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民、劝导)、选练(汰冗、并饷、实额、洋操、番练、击技、定器)、围猎、旗兵、常兵(团练、招募)、奇兵(死士、诈兵、散队、马军)、设险(沟堤、城台、散营、围保、炮台总论、炮台近制、炮坑、校场)、购器(购器近章、枪制、炮制、新奇枪炮、新旧式辨、火药、棉花火药、鱼雷价目、水雷价目)、制造(移厂入江、开民厂、购法、任西学局员、定赏罚、炼铁、船局机局总论、铁船近制、隔舱法、造枪、无烟火药、空中鱼雷、水底船、电浪、灭火药水、渡军机器、制炮、竹锚、短兵、洋锨、毒物、杂器);军谋述:保微(公法、西例、尊使、侦察、通报馆、游员、入会、使费)、避患(行数、借款、募工)、守信(刊约章、定新例)、广援(广商埠、订密约、伸民气);军本述:徙都、建藩、绥远(领事、兵船、特将、招徕、禁虐)、陆防(防边、防内、土司封爵、木路)、海军(海军船制、炮船蚊船、炮位、水雷)、备战(内地、江河、缉奸、弃地)、阴旨(严法、重赏)。
《权制》为富国强兵、抵御外侮而作,尽管由于作者人微言轻,书中所提出的加强防御的战略部署和具体御寇措施不可能被清朝统治者所采纳,但它反映了进步的军事思想,具有反侵略、倡改革的显著特点。
《权制》自始自终贯穿着反对外国列强侵略的思想。作者针对英、俄、法、日等国相继挑衅,海陆夹击,提出要加强和团结国内一切力量,一致对外。〃方今四夷蠢动,国家有孤立之忧,不早为之所,恐内外藩属终处散弱,而国势益孤。〃(《军势述》)主张〃简军实,亲屏藩,习雄武,使内外上下皆有震动严肃之威,而后边尘不惊。〃〃练番兵,使自壮。〃(《军势述》)他看到有的国家打着援助的幌子,暗藏着侵略中国的野心,提出要自强自立,反对把救国的希望寄托在外国援助上。尖锐指出:〃诸国之包藏祸心,吾不自立而徒倚为援,久之皆足以为吾害。〃(《军势述》)他还指出,面对敌寇侵略,不抗击便没有出路,〃诸夷已成附骨之势,不去则中国不安。〃(《军势述》)为鼓舞抗击敌寇的信心,分析了各列强的长处和短处,指出了其由强变弱的必然趋势。提出了〃本其术以治其人〃的治夷方法。
《权制》非常强调改革。作者对清朝的许多弊政都进行了抨击,井提出了改革设想。如池认为〃近世乡会殿试之策,要皆剿袭成书,毫无实用;朝殿专重楷法,尤足以困真才。〃〃武试专取弓箭,此实非近世所宜。〃(《军材述》)提出要改革这些陈旧过时的考试内容,提出五条新的乡会殿试考选人材标准,即博通史鉴、精熟舆图、讲求外政、洞达戎机、通明算术。武试则改试枪炮、技击、水战、火攻及制造枪炮舰船。再如提出要改革兵制和练兵方法。他将清朝几个时期的兵额进行了对比,清入关时仅二十万军队,得天下后定制兵额80万,而自军兴以来,兵勇不下百余万,却不能抵御外寇,其原因就是〃军多饷薄,练不精〃。所以提出要严汰冗兵,增加军饷,严格选练,革新旧的练兵方法,实行更番选练制度,即〃首选精壮三十万,练之一年,籍其名而归之田里,另练精壮者三十万,如之,则四年之间,以三十万人之饷可得籍兵百二十万。〃(《军政述》)
《权制》作者比较重视民心、民气在巩固国防中的作用,指出〃君民一体,而国家之气恒视民气为盛衰,但使民气转弱为强,国势且将自振。〃(《军谋述》)所以,他坚决反对军队扰民,主张严格民众纪律,〃扰民者斩。〃(《军地述》)
《权制》特别重视地理在战争中的作用。作者认为,势常变而地不常变,〃地者,兵家之大权也。〃用兵要〃因势制地,因地制形。〃(《军地述》)首先占领水陆要害之地才能主动,否则就要被动挨打,〃形胜所在,不先图之则控制失宜,彼将乘我之隙而制我之命。〃(《军地述》)他不仅以《军地述》开篇,详细记述了全国的兵要地志,而且提出开办舆图馆,增养军事测绘人员,以佐其军,以资战守。
