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文化需要更好的传播,作为新空间规划机构下的网站,更多的是把自己的旅游文化理念,通过网站这种媒体形态,借助各种网媒产品,传播出去。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坚持,改变当下破坏式的旅游商业文化,提升中国人的旅游生活方式,同时也为保护、传承中华生态文明和人文文明作出一份努力。这也是本网站存在的价值。
如果一个网站能够能为改变和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提供原创性的优质专业服务,就有了存在的价值,通过媒体的专业运作,让这些价值一步步实现,媒体从业人员的生命过程便有了意义,而价格,只是跟在价值后面的孩子,在适当的时候,它自会不请自来。 。 想看书来
网站如何形成独有的气质和色彩?
1、首页框构清晰化,风格化
从现在的首页版式上看,有些网站一是独有的气质还没有形成扑面而来让人一眼记住的效果;二是各分区比较乱,框架不太清晰,给用户带来使用上的障碍。对于服务来说,这是很要命的。视觉之于网媒,可谓“第一”生产力,第一时间和用户发生关系。
2、在首页各固定栏目设计一些互动功能和增加一些本网站网友原创栏目,让网友从首页就感觉到可参与到新闻产品(包括评论)的制作和提供,增加和网友的互动,实现新的新闻服务模式。
3、标题包装人格化。
改变传统新闻色彩的黑白化,经过编辑包装,赋予新闻产品的色彩化、人格化和情感化。
充分结合网络社会信息服务的平民化市民化的需求特点,对新闻信息的色彩化包装,改变原来纸媒传统的黑白式新闻服务模式,给同样的新闻注入强烈的自己的气味和味道,制作符合网民社会信息消费特点的新闻产品,将自己的媒体立场人格化,情感化,让网友在消费新闻的过程中就像是在跟一个很有味道的人交流,一是分享本网站提供的“独家”新闻信息,分享了还能通过栏目设计好的平台与网站进交流。
现在的新闻时代已经不是南方周末的新闻时代,现在的用户也不是那时的用户,在新闻调查渐渐由网友自发完成的时代,真正有深度有价值的新闻,是能真正深入到网民内心最深处的新闻,能激起网友强烈互动欲望的新闻,这也就是专业新闻加工的目的。
比如说标题,实行人格化制作,来点搞笑、幽默、动感、机智、色彩化,让新闻标题对用户产生点击阅读的诱惑力。
具体来说,就是避虚就实,每个标题至少有一个一目了然引起用户点击阅读的“兴奋点”。
改变传统新闻色彩包装的黑白化,经过编辑包装,赋予新闻产品的色彩化、人格化和情感化。网媒跟纸媒不太一样,其内容都在二级页面,不象报纸可以不需“点击”用户就可看个大概,网站的标题必须产生阅读上的“点击诱惑”。
新闻源信息日益同质化,真正能带来流量新闻就是有价值的新闻,首先要做到能真正深入到网民内心,激起网友强烈互动欲望,这也就是专业新闻加工的目的。将信息服务人格化,情感化,让网友在消费新闻的过程中就像是在跟一个很有味道的信息提供者进行无障碍交流,而不是比较生硬的。
独有的媒体气质还不是太强烈,没有扑面而来的效果,从版式设计到内容制作上,没有完成差异化和个性化竞争。目前最突然出的问题是版面比较乱,框架不太清晰,给用户带来使用上的障碍。
做一个真正拥有自己灵魂和独特气质的网媒。也就是将网媒人格化,注入一种新闻人的特质,真正做出自己的风格来,同样的新闻信息,通过我自己 的讲述和服务,从首页的标题到二级页面的内容,与其它网媒相比,都是不一样的,你在其它地方是看不到的,一看都是只有自己这个“媒体人”才会才能提供的。所有资讯产品从版块设计到整体包装上都突显这个“网媒人”强烈的印记和风格。
