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平民的哲学(连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一个平民的哲学(连载)-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一直到20岁为止;训练的目的是要使他们坚强,不怕痛苦,服从纪律。文化教育或科学教育都被认为是无意义的事;惟一的目的就是要造就全心全意为了国家的好战士。到了20岁,真正的军役就开始了。任何人到了20岁之后都可以结婚,但是一个男子必须在";男子之家";里生活,直到30岁为止;并且必须把婚姻当作仿佛是一桩违法的秘密事那样来处理。到了30岁以后,他就是一个羽毛丰满的公民了。每一个公民都属于一个食堂,和其他的成员在一片吃饭;他必须从他的份地(份地由非斯巴达人农奴耕种,斯巴达人的法律和习惯禁止他们自己耕种土地;既因为劳动是可耻的事,也为了要使他们能以永远自由地服兵役。农奴是不能买卖的,而是附着于土地上;土地分成份地,每个成年的斯巴达男子都有一块份地或者几块份地。这些份地,也象农奴一样,是不能买卖的)的生产其中缴纳一部分实物。斯巴达国家的理论是不让一个公民匮乏,也不让一个公民富有。每个人只能靠自己份地的出产而过活,份地除了自由馈赠而外是不能转让的。没有人可以私有金银,货币用铁制成。斯巴达的简朴是脍炙人口的。公元前五世纪一个来自雅典或米利都的异邦人在访问那些没有城垣的朴素无华的斯巴达城邦的散落的村庄时,他一定会有一种置身于远古时代的感觉,那里的人们要更勇敢、更善良也更纯朴,他们不曾为财富所腐化,也不曾被各种观念所困扰。对于一个象柏拉图那样地思索着政治学问题的哲学家来说,斯巴达国家似乎是最接近于理想的了。

  从苏格拉底那里,他或许学到了对于伦理问题的首要关怀,";善";主导着他的思想,远甚于";善";主导着苏格拉底前人的思想,最好的国家就是那种由于具有最低限度的变动与最大限度的静止的完美、从而也就最能模仿天上的样本的那种国家,而它的统治者则应该是最能理解永恒的";善";的人。柏拉图认为只有掌握了智慧的人才能成为国家领导人,智慧就在于对于";善";的知识;并且他还会以苏格拉底的学说来补充这个定义,那就是,没有人会有意地要犯罪,因而凡是知道什么是善的人就会做出正当的事情来。从字面上来看,统治者必须是一个最善良的人。这个东西也是现在老百姓心中最好的人选,的确非常具有鼓惑性。孔子也认为,只有君子才能治理国家。问题是最善良的人和理论上的君子在哪里可以找到。后来的统治者给出了答案:神(基督)或者神的传人(天子)。

  柏拉图对统治者的理解和以斯巴达为蓝本建立的理想国,是历史上最早的乌托邦。我摘录一段:柏拉图一开始就认定公民应该分为三个阶级:普通人,兵士,和卫国者。只有最后的一种公民才能有政治权力。他们的人数比起另外的两个阶级来要少得多。一开头似乎他们是被立法者所选定的,此后则他们通常便是世袭的了;但是在例外的情况下也可以从低等阶级中提拔上来有希望的孩子,而在卫国者的孩子中遇有不能令人满意的孩子或青年时,也可以把他们降级。青年人到达一定的年龄以前,是不许看到丑恶与罪恶的。但是到了适当的时候,就必须让他们去见识种种";诱惑";了;让他们看看恐怖的形象使他们不致于恐怖,也看看坏的享乐使之不致于诱惑他们的意志。唯有当他们经得住这些考验之后,才能认为他们适宜于作卫国者。至于经济方面:柏拉图提出卫国者应该实行一种彻底的共产主义,并且兵士也应该实行,虽说这一点并不很明确。卫国者要有小房子和简单的食物;他们要象在军营里一样地生活,大家在一片吃饭;除了绝对必需的东西而外,他们不得有任何的私有财产。金和银都是被禁止的。他们虽然并不富有,但并没有任何应该不快乐的理由;城邦的目的是为了全体人民的好处,而不是为了一个阶级的幸福。财富和贫穷都是有害的,在柏拉图的城邦里两者都不存在。