《权制》重视军事人材的选拔任用。认为〃国家治乱在人材,而兵材尤重。〃(《军材述》)主张选将不拘一格,任将量才而用,〃兵家之材不一端,而处之亦不一其道。〃(《军材述》)凡是有军事才能的,不问出身贵贱,都可破格任用,〃任侠、刺客、盗贼、乞丐、屠沽皆可将。〃(《军材述》)
在防御方面,该书主张水陆结合,全国会剿。他针对当时〃重水轻山,重外轻内〃的倾向,列举了俄国侵吞中国领土的历史和当时面临的更大危险,指出在加强海防的同时,必须加强陆防,要水陆结合,〃海军必与陆军为一气,而后策应呼吸无罅漏乖舛之虞。〃(《军地述》)他还提出全国要一盘棋,同心协力,共同会制,〃一镇有警,数镇会剿,一省有警,数省环攻,无奏调之烦,无分疆之别。〃(《军地述》)
《权制》还重视舆论的作用,提出督抚将军驻节之区,开设报馆,进行舆论宣传,译述外国历史、新闻,各国器械之殊,政治之异,使君臣将帅及时掌握各方面的情况。
《权制》从写作方法到内容,都不同于中国传统的兵书,吸收了资产阶级军事学的知识,具有近代的显著特点。它对于当时反抗外国侵略有一定的进步作用,也有一定史料价值,但有的篇章较杂乱,有些观点也是错误的,如把亡国的原因完全归之于通商,〃今之灭国以通商〃等,在阅读时需要注意。
《权制》现存有清光绪庚子(1900年)刻本、光绪壬寅(1902年)长沙徐崇立刊本、《陈澹然三种》丛书本。
第八节将略要论
《将略要论》又称《将略要言》、《将学要论》、《兵略要论》等。刘璞撰。刘璞,字连城,清末淘阳(今陕西省东南部)人。生卒年不详,据序跋知他出身行伍,有较丰富的治军和作战经验,〃连城镇军带兵数十年,身经百战,语皆从阅历而来。〃(《将略要论题跋》)
《将略要论》不分卷,全书原文仅约五百字,而前有序言五篇,后有题跋十九篇,对本书多有赞誉。如支张典伯常序称此书:〃实由身心性命而出,与纸上谈兵者奚啻霄壤。且森严文字,悱恻衷肠,一片爱民婆心洋溢楮墨。兵民交关处,更为痛快淋漓,如蚁穿九曲,无间不入,末后以抚字结穴。〃瑞征在跋语中说:《将略要论》〃议论宏深,体用兼备,有古名将风。〃本书文字虽少,但言简意深,纵横议论,语气连贯,颇有章法。首论为将之道,次论行师之法,三论文武之分,四论兵民关系。
《将略要论》吸收了古代优秀的军事思想,结合作者的军事实践和心得体会,阐述了军事上带有普遍意义的一些重大问题。其中有些思想,至今尚有借鉴价值。
关于为将之道。他认为,将帅首先要能定、静、明、公,即安定、镇静、明察、公平无私。这四条并且具有因果关系。
他指出:〃为将之道,首在定,定则静,静则明,明则公,公而无私,克私不犯,则进道矣。〃第二要善于用人,做到〃能得人,能知人、能用人、能爱人、能制人。〃第三要有天文地理知识和扶危定乱的才能,〃省天时之机,察地利之要,揽人和之济,详安危之变,知定乱之法。〃只有具备以上条件,并持之以恒,〃久而不倦,遇事不乱,始能受国家之重任。〃关于行师之法。他主张慎战,〃定乱之法,慎乎其慎。〃既要〃守微〃,持守微妙,〃守微者,兴帮之本也。〃又要〃应机〃,善抓有利战机,〃有机必战,战不可夺;无机固守,守不可摇。〃〃合乎机宜,必能兴军固帮矣。〃他认为贪战是招致失败的根源,所以极力反对贪战,〃行师之道,忌在贪战。贪战者,丧军之根也。〃
关于文武之分。他认为,以往打败仗的根源是文武别分,互不了解。他提出〃文可为将,武可转吏。〃要求武将和文吏要〃相知〃、〃相应〃。这样才能管理好军队,治理好国家,战无不胜,〃必得将能其道,吏知其将,将吏相应,以道教兵治民,兵民怀将吏之德,畏将吏之威,降心伏志,如是则人和,人和则察地利,省天时,战无不捷,攻无不克矣。〃关于兵民关系。这是本书最精彩的部分。作者继承了古代的民本思想,而且又有新的发挥,并将其引申到民与兵的关系方面,提出了兵与民是鱼水关系的论断。他指出:〃民为帮本。国家之度用,将吏之奉禄,军中之粮饷,皆出于民。民为兵之源,兵无民不坚,民不安固,倘有耗损,则兵失源,如鱼失水矣。珍之!