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平民的哲学(连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一个平民的哲学(连载)- 第6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疯子,也没有人能接受。所以就算是精确语言的描述也不可能在所有领域适用,它的适用范围是相对的。

  那么我们知道了语言的描述是相对的,适用范围也是相对的。那么哲学呢?下一篇:哲学的相对性。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哲学的相对性
在本部前言里我曾说过:“既然科学是相对的,那么哲学呢?如果你看过前面的哲学史你就知道,哲学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好不热闹。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到底谁有理?其实都没有理。没有相对性的解释,你能说你有理?所以说哲学也是相对的。”

  哲学流派很多,不能象科学一样分成物理、数学和语言来分别解释,所以我选取两个话题,本体论和辩证法,为什么要选取这个话题呢?我们先来看看本体论:在古希腊罗马哲学中,本体论的研究主要是探究世界的本原或基质。各派哲学家力图把世界的存在归结为某种物质的、精神的实体或某个抽象原则。巴门尼德提出了唯一不变的本原“存在”,使关于存在的研究成为这一时期的主题。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实体,而实体或本体的问题是关于本质、共相和个体事物的问题。他认为研究实体或本体的哲学是高于其他一切科学的第一哲学。从此,本体论的研究转入探讨本质与现象、共相与殊相、一般与个别等的关系。在西方近代哲学中,笛卡尔首先把研究实体或本体的第一哲学叫做“形而上学的本体论”。17~18世纪,莱布尼茨及其继承者沃尔夫试图通过纯粹抽象的途径建立一套完整的、关于一般存在和世界本质的形而上学,即独立的本体论体系。沃尔夫把一般、普遍看作是脱离个别、单一而独立存在的本质和原因。康德一方面认为建立抽象本体论的形而上学不可能,本体论要强研究的只能是事物的普遍性质及物质的存在与精神存在之间的区别;另一方面又用与认识论相割裂的、先验的哲学体系来代替本体论。黑格尔在唯心主义基础上提出了本体论、认识论和逻辑学统一原则,并从纯存在的概念出发构造了存在自身辩证发展的逻辑体系。

  上面那段话可能看得有点头大,不过我来告诉你我认为本体论是什么。本体就是世界,世界就是本体。本体论就是研究世界终极道理的。把物质是唯一存在看成是本体论的一派被称为是唯物主义,把意识是唯一存在看成是本体论的一派被称为是唯心主义,还有一派,把规则、规律是唯一存在看成是本体论的一派是以黑格尔为代表的辩证法。可能有人不同意我的看法,不过这是我的看法,也是我的个人哲学,欢迎来讨论。但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分门别类的安排的,历史上的哲学家们有好多是这几种哲学混在一块的,既有唯物,又有唯心思想。相对哲学是反对本体论的,认为不存在什么终极道理,即使有,由于人类的极限,也不可能证明所谓的真理是不是真理。如果你认为唯物主义是真理的话,你如何证明呢?物质又是什么呢?

  本体论是就是解释一切的理论,为人们指明方向的灯塔,我们需不需要本体论呢?答案是需要的,只要存在思考,只要存在合作,本体论就有存在的必要,原因也很简单,一个人需要有世界观,一个集体或一个民族也需要,整个人类更需要。如何证明世界观的正确?这是需要本体论的。但反过来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没有一个本体论是绝对正确的,以此类推,建立在本体论基础之上的世界观也没有一个是绝对正确的。科学也是一样,我们对宇宙的了解是有极限的,我们永远无法完全了解它,也就是说,我们无法证明对或者错,但是请大家注意:我们又太需要绝对的正确,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如果一个人不声称他的想法是绝对正确的,那么谁会信任他?因为他连自己都不相信。

