知道你的,你在铁路上十数年,尤其是滦河大桥一举而成名,中外铁路工程师言必称詹工程师。终于不负你在耶鲁所学啊。”

  詹天佑说:“是啊,我曾想过,也许此生当以英文教习为业,没想到还是回到了铁路本业。”

  袁世凯说:“眷诚啊,如浩现在是关内外铁路的总办,你这次作为铁路工程师配合他接收关内外铁路,希望你们能好好合作,一个利用自己的外交优长,一个利用自己的专业技术,与英俄占领者有理有利有节地沟通,维护我大清国之利益。这样吧,如浩,眷诚从江西远道而来,你代我帮他接风洗尘吧。”

  梁如浩说:“请大人放心,我与眷诚一定会竭诚为国家效力的。”然后转向詹天佑说:“眷诚,咱们去我的衙门。”

  詹天佑与梁如浩告别袁世凯,来到梁如浩的关内外铁路总办衙门。詹天佑看着梁如浩意气风发的样子,说:“如浩兄一向可好?”

  梁如浩说:“当年自上海一别,我先是在天津西局兵工厂当绘图员,后受命任政府德籍顾问穆麟德随员赴朝鲜筹设海关,光绪十一年(1885),袁世凯大人任驻朝鲜通商事务大臣,我为幕僚,甲午战前,随袁归国,任关内铁路运输处处长,当时即知你在锦州和营口任筑路工程师,因我管理的都是金达交付的已修成之路,故一直无法见到在施工现场的你,其实那时候你不知道我在哪里,我可知道你在哪里呢。无时无刻不想见到你啊。但事务太多,故一直无缘得见,今日终于如愿。”

  詹天佑说:“是啊,自从离开福州后,我很少见到当年幼童,有时偶而一见,也总是匆匆而别,现在回想起来,当年在上海,在哈德福真是有太多令人留恋的回忆啊。”

  梁如浩说:“一晃二十年过去了,我还能清晰地记起当年肄业局里响亮的铜锣声,记得那摇晃脑袋的读书声。想想当时那些老先生逼着我们读经书,行古礼,回国后真是都派上了用场。”

  詹天佑说:“是啊,我也有同感。这次北上,看到你们几个都这么各有所成,我真是高兴啊。”

  梁如浩说:“这都要多谢袁大人。你可能也听说,外界对袁大人有所非议,但他对我们这些懂西学的人还是很重用的,我们现在在天津当差的几位,差不多都是他举荐的,还有梁诚,梁诚现正随载亲王在德国呢。”

  詹天佑说:“当初曾文正公与李鸿章大人保奏我们出洋,也是希望我们回来为国当差,我们至今一直在兑现着当年对朝廷的承诺,我们没有辜负曾文正公与李鸿章大人的期望啊。”

  梁如浩说:“庚子事变,已经让大清国颜面丧尽,国家已没有太多资本可持了,国门洞开,列强环伺,已是举国皆知,我等今日真是任重而道远啊。路不通,民不富,民不富,国不强,作为铁路工程师,你的担子将越来越重啊,詹姆斯。”

  詹天佑说:“希望大清国不要再乱了。”

  梁如浩说:“大家都这么想。可是,你多少也听说,自康梁变法失败后,而今南方和国外已有同盟会和革命党在活动,鼓吹暴力革命,看来,大清国要保持当前这安定也难啊。”

  詹天佑说:“对国家而言,确是需要变革,可对老百姓而言,安定的生活比什么都重要,暴力与战争有时被认为是社会革命的手段,但纵观中外历史,哪一次暴力革命不是以无数无辜者的生命为代价的。特别是经庚子之乱,我亲眼目睹了战争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苦难。”

  梁如浩说:“听说有一个叫孙逸仙的人,是我们香山县人,他现在到处讲暴力反清,真搞不明白他们在想什么,我真不明白他们用意何在?”

  詹天佑说:“革命党的活动我也从报纸上看到一些,但没有深思过,希望他们能与朝廷好好沟通才行。”

  梁如浩说:“这你就不了解了,当年孙逸仙曾经给李鸿章大人上书,希望朝廷改革,采纳他的意见,但朝廷没有理会他的意见,所以,他们现在到处鼓吹造反。不过不知道这些人有没有想好,要真是造反,凭他们民间那些力量,能对抗得了朝廷吗?我可以肯定他们不会成功。”

  詹天佑说:“成功与否倒不是重要,要者,这些人是否真得懂得建设国家,他们没有国家管理与建设的经验,就算是把国家交给他们,他们也不一定知道如何管理啊。”

  梁如浩说:“是啊,中国这么大,我们还是希望国家不要乱,大家实实在在为国家做点事,把国家推向繁荣富强。”

  詹天佑说:“我也是这么想,现在列强瓜分大清国已是难堪之极,如果国人不同心同德,国家一旦离乱,将不知往何处去。”

  梁如浩说:“现在有一个问题是,我们都是希望国家稳定,和平发展,但不知太后和皇上怎么想,如果他们不了解民情,不着眼于国家利益的长远发展,恐怕问题会比我们知道的要可怕得多。”

  詹天佑:“政治这种东西,我们在美国留学时也议论过,可是,到今天我都还是一头雾水。算了,我们不要想那么多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