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会被人笑话的700个熟语典故》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不知道会被人笑话的700个熟语典故- 第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 胯下辱
  典出《史记?淮阴侯转》: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於是信孰视之,俛出袴下,蒲伏。 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韩信自幼家境贫寒,经常以讨饭为生,在小小的淮阴城内尝尽世间的冷暖。城中有一个屠户家的少年欺负韩信,说:“你虽然长的人高马大的,并且喜欢带着刀剑,其实你只是一个懦夫。如果你不怕死,就用你的刀把我杀了,然后你偿命,若是你怕死的话,就从我的胯下钻过去。”当时在旁边围观的众人也跟着起哄,但是韩信将其视而不见,趴下匍匐着从少年的胯下钻出。从这之后淮阴城中所有的人都嘲笑韩信,以为他非常胆小。但是后来韩信投奔在刘邦的麾下,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军事才能,最终成为统帅千军万马的大元帅。

三字篇 第四章(2)
自此,人们便用“胯下辱”来比喻一个有才能的人暂时忍受一些委屈终能成大事。
  ■ 老头子
  典出《清朝野史大观》:万寿无疆之谓老,顶天立地之谓头,父母天地又谓天之子,简称为“老头子”。
  清朝乾隆年间,盛夏的一天,天气很热,纪晓岚因为身体很胖,经不起炎热酷暑,便将发辫盘起,脱了上衣,袒胸露背地坐在那里校阅书稿。正巧,乾隆皇帝走了进来,纪晓岚再穿衣服已经来不及了,只能藏在桌子底下,用桌布盖住身体。过了一会儿,听不到皇帝的声音,纪晓岚以为皇帝已经走了,便露出头来问馆中人说:“老头子已经走了吗?”谁知话音刚落,发现乾隆帝就在他身旁坐着呢!这句话正好被乾隆听见了。乾隆非常生气,他问纪晓岚:“‘老头子’三个字该怎样解释呢?’旁边的侍卫都吓得为纪晓岚捏了一把汗。谁知他却从容地答道:“万寿无疆之谓老,顶天立地之谓头,父母天地又谓天之子,简称为‘老头子’。皇帝听了他的解释,非常高兴说:“真不愧是铁齿铜牙的纪晓岚啊,这么会说,朕就原谅你吧。”
  后来就有了“老头子”一词,今天我们说“老头子”不仅是臣对君的称呼,也泛指老年男子、丈夫或帮会首领。
  ■ 两口子
  “两口子”一词来源于乾隆年间的两个地名。
  在清朝,山东有一个才子名字叫做张继贤。才子风流乃是常事,这张继贤也不例外。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与本地的一位恶少石万仓的妻子曾素箴相识,并且一见钟情,自此之后往来不断。人都说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强,任凭他们一再小心,还是被周围的人知道了,只是瞒住石万仓。石万仓本人也是一个酒色之徒,整日无酒不欢,最后竟然饮酒过度,酒精中毒而死。石家人一见石万仓死了,几乎立刻认定是曾素箴和张继贤为了长相厮守,便将石万仓毒杀。于是一张状纸将二人告上公堂。因为两人私下交往的事情早已经被众人所知,这样的结果似乎也是意料中事,县官便将二人押赴京城,准备问斩。乾隆在阅读状纸之时发现张继贤的状纸文笔不凡,他一时好奇竟将张继贤亲自提审,确定了张继贤确实冤枉,并且其才华不俗,便大笔一挥,将二人改判,将张继贤发配卧虎口,曾素箴则发配到不远的黑风口。自此两人穿梭来往在两口之间,人们便将其戏称为“两口子”。
  自此,后人便经常用“两口子”来代表夫妻。
  ■ 两面派
  “两面派”一词源于元末明初时。
  元末明初,朱元璋等人领导的起义军与元军在豫北的怀庆一带展开了拉锯战,当地的老百姓苦不堪言。他们被逼无奈只好在元军入城的时候写标牌欢迎元军,起义军进城的时候写标牌欢迎起义军。后来有人为了省事,便在牌子的这面写上欢迎元军的话,在另外一面写上欢迎农民起义军的话,这样方便的同时又节省原料,人们将其称为‘两面牌’。起义军的大将常遇春好不容易打了胜仗进入怀庆,入城之时发现街上的百姓都挂着欢迎起义军的招牌,正欢喜之际突然一阵大风刮过,牌子被刮反过来,生性脾气暴躁的常遇春抬头一看,发现牌子翻转过来居然全部都是欢迎元军的词语,于是大怒,将制作两面牌的百姓全部全家屠杀。