新闻服务的本质其实是媒体立场和专业新闻包装服务的问题,眼下的现实是,新闻信息和网媒立场基本上是趋于同一化。在新闻信息服务日益同质化的时代,我们是否与新浪一样,做包场,搞海量信息服务?问题是,即使我们做得越和新浪相似,了不起也就是一个小新浪,也就越接近于死亡的边缘。所以,在这种网媒环境下,我们必须要回答一个问题,网友为什么不去新浪,要来本站,肯定不是因为自己有宽频服务。宽频新浪也有。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在新闻信息基本共享,如此同质化的时候,我们给网友提供什么样的新浪可能提供不了的信息,我觉得我们要提供的是具有自己气质和味道的信息。也就是将自己角色化和概念化,提起一家自己的网站,大家都会想到,这个网站是一家什么样气质的网站。
通过内容制作上的互动性,资讯包装上的原创化,评论的独立性,确立具有自己新闻特质的独立性和原创性风格,实现网媒的差异化竞争,做21世纪中国生活的独家讲述者和意见提供者以及深度交流者。
4、改变新闻的单向式供给服务模式,让网友充分参与到新闻产品(包括评论)的制作和提供。
在网络新闻同质化的不要原稿照登,改变原来的单向式资讯供给式服务为强烈双向流动*流,充分利用网媒的特点,设计出各种互动性强的栏目和通过资讯和用户的即时双向式互动,达到我们与用户共同完成每一个新闻产品的目的,这其中包括网友跟贴,网友参与新闻的补充,网友参与栏目的某个部分内容的提供(比如投票、辩论等),实现新的新闻服务模式。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定位,设计出自己气质的新闻产品,进行差异化的编辑和包装,融入自己新闻服务的因子。
首页使用或推荐博文和社区原创评论,也是增强网站互动性的一个办法。
5、原创性和互动性还有加强的空间,比如可以开发利用社区和博客的一些资源,通过博客的编辑推荐,话题的制作、自己辩论会达到做自己评论的目的。
如何做话题类专题?
1、每个专题都应该有自己的一个独特的灵魂,也只有这样,才能体现本媒体的先锐气质,灵魂因观点和立场而晕晕糊糊现,因包装而好看,没有自己灵魂的专题是死专题,只是一堆资料的堆集。每个专题都要有媒体立场,也就是本媒体通过这个专题表达什么,写思路时首先应该大致确定媒体立场,一切围绕着这个媒体立场来做,来包装设计小标题和栏目。
2、每个专题都要有一个专题核,也就是这个专题最吸引人的地方,也是这个专题的主料,主体,最亮的部分,最让做的人看的人兴奋震撼的地方,其它的都是边角料,都是围绕着这个来做,这个亮点是根据观点和标题来设计的。
做专题(话题)还有一种方法,应时指一说二,这种情况特别适用于中国特色的新闻环境下。比如《迎奥运,全民爱上俯卧撑》、《广州地铁老总为“停车病”道歉》都是属于这种类型。
2、做新闻,说到底,还是一个立场和服务的问题,你到底是站在谁的立场,真正是为谁提供服务,这是方向,在这个前提下,再来谈新闻包装问题。
3、专题基本构成元素为新闻(图片和文字)、评论(专业评论和网友评论)、互动(调查、投票、PK)。每个专题具体组成部分则根据专题包装需要来设计。
媒体核心产品品牌膨胀的方式
作为信息产品及提供方式来说,天涯的核心产品是什么,163的核心产品是什么,腾迅的核心产品是什么,百度的核心产品是什么?这是我们都要弄清的。
官媒来说,南方都市报的核心产品是什么——评论和广州社会新闻
广州日报——求职广场
然后所做的一切都应该围绕着这个去做,这样才能加分,才能不断增加核心产品的品牌粘力和竞争力。才是有效的去做品牌,而不是无效的。比如腾讯在QQ上放新闻。放个人空间。
而且,这也是互动的,当你在QQ上放新闻时,那么对于腾讯而言,他的新闻产品的传播效果无疑要比在腾讯首页上要好得多,因为现在的网友上网,第一时间,他可能会做的不是去腾讯看新闻,而是先登录QQ。 。 想看书来
如何做评论?
