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平民的哲学(连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一个平民的哲学(连载)- 第3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有缓和后,传给英国的哲学上的急进派,然后在*身上取得更深入的形式,产生苏俄这个结果。这样自黑格尔之后,哲学就进入现代,存在主义(代表人物:叔本华和尼采)、逻辑分析哲学和*主义是现代哲学的三大思潮。还有一个诞生在美国的实用主义,不过这个在平民哲学部分再讲。在进入现代哲学之前,我要指出的是:自黑格尔之后,再也没有那种把世界用哲学观点解释清楚的哲学体系了,因为科学的发展取代了哲学,解释世界的任务交给了科学家而不是哲学家。看起来哲学尤其是自然哲学衰落了,随着社会学与经济学从哲学中逐步分离,社会哲学看起来也在逐步衰落,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从哲学的分离起始于工业革命对科学技术的分科要求,于是教育改革出现了,而德国教育改革最为彻底,并对世界历史影响深远,我们先来看看德国教育改革的情况。

工业革命的扩散(五)
前面我们提到了科学从哲学中的分离与工业革命对科学技术的需求有密切的关系,在这个基础上造就了近代教育改革,从而确立了科学在哲学上的中心地位。在谈到这个话题之前,我们先回顾一下人类的教育史。

  早期的教育都是贵族式的,最早进行平民化尝试的是中国的孔子(中国哲学的百家争鸣春秋战国(二)),孔子的平民教育实践开创了中国在后来的近2000年来的科学文化强国的地位。虽然孔子开课有许多平民参加,但课程的内容却是贵族化的,孔子回避自然哲学,轻视实用技术(见中国哲学的百家争鸣春秋战国(二)),所教授的课程主要是礼仪,也就是教人们如何高雅,看起来更象文明人,以后中国皇权时代的教育也是如此,古代经典,诗歌,辞赋,历史是最主要的内容,人们以诗词会友,谈古论今并兼以贵族式的礼仪。明代大儒方孝孺作(幼仪杂箴),对生活实践中有关的坐、立、行、寝、揖、拜、食、饮、言、动、笑、喜、怒、忧、好、恶、取、予、诵、书等20项动作容貌均作出了详细的规定,要求自幼童年到成人均应遵守(见皇权时代的中国哲学与科学(四))。

  西方世界自古希腊承接古代埃及和西亚文明之后,也开创了属于自己的教育体系。柏拉图开创的学园的自由,思辩的风格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西方的教育体系。由于古代埃及对数学非常重视,埃及祭祀们以自己有丰富的数学知识而自豪,这种风气影响了到埃及来取经的古希腊学者,从毕达哥拉斯开始、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欧几里德、阿基米德,对数学和几何学的研究成为了一种贵族式的时尚活动,就象我们今天学习钢琴、高尔夫等高雅运动一样,连托勒密王朝的国王都想学习几何学。希腊时代的科学创新都与数学、几何学有关系。将数学和几何学知识和方法引入造就了科学史上这一伟大时代。(见古希腊罗马世界的哲学与科学(下))虽然古希腊把数学、自然科学和哲学做为主要的研究对象,但总体上来讲还是贵族式的,为的是显示自己的知识丰富,高人一等,是个文明人。所以古代希腊学者不怎么讲究实用性,比如:欧几里德几何学是鄙视实用价值的,这一点早就被柏拉图所谆谆教诲过。据说有一个学生听了一段证明之后便问,学几何学能够有什么好处,于是欧几里德就叫进来一个奴隶说:";去拿三分钱给这个青年,因为他一定要从他所学的东西里得到好处。";古罗马教育更平民化一些,但还是带有很浓厚的贵族化色彩。初等教育,7—12岁进私立小学学读、写、算。中等教育为文法学校,学生多贵族或富人子弟,初由希腊人办,教希腊文学,公元100年出现拉丁文法学校,教以讲为主,学以背为主,实行体罚;高等教育为培养演说家的修辞学校,学修辞、辩证法、法律、数学、天文、几何、伦理和音乐等课程,始修希腊文,后修拉丁文。前1世纪末期为帝国时期,教育为官方办理,设立公立学校。小学以平民子女为主,培养臣民;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即文法和修辞学校培养官吏。拉丁文取代了希腊文,自然科学教育逐步削弱,教学与生活脱离。这一点与中国非常类似,中国的教育体系也是主要为了培养官吏而主修文学和道德,自然科学受到轻视。至于实用技术领域,在古代东方和西方都在工匠世袭的控制之下缓慢发展,直到工业革命打破这种模式。与中国不同的是,公元325年基督教定为国教,随着教会兴起,宗教教育兴起,有教义学校、教义学院等学校教授宗教知识和一些文化知识。以后又设立教会的儿童学校,逐步统治了整个教育界,形成教会学校独霸的局面。此后的教育即是宗教教会教育。教育的宗教性是罗马教育衰退的原因之一。罗马灭亡之后西方世界进入了一个宗教社会时期,不论是基督教世界还是穆斯林世界教育都为宗教服务,科学教育进入一个黑暗期,而同时代的中国则一支独绣,以它特有的世俗化教育和科举体制闻名于世,但随着时代变迁,这种体制逐渐僵化,变成了一个专门培养人们做官的体系,科学与教育的发展同样缓慢。