  那么辩证法呢?辩证法本身定义模糊,缺乏可操作性,不够精确,如同我们看到和听到的比如:有既是无,无既是有。色既是空,空既是色一样让人看起来好象明白了,但又不明白。有点象算命先生的把戏,什么都说一点,什么都不说清楚。试想人们为什么需要哲学,是因为人们想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的。当一个人去问一个哲学家的时候,他总是回答这个是一个辨证的问题,矛盾的问题,是一个对立而统一的问题,或者有既是无,无既是有,或者干脆般出一条怪诞的阴阳鱼来之乎者也。这个人只怕什么也搞不明白,得不到一个确定的答案。这就是哲学衰落的主要原因,科学可以指出一,二,三,是什么就是什么,我们该怎么做。宗教也能作到这一点,只要你按照他来做就可以了。比如:我们常常看到的,一个人与另一个人发生冲突,如果其中一个人来找神甫问该怎么办时,神甫会翻开圣经并指着其中一页说:耶稣原谅了对他不公的人,并宽恕了他们。类似的东西也可以在儒家、拂教、*教中找到。

  为什么说辩证法本身定义模糊,缺乏可操作性呢?我记得辩证法是这些样定义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有其矛盾的一面,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换的。比如塞翁失马这个常常被中国人用来解释辩证法的例子。故事是这样描述的:古代边塞有一老翁,一天他家的马丢失了,邻居们为他惋惜,他却非常高兴说:好事好事。一年后,马回来了,还带了一群马回来。邻居向他祝贺,他却说:坏事。果不然,儿子骑马时摔坏一条腿,成了瘸子。邻居们安慰他,他说:好事好事。第二年,外族入侵,村子里能拿得动武器的全都出战,儿子因为是个瘸子而保全性命。人们通常用这个故事来解释在一定条件下,矛盾是可以相互转换的。问题是什么是一定的条件?拿这个例子来说,这个故事的条件就是丢了马但带了回来了一群马。如果丢的马死了,这个条件就不成立了,矛盾无法相互转换。现在的问题是人们在丢了马的时候需要知道该怎么办,谁能预测马不会死而在一年后带了一群回来呢?如果我们去问一位哲人,他会说什么呢?他会说:事物总是有好的一面,有坏的一面,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好事的,就如同那位老翁一样,如果后来马回来了,自然是好事。如果没有回来,这位哲人亦可以说,条件还没成立,如果继续等下去,总会变成好事的。我想人们大概根本没有听理论的兴趣,还不如再买一匹回来更实际。在这里,辩证法解决了什么?

  那么我们再看:在正电子没有被发现之前,哲学家们声称电子与原子核够成对立而统一的矛盾关系,在发现正电子以后,又声称电子与正电子是对立而统一的。哪个是对的呢?其实很简单,放在不同的参照系中都是对的,电子与原子核在参照系为电荷时构成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电子与正电子呢?如果是绝对对立的话,相撞后应该什么都没有了,但实际情况是产生辐射。证明了一点,这种对立关系是相对的。我在网上经常看到关于矛盾双方是否能成为对立统一的争论,实际上是在没有确定参照系与精确度的情况下产生的争论。在没有把辩证法放到相对环境中来的争论是毫无意义的。

  最后出一道题给大家:真理的对立面是什么?可不可以相互转化?如果可以相互转化,那么什么是真理?既然我们不能找到真正意义上的真理,而社会又有需求,比如:你要说服一个人认同你的所作所为,而对方又想问个明白时哲学便会有作用。如果哲学都说不清楚,又如何说服他人?实际上,从社会层面上来看,人们对哲学的需求也是相对的,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将思维的触角伸到真理这个层次的。就如同科学技术,生存方法等一切人类活动一样都是知道得多一点人的教知道得少一点的人。我们必须承认我们作为人类的局限性,试想一个生存在宇宙不知道哪个角落里的一个叫银河系星系的偏远旮旯堆里的一个叫太阳恒星周围的九个行星中的老五上的一种不起眼的生物(从生物的总量看上我们微乎其微)妄自尊大,声称了解整个宇宙并能征服它,何等可笑。作为哲学也必须到了承认这种局限性的时候了,不知道不能实证的,也是应该承认的。也就是说,哲学家们应该学会说:我不知道。因此,既然我们的认识是相对的,那么哲学也应是相对的。

