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海茫茫,我COPY得这么苦,我容易吗?
广东人没文化到底是谁整的?
广东人个个有文化
南方有佳人
文化有遗产
近日广东媒体欣喜如狂:开平碉楼与村落申遗成功了,小小碉楼成了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申遗激情时刻 隔洋同庆》 2007年06月29日 广州日报 )
祖先这么有文化,谁敢再说俺们广东人只知吃喝玩乐除了找小姐当房奴就不认识“文化”两字?
香港荣归10年,香江名人*在媒体专访中细数香港三大竞争力:员工的信托责任感强,司法独立,学术自由。(《*:香港员工信托责任感强于内地人》2007…06…12 新京报)广东网友说到香港印象,感叹其文明程度高,官民素质好:“在香港,我感觉到是一个宽容、友善、有爱心和守秩序的社会,公民质素较高,有责任感。烧烤完离开时,自觉带走垃圾,还原清洁。自觉排队,讲话声小,私人距离保持一米以上,尊重人的隐私权。民生保障体系做得好。公营医疗提供优质廉价服务给市民,低收入家庭有公屋租住。公务员廉洁正直,办事专业。朋友澜尾炎急发,打999,2分钟立刻来一摩托警察,关切询问,再2分钟,救护车已停在门口。”
看看东方明珠,又看了看俺厕身的地方,就好似那月亮边的星星啊,一眼望过去,真的不好找。长唉一声:南望香江同根同源。一个闪亮一个没闪。这是怎么一回事捏?难道真的是:不是俺不发光,是东方明珠太亮了?
小时候,一提“北京人”,我都会想到那个前额可以遮雨的猿人铜头。长大了,一提“广东人”,全国同胞一定会想起“吃喝玩乐”,早茶一喝一天,老鼠一吃一斤。大家嘴上一致表示,广东人务实,低调,潜台词就是广东人没文化。俺很气,心时很乱,一时千言万语简直没法说,总之认为这纯粹是欺负人。事实的真相是,自认广东人的俺虽室无片瓦,可是每天都心忧天下想了很多,俺想告诉他,俺们广东人,不是没文化。
同属于岭南文化,为什么香港电视剧可以让全国男女老少如醉如痴?广东的《外来媳妇本地郎》却走不出韶关?广东电视频道也不少啊,可是广东人第一时间按的基本上是TVB。俺文化不高智商很低,可有时看广东各大电视台诸同仁做的节目,却总能找回了一些信心。特别是每次在公交被挤得东倒西歪以被动式看公交电视上放的一个“开心吧”节目,不看还好, 一看俺跳车的想法更加坚定了。
我们广东人,真的没文化?
文化是啥子?学者说,文化是一种精神价值,它通过文化产品的传播,可以提升群体的人格,通过媒介的传播,让这种精神价值得到传承。
作为七十年代生人,俺不得不承认,在俺的人生成长历程中,除了要感谢党和政府,俺还要感谢有幸喝到了不少香港文化的奶。金庸的武侠小说电视连续剧让俺知道了做男人要仁义点,刘德华等四大天王的情歌让俺知道了对感情要专一点,叶玉卿曹查理徐锦江的三极片让俺懂得了“人事”到底咋回事。周星弛让我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搞笑。香港,虽然已经随着这些文化艺人的年华一起老去,但是香港这个名字,和我们实在是有太多千丝万缕的难以言说的情愫。十年辛苦不寻常。多么希望美丽香江能再次焕发出夺目的光华,刘德华、周星弛、郭富城、张曼玉、黄玉郎、黄易……这些东方明珠上的明星们,最好也能请他们说说他们的心路程,那些好听的歌,那些好看的电影,狮子山下的动人故事,是否还能重来?续写下一个香江传奇。张国荣,梅艳芳……,逝者已矣,来者尤可追。俺一边祝福香港一边在想,香江光芒渐黯,广东的光辉岁月正在开始。
作为文化传播的介质——文化产品的庸俗化,没有传播真正好的具精神价值的文化产品,主要是从满足动物式的*上做,所有的文化产品必然没有灵魂,做得再多,电脑数码合成技术再高,也只是数量上的重复,看上去很美丽。本来是人,即使你能像鸟一样飞,像鱼一样游,所作所为却不具备人的智慧和人格魅力。就像传播,也个个都显得面目模糊,小家子气,我们这些小老百姓也就这么被CCTV了。
同样是岭南文化,为什么现代香港的流行文化能在全国畅销流行,广东的却不行?过去有没有文化底蕴,全国老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现在还这样说,俺就不能苟同了。
俺来告诉你:
当代中华文明最亮的地方在哪里?