  “两面派”一词其实是由当时的“两面牌”演变而来,现在人们用它来比喻耍两面手法或是对有矛盾的双方都能敷衍应付的人。

三字篇 第四章(3)
■ 两头蛇
  典出《论衡?福虚》:母问其故,对曰:“我闻见两头蛇死;向者出见两头蛇,恐去母死,是以泣也。”
  古人认为,见到两头蛇是一件非常不吉利的事。据说春秋时期楚国的宰相孙叔敖小时候,有一次单独出门,遇到了一条双头蛇,他便将那条蛇杀掉并且将其埋了起来。回到家之后母亲看到他失声痛哭,他的母亲忙问他为什么哭,孙叔敖回答说:“我听说见到双头蛇的人一定会死,我不久之前外出,看到了一条双头蛇,我害怕要离开母亲去死了,所以才哭。”他的母亲问他:“那现在双头蛇在哪呢?”孙叔敖说:“我怕别人再看到它,于是就把它杀掉埋起来了。”他的母亲说:“积下德的人老天必然会回报他,你一定不会死的。”果然,后来孙叔敖不但没有死还做到了楚国的宰相一职。
  “双头蛇”最初的时候只是一种不祥的蛇,但发展到后来,人们便经常用“两头蛇”引申来比喻用心险恶的人。
  ■ 留学生
  留学生一词最早出现于唐朝时期。
  公元618年,李氏灭隋建立唐朝之后,经过一番的改建,唐王朝的经济和文化空前繁荣。已经派遣了数次遣隋使的日本在公元630年派出了第一支遣唐使,遣唐使属于外交使节,他们不能在中国逗留的时间过长。在四次派遣唐使之后,日本举国上下对中国的经济文化制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为遣唐使呆在中国的时间过短,不能满足他们学习盛唐文化的需要,于是日本政府决定除了遣唐使外,还派遣以学习唐朝先进的文化和经济政治制度为主要目的留学生和还学生。留学生可以留在中国,学成之后回国,而还学生则需要随同遣唐使一同回国。公元895年后,日本政府完成了唐文化在日本的移植,加上唐朝政局日趋混乱,日本的遣唐使和留学生的派遣计划正式被取消。
  “留学生”一词便是从这个时代开始的,它的词义已经从最初的日本留学生的含义演化为所有正在外国学习的学生。
  ■ 柳絮才
  典出南朝时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言语》: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
  东晋才女谢道韫是东晋名人谢安的侄女,她本人亦才情、口才极为出众,丝毫不逊于谢氏的男子。谢安非常欣赏她,并经常与她谈论一些关于诗歌方面的问题。有一次,谢安问她,《诗经》中她最喜欢哪句话,谢道韫回答说:“吉甫作颂,穆若春风”,谢安听后便称赞她独特的见解和对诗经的了解程度。有一天,天上飘着雪,谢安将家里的小一辈聚在一起,给他们讲解文义。不一会儿雪愈下愈大了,谢安高兴地问:“白雪纷纷用什么来表现最为恰当呢?”侄子谢朗说:“用空中撒盐来比喻应该可以。”谢道韫说:“不如柳絮被风吹起更为恰当。”谢安听完大笑表示赞同。
  “柳絮才”便是从这个故事中得出的,自此,后人便经常用“柳絮才”来表示一个女子非常有才情。
  ■ 露马脚
  “露马脚”据说是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皇后马秀英的大脚有关。
  自五代的南唐之后,中国大地上便逐渐兴起了裹脚的陋习,甚至人人以小脚为美。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的妇女,皆自小与长长的裹脚布和无尽的痛苦相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皇后马秀英出身于平民之家,自小因战乱东奔西走,后来甚至住在军伍之中,所以生就了一双天然的大脚。天下平定,朱元璋称帝之后将与自己同甘苦的夫人马秀英封为皇后。在以小脚为美的社会,马秀英虽然贵为皇后,她的一双大脚也让她时时觉得不自在,于是千方百计将自己的大脚藏起来,尽量不让别人看见。有一次马秀英在座轿子的时候,突然刮起了一阵大风,将轿帘和她的裙摆吹起,一双大脚赫然出现在众人面前。这样一传十,十传百,马皇后有一双大脚的事情就传遍京城,人人都在私下谈论。后来人们将这次意外称作露马脚。