  另外,柏拉图也是个唯心主义者,他宣扬思想是真实的,而感官是不真实的。同古希腊所有的哲学家一样,柏拉图对数学、几何很推崇,并认为这是一个有智慧的人必须具备的知识。

古希腊罗马世界的哲学与科学(中)二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年)是集古希腊科学文化知识之大成的渊博学者,哲学是他最擅长的领域。他师从柏拉图20年,一度任马其顿王亚历山大的教师,后回雅典办学,著作传说达千卷之多,大多散失,现存162卷,包括《形而上学》、《物理学》、《气象学》、《政治学》、《伦理学》、《修辞学》、《范畴篇》等47部,他生当希腊思想创造时期的末叶;而他死之后一直过了两千年,世界才又产生出来可以认为是大致能和他相匹敌的哲学家。直迄这个漫长时期的末尾,他的权威性差不多始终是和基督教教会的权威性一样地不容置疑,而且它在科学方面也正如在哲学方面一样,始终是对于进步的一个严重障碍。自迄十七世纪的初叶以来,几乎每种认真的知识进步都必定是从攻击某种亚里士多德的学说而开始的;在逻辑方面,则今天的情形还仍然是这样。 

  我在网上碰到过这样一个网友提问:

  1、比如有位先生,他这个‘个体’是怎么界定的,是按形状,还是按意识表达?从生命的初期来看,他是什么时候具有独立‘个体’资格的,最后他又如何丧失这个资格的,尸体还是不是‘他’?

  2、他夹了块猪肉放进嘴里时,这块猪肉算不算是‘他’的一部分了?如果不算,什么时候算?

  3、他因故掉了一条腿,他还是不是‘他’?那条掉下来的腿还算不算是‘他’的?如果他的头和身体的其他部分分离了,并且都还活着,那么,哪部分是‘他’?

  这个问题看起来是多么的无聊和没有意义,一般的人都不会去思考他,因为它没有任何实用价值和意义,而且会被其他人认为是怪物或者是在钻牛角尖。这也是人们认为哲学家是不正常人的主要原因之一。很显然,亚里士多德注意到了这个问题,这个问题跟语言学和修辞学有关,他花了很多工夫试图解释这些定义不清楚的语言。后来人们称为形而上学。亚里士多德说,";任何一个共相的名词要成为一个实体的名词,似乎都是件不可能的事。因为……每个事物的实体都是它所特有的东西,而并不属于任何别的事物;但是共相则是共同的,因为叫做共相的正是那种能属于一个以上的事物的东西";。我没搞明白他究竟说了些什么,反正就是解释这些问题的答案。

  亚里士多德的伦理观点大体上代表着他那时有教育的、有阅历的人们的流行见解。他告诉我们说,善就是幸福,那是灵魂的一种活动。相应于灵魂的两个部分,就有两种德行,即理智的与道德的。理智的德行得自于教学,道德的德行则得自于习惯。立法者的职务就是通过塑造善良的习惯而使公民们为善。我们是由于做出了正直的行为而成为正直的,其他的德行也是一样。亚里士多德以为我们由于被迫而获得善良的习惯,但是到时候我们也就会在做出善良的行为里面发见快乐。现在我们就来看他那个有名的中庸之道的学说。每种德行都是两个极端之间的中道,而每个极端都是一种罪恶。这一点可以由考察各种不同的德行而得到证明。勇敢是懦怯与鲁莽之间的中道;磊落是放浪与猥琐之间的中道;不亢不卑是虚荣与卑贱之间的中道;机智是滑稽与粗鄙之间的中道;谦逊是羞涩与无耻之间的中道。孔子也认为:“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就是说:“中庸大概是最高的德行了吧!大家缺乏它已经很久了!” 其次就是关于贸易的讨论,这一讨论深刻地影响了经院学者们的善恶论。每件事物都有两种用途,一种是正当的,另一种是不正当的;例如一双鞋可以用来穿,这就是它的正当的用途,或者可以用来交换,这就是它的不正当的用途。因此一个必须靠卖鞋为生的鞋匠的身分就有些下贱了。也就是说鄙视商人。西方鄙视犹太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犹太人都是商人,不讲信义,惟利是图。这一点,和中国商人地位低下惊人的一致。亚里士多德的影响在许多不同的领域里都非常之大,但以在逻辑学方面为最大。在古代末期当柏拉图在形而上学方面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时,亚里士多德已经在逻辑方面是公认的权威了,并且在整个中世纪他都始终保持着这种地位。到了十三世纪,基督教哲学家又在形而上学的领域中也把他奉为是至高无上的。我不了解逻辑学,举个例子解释下吧:凡人都有死(大前提)。苏格拉底是人(小前提)。所以:苏格拉底有死(结论)。或者:凡人都有死。所有的希腊人都是人。所以:所有的希腊人都有死。

