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低利润而裁减雇员,收缩生产。因此,就业量取决于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点,由于在短期内,生产成本和正常利润波动不大,因而资本家愿意供给的产量不会有很大变动,总供给基本是稳定的。这样,就业量实际上取决于总需求,这个与总供给相均衡的总需求就是有效需求。
凯恩斯进一步认为,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构成的有效需求,其大小主要取决于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流动偏好三大基本心理因素以及货币数量。消费倾向是指消费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它决定消费需求。一般来说,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的增加往往赶不上收入的增加,呈现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规律,于是引起消费需求不足。投资需求是由资本边际效率和利息率这两个因素的对比关系所决定。资本边际效率,是指增加一笔投资所预期可得到的利润率,它会随着投资的增加而降低,从长期看,呈现“资本边际效率递减”的规律,从而减少投资的诱惑力。由于人们投资与否的前提条件是资本边际效率大于利率(此时才有利可图),当资本边际效率递减时,若利率能同比下降,才能保证投资不减,因此,利率就成为决定投资需求的关键因素。凯恩斯认为,利息率取决于流动偏好和货币数量,流动偏好是指人们愿意用货币形式保持自己的收入或财富这样一种心理因素,它决定了货币需求。在一定的货币供应量下,人们对货币的流动偏好越强,利息率就越高,而高利率将阻碍投资。这样在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和存在流动偏好两个因素的作用下,使得投资需求不足。消费需求不足和投资需求不足将产生大量的失业,形成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因此解决失业和复兴经济的最好办法是政府干预经济,采取赤字财政政策和膨胀性的货币政策来扩大政府开支,降低利息率,从而刺激消费,增加投资,以提高有效需求,实现充分就业。
在这个基础之上,凯恩斯建立了一套站在宏观面的总量分析法,以前的经济学很少提到宏观层面,就是有,也很少有量化分析。所以西方经济学也称凯恩斯经济学为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认为政府应该,而且也能够通过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手段,对总需求进行调节,平抑周期性经济波动,既克服经济衰退,又避免通货膨胀,以实现“充分就业均衡”或“没有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运用,是相互配合、支持的;但在经济萧条、通货膨胀等不同时期或条件下,二者将采取扩张性或紧缩性的不同对策。在萧条时期,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财政政策方面,主要措施是减税和扩大政府的开支。减税可以使公司和个人的纳税后收入增加,从而刺激企业扩大投资和个人增加消费;而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扩张将导致总需求增长,以克服经济萧条。扩大政府开支,主要是扩大政府的购买或订货,增加公共工程经费和扩大“转移性支付”,目的是通过扩大公私消费,以刺激投资。这种扩张性财政政策势必导致财政赤字。根据凯恩斯的“有效需求学说”,资本主义经济的常态是一种“小于充分就业均衡”。因而扩张性的赤字预算,也就成了战后西方国家政府的常备政策工具。在货币政策方面,主要措施是扩大货币供给量和降低利息率。这些措施包括:在公开市场上购进政府债券,把更多的准备金注入商业银行。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增加后,就可扩大对企业和个人的贷款,从而扩大货币供给量,降低贴现率,刺激投资,从而增加总需求。通货膨胀时期,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不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依然运用上面所介绍的那些政策工具,只是朝着和上述相反的方向,即按着紧缩性方式而不是按扩张性方式来加以运用。
