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黑社会》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新闻黑社会- 第3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据说有的教授还是特聘或者海外飞仙,说句老实话,亲爱的教授,《围城》方鸿渐那段关于梅毒的考证,至少还能让俺们精神一抖赶走几只让人无计可施的瞌睡虫呢。

  我觉得汉语言之于中华人文学者或文化学者,就像衣服之于女孩,手术刀之于医生,真的是太——重要了。

  每个人文学者的语言魅力是不一样的,但是有一点是一样的,那就是应该有魅力。如果连人文学者的语言都没有魅力,你又有什么资格去要求搞经济的,搞建筑的,搞政治的,搞历史的,搞医学的,搞计算力的,搞天文学的学者语言有魅力呢?

  可惜我见过太多的人文学者的语言能力不如他们这些行业的学者。

  一篇人文学者或文化学者的论文所要表达的思想如果是有生命力的,也就是有原创性的洞察力的,那么表达这个思的语言更应该是有生命力的。是自由的,活着的,而不是死的,苍白的,可憎的,虚假的,假正经的。不然就是糟踏浪费了自己花费精力和心血探索得到的这个思想。

  如果一个人文学者的语言还不如一个法律学者,比如*;不如一个行政学者;比如任剑涛;不如一个计算机学者,比如张亚勤;一个宪政学者,比如王怡——那么这样的“人文学者”是足以让人轻视的。最好不要自称自己是人文学者或者文化学者,因为这样会让人轻视“人文学者”或者“文化学者”这个职业。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所有的人文学者都要感谢余秋雨和易中天,先不说他的思想,最起码他俩在中华文化最基本的表达工具和文明的密码——汉语言上维护了“人文”这个汉语词和“人文学者”这个职业在国人心目中早已土崩的尊严。就像易中天说的,他只不过是用“人话”来讲他的思想。他们俩个面对自己的母语,起码不应该感到惭愧或者不好意思。

  谁见过死人会说话?可是有些所谓的“人文学者”的语言,简直让人觉得连死人说的话都比他们强。既然是活人说话,就要鲜活,有生命力,生活化,有力,总之要是活的,让自己和“读”或“听”你思想的人感觉是一种享受,而不是难受,甚至痛苦不堪七窍生烟,最后怀疑自己或者表达者的智力。

  如果他的语言枯燥无味,中规中矩,苍白无力,平淡无味,无病呻吟,华而不实,晦涩艰深难懂,一开口就是大词、官话、社话、套话,没有一点自己的性格,那么这样的“人文学者”实际上还算不上一个合格的“人文学生”,简直就是面目可憎,因为他用来表达他探索得到的某个思想成果的语言——书面的是论文,口头的是演说(或者讲学,其实就是演讲和讲座也要事先写成论文讲稿)——实际上是在*他的母语,这样的人文学生应该感到为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感到羞耻,也很可悲,他不应该自称他是使用汉语的“人文类学生”。

  有生命力的语言是有魅力的语言,同时也是有力量(或者说有力)的语言。

教授的良知在货架上明码标价:25块
上个星期在好又多逛时意外看到了深圳市委副书记女儿“妞妞”的那本著名的小说《长绵羊的翅膀》,不好意思,一激动把名儿说错了。总之民工如获至宝,翻了又翻,让我惊喜的是在上面看到了两位国内著名文学教授写的序,其中有一个还他妈是北大教授、博导。

  据说现在的教授一个月4000多还表示很缺钱,据说现在许多教授基本上也都靠自己聪明的脑袋弄到了钱,总而言之据说他们现在越来越牛逼了,可是看上去好像总是缺点什么,就这么一小点,让人提起教授就会想起别的什么不雅之词。

  说起郎教授,也许他有许多缺点,但起码在学术的良知上,比国内许多教授都要多那么一点点,就多那么一点点,就显得与咱们大陆的教授们多么的不同。他们也许比谁都聪明,脑子里的电波线比大家都要长点多点,惟一缺的就是学术良知对学术尊严的维护。你可以不说真话,但拜托请不要说假话。缺了这个,永远都算不上真正的知识分子。国内太多无视当下社会现实真实面的学者了。对于民众而言,他们其实是不存在的,是集体缺席的,因为他们没有为维护一个民族的主要组成部分——沉默的大多数的尊严做出什么,他们要么孰视无睹要么刻意回避。我想当年的柏拉图、卢梭、亚里士多德之所以赢得世人后人的尊敬,一定是他通过自己的学识为当时的大众真诚的说了点什么做了点什么吧?