现在评论的优点是:视野开阔,评论的分析力和洞察力较强。不足之处是产品的消费性不高,表现方式上比较单向化。
网络评论的血型和气质与传统媒体新闻评论有很大的不同,现在的网媒评论常常具有强烈的个人化色彩,在观点的表现上与传统纸媒有着很大的差异化,这恰恰是网络评论的核心价值。
在评论栏目的设计,评论稿的选择、包装、编辑制作上首先要符合21CN的评论风格,色彩感和人格化,通过评论稿的选取、编辑包装,实现评论的互动性、可读性;通过栏目设计实现表现的多样性。
具体来说,就是:
1、时效性方面还有努力的空间,比如7月7日,是卢构桥事变,民族主义特别是中日关系永远网络热点评论话题,从媒体的社会公器这一属性来说,本媒体对此的立场也应该有所反应。但在首页显目位置好像没有看到。
2、更多的可以跟网友进行零距离的交流互动,要有服务意识,具体说,在网络社会,网友关心的就应该是我们应该去服务的。这两天从网友的角度来说,可能比较关心功夫熊猫、对日关系、杨佳事件,瓮安事件后属关注、天才少女姚牧云首度露面道歉、俄国归还黑瞎子岛等。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有深入的可能,深入也才有价值。
3、现在的稿子的包装,标题方面题更有人味一些,有意思一些,这是今日网络社会的特点,哪条标题是在说“人话”,有体温的话,说中国人此时内心真正想说的话,这条标题的点击率一定比专业的,大气的,全面的标题和稿子更多些,传播的生命力也更久些。
另外:
充分利用起本网站论坛和其它网站论坛的原创性评论,以此作为21CN的评论资源,在首页设计出一个互动性强的21CN评论板块。
新评论
所谓新时评,就是到网上去找新闻,在官媒上看不到的新闻,真正的新闻,大多数是网友自己写的新闻。比如天涯上的《大学毕业做了和尚》。
还有一种写评论的方法,就是锵锵三人行式的评论法,用自己的鲜活的语言来讲这个新闻,主要是各种社会新闻,然后用自己有味的搞笑的语言来评论它,这样,互动性就更强些。因为某些记者的语言很差。可以这样开头“最近有媒体报道……最近网上传着这样一个新闻……最近有网友在网上说。”比如“老戴说两句”这样的新闻评论专栏就可以这样写。比如对那个嫖客嫌小姐服务质量不好要退钱结果打110时被打的新闻就可以这样写。 。 想看书来
没有灵魂的少女杂志
里面什么秀都有,就是没有真实而平凡的人生,人世间是这样子的吗?
《知音女孩》、《南风》、《新蕾》以及多如牛毛的中国刚刚出现或者正在死去的少女杂志,无知无畏,装嫩或者幼稚,这是现在所谓“小资”风潮下的青春杂志病。病态的病。
那些伊呀作态的东西能真实真正打动人的内心吗?
太多看上去很美的文字内里只有一颗空虚苍白无力的灵魂,这样的文字给读者什么呢?
如果把《知音女孩》当一个“女孩”的话,你喜欢现在的这个女孩吗?
慵懒,做作,无病声吟,一个又一个现代版的用白话写稿说话的“林黛玉”。看不到真正打动人的清新,纯真,不屈,对这青春的真挚热烈的爱和恨。
力量源自责任,媒体作为一种社会公器,不论它是以网络的形式还是以纸质的形式出现,都要有自己的职业良知,打造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品牌公信力,如果主编想做品牌,如果真的是一位职业媒体人的话。
一本杂志的核心竞争力不是每期都有的星座和运辰、填字游戏。这些都应该有,但是必须有的绝不是这些。所有的栏目设置都很散,都可以要,又都可以不要,都好像是自己的,又好像是从别的杂志搬来的。因为什么?没有一个真正自己的“核”。用稿风格都变幻无常。总之一句话,不知道到底要给目标读者一份什么样的杂志。
我们要真实的青春,不要伪青春。
每一种媒体的关键是她的内在风格,确定下来,组稿是很容易的一件事。要什么作者,不要什么作者,这样大声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