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花银以充辽饷被降级调外。天启元年(1621年)辽阳被攻陷,以才改兵部职方,从孙承宗阅视榆关(山海关),任赞画。承宗倚之若左右手,在关四年,筹画居多。
承宗去职,善继亦告归。崇祯初为太常寺少卿,后再归乡里定兴。清兵攻定兴,自乡里入城参加守卫战,城破而死,谥忠节,著有《四书说约》、《无欲斋诗抄》。茅元仪,字止生,号石民,明归安(今浙江吴兴)人,事略参见本书中编第十三章第七节。杜应芳,明忻州(今山西中部)人,初任顺天府通判,应孙承宗之请,佐理军务,改武库主事,严整贪官污吏,〃由是军器、火药、钱粮向之冒领虚报者为之一清〃(《车营叩答合编·明武库主事杜应芳事略考》),火炮、鸟枪、弓弩无所不备;又佐教练车阵。
《车营叩答合编》四部分内容写成于明末抗击后金的战阵之间,然而四部分汇编成一书却在晚清。但是,从《车营图制》著录有与孙承宗同时代人〃王世钦、马世龙、尤世禄同较〃和孙承宗亲自为《车营百八叩》和《车营百八答》作序来看,这些部分在当时是刊印过的。但是,《明史·艺文志》只著录有《车营百八叩》,不见著录其他各篇,更无《合编》之说。晚清之前其他书目亦然。《车营百八叩》只是提出问题,故机密性不大,而《车营百八答》是具体答案,涉及具体战法,乃至具体作战方案,机密性很强,如〃第五十九答〃,为防敌化装混入,规定了识别暗号;〃第六十四答〃则是进攻哈喇慎诸部的具体作战方案,不宜外泄。正因为如此,副本无多,失传二百余年。直到清同治七年(1868年)郭会昌刊行《车营百八叩》时,方从孙承宗后辈家藏中发掘出来。鹿善继八世孙鹿欣理为《车营百八答》写的跋文说:〃《百八答》一书则第闻之而未之见也。良由当日军机谨密,缮本无多,一经劫灰,片羽吉光,渺难获睹,高曾以来,访求几遍天下,迄以不得为憾。戊辰春,郭景熙大令奉差到定询及是书,亦复相与怅怅。郭公旋赴高阳,不意竟得之文正后裔,而孙生亦甫得诸孔氏,夫以二百年失传之书,一旦复见于世,卒与《百八叩》合成完壁。〃郭会昌在《百八叩说序》中说:〃今于孙炳文茂才家又得文正公《百八说》一卷,请续梓于《叩答合编》后,厘为四卷,以成完壁。〃这样,一部完整的《车营叩答合编》自此问世了。
《车营叩答合编》又称《车营扣答合编》、《车营百八叩答说合编》。目录题四卷,而其中《车营百八答》又分上下两卷,实际是五卷。卷一为《车营图制》,下分〃车总记〃、〃车营总说〃、〃车营方阵图〃、〃后劲方阵图〃、〃水师营制〃、〃官兵数目〃、〃车营水师营合制〃,前有郭会昌、张恩煦、陈守创序,后有王余佑跋。卷二为《车营百八扣》,前有孙承宗序,后跋原残缺。卷三为《车营百八答》,前有孙承宗序,后有鹿欣理、孙炳文跋。卷四为《车营百八叩说》,前有郭会昌序,后附明高阳孙文正公传、明定兴鹿忠节公传、明赞画茅元仪事略考、明武库主事杜应芳事略考和段福广跋。
《车营叩答合编》虽然有问有答,但不象传统的问答体兵书那样随问随答,而是紧紧围绕车营及车营作战系统地提出问题,完整地回答问题,中心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在实用。内容涉及车营编组方法、阵法布列、兵器配置、车步骑协同、各种天候地形敌情等条件下的作战要领、后勤保障等内容,全篇重点讨论车营战法。
车战历史久远,然战国以降,随着骑兵兴起,车战渐废,明代何以又大谈车战?这是因为明代时,火器有了很大发展,尤其是明中后期,大型火炮开始装备军队,必须借助车载,〃广置火器于车箱之上,则彼不能近以即我,此实兵家之利器,今日此宜最先者也。〃(《西园闻见录》卷六九)所以战车又重现于战场。但是它已不同于先秦的车营,而是拥有火器的战车、步、骑和辎重合编的新型营阵。其编制是四辆为一乘,四乘为一衡,二衡为一冲,四冲为一营,每营6000余人。其战法大致是,〃车营之法,战守各半。敌小则一冲领一面之兵出战,而一面之中自为两翼,步战则骑为奇伏,骑战则步为奇伏。敌大则四冲领四面之兵出战,步战亦骑为奇伏,骑战亦步为奇伏,而以中权督之。枪用连环,炮用叠阵,更出迭入,循环无端,故一营之马步矢炮无一不可为用,而守战俱得其宜。〃(《车营百八答·第百六答》)
