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商沈万山》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巨商沈万山- 第6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万三看着衣服盛着的勺子,不知是怎么回事,想着想着,他又渐渐地睡着了。到了第二天天亮以后,沈万三正准备着要出去打鱼,却看见一个老者带领着七个挑着担子的人来到了他的面前。沈万三不知这些人是干什么的,正愣愣地看着他们。那个老者走上前去对沈万三说:“我们这七副担子,麻烦你帮我们看守一下,我们过一会儿来取。”老者说完,这七个人都放下了肩上的担子,接着就随那个老者走了。沈万三也不去打鱼了,于是就守着这七副担子,静静地等着他们回来拿。可是,沈万三等了许久,也不见他们的踪影,于是,沈万三好奇地打开他们的担子,这才惊讶地发现,那七挑担子里装的全都是一块块马蹄金。由此,沈万三暴富了。手里有了做生意的本钱,沈万三的眼光一下子看到了海外,更是积极向海外谋求发展,做起海上的私家贸易生意来。为了解决国内的货源,他常年奔走于国内的徽州、池州、南京、太仓、常州、镇江的一家家大富豪家里,从他们那里购得货物,然后再乘了海船弄到海外去卖。几年下来,他积累了数百万的家财,富了起来。
巨商沈万山 /吴恩培
一六零
  《张三丰全集》和章腾龙《贞丰拟乘》、陶煦《周庄镇志》等都说沈万三是炼丹致富。沈万三本是个渔民,待人心慈好施,过着贫苦的日子。有次,沈万三遇着老道张三丰,于是沈和他老婆对张三丰说:“我们想炼丹,想学会点铁成金的点化之术!”张三丰看着他俩,笑而不语。于是,沈万三置办了炼丹的药物材料,选了一个日子炼起丹来。可一次两次都没炼成,家产已经弄光。到了这时,沈万三仍未甘心,夫妻俩苦思冥想,终无办法。无可如何之际,他们夫妻二人咬咬牙,要把他们的小女儿卖掉来筹集炼丹的资金。对他们夫妇的商议,张三丰全然知晓,然而他只当什么都不知道。在小女儿被人带走的嚎哭声中,沈万三抹了抹眼泪,看着手中这些卖女儿得来的钱,依然做再行炼丹的准备工作了。这时,经受住再三考验的张三丰终认为可以教他们炼丹的点铁成金之术了。他叫他们准备好朱里之汞,把他们夫妇招到面前示范他们如何炼丹。沈万三从张三丰那儿学会了点金之术,并以之起家立业,安了炉大炼起丹来。不到一年,就成了富甲天下的大富豪了。
  除了上述的传说,尚有沈万三父从废宅得宝的传说,沈万三的父亲游姑苏,在一所废宅子里得到数甏黄金白银,于是沈家就暴发了起来。另一个传说说的是沈万三发财是得到吴江汾湖的大富户陆德源馈赠。陆氏本为元季吴江首富,悉以田产送沈万三,而陆氏夫妇出家云游而去。
  这些传说,或劝人行善,或劝人奉道,或劝人安贫守命,无一不是透逸着荒诞,然而这 众多的荒诞恰恰使得沈万三的财产愈加来历不明,从而形成了传奇文化的无穷魅力。如果历史记载众口一词,什么都清清楚楚,那倒恰恰失去了这种魅力。
  作为一个值得探讨的文化现象,不可小觑这类民间传奇式的人物的影响。杭州的西湖,人文景观可谓多矣,然而,来此者谁不是津津乐道地说起许仙和白素贞在湖畔的邂逅相识,说起他们在断桥的反目与缠绵?岳庙得力于《说岳全传》的影响,于是秦桧还跪在岳飞的墓前。灵隐、净寺更是释放出济公活佛的传奇魅力,而镇江金山寺里的种种故事,则哪一个的影响都比不上水漫金山的传说。
  同出一理的这个沈万三,这个有着十三房妻妾的家伙,家财巨万。光他如何发财致富的种种传说,如前述的放金生金、放银生银的聚宝盆,这就足以使世俗百姓激动不已了。这种情况,颇像购买福利彩票的人们,对那些获大奖的幸运者们始终怀着一份兴趣一样,在纷纷传说他们中奖发财的经过时,每一个讲述者并不想掩饰自己也成为幸运者的希冀。然而,这个姓沈的家伙,其发财的传说竟有这么多!