爱之!〃同时,他还提出,国家和民众又需要军队来保卫,以卵失壳来比喻军队存在的必要性。指出:〃兵为邦捍。国家之威望,将吏之用权,民间之保护,皆籍于兵。兵为民之卫,民无兵不固。兵不坚聚,稍有变动,则民失卫,如卵失壳矣。慎之!重之!〃最后提出民与兵要互相体谅,搞好关系,和衷共济。指出:〃为吏者,必使民知兵之辛劳;为将者,必使兵知民之艰辛。如能将吏相应,兵民相洽,倚民养兵,依兵护民,兵坚民固,和衷共济,不亦善乎。〃《将略要论》以简练的语言论述了军事上的重大问题,在清代兵书中堪称独树一枝,具有较重要的军事学术价值。当然,他的所谓兵民鱼水之说,是有其特定阶级内容的,在封建时代,统治阶级的军队与民是对立的,不可能真正做到〃相洽〃和〃共济〃。该书有光绪十九年(1893年)刻本传世。
第九节今兵利弊
《今兵利弊》是清代论述当世军事利弊得失的兵书。郑曰敬著。郑曰敬,字德舆,号蕉园,湖南长沙人,光绪年间举人。著作有《九溪文集》。郑曰敬是一位有爱国之心的文人。
他面对国难当头,朝臣误国,痛心疾首,愤而研读古今兵法,探讨天下大势,以谋救国之道。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他〃慨彼族之披狂,痛我军之废弛,发愤感激,著为此编。〃(《自序》)希望能因利革弊,复振中国兵威,赶走帝国主义列强。
《今兵利弊》上下篇,约六千字。上篇是〃论兵利〃;下篇是〃论兵弊〃。他以兵法理论为指导,紧密结合外国侵略者和清朝军队的实际,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利弊,提出了〃利在我,而不在彼〃的重要论断,这在当时,对于鼓舞全国人民抗击帝国主义侵略的信心,无疑具有积极的进步作用。同时又分析了清朝军队存在的弊端,促进革除弊政。
《论兵利》首先批判了当时流行的那种只看到外国长处,而看不见外国短处的偏见。指出:〃谈时务者,每谓各国富强,船坚炮利,步伐整齐,其利在彼。往往兵未交而气先阻。不知彼来图我,利在我而不在彼。〃具体提出了我国当时军事上的十二条有利条件,即十二利:(1)敌人为不义之师,正义在我一方,人心在我一方,〃普天共愤,率土同仇〃。(2)我为主,敌为客,地形险阻在我掌握之中,而敌人却不熟悉。(3)我众敌寡。敌人远来,师有定数,而且补充困难;〃若我中国四万万人,人人皆可杀敌〃,而且可以随时补充兵员,〃朝失一卒,夕补一兵,前军失利,后军补之。〃(4)敌人远离本土,供应困难,我在本土,后勤供应方便。(5)敌人劳师袭远,疲惫不甚;我则以逸待劳,以饱待饥。(6)外夷之间素有矛盾,〃外修和好,内怀猜疑〃,各有私图,貌合神离;而〃我国以一国之人,办一国之事情〃,共同为保卫祖国而战,〃朝野一心,万众一气。〃(7)敌人水土不服,久则力屈:我可深沟高垒,乘敌之虚。(8)敌人长于枪炮,短于击技;我则长干击技,可以利用山谷、林木、沟垒、凹凸等有利他形条件,或闯入敌营,短兵相接,使我之长处得以施展,使彼长处无用。(9)敌人图我,鞭长莫及、只能依据沿海几个〃近窝〃;我攻破其落脚之地,敌人便失去了依托。(10)敌人老巢越南、缅甸等皆我旧属,苦于敌人苛法,我可一举攻下。
还可利用敌国矛盾,以夷攻夷。(11)敌人运兵转饷全凭几条运道,我则可以断敌运路,敌便不战自溃。(12)我可采用清野之法,使敌饥无所食,渴无所得水,烧无煤炭,使其困死。这十二利分析透彻,有理有据,颇能鼓舞人心。
《论兵弊》首先指出:〃虽有可胜之机;使将不力,兵不强,恐其利尽失,反为敌制。〃并认为清朝军队〃积弊之深,由来已久,欲制勍敌,非痛除积弊不可〃。他总结归纳清朝军队有十弊:一是无军政之弊。〃今日统兵之官,习于玩愒,法令等于具文,操演成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