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记录)——伊保重明军曹的飞机当即遭到集中攻击,成了第一个牺牲品。蟹讧一准尉驾驶2号机拼死格斗,依靠精湛的技术,才从战场飞回。
1…8驾驶试验型九七式重型轰炸机样机出击攻击西安的第六十战队第一中队队员合影,穿黑色上衣站着的,就是此战中阵亡的伊保重明军曹,他的飞机“光荣”地成为九七式轰炸机队第一个牺牲品。
1…9此战中蟹讧一准尉的2号机总算激战后返回彰德基地,只是机身上中了三十八发弹,这是该机尾部中弹部位的照片。
此后一段时间的战斗,九七式也接连被击落。其实,九七式初战不利,其原因很复杂,起飞护航的九五式战斗机飞错了路是最主要的问题。同时,乘员还不熟悉这种飞机,没有装甲、自卫火力较弱、武器有枪无炮、没有自封油箱等也是原因。但日军方面第一个反应就是这种轰炸机实用还有问题。
击落“天皇号”背后的秘密(5)
一瞬间,加上“外来的和尚会念经”这种典型心态,正在公主岭集中训练的BR…20成了日军期待瞩目的焦点。
应该说,BR…20重型轰炸机对日军来说,的确有很多可吸引人之处。其空前的载弹量和续航力,都是现有日机无法达到的,而可收放起落架、内置弹舱、部分飞机(包括天皇号)装备的自封油箱,都是日本飞机上当时还很少看到的先进技术。
日军甚至一面表彰渡边的谈判功绩,一面下指令给有末精三,准备增加购买100架BR…20轰炸机。
不过,这个订单,一直到有末卸任,也没有正式发出。
其原因,是进入战场之后,BR…20“イ式重爆”在实战中,并没有预期得那样厉害。
1938年3月,训练方酣的イ式重爆部队被严令从公主岭南下参战。迫不得已,只有已经基本完成了训练的独立第三中队六架飞机经过南苑进驻彰德机场。
不过,这六架飞机却迅速失去了战斗力,使这型飞机的参战,推迟了两个月。
因为什么失去了战斗力?国军空军的拦截?共产党袭击机场?飞行员闹了霍乱?
都不是,是因为彰德下了一场雹子。
外一篇日本到底买了多少意大利轰炸机
在对击落天皇号之战的考证过程中,有两问题颇值得注意——日本当时到底从意大利买了多少架“イ式重爆”,也就是BR…20轰炸机。
我在文章中采用的数字是72架,而不久gundamzaku兄(西西河网友)提供了他的看法。
关于这订购数量,应该是日本订购了100架,而意大利只制造了85或者88架。但是为什么会有72架这个说法呢?
二战日本陆军航空兵的编制是:集团/师团…团…战队…中队。每个战队按照装备的机种、所处时间的不同,由2…3个中队组成,每个中队标准定额是12架,这样一个飞行战队的飞机标准定额是24…36架。日本引进这菲亚特BR…20之后,装备了飞行第十二战队和飞行第九十八战队这两个部队,而72架正好是2个或3个中队编制的飞行战队总共所辖战机的标准定额。
要保证部队编制一直维持定额数量,购买战机的时候要多买几架留作备份,另外还要留出几架用于试飞,因此可以确认85或者88架的说法是正确的。
看了他的说法我觉得有必要对此进行进一步的考证。
实际上,这个订购数字,在日本的资料中确实有不同的说法,一直没有统一。我写这篇文章时倾向于72架的,因为这是日本驻意大利武官有末精三日记中的数字,而他一直没有接到继续订货的命令。
不过参考上面的说法,这个数量却不够两个战队使用,因为至少有两架飞机不能投入实战——一架是送到三菱公司拆卸研究的样机,后来若干技术被应用到一百式吞龙和四式重轰炸机上面。另一架是没有武装,也没有编入在华日军序列的“天皇号”。
这样,数字就有点儿不对了。
为此,我重新查阅了日本方面的资料,现在,我更加倾向85架的数字。其主要原因是我发现在1939年2月兰州空战后,BR…20轰炸机队遭到我顽强抗击损失惨重。《日本的重爆击队》一书记载,3月间为九十八战队补充了十一架BR…20轰炸机。这时,显然已经是72架轰炸机交付以后的事情。那么,综合计算一下,如果最初的订货如所推测是为了装备两个战队,共72架,兰州空战后补充了11架,加上三菱工厂的样机和天皇号,正好是85架。不过,从记录看来,日本航空兵这第二次订货,应该是没有通过有末精三的渠道。
至于100架,那倒是另外一回事了。在公主岭训练的时期,日本曾经提出过继续购买100架BR…20的意向。但是,由于在轰炸重庆和兰州的空战中损失惨重,特别是天皇号的坠毁,死了日本两个空中英雄,让日本人对这种飞机失去了信心,这笔订货随后取消,所以只留下了一个数字而已——连藤田雄藏都玩不转的东西,日本还有几个飞行员能飞得好啊?