总之,凯恩斯建立了现代宏观经济学,这一派经济学家也被称为凯恩斯学派。战后的各国政府不约而同的采用了凯恩斯的理论,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维护经济体系的稳定。但以20世纪70年代初期爆发的两次石油危机为导火线,导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陷入了“滞胀”(高通胀、高失业、低经济增长)的困境。面对“滞胀”,凯恩斯主义政策束手无策。新自由主义者将其归结为国家干预过度、政府开支过大、人们的理性预期导致政府政策失灵所致。伴随美国总统里根和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的上台,在否定凯恩斯主义的声浪中,占据了美英等国主流经济学地位。新自由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把反对国家干预上升到了一个新的系统化和理论化高度。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西方学者又称新自由主义为新保守主义。 下面我们来看新自由主义。
工业革命的扩散(二十五)
在说道新自由主义之前,我们先来看一看凯恩斯主义在现实中的应用情况,29年经济危机之后,美国经济越来越差,1933年初全美银行业基本瘫痪,美国经济开始崩溃。这个时候,美国第32任总统富兰克林&;#8226;D&;#8226;罗斯福上台,抛弃了自由经济思想,实施新政。开始了政府介入经济的实践,罗斯福总统的新政从整顿金融入手。在被称为“百日新政” (1933年 3月9日至6月16日 ) 期间制订的15 项重要立法中 ; 有关金融的法律占 1/3 。罗斯福于1933年3月4日宣誓就任总统时,全国几乎没有一家银行营业,支票在华盛顿已无法兑现。在罗斯福的要求下,3 月 9 日,国会通过《紧急银行法》,决定对银行采取个别审查颁发许可证制度,对有偿付能力的银行 ; 允许尽快复业。从 3 月 13日至15 日,已有 14771 家银行领到执照重新开业,与 1929 年危机爆发前的,25568 家相比,淘汰了10797 家。罗斯福采取的整顿金融的非常措施,对收拾残局、稳定人心起了巨大的作用。罗斯福在整顿银行的同时,还采取了加强美国对外经济地位的行动。从 1933 年 3月10 日宣布停止黄金出口开始,采取一个接一个的重大措施:4月5日,宣布禁止私人储存黄金和黄金证券 ; 美钞停止兑换黄金 ;4月19日 ; 禁止黄金出口,放弃金本位; 6 月 5 日,公私债务废除以黄金偿付; 1934 年1月10日,宣布发行以国家有价证券为担保的 30 亿美元纸币 ; 并使美元贬值 。通过美元贬值,加强了美国商品对外的竞争能力。这些措施 ; 对稳定局势 ; 疏导经济生活的血液循环,产生了重要的作用。
在“百日新政”期间,罗斯福在解决银行问题的同时,还竭力促使议会先后通过了《农业调整法》和《全国工业复兴法》。罗斯福要求资本家们遵守“公平竞争”的规则,订出各企业生产的规模、价格、销售范围;给工人们订出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的规定(原工人每周工作55个小时,工资一共只有60美分,调整后标准:工人每周工作40小时,最低周工资12美分),新政的另一项重要内容是救济工作。 1933 年 5 月,国会通过联邦紧急救济法,成立联邦紧急救济署,将各种救济款物迅速拨往各州,第二年又把单纯救济改为“以工代赈”,给失业者提供从事公共事业的机会,罗斯福新政的第一项措施,就是促请国会通过的民间资源保护队计划。该计划专门吸收年龄在 18 岁到 25 岁,身强力壮而失业率偏高的青年人,从事植树护林、防治水患、水土保持、道路建筑、开辟森林防火线和设置森林望塔,第一批招募了 25 万人,在遍及各州的 1500 个营地劳动。新政期间,全美国设有名目繁多的工赈机关,综合起来可分成两大系统:以从事长期目标的工程计划为主的公共工程署 ( 政府先后拨额 40 多亿美元 ) 和民用工程署 ( 投资近 10 亿美元 ) ,后者在全国范围内兴建了18万个小型工程项目,包括校舍、桥梁、堤坎、下水道系统及邮局和行政机关等公共建筑物 ; 先后吸引了 400 万人工作,为广大非熟练失业工人找到了用武之地。后来又继续建立了几个新的工赈机构。其中最著名的是国会拨款 50 亿美元兴办的工程兴办署和专门针对青年人的全国青年总署,二者总计雇佣人员达 2300 万,占全国劳动力的一半以上。到二战前夕,联邦政府支出的种种工程费用及数目较小的直接救济费用达 180 亿美元,美国政府藉此修筑了近 1000 座飞机场、12000 多个运动场、800 多座校舍与医院,不仅为工匠、非熟练工人和建筑业是创造了就业机会,还给成千上万的失业艺术家提供了形形色色的工作,是迄今为止美国政府承担执行的最宏大、最成功的救济计划。这一笔钱经过工人的口袋、通过不同渠道和消费,又回到了资本家手中,成为以政府投资刺激私人消费和个人投资的“引动水”。