南方。
一个每天都产生无数平民英雄和传奇的地方,现代中国最有活力最富梦想光彩最有人文价值的汉语名词。
南方,让中华现代文明如浴火重生,再次死去活来。
南方,多少人魂牵梦绕的地方。
南方两个字,蕴含了太多让人联想让人热血沸腾热泪盈眶的雄性激素。
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网易、腾讯、孙志刚、深圳特区、东莞、珠三角、打工妹、打工仔、新移民、暂住证、流水线、工业区、家用电器、美的、TCI……,这些斑斓多彩,让人哭,让人笑的汉字组合,在多少人的梦中发光,让多少梦想上岸,每一个词放在纸上都是一个梦想的码头,每一个词都令中国和世界为它们倾倒,为他们欢喜为他们忧。
外来文化和老广东文化碰撞,会激出新的文化。世界上,凡是新兴城市,都是移民城市,凡是人类最新鲜的时代文化,都是来自新兴移民城市。广东是新移民城市,在文化的碰撞中,必然会产生新鲜移民文化,移民文化往往是最有生命力和最富精神价值的文化。
碉楼成了广东的世界文化遗产,但那是祖宗留下的,祖宗们当年要不是漂洋过海去打工,做“新移民”,又哪里有西洋建筑文化与中华建筑文化,西洋生活文明与中华生活文明的冲击与结合结下的果?当年的“下南洋”相当于现在的闯南方吧。
南方,可以令每个有志中国青年整晚失眠心想事成。珠三角新城市群,成为中国版图上最闪亮的一块,耀眼的其实并不是楼群,是南方精神。这里,百分之六十以上的是新移民,你能说没有新文化,新文明?每年全国有多少青春梦想飞奔到这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广东,曾经,现在,将来,点燃多少曾经灰暗的梦想,照亮多少人生前行的路?这些梦想,青春和汗与血,凝成的“南方精神”。
明珠已经炼成,关键是俺们要让它发光,闪亮,这就是传播的事儿,传播由新移民和本土居民共同完成的真正的新南方精神,而不是还把祖宗整出的那点东西拿出来翻过来倒过去的显摆,那只能说明咱们这些现代人的自动缺席。
俺真想代表屈大夫千万遍滴问,这到底是为什么啊为什么?
广东,难道真的是一颗不发光的东方明珠?
广东没有具精神价值的文化吗?
俺认为是俺们这些搞媒体的没有传播真正具精神价值的文化产品。俺们的文化人儿们整出的都是近乎弱智让人绝望的电视剧电影音乐小品,它们跟咱们这些“新南方人”真的一点关系没有。作为媒体这块,俺们就是把好的文化产品进行交流之、形成之、传播之。提供交流的平台,通过各种形式(网络信息产品)传播一种真正有价值的文化。
广州市长说:未来广东逐步将更多的工业将转移出去,以腾出空间发展高科技、高技术含量、甚至是高层次的服务业,对人才将有更高的要求。(新快报《张广宁:不担心大批农民工涌入》)
我们这些搞媒体的“高素质人才”,如果能真的去把这些新文化用真正好的文化产品传播出去,而不是老是在“捞仔捞妹”“本省人”“外省人”“广东话北方话”“广府人客家人”上争得口水流满珠江,那既是对郎教授“香港员工信托责任感强于内地人”的有力反击,也是对张市长“对人才的更高要求”的要求的落实。——嗯,这句有点拗口啊。来点扼要的:广东这颗真正的中国“东方明珠”,能不能发光,就靠我们自己了。搞得好的话,子孙们也能靠我们留下的一点类似于“碉楼”的东西去申请一下文化遗产啊,不然,一点遗产都不给他们,会挨骂滴。
红色经典原来也很“低俗”
红色经典原来也很“低俗”
10月19日,40位音乐界知名人士在中国音协副主席徐沛东的主持下开了一个会,会议的主题就是“抵制网络低俗流行歌曲”。大伙欢聚一堂,“会诊”网络音乐。著名词作家阎肃等在痛批了以《那一夜》、《狼爱上羊》等为代表的网络歌曲低俗化现象后,发起“抵制网络歌曲恶俗之风,倡导网络音乐健康发展”倡议书。另据媒体报道,会场之外的奥运会音乐总监这段日子比较苦恼,声称向全国范围内广大艺术家音乐家们征集的奥运会主题音乐都不尽如人意拿不出手。