  你这个时候也许会说:“都是相对的,没有所谓正确的东西,我们还研究它做什么?”在本书的前言里面我做了回答:“每个人都有看问题的方法和方式,总是会存在这样和那样的差别,作为个体,在蚂蚁与蜜蜂高度统一化社群中也是有差异的,只是个量的问题,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哲学思想,我称之为个人哲学。如果不存在合作,就会有无数哲学思想(相对于个体的影响而言),但我们是一个群体的社会,为了生存竞争的需要,要有合作,毕竟两个人的力量是比一个人的力量要大一些的。两个人合力是需要沟通的。就会有个思想统一的问题。”下一篇:唯心主义?。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唯心主义?
看了上面的文章,各位一定会觉得哪里有不对的地方,我们的周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规律,违反它就会吃亏。你怎么能说没有什么东西是绝对正确的呢?难道你可以象义和团那样说:“我神功盖世、不怕洋枪吗?”

  唯物主义者声称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意识是物质的一种,而且物质的世界自有其规律。我们先回顾一下量子力学是怎么说的:“玻尔提出了互补原理:玻尔认为由于我们无法观测基本粒子,所以我们无法知道基本粒子到底是个什么样子,是个粒子还是波,比如电子是粒子还是波?那要看你怎么观察它。如果采用光电效应的观察方式,那么它无疑是个粒子;要是用双缝来观察,那么它无疑是个波。那电子本来的面目呢?没有人知道。换言之,不存在一个客观的,绝对的世界。唯一存在的,就是我们能够观测到的世界。物理学的全部意义,不在于它能够揭示出自然“是什么”,而在于它能够明确,关于自然我们能“说什么”。没有一个脱离于观测而存在的绝对自然,测量是新物理学的核心,测量行为创造了整个世界。在量子力学的世界里,世界没有因果关系,完全是随机的,科学定律在这里完全失效,物理学家们告诉你说刚才那里冒出了个电子,至于电子从哪里来的,物理学家们说:“我也不知道,因为量子力学告诉我们它们就是随机的。”唯物主义者又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呢?一种认为量子力学根本就是唯心主义的,是错误的。这个观点来自于社会主义大国苏联:“量子力学到本世纪40年代前后,在苏联又遭到一场意外的蒙难。它是以对量子力学的“批判”而出现的,其罪名是硬加给量子力学的。所以,可说是武断性的批判,在量子力学发展史上的一场难言之“灾”。当时,在苏联以所谓划清物理学中的“两条路线”的“斗争”,坚持“哲学上的党派”为名,开展了对量子力学的一场“批判”。既然如此,这场“批判”不能不被卷进苏联当时为纯洁意识形态斗争的旋涡,使“批判”一开始就带有*的色彩。事实也正是这样,还在1940年以前,苏联哲学界和科学界一些代表人物,如尼考尔斯基就提出要对量子力学的“唯心论”进行“批判”。到1947年和1948年,在苏联权威性杂志《哲学问题》上把这一批判推进一大步,提出要“粉碎”量子力学“唯心论基础”。50年代初,随着苏联著名科学家布洛欣采夫所著《量子力学原理》一书的出版,在苏联《物理科学成就》和《哲学问题》刊物上,展开了对量子力学全面的“批判”。在这些“批判”中,把矛头直指“测不准关系”、“互补原理”和玻尔理论。把它们视为哲学上的“唯心论”、“不可知论”和“形而上学”的“精致化”,并把哥本哈根学派看作是“资产阶级科学伪造家们”。这样,把哲学的、*的词语直接扣到量子力学的头上,混淆了量子力学内容的科学解释与哲学斗争、*以及阶级斗争的根本区别。为了推进这场“批判”,对当时苏联发表赞同量子力学哥本哈根解释的科学书刊看作是“堆满了从外国进口的唯心主义的垃圾”,把支持哥本哈根学派解释的苏联科学家视为采取了一种“唯心主义的立场”,“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表现了奴性十足的态度”,提出“应该把他们从苏联科学研究机构领导岗位上撤换下来”。 当然,在苏联当时出现的这种对现代物理学和量子力学的“批判”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有其深刻的社会的、历史的背景。它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