  既然大家都自称“知识分子”,一发言就滔滔万里争着要做这人类乘坐的这艘大船上的了望者,可是知而不言甚至去做帮闲,故意表示看不见大众的生存状况,算是怎么回事呢?想必应该也做不出让时人或后人铭刻于心的学术新知来吧。原来咱们中国知识分子的良知都是明码实价的,中国整个被阄割了的学术界啊,我一介草民只好站在货架旁边偷偷为你难过。

  为什么中国的学术声名狼藉?就是有太多的所谓学者做学术只为自己,心里从来就没有大众,甚至还欺骗大众。这样的学者,大众为什么要喜欢他们?这些学者只惟上,惟官是从,他们认为自己的名和利是从自己的导师和领导那里得来的,他们只对导师和“学术官僚”或者党棍们负责,却绝不会对自己的学生和大众负责。这是一个价值观的问题。他们的价值观的目的地就是自己的利益,而不是大众的利益。所以他们从一开始方向就错了。所以他们永远搞不清自己学术的价值到底存在于哪里?当然他们也搞得清,就是在学术官僚们的笔下和经费里。而不会想到学术真正的价值存在于大众的服务里。学术真正的价值的目的地在你所服务的大众的嘴巴里,有时是点击率,有时是掌声,有时更是从内心生发出来的对一个真正以自己专业为大众为社会服务的学者的尊敬,这才是真正宝贵的价值,是学术真正的生命。真正的市场意识是服务大众。要“目中有人”,眼里心里要有当下的大众,作为学者,要关心他们的疼痛与不幸,这在现在的中国,显得更为必要。只有这样,你在做每一篇论文前,在思考时,才会知道你为什么要做这篇论文,要做一个什么样的论文,做出来后会是什么样的结果或者样子。这才是一个学者的市场价值。

  民工瞅了瞅书屁股后头的定价:25块。

理科生张亚勤的人文素质
话说某年某月某日某夜,在中山大学听微软全球副总裁张亚勤演讲,老实说有点惊讶。

  一个中科大出去的理科生,嘴巴里动不动就跑出人文,文化,价值之类的跟理科没啥鸟关系的词,有几个词印象还比较深,觉得是有价值的养料,基本上可以化到自己的血肉中去,希望以后能作为基因,遗传给自己的儿子,好让他以后若有幸上中国的小、中、大学时有点免疫力。

  在网上搜一下,关于张亚勤的第一个贴子的第一篇是新浪的《微软公司全球副总裁张亚勤简介》,如下:

  1966年出生于山西太原,12岁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23岁获得美国乔治&;#8226;华盛顿大学电气工程博士学位,曾就读哈佛大学高级主管商业专业。他是数字影像和视频技术、多媒体通讯及Internet方面的世界级专家。1997年,年仅31岁的张亚勤被授予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协会院士(FellowofIEEE)称号,成为该协会100年历史上获得这一荣誉的最年轻的科学家。他拥有60项美国专利,其中多项专利已成为ISO和ITU的国际标准。

  大陆理科生张亚勤不远万里去了美国,混了几年后给我们带回这样几个词,记下来点评了一下,和诸公分享一下。

  一、激情

  激情来自于兴趣。很多人都知道,但是真正有勇气去选择去做的人不多。有人说:所谓大人物,就是做自己想做的事,小人物,则是做别人要他做的事。没有激情,也就永远找不到工作的幸福感觉。

  二、判断力

  “真理”,因为有普遍应用性。也可以叫做洞察力。人类的文明的核心是什么,其实也就是这个。一个人的判断力会成就一个人,人类的判断力也决定人类文明的高度和质量。张亚勤说一个人如果沟通能力强,但是判断力不行,就会给大众和社会带来危害,这也是到处都能找到的例子。比如木子美,她的与大众的沟通能力是比较强的。还有一些能说会道的学术官僚,共产党的一些在台上能说会道台下实际是贪官的干部们。所以可见判断能力比沟通能力重要得多。