有朋友可能会质疑,二战意大利的装备烂得很,日本人怎么还会买他们的东西当宝贝呢?实际上意大利在二战中的装备不是薄皮大馅就是一打就着,除了海军的人操鱼雷以外很少有能拿得出手的东西。但那要到事后方知,谁也难做事前诸葛亮的。战前,意大利的装备颇有些令人心动的地方。这主要是其造型外观的现代化,和高速、低廉的特点。不要说日本一贯有“崇洋媚外”的传统,甚至苏联在设计战列舰的时候也曾对意大利的设计十分青睐。
1-10中国空军装备的B…24轰炸机,遗憾的是中国的重轰炸机队在训练中战争就结束了,未能在对日战场上得到使用的机会。
实战检验证明,漂亮的造型和战斗力并无多大关系,正如意大利人的名字也都起得很好听,但打起仗来却远不如简单的约翰、伊凡那样坚定。对于这种イ式重爆,日本虽然曾经寄予厚望,最终还是很失望地放弃了。二战后期日本陆军非常需要大型、重武装的轰炸机,甚至前线直接要求军工方面用美国B…24为蓝本来造,哪怕是全盘仿制都可以。但这种东西实在不是一朝一夕可以造出来的,日本在这方面的起步太晚了。
日本在二战后期开发过几种重轰炸机,但都没有能够量产赶上实战。
其实,就算是日本军方能够制造出B…24,恐怕也没多大意义的。一方面日本有多少资源可以建造这样的大飞机呢?另一方面中国飞行员在训练中发现,这种飞机的驾驶盘笨重得出奇,而且体积很大,对于当时身材矮小的日本人来说,只怕更是玩不转了。
顺便提一下,在今天日本的市场上,意大利货依然是以设计精美和高档而著称的,看来天皇的子孙们并没有吸取多少教训。
击落“天皇号”背后的秘密(6)
四
1938年3月,河南彰德一场普普通通的冰雹,让日本人对“欧洲先进国家”意大利制造的“世界最先进轰炸机”第一次产生了怀疑。当时,日本陆军航空兵独立第三飞行中队的四架イ式重爆刚刚耀武扬威地到达这里,正准备向南投入徐州会战一展风采。冰雹过后,中队长二井卓大尉麾下的“空中武士”们目瞪口呆。只见刚才还威风凛凛、巨人一般的重型轰炸机,现在个个都变成了趴窝的鸡——机身、机翼布满凹坑,后机身更是被打出了无数窟窿。所有的飞机都需要大修,增援台儿庄战场的计划只好取消。
一场雹子让イ式轰炸机的处女亮相推迟了一个多月,等二井大尉一行重新南下,台儿庄的日本兵骨头都可以敲鼓了。
原来,BR…20虽然号称是全金属轰炸机,但使用的铝材质量极差,特别是后机身有一段的材料不过是附着了一层铝箔的蒙布而已,纯属掩耳盗铃。所以,在一阵冰雹袭击之下,轰炸机就成了大麻子加蜂窝煤。
连冰雹都挡不住怎么能上战场?日本兵们一边抢修,一边找意大利人打官司了。然而,意大利人丝毫也不买账,拿出手册来说你看我什么时候说过我们的轰炸机可以防雹子了?“世界最先进的轰炸机”也没这条指标嘛。这是你们维护的不好,对飞机爱护不够造成的(下雹子时候机械师趴飞机上去?)。
官司打到陆军上层,二井大尉等人遭到了申叱——意大利朋友能够骗我们吗?要谦虚,合作,要算政治账原话不是这个,意思大体相同。其实,不仅是日本,就是在中国,和外国人合作的时候,双方发生矛盾,也是中方被上头训的时候居多,就好像高鼻子蓝眼睛的外国人都是上了诚信保险似的。
日本军队强调服从,所以下面的官兵也没话说。但是,对这种飞机的不利评价,却不是上头申斥就能压住的,“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啊。