新政改善了美国经济,使政府主导的投资在经济领域中处于主导地位,经济危机的爆发同样使各国政府介入和干预经济,以期减缓经济危机带来的冲击,这个时候德国、日本、意大利等国家都实施了一种国家垄断的战时计划经济体制,战争的爆发使全世界包括美国、英国等国被迫卷入战争,以政府主导投资的经济模式变为完全计划的战时经济体制,加上早就是计划经济体制的苏联。全世界在这个时候都转型成为完全的计划经济体制。
战后,政府干预经济的行为浪潮席卷全世界,除开社会主义国家不谈,美国从杜鲁门到约翰逊,几届总统都不同程度地发扬了“新政”传统,加强政府干预,对社会经济实行改革。在杜鲁门总统的“公平施政”纲领下,美国政府出台了旨在实行充分就业的《1946年就业法》,为低收人家庭建造廉价公共住房的《1949年全国住宅法》,以及扩大社会保障的《1950年社会保障法修正案》,艾森豪威尔总统就任伊始便成立了一个旨在推动社会福利事业的新内阁部门,进一步扩大了社会保障的力度,并增加了卫生、教育、住宅建设方面的联邦开支。肯尼迪的“新边疆”政策与约翰逊的“伟大社会”纲领使美国的各项福利措施得到深化,物价保持稳定,教育、培训、种族平等、环境保护等方面也有所改善。1956年7月29日,美国国会和艾森豪威尔总统签署通过了联邦公路资助法案,拨出250亿美元用于支付美国66000公里州际公路系统(当时称为“国家州际防御公路系统”)中90%的投资。为此,国会通过了税率为3%的燃油消耗税。国会随后对这一公路网络进行扩展,覆盖了其他路线和新的州(夏威夷、阿拉斯加)。在欧洲,政府干预经济更厉害,最典型的是国有化运动,英国的国有化作为一项政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工党内阁制订的。它一直被誉为英国“社会主义”试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党执政后;从1945年起;通过一系列国有化法令;把一批煤炭、电力、煤气、铁路、航空、电讯、航运企业收归国有。1951年起又实行了部分钢铁工业的国有化。此外;英格兰银行也实行了国有化。到1979年5月撒切尔夫人出任英国首相时;国家直接控制着能源、运输、电信、钢铁、造船、宇航等国民经济命脉部门。法国推行了一系列的大型私营企业国有化,包括航空工程、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工程等领域。二战后,戴高乐为了促进法国经济的现代化,维护大国独立地位不受美国支配,推行了政府指导性计划和国有化运动,经济增长比20世纪前半期加快了2~3倍,显著高于欧洲国家平均水平特别是英国。与之相似,欧洲大陆国家如德国、瑞典等等,也围绕究竟是坚持战后社会改良,还是回到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左、右翼势力进行了反复的激烈斗争。法国的国有企业遍布垄断性和竞争性行业,除涉及基础工业和重化工业之外,还包括电子、原子能等新兴工业部门,以及纺织、造纸、建材等制造行业。国有企业在许多行业的比重显著上升。1982年,法国国有企业在钢铁行业比重为80%,航空运输行业为87%,在邮政、电讯、铁路运输、烟草以及煤气生产方面,国有企业的控制程度甚至高达100%,在基础化学、人造纤维、有色金属等行业,国有企业的比重也超过了50%。英、法、意等国在采煤、电力、煤气、铁路、邮政、电讯业中,国有化企业占绝对优势。德国国有化较低,但国有企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也达到了12%。欧洲许多大公司,如大家熟悉的法国雷诺汽车公司、德国大众汽车公司都是国有企业。虽然西方国家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的干涉,但总体上还是市场经济,与苏联执行的完全计划经济是不同的,它只是在自由市场经济的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