  
  三、创新

  创新是一种文化,一种承诺,一种战略。

  这个我觉得蛮好。一个能创新的人,也是一个有责任的人,一个有存在价值的人。对于公司来讲,也是一种最值钱的战略。

  四、竞争

  竞争最高的形式是合作。

  当然有低层次和高层次两类。

  
  五、人才

  想象,好奇,简化,激情,心态。我觉得这些词前面应该有一个定语:有价值的。而这,还是来源于你的判断力。

  六、有价值的人

  是有着如水一样特点的人。不是CEO,而是一个团队里的大多数。他们才是塑造一个公司的文化的主要力量,也是一个公司生生不息不断创造价值的最大力量。

  
  七、服务精神

  这是我对他演讲的总体感觉。他声称一个人的价值来源于此。一切都是为了服务,这是一个公司,一个人存在的最大价值。创新是为了服务客户,服务才能创造利润,才能产生价值。一个人因为没有服务客户和社会的观念,往往会被这家世界上认为是人类最好的团队拒之门外,为此他举一聪明伶俐大学实习生在微软被他飞的小例小加说明。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拷贝也是俺国大学老师的能力
昨天看电视新闻,美国一位从事大气研究的大学老师对着镜头摇头晃脑:“未来几十年的某个夏天的午后,我们的北极可能突然之间会只有洋没有冰了,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二氧二碳的排放……”我相信所有看电视的普通老百姓都会在吃一惊之余,觉得这个老师还是有点用的。回头看看我们自己的大学老师们,在操练哪些能力呢?卖真的“假文凭”的能力?抄同事学生的论文的能力,还是摸女生乳房的能力?

  因为在一家行业杂志做编辑,有幸看了一些本行业的论文稿子,作为一个外行,还是发现了一个问题,学术界搞研究的创造力普遍不如企业或社会上搞研究的,也就是说所谓学术殿堂里的“皇家部队”打不过民间江湖的闲云野鹤。大多数的论文只有知识的复述能力(如果这也算是一种能力的话),原创力很差,只知道对一种所谓的新知识泊来品进行翻译拷贝复述介绍。这些可能在以前的纸生活时代相对比较重要,可是现在是网络世纪,这些东西网上一搜到处都有。为什么会这样?

  我觉得主要原因还是很多搞学术的眼里没有大众,很多都是躲在象牙坏塔,浮在半空中,没有真正去关注现实社会大众当下的一个个真实需要,没有想到通过自己的学术专长去为大众解决一些现实问题,对他们的真实需要不屑一顾。这样去搞学术,一定会很茫然,搞出的东西要么是花拳秀腿,要么应用性都不强,要么只是一种知识性的复述。

  在我们的想象中,大学学者应该是为所处的这个社会的大众的一个个现实需要服务的,每一篇论文要能通过所从事专业的角度探索得到一种属于自己的新思路,新办法,解决一个国内大众现实问题,才会有价值,才是真正的原创的东西,才是真正的创造。学术有了方向和动力和一个又一个目标,剩下的就是自己的勤奋和思考和不停地探索了。这样,就一定会有属于自己的“创造力”(原创力)了。不要一天到晚想着搞什么“宏大”和“复兴”了,学学别人吧,就从一个个老百姓的现实细节入手,才容易出新成果,一天天一年年地积累下来,每篇论文只求解决一个细节,你也只一样是民众眼中的有点用的大学老师。罗马城是一块块砖盖起来的。如果一天到晚想着宏大,就会永远浮在表面上,永远不会做得深,做得专,像这样永远浮在表面的“知道分子”,中国高校现在已经太多了。我们的知识分子眼里心里现在只知道为自己和官方的学术评审机构服务,忘记了为真正给他发工资的那群人服务。那他们永远也只有一种复制的能力,说白一点,就是抄袭的能力。

  拷贝也是我们大学老师的能力。不仅是,而且很可能是惟一可以著称于世界之林的能力。

  网海茫茫,我COPY得这么苦,我容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