就拿日军原来装备的九三式重轰炸机来比吧。它的确有种种毛病,到中国打仗都不敢飞过来只能船运,但至少下雹子它还不当回事。说九三式不怕雹子这话不假,要说九三式重轰炸机结构结实还是它的一大特色。比如它的金属蒙皮,采用了波状铝材,所以看起来飞机表面上布满一道道棱和凹槽,这使它的空气阻力上升,但要挨个雹子,可比只有一层薄皮的BR…20经折腾。
九三式重轰炸机的外号“直线迫降练习机”,与它的结构结实也有关系。九三式的发动机设计不合理,所以尽管它装备两个发动机,但如果一个发动机因中弹或者故障停车,九三式就会干净利落地冲向地面,进入迫降程序了。好在它的结构坚固,所以迫降的成功率倒是很高。
巧的是,看日军纪录,九三式的发动机还特别娇气,在中国军队当时薄弱的地面防空火力面前,也屡屡被一击中就熄火。所以,这种坏掉一个发动机以后进行迫降练习的例子比比皆是,且取几个例子来看看吧:
野野垣大尉第十联队1937.9.1轰炸大同,遭地面机枪击中,左发动机熄火迫降于河滩,成功,乘员没有受伤,抢了老乡的驴和西瓜逃走(驴算拿飞机跟老乡换的?)。
秀岛少佐第十二联队1937.9.2轰炸张家口守军,左发动机中弹熄火,成功迫降在中国军队阵地上,遭围攻被全员击毙(技术不错,就是眼力差劲,白练了)。
久保木大尉第十二联队1937.9.13轰炸石家庄守军时,右发中弹起火,工作断续,竟飞回南苑机场,为九三式发动机被损后飞回机场的唯一一例。事后,久保等到飞机前给“带伤工作”的发动机鞠躬(这么做发动机会不会折寿?)。
栗原大尉第十二联队1937.9.21轰炸太原战斗中遭到中国空军战斗机阻击,机枪射手慌乱中击毁自己飞机的左侧螺旋桨,迫降在机场附近,成功。(想起了《虎口脱险》)
涉谷少尉独三中队1937.9.22轰炸京汉线中国装甲列车,被车上高射炮击中,右发全毁,迫降河北省白东镇,成功,全员遭地方武装围攻乱刀砍死(又一个眼力不好的,还不如一下摔死痛快呢)。
浜田大尉独三中队1937.9.22同涉谷少尉,左发起火,迫降成功。
您看,如果没这个总需要迫降的毛病,它得不到这个外号,如果仅仅经常需要迫降但一降就机毁人亡,那也就谈不上“练习”了。这个外号很贴切。
就是这么一种破飞机还结实得可以呢,日本飞行员自然对雹子也能打趴下的新轰炸机有些不敬。
其实这种“雹子都能砸坏”的问题在意大利的装备里面,仅仅属于普遍现象而已,吃亏的不只是日本一家。中国方面也曾从意大利购买了大量CV…33战车,原因是价格便宜,等拿到手才知道这种装甲车在埃塞俄比亚居然有被部落战士用大斧铁锤砸烂消灭的“光荣”历史。
不过,日本人是有名的服从性强,虽然不满,依然努力学习掌握这种新飞机的使用,终于,从1938年5月开始,中国战场的空中,开始出现这种意大利大型轰炸机的影子。5月下旬,日军独飞十五中队的イ式重爆(从南苑起飞的,不敢用彰德机场了)轰炸了连接徐州和蚌埠之间的铁路线,徐州的停车场、电信局、司令部等地。此时,日本自制的九七式重型轰炸机也开始投入现役,日军用九七式轰炸机编成第六十战队,用イ式重爆编成第九十八战队,成为日军在中国战场的主力重轰炸机部队。从此以后,九三式轰炸机渐渐退出中国战场。
这期间,九七式重爆的表现其实不错,曾经积极为台儿庄日军解围,作用很大,但损失也不小。其中3月18日砥绵三郎中尉机被中国军队地面炮火击落首开正规九七式轰炸机被击落的先河,随后竹川贞义中尉等三机也在徐州会战中损失。而イ式重爆因为投入战斗较晚,主要从事对黄泛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