网络歌曲是体制外的产物,在现实当中他们往往得不到版权保护,尤其是在一个10块钱可以买一套盗版鲁迅全集还嫌贵的社会。它们追求的是下载和访问量,所谓的“低俗”在所难免,曲高和寡不是他们的目标。
音乐的低俗和通俗,流行与经典,往往是有着奇妙的转换关系。《红磨坊》就是一典型例子,19世纪末的法国巴黎,相当于现在的广州,是寻梦者的天堂冒险家的乐园,充满着无限的可能和机会,来这里闯荡的波希米亚人穿着短裙演,在红磨坊戏院昼夜不息地进行着各种在徐先生等艺术工作者看来绝地是属于“低俗”之列的表演,有时女演员甚至在且歌且舞时把裙子盖到了观众们的脑袋上,各种插科打诨层出不穷,俗得要命。远远不如巴黎其它豪华歌剧院“高雅”的剧院成了巴黎市民最爱去的地方,让老百姓欲罢不能。
以红磨坊为题材创作的音乐、影视、戏剧成了不老的艺术传奇,不折不扣的经典。
遥想当年,邓丽君刚从台湾香港进入内地时,被广大的“人民艺术家”们斥为“靡靡之音”。这些歌贴近生活,内容贴近人心充满人情味,曲调委婉凄迷,一下子传遍神州。一首优美动人的《军港之夜》当年也被某音乐权威认为“不妥”,宣称军队的歌曲应该是“革命的、健康向上”的,义正严辞地指出此歌格调不高,当兵就要提高警惕,怎么能唱海军战士睡觉呢?
一战士因无意中在有线广播中播放了苏小明的《军港之夜》受到处分关了禁闭。一位首长甚至还给其框上了“右倾”的帽子,压得文工团团长、歌曲作者、演唱者诸位喘不过气来。到底有多低俗,好在每次演出唱完这首歌,观众的掌声和眼泪给了苏小明一个答案。
作为曾经红极一时的音乐人,徐沛东先生当年也是通俗音乐的“形象代言人”,他创作的《篱笆、女人和狗》三部曲、《辘轳、女人和井》等音乐如果不幸那位首长和音乐权威,想必也难逃“格调不高”的“评价”。
我国有一首“红色经典”,当年也是从供民间的一首低俗歌曲《白马调》而来的。
骑白马,跑沙滩
你没有婆姨呀我没汉
咱俩捆成一嘟噜蒜,呼儿嗨哟
土里生来土里烂。
骑白马,挎洋枪
三哥哥吃了八路军的粮
有心回家看姑娘,呼儿嗨哟
打日本也顾不上。
三八枪,没盖盖
八路军当兵的没太太
待到那打下榆林城,呼儿嗨哟
一人一个女学生。
经过“文艺工作者们”重新填词后,亿万人传唱,它的名字叫《东方红》。
被称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诗经》,也是一些学官们从老百姓们传唱的民歌民谣里搜集整理而来的,里面有大量情歌,如果翻成白话,恐怕跟《老鼠爱大米》有得一拼,那首“关关雎雎,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要按这四十位艺术家们看来,简直就是小色狼耍流氓。
中国词坛泰斗乔羽曾经说,《老鼠爱大米》这首歌无论是旋律还是歌词,很有创意,特别是前半段,清新自然,打动人心。*在十七大报告中关于文化建设的论述中提出,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我们的人民艺术家们如果能真正从老百姓的需要出发,从网上广为传唱深受网友喜爱的歌曲中吸取精华,而不是俨然意识形态的检查官,动不动就开会抵制倡议禁止,暂时放放手中的大棒,把有限的生命花在无限的创作中去,也不至于让奥运音乐总监愁得睡不着觉吧?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地球上最聪明的动物在哪里?
这两天德国汉学家顾彬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