《车营叩答合编》虽多是讲述具体作战问题,但里面也包含着比较丰富的军事思想。重视发挥火器的作用,指出〃其用车在用火,其用火在用叠阵。〃(《车营百八叩序》)主张车、步、骑、舟互相配合,交相更迭,各显其长,〃火以车,习车以火,用骑、步合为车而用火,舟亦载车、载骑、载火,要在因地、因天、因人,而因敌为变。〃强调车战要灵活机动,〃相机而行〃,指出:〃车之初为方营,而圆、曲、直、锐任所变,每阵五变而得二十五,当圆而圆,当曲而曲,当直锐而直锐,其机正不出乎花阵之中也。法死而用活得其实效者,在相机而行。〃(《车营百八答·第八十六答》)它还认为车营不仅善长拒敌,而且也完全能出奇制敌,〃兵贵致人,车岂只拒人而不致人?〃(《车营百八答·第八十二答》)重视地形在车战中的作用,主张车战要因地制宜,用车的最大局限性就是受地形条件的制约,然而它却认为,在各种复杂地形条件下,〃车行不便,此正用奇,因地性制胜之时,当选精骑、健卒,或据隘以防敌,或伏险以邀敌,或旁出以袭敌,因地制宜,奇出不尽,运用存乎一心。〃(《车营百八答·第七十七答》)对于车阵训练,强调会灵活运用,认为〃非阵之难,使人人各能布阵为难。又云非知之难,行为难。〃要求〃颁以阵法,授以方略,使熟而习之,临时通用,其妙无穷。〃(《车营百八答·第九十四答》)它对于生地和死地的阐述具有朴素的辩证思想,认为〃车利生地,恶死地;而士卒顾家,即生亦死。今举世怕进取,而我矫众以居死地,却所行皆生法,在结众心,鼓众气,齐众力,使之可静、可动、可劳、可佚,自无地不可以生。〃(《车营百八答·第七十五答》)〃既蹈死地而能生,既致亡地而能存。〃(《车营百八答·第八十答》)
《车营叩答合编》是作者实战经验的总结,反映了明代后期火器与车、步、骑、辎配合作战的特点,具有一定的军事学术价值。书中也杂有封建阶级的糟粕,如鼓吹士卒要愚忠,宣扬〃士愚而忠乃能死战〃(《车营百八答·第九十六答》)等。
《车营叩答合编》现存最早的版本是清同治八年(1869年)刻本(此本有同治七年序,也有同治八年序,说明刻印成书应在同治八年),其次是清光绪六年(1880年)铅印本;另外,其中的《车营百八叩》有《荆驼逸史》(清道光本)二卷本、《畿辅丛书》一卷本,《车营图制》有清刊本、清抄本等。
第七章城守类
第一节概述
所谓城守,就是城邑防御。现存最早的城守方面的文献是《墨子》之《备城门》、《备高临》、《备梯》、《备水》、《备突》、《备穴》、《备蛾傅》《迎敌祠》、《旗帜》、《号令》、《杂守》。《墨子》在《七略·兵书略》中入《兵技巧》,班固编《汉书·艺文志》时,以为与墨家《墨子》相重复而省掉。
古代攻守城池的战例屡有记载,但秦汉至隋唐却未见有城守方面的专书流传。宋代开始出现一些城守兵书,如《防城器具》(《通志艺文略》)、《防城动用》(《宋史艺文志》)等。
现存最早的一部城守专书是南宋陈规著的《守城录》。此书对后世城守兵书影响很大,而且也是最有价值的一部城邑防御的兵书。明清时期,城守兵书日渐增多,如明吕坤《守城救命书》、宋祖舜《守城要览》、安国贤《守城事宜》、祁彪佳《守城全书》、钱栴《城守筹略》、清朱璐《防守集成》、游闳《防御纂要》、丁廷珍《城守辑要》等。
古代城守之书,充其量不过是讲城邑防御,有的则专讲村寨防御,规模小,防御方法简单,非今日城市防御可比。明清时代,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攻城夺寨,地主阶级朝不保夕。