  自文艺复兴开始,与科学从宗教缚束下逐渐摆脱下来一样,教育也逐渐从宗教控制下摆脱出来。法国巴黎大学被誉为世界大学之母,创立于9世纪,最初附属于巴黎圣母院,是神学院性质的大学。艺术学院(文理学院)、法学院、医学院和神学院四学院是大学的基本教学机构。其中艺术学院作为初级学院,从事普通基础知识教学,主要传授“七种自由艺术”课程。为学生以后接受专业教育做准备.具有现今“半中学,半学院”的性质。其他三学院作为高级学院、主要从事职业教育,传授专业知识,培养法官、医生和神职人员等。英国大学的创建和兴起也与宗教教育密切相关。公元12世纪末、13世纪初、以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草创为标志,宗教教育在大学占主导地位,主要培养神职人员和教师。教学方法主要由教师朗诵教科书原文及其注解,同时开展辩论。讲课的目的主要是传授宗教知识,辩论的目的是想以宗教教义来解决各种争论的问题。除神学外,大学也开始进行职业教育,传授医学、法学等世俗学科,培养医生、法官等专业人员。随着文艺复兴思潮的传播和宗教改革兴起.反罗马教皇的新教运动和新兴资产阶级向国王夺权的国内战争引发了英国社会的巨大变革,资产阶级逐渐走上政治舞台、并建立起民族国家。所有这些社会变革,包括社会世俗化,对英国大学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特别是对教育的管理权力逐步由罗马天主教会转向世俗王权方面。以牛津和剑桥为代表的传统大学的教育价值观发生转变、出现了新思想,教学内容开始引进培养绅士阶层的自由教育课程,包括古典哲学、希腊文化等。古希腊罗马的知识体系进入大学带来了一些变化,对科学尤其是数学的研究继承了希腊时代的风格,产生了一些伟大成果。比如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的发表。但是长期以来,统治阶级的精英们持有这样一种观点,如果广大民众的文化程度过高,那是对既定社会秩序的一种威胁。因此.在他们看来,高等教育应该仅限于上层社会人士,而穷人只能接受最低限度的初等教育,这种指导思想导致了传统大学长期的衰退,学术空气严重缺乏活力;学校与外界隔绝,对变革时代新的国家需求不能做出应有的反应;固守古典主义传统,忽视实用科学和职业训练。这一时期的高等教育与古希腊罗马时代一样是不讲究实用的贵族化教育传统的延续。

  工业革命的到来改变了这一切,由于工商业的兴起使传统的教育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社会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大工业打破了传统手工业垄断技术的世袭家庭手工业,在机器支持下的工业需要专门和大量的技术人员。商业规模的扩大同样也需要大量人才。而传统的大学不能满足这种需求,社会上逐渐兴起办职业学校的风潮,为专门的行业培养专门人才,在19世纪出现了一个教育史上的变革,大量职业学校和学院的涌现与传统的大学并存,形成了独特的双轨制教育体系。就在这个时候,德国逐渐完成了分裂到统一的进程,也完成了它的工业化进程,并且完成了它的教育改革,由于德国的教育体系改革非常彻底,以至于英、法、美都以德国为蓝本重建了他们的教育体系。下面我们来看看德国的教育改革。