三字篇 第四章(4)
自此,人们便经常用“露马脚”来表示本来故意隐藏的一些事不小心被人发现。
  ■ 吕公泉
  典出《宋史?吕大防传》:大防用《考工》水地置泉之法以准之,不旬日,果疏为渠,民赖之,号曰“吕公泉”。
  北宋宋仁宗时期,吕大防考取进士之后,被调任为冯翊主簿、永寿县令。吕大防到任之后,发现这个县城没有井,县城的居民都要到很远的山涧里去取水,非常不方便。吕大防便到附近山上进行巡查,功夫不负有心人,吕大防终于在附近的山中发现了两个泉眼。于是吕大防决定将泉水通过沟渠引到县城里去,以解决人民的用水需要。但是地势高低不平,所有的人都以为不可能会成功,不料吕大防运用《周礼?考工记》里所教的方法进行测量和开渠,不久之后,便修建好了一条通往县城的水渠,人民的喝水问题最终得以解决。因为百姓喝水都依赖这条水渠,为了纪念吕大防的引水之功,当地人便将这条水渠称为“吕公泉”。
  自此人们便经常用“吕公泉”来称赞地方官员的功勋和政绩。
  ■ 捋虎须
  “捋虎须”一词源于三国时期吴国大将朱桓捋孙权的虎须。
  在三国时期,朱桓作战勇猛,屡立战功,深得孙权的信任,可是此人的脾气秉性并不是很好。有一次因为与都督意见不合,就一气之下杀了一个士兵,说是因为自己犯了狂病,并借机逃回建业养病。然而孙权却很爱惜他的才华,没有怪罪于他。几个月以后,孙权劝朱桓回到军中作战,并且说亲自为他送行。孙权说:“现在天下还不太平,平定天下我还需要您的帮忙,现在我将五万大军给你,让你独当一面,您不会旧病复发吧?”朱恒说:“只要能得到您的信任,我的病就会痊愈的。”在饮别宴上,朱桓举着酒杯说:“臣即将远去了,不知何时才能见到陛下,要是能够捋一下陛下您的虎须,我今生就无怨无悔了。”孙权挪了挪座位,朱桓真的进前捋须,并且开玩笑说:“今天真的是捋虎须了。”说完孙权和朱桓两人都开始哈哈大笑。
  后来人们就用“捋虎须”指那些敢于触犯权势的人。
  ■ 马大哈
  “马大哈”一词据说是来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相声界。
  20世纪50年代的天津,相声名家何迟编了一个轰动一时的相声《买猴子》,由马三立演绎后红遍全国。相声中说的是一个干部,名字叫做马大哈。这个人做事非常马虎,别人一说他就哈哈一笑而过,从来不思改正。这次,他给一个商场的采购员写了一张条,本意是让那采购员去天津的东北角买五十箱猴牌肥皂,他在采购单上草草地写了:“到东北买猴五十只。”那采购员拿过采购单一看,心里虽然有点疑惑,但是还是压抑住没提出意见,照马大哈的采购单去东北采购了。到东北之后,那边的人对这么一张惊世骇俗的采购单非常好奇,但亦很努力地帮助这个采购员满山遍野的抓猴子交差。这个采购员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将这五十只猴子凑齐了,并尽职尽责地将其送到了商场,这些猴子到了商场哪肯好好的呆着啊,它们在商场上蹿下跳得大闹一场,人们方知马大哈将采购单给写错了。
  后来,人们便将“马大哈”比喻那些马马虎虎,办事草率的人。
  

三字篇 第五章(1)
■ 埋玉树
  语出《晋书?庾亮传》:亮将葬,何充会之,叹曰:“埋玉树于土中,使人情何能已!”
  庾亮是东晋时期的大将,曾经辅佐三代国君,是一个很有影响力的人物。公元327年苏峻和祖约两人出兵造反,攻陷了京城,庾亮推荐陶侃为盟军,一举歼灭了造反的苏峻和祖约,平息了战乱。后来庾亮任征西大将军,镇守着武昌,他一人身兼数职,受到人们的敬仰。但是在收复中原的时候,因庾亮的北伐计划不被采纳,忧愤而死。在庾亮下葬时,扬州刺史何充来参加他的葬礼,何允感慨地说:“庾亮死了,就像是将要把美丽的玉树埋入地下,这在感情上叫人如何能够舍得呢?”
  从那时起就有了“埋玉树”一词,并沿用至今天,表示有才华的人去世,离开人间。
  ■ 卖关子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