  亚里士多德还有两本自然哲学的书,一部书叫作《物理学》,另一部书叫作《论天》。不过以现代科学的眼光来看,没有一句话可以被接受。

  亚里士多德的学生亚历山大创造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公元前336年,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遇刺身亡。其子亚历山大继位,以铁腕*了希腊人反马其顿运动。并于公元前335年组建起一支出3万步兵、5000骑兵构成的远征军,在第二年初春渡过赫沦斯滂海峡,开始了历史性的东侵征程。此时的波斯正值大流士三世统治,内政*,危机四伏。马其顿军与波斯军在小亚细亚的格拉尼库斯河畔展开首次会战,大胜。随后马其顿军轻取整个小亚。公元前333年,亚历山大率军在叙利亚的伊苏斯平原打败大流士三世亲率的10万余波斯军,俘虏大流士三世的母亲、妻子和两个女儿。然后拿下腓尼基和巴勒斯坦,兵不血刃占领上下埃及。公元前331年春,亚历山大率军插入两河流域北部,10月同号称百万的波军决战于高加美拉。在交战中,大流士三世弃阵逃跑,致使全线崩溃,波斯从此丧失抵抗能力。马其顿军占领波斯都城巴比伦和苏萨,缴获无数战利品。公元前330年,亚历山大占领波斯波里斯,获12万塔兰特巨资,并焚烧波斯王宫以示报复。波斯帝国至此灭亡。不久,亚历山大又沿里海东进,穷追大流士三世。进入安息前获悉大流士三世被其部下所杀。但他并未因此止步,于公元前329年穿越兴都库什山,直至中亚锡尔河一带。公元前327年,亚力山大被富庶的印度所吸引,经过开伯尔山口,侵入印度河上游和五河地区,企图打到“大地终端”。在征途中,亚历山大无尽的征服欲和士兵们思乡厌战的情绪发生冲突,被迫沿印度河南下,返回巴比伦。公元前324年初,亚历山大抵达原波斯四都之一苏撒,历时10年的东侵始告结束。在东侵期间,马其顿军行程几万里,上百次强渡江河、围城攻坚,以及在平原、沙漠地区作战,到处留下驻军,仅起名为亚历山大的要塞便建起70多座。亚力山大还到处任命希腊人总督,安排波斯降臣降将担任地方官员,从而建立了世界古代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帝国。它西起巴尔干半岛,南达尼罗河流域、利比亚与印度河流域,东抵中亚细亚,北依多瑙河和黑海。为有效统治如此众多的民族、广大的土地,带有希腊城邦待点的马其顿君主制已完全不相适应,亚历山大只能承袭业已在东方形成的君主专制制度。他回到苏撒便以专制君主的身分行事,任用波斯人,接受波斯生活方式,使马其顿贵族同波斯中央和地方的贵族结合,构成自己的统治基础。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在筹备远征*半岛时突然病亡,时年33岁。由于帝国初建,体制尚不完善,且亚历山大年富力强,未曾考虑和安排继承问题,所以他留下的权力真空无人能够填补。中央权力迅速解体,各地总督拥兵自立,为争夺亚力山大的遗产展开你死我活的斗争。至公元前301年。帝国已分裂为一些独立的王国,其中以亚历山大部将建立的托勒密王国(公元前305—30年),塞琉古王国(公元前312—64年)和马其顿王国最为强大。由于这—时期是希腊文化在北非、西亚广泛传播的时期,也是希腊文化和东方文化广泛交流的时期,因此在历史中,自亚历山大帝国崩溃到最后一个希腊人统治的王国—一托勒密王朝灭亡为止这段时间被称作“希腊化时代”。

古希腊罗马世界的哲学与科学(下)
亚历山大的伟大功绩带来了一个结果,以前是西亚和埃及的知识向希腊传播,现在变成了希腊的知识向西亚、埃及、波斯、中亚和印度传播。希腊人第一次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