  财产聚敛起来的传说本已是使人羡而生出妒意,可沈万三的传说故事偏偏又像猜透着人们的欣赏心理似的,接着又链接起他的财产云散水流去的后续篇章。
  传说中的沈万三,后来拍皇上马屁一下子拍到朱元璋的马脚上,于是被朱元璋飞起一脚踢到云南去了。这种大起大落的命运浮沉和财宝聚散,又使世俗充满着同情的情感。从好奇、羡富到妒意,再到同情,终构成了热门而又历久不衰的永恒话题。这位倒了霉的财神爷,在各种民间版本中,无一例外都是平民出身。这种被神化了的平民,在平民大众间的效果是充满着亲和力,易让人亲近。同时,沈万三的发财故事,也煽起了人们对发财的祈望。今日在周庄顶礼膜拜着的人中,不仅仅只是好奇、同情,有些本就是怀着一种发财的心愿,幻想着从这个财神爷身上沾些财气而中个五百万的彩票大奖呢!
  东方式的求神拜佛,其着眼点就是意念上的索取,祈求神佛保佑我如何如何,在沈万三身上,我们更多看到的是一种被金钱异化了的东方式的宗教,祈愿和结果在可能与不可能之间不断轮回着,而这些又恰恰进一步扩大了传奇故事的影响,给周庄这个小镇带来了更多的金钱。
  (九)
  周庄,并非梦里的水乡,如今正圆着多少人水乡的梦!
  七十年代初,我在吴江同里插队时,曾乘一只农家小船从同里经屯村去昆山周庄。如今,我每次来周庄都竭力想回忆起当时的印象,但最终只剩下一丝恍然。旧时的小桥流水,很窄的古街以及河两旁的青瓦白墙,很古、很旧的老房子等,都幻化成一帧帧不知从何处看见过的发黄的老照片了。其时,我去过的诸多江南古镇,都是这么个样子:临街的店堂、早下晚上的门板、破旧的老房子等摇摇欲坠地架着一个弄堂般的老街。模样儿差不多的旧时江南小镇,在头脑中串来串去的,因此,如今倒也很难把握住三十年前的周庄有些什么景致和特色了。
  1996年,我为写《巨商沈万三》而再度来到周庄并在那里盘桓一些日子时,感觉却已大不一样了。是时,随着江南乡镇经济的高速发展,整体还保持着古镇风貌的江南古镇已是不多。七十年代曾见过的那些古镇,愣是叫水泥建筑和瓷砖贴片把自己弄得面目全非了。于是,幸运地保存下旧时风貌的周庄竟堂而皇之地给自己戴起了“中国第一水乡”的桂冠。
  夜晚时分,我一人踯躅在周庄那窄窄的小街上时,恍然间像是走入了时光隧道中的古代,于是心中一下子自以为抓住了什么感觉。
  只是那感觉真好!
  其实,相比江南的一些古镇,周庄的历史算不得久远。元明之际,周庄才刚刚因“元季沈万三秀之父佑,由湖州南浔镇徙居东垞,始辟为镇。”(光绪《周庄镇志卷一·界域》)尔后的几十年中,因朱元璋下令籍没沈万三,周庄镇顷刻成颓垣断壁,再度成为一个荒村,在明代编纂的地方志中已不复见周庄的踪影。正德《姑苏志》载各县市镇甚详,然独无周庄。嘉靖《南畿志》亦不载周庄镇。周庄的再度兴起并见诸地方志已是隔了一个明代的清康熙年间,并在康熙《长洲县志》中重新有了记载。时至今日,周庄在中国的江南古镇中,早已是为数不多的凤毛麟角。周庄的成功,在于完整地保存了一个民族文化的标本,使得水乡古镇透逸出一种古典的情怀。而周庄周边地区众多的江南古镇在当代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中的自身消失,更凸现出仅存者的弥足珍贵,同时古镇的存在也使得沈万三文化等诸多的软件在这一硬件上能有所附丽。
巨商沈万山 /吴恩培
一六一
  (十)
  作为一个古人,沈万三及其文化,如今链接起的不仅是江苏昆山的周庄,这位古代巨商还链接起南京的中华门城堡和云南的丽江古城。
  后两处景点,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堪称为南京明城墙的精华所在;一为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古城,中国最著名的旅游热点。