所以这个时期的城守兵书,有防御外敌的一面,但更多地是为了防御农民起义军的进攻。尽管如此,由于这类兵书对古代城邑及其陀御设施的建筑记载颇详,而且总结了一些城邑防御的一般规律,仍有一定的史料和军事学术价值。
第二节守城录
《守城录》由三部分内容组成,一是《〈靖康朝野佥言〉后序》,二是《守城机要》,以上两部分为陈规亲著,三是《建炎德安守御录》,为汤璹据陈规〃守城遗事〃而写成。
陈规(1072-1141),字元则,密州安丘(今属山东)人。他重视军事,早年攻读过兵家著作,本为文臣,却兼有文韬武略。任安陆县令时,遇德安府被围,毅然担当守御重任,乱兵九犯德安,陈规率军〃九攻九拒,应敌无穷,十万百万,靡不退却。〃(《德安守御录》下卷)中原州郡全部陷落,只有德安一城独存。因功陈规被正式任命为德安知府及德安府复州汉阳军镇抚史。后改任顺昌知府,与刘锜共同守顺昌,打败金兀术数十万军队的围攻,升枢密院直学士。绍兴十一年(1140年)宋金议和后,移任庐州知府兼淮西安抚使,次年病死。汤璹,字君宝,浏阳(今湖南浏阳)人,淳熙十四年(1187年)进士,历任德安府教授、太学录、大理寺少卿等职。
《守城录》三部分共四卷,写成于三个不同的时期。第一部分《〈靖康朝野佥言〉后序》一卷,写于陈规守顺昌之时。
卷末署〃绍兴十年五月日陈规序,〃说明此文作于绍兴十年(1140年)。《靖康朝野佥言》本是夏少曾记述靖康年间金人攻汴始末的著作。陈规读后,为京城黎民惨遭屠戮,〃痛心疾首,不觉涕零〃。为总结汴京失陷教训,避免历史重演,他边读边写,阐述了御敌之策,遂成《〈靖康朝野佥言)后序》一文,并被宋徐梦莘收录进《三朝北盟汇编》。第二部分《守城机要》一卷,系陈规记述他守御德安时的战略、战术,以及方法、原则。所以《宋史》和《遂初堂书目》又称其《德安守城录》。乾道八年(1172年)宋廷曾下诏刻印、颁行天下,令诸守城将领效法。第三部分《建炎德安守御录》上、下卷,则是汤璹于淳熙十四年(1187年)以后,任德安教授时,追记的陈规德安守城事迹。并于绍熙四年(1193年)将此书表奏朝廷。,由此可知,本书三部分内容,原各自成帙,至少到宋宁宗以后才汇编为一书。
《〈靖康朝野佥言〉后序》是一篇军事防御论文,主要针对汴京失陷的教训,阐述城防之策。《守城机要》详细论述了〃城郭楼橹制度及攻城备御之方〃,记述了守城军民的组织编制、力量运用和守御实施等内容。《建炎德安守御录》则详细记述了陈规守城的事迹,可以说是《守城机要》的姊妹篇,两部分对照阅读,更便于了解陈规的防御思想。
《守城录》是宋代城邑防御的重要兵书。三部分内容都反映了陈规的军事思想。在城防制度方面,力主改革。他认为旧的城防体系,已经不能适应大炮广泛使用的攻防战,应该革除旧弊,创立新制。具体提出拆除城门外的瓮成,改筑一道横墙;收缩易攻不易守的四个城角,增强防御能力;改一城一壕为三城两壕,即在外壕里侧修一道高厚的城墙,并在大城里侧再挖一壕,壕里侧再筑一城,形成多层防御体系。在战略战术方面,提出〃守中有攻〃的思想。他反对闭门死守的战法,主张多开城门,扫平城外障碍,以便于随时出城奇袭敌军。他与刘锜守顺昌时就是运用的这一战法,通过夜袭敌营,诱敌入城半路邀击,昼夜疲敌,刘锜不满两万人,出战仅五千人,而数十万金兵则十损七八,败退而去。他还提出要根据敌人的攻城特点,制定守御之策,强调〃唯在乎守城之人于敌未至之前,精加思索应变之术,预为之备耳。〃在人与武器的关系方面,既重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又重视新兵器的利用。他强调,强弱不是固定不变的,人能够改变它;武器是靠人掌握的,大炮是攻城利器,也是守城利器,关键是人能不能巧妙运用它。指出:〃强者复弱,弱者复强,强弱之势,自古无定,唯在用兵之人何如耳。〃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