  与英法一样,德国最早的教育都是教会办的,主要教授神学,德国的大学模仿巴黎大学,设4个学院,即:文学院、神学院、法学院和医学院。这时期,入大学必须通过繁多而艰难的入学考试之后,才可宣誓并注册成为大学学员。大学的课程一般分2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学士课程阶段,第二阶段是硕士课程阶段。以莱比锡大学规定的文学学位必读书目为例,学士学位课程包括:文法、逻辑、自然哲学(物理学、论灵魂)和数学;硕士学位课程包括:逻辑、道德和应用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和经济学)、自然哲学(论天国和人世、论产生与消灭、气象学、小自然)、形而上学、数学(天文学、几何学、算术、音乐和光学)。而在初等教育方面基本上没有,享受教育是贵族特权。文艺复兴开始以后,由于德国是宗教改革的中心区,以路德为首的一些宗教改革家在这场宗教改革运动中把教育作为改造教会与改造社会的不可缺少的工具,因此竭力宣传教育的重要性。他们对当时的教育制度与教育状况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并提出了普及义务教育、政教分离和建立新学校制度等等教育改革的建议。在这场宗教改革运动中,新教取得了胜利。为使学校教育适应新教国家的统治,教育需要改革,学校需要重新组织。因此当时的统治阶级采纳丁宗教改革家们提出约一些建议。一些学校组建计划也应运而生。这时期在一些公园制定的学校计划或学校章程中对德国教育最有影的是梅兰希顿1529年为萨克森公国制订的学校计划、维滕堡公国1559年制定的学校章程、魏玛公国1619年颁布的学校规章以及萨克斯一柯堡一哥达公园1642年公布的学校章程等等。维滕堡公园的学校章程在德国首次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学校制度。这个学校制度也是西方第一个完整的学校制度。魏玛公国和萨克斯一柯堡一哥达公国的学校章程正式规定了实行义务教育。随着路德关于普及义务教育思想的传布,德国各公国纷纷效法维滕堡的学校制度,大批学校建立起来,并使德国成为当时教育最发达的国家。1717年,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8226;威廉一世颁布了一项《义务教育规定》,明文规定“所有未成年人,不分男女和贵贱,都必须接受教育”。在普鲁士,受教育和服兵役一样被视为公民必须的义务,而国家则为它的公民提供免费教育,通过教育,灌输民族统一的思想,全面提高国民的素质。当有些大臣劝威廉一世考虑办学经费问题时,国王斩钉截铁地说:“这些钱相对于我的长远收益来说,算得了什么?我推广教育,改善的将是我整个国民的素质啊!”威廉一世的儿子弗里德里希大帝继位后,坚决贯彻义务教育的基本国策,于1763年8月12日亲自签署了世界上第一部《普通义务教育法》。普鲁士元帅毛奇在普法战争胜利后曾经自豪地说:“普鲁士的胜利早就在小学教师的讲台上决定了。”

  一些西方教育史学家认为,德国的国民教育制度的建立早于法国100年,早于英国200年。德国国民教育制度的成功刺激了法国、英国、美国等其他大国,各国参照德国的国民教育制度建立了自己的国民教育体系。早于中国近350年,中国的国民教育制度虽然自民国起开始,但真正建立起来则在共产党时代。德国的教育改革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到19世纪60年代,适龄儿童入学率已经达到。在普及全民教育的同时,普鲁士还建立起教学与科研并重的现代大学——柏林大学。国王威廉三世把豪华的王宫捐献出来作为大学校舍,同时保证国家必须对教学和科研活动给予物质支持,但是不得干涉教育和学术活动。柏林大学的活力与人才培养,为德国强国梦想的实现奠定了基础,也为全世界现代大学模式开了先河。 下面我们来看看德国高等教育改革。

工业革命的扩散(六)
上面谈到了德国的国民教育制度的建立的同时也开始了高等教育的改革,说道德国的高等教育改革,就不能不提到威廉&;#8226;冯&;#8226;洪堡。威廉&;#8226;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