  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南京中华门,明代称聚宝门,为南京古城墙13个城门中规模最大的城堡式城门,也是当今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结构最复杂的古城堡。 
  如今,在中华门城堡旁也建起了一座沈万三展览馆。
  据南京中华门沈万三展览馆的《展稿》介绍说,中华门城堡所在的这段城墙,当初就是由沈万三建筑的。该段城墙,傍秦淮河而建,建筑难度甚大。由于地处秦淮河畔,地下水位高,地基浮浅,故拓建聚宝门时,城墙屡建屡塌,最后竟塌陷了一个大窟窿。朱元璋见此状,闷闷不乐。一日梦中,这位皇上梦见一自称“水母娘娘”的女子近前告知:“我在此水域已安身多年,现你造城扰我不安,须给我一个交代”,言毕而去。朱元璋一觉醒来,不得其解。经刘伯温的指点,说要沈万三家的聚宝盆埋在城门底方能镇住。于是,朱元璋向沈万三去借聚宝盆,并承诺“五更归还”。其后,由于聚宝盆被埋入城根,朱皇帝无法归还,但又不便食言,于是便在当初承诺的条件上打主意——命令更夫不打五更。故此,民间至今还流传着南京“不打五更”的传说。
  沈万三与中华门的自然联系,使得南京也有资格分食沈万三这块大蛋糕。
  南京中华门沈万三展览馆的《展稿》由此说:“我们可以看出沈万三与明城墙、聚宝门(今中华门)的不解之缘。这也是在聚宝门(今中华门)附近建的沈万三展览馆所具有的特殊纪念意义!”
  我当初写《巨商沈万三》时根本没想到的是,沈万三当初流放云南,竟也与云南的一处著名旅游景点——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丽江古城有了一种文化的联系。
  据南京中华门沈万三展览馆的《展稿》说,沈万三当年发配到云南丽江,带来了汉文化与纳西古族文化的交融。而有着“东方音乐的活化石”之称的纳西古乐,听起来旋律很像古老的昆曲音乐,细腻绵长,雍容华贵。更有一些乐曲如《一江风》、《山坡羊》、《一封书》就是明显的昆曲音乐。
  我没去过丽江,更未聆听过纳西古乐的美妙。沈万三流放云南,如何将昆曲带去?是带个昆剧班子一同前往,还是随行人员有擅于昆曲者?我所见过的野史中似乎没见到相关记载。至于纳西古乐与昆曲的关系,我不便妄评,或许专业的音乐研究人员的结论才更具权威性。不管怎么说,昆曲与纳西古乐的关系,或许可以作为一个课题来进行研究。然而此刻,我更感兴趣的是,为什么这种事儿又牵扯上了沈万三?
  前及的《展稿》还道及了沈万三后代在云南丽江的情况:“沈万三充军云南,在许多地方留下了足迹,我们只要来到大理、丽江和中甸一线,似乎到处都能感受到沈万三的存在,看到他在历史烟尘中渐渐远去的背影,丽江统计局曾经作过一个调查,查明该市姓沈的共有575人,其中城区为131人。古城郊外6公里处有一个名叫‘沈家社’的自然村,村子里住着十二户姓沈的人家,而且都是同一家族。虽然没有家谱,但他们代代相传,都说自己的先祖是从应天府(今南京)柳树湾充军到大理,然后再到丽江。在沈家社有一户沈家的门口,有一块圆圆的青石,石身上雕刻着精细的花饰,那显然是明代的风格,这些事实都说明一点,沈万三的家族在云南丽江等地繁衍发展下来。”
  (十一)
  历史上的沈万三,我始终未能看清楚他的脸。然而,这并不妨碍我们所认识的文化上的沈万三。南京中华门的《展稿》还对沈万三的三个不同时期所链接起的三个著名旅游胜地概括说:“周庄、南京、丽江正好是沈万三人生的三个阶段,即发迹、展示、落难。这三个地方都与沈万三有紧密的联系。”
  旅游的底蕴和基础是文化。
  元、明时横空出世的这位大商人,在六百多年后竟然玉树临风般地与当代中国著名的三个景点有着如此紧密的联系。中国古代的历史人物中,尚有能如此笑傲江湖者乎!
  曰:无出其右。
  2004年11月16日于苏州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