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太后、太监冯保和首辅张居正的通力配合之下,万历初政,就是万历元年到十二年这个时期,朝纲不紊,社会安定,经济也得到发展。具体说来,这段时间,政治上整肃吏治,信赏严罚,一统号令。经济上清丈田地,推行一条鞭法,增收赋税,使得万历这个时期的财政情况大有改观。隆庆的时候,国库年入大约白银200万两,到这时增加了一倍,到了400万两。在军事上,主要是平南倭,靖北虏。南倭,就是东南沿海的倭寇,张居正重用戚继光在东南沿海平倭,屡创大寇,海疆平定。北虏,主要指北方蒙古势力,张居正重用辽东总兵李成梁,取得重大战绩。
在张居正辅佐万历皇帝初政时期,北京也出现了一片和平景象。明朝人史玄在其《旧京遗事》中写北京当时的情况:道路无警守,狗不夜吠,中秋月明之夜,长安街上歌声婉转曼妙。
但是,万历十二年(1584年),张居正故去了。这一年很重要,我们前面讲过,袁崇焕也诞生在这一年。
张居正故去之后,万历皇帝就开始亲政。他先采取非常手段,摆脱张居正、冯保和李太后的影响和控制,接着果断地进行“三大征”,表现出一定的魄力和能力。万历皇帝最重要的政绩就是进行了“三大征”,底下我还要讲。但是,万历皇帝并没有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而是居功骄傲,怠于政事,从励精图治到消极怠政。出现这样逆转的原因是什么呢?
二、怠政原因
万历怠政原因很多,重要的有四条:
第一,摆脱戒尺。万历皇帝亲政前,头上悬着三把戒尺:张居正、冯保和李太后。所以他亲政后就想摆脱这三把戒尺的束缚。
第一把戒尺是张居正。张居正是大学士,又是首辅,还是他的老师,万历皇帝平常称呼他的时候不直呼其名,而是称先生,那是很恭敬的。因为张居正对万历要求非常严格,可能万历小时候就产生一种逆反心理,而张居正一死,便有人在万历皇帝面前进张居正的谗言。种种因素纠合在一起,导致万历皇帝在张居正去世两年后下令抄了他的家。张居正的儿子张敬修自缢身亡,张居正80岁的老母亲也非常悲惨,朝廷只给她留下一所空宅和10顷薄田。因为抄家的时候先封门,张家很多人没有来得及出来就被封在里头,里面长时间没有吃的,后来开了门查抄的时候已饿死妇孺10多口。万历皇帝惩治了张居正,摆脱了他头上的第一把戒尺。
第二把戒尺是太监冯保。冯保在万历初年做到司礼监掌印太监,权力很大。因为他和太后、和张居正关系都比较好,所以在约束万历皇帝方面也格外严格。有一次小皇帝被几个太监引导,穿着窄袖的衣服,在宫里头乱跑乱闹,冯保就把这件事告诉了太后。太后让万历跪下,训斥他。有时候万历皇帝功课不好,冯保也报告太后,当然小皇帝又少不了吃一些苦头。所以,清算完张居正之后,万历皇帝就着手处置冯保。先将冯保发往南京安置,几天后又抄了冯保的家。这样,掌印太监冯保也失势了,万历摆脱了他头上的第二把戒尺。
第三把戒尺是李太后。李太后在万历小的时候也住在乾清宫,一为照顾他,二为督促他。早上要上朝的时候,天还不怎么亮,李太后就命人把万历小皇帝叫起来,让宫女给他洗脸,把他弄上车辇上朝;万历犯了错误,李太后经常严厉地责罚他。后来,万历渐渐长大,结婚、亲政,李太后就从乾清宫搬到慈庆宫,对他要求也不那么严格,有一些事情就不大管了。这样一来,万历又摆脱了悬在他头上的第三把戒尺。
这样,万历皇帝就不再受这三把戒尺的约束,性格中原来就有的任性、倔强,这个时候就更加发展。
第二,居功骄傲。万历皇帝继位之后,年轻气盛,血气方刚,连着进行了“三大征”,就是三次大的战争。
一是平啺葜摇拜是蒙古鞑靼部人,降明以后做副总兵。他的儿子叫喅卸鳎邢妇簦隽酥富邮埂M蚶辏�1592年),啺莺蛦承恩父子在宁夏银川反叛,万历皇帝果断决定平叛。派去平叛的军队攻打了几次都没有取胜,万历皇帝又派李成梁的儿子李如松为总兵,率军平叛。李如松派人决黄河水灌城,城外积满了水,城被冲开一个口子;李如松乘势下令攻城,一举平息了啺葜摇�
二是援朝抗倭战争。从万历二十年(1592年)到二十七年(1599年),朝鲜遭到日本侵略,王京陷落,八道尽没。朝鲜危急,求明援助,“请援之使,络绎于路”。万历皇帝鉴于唇亡则齿寒,决定派兵到朝鲜,援朝抗倭。这场战争时断时续,前后进行了七年多。最后,日本因丰臣秀吉去世,撤出朝鲜。
三是平定播州之乱。播州就是今贵州遵义地区,万历十七年(1589年),播州宣慰司使杨应龙发动叛乱,万历皇帝派兵去平叛。这场战争时断时续,一直到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最后的结局是明军八路进兵,四月告捷,平息了杨应龙之乱。
万历皇帝在12年时间里,取得东北、西北、西南三个地域三次重大的军事胜利,史称“三大征”。于是,万历皇帝有点志得意满,后来就逐渐怠于政事。
第三,没有竞争。皇位继承制度,清朝比明朝高明一些。清朝的“三祖三宗”努尔哈赤、皇太极当时是选优的,顺治虽不是选优,摄政王却是选优的;康熙、雍正、乾隆三帝,都是在皇子当中选优的。明朝皇位继承是嫡长制。隆庆帝陈皇后无子、多病。万历帝上面的两个哥哥都早死,他同弟弟翊镠是同母,也不存在皇位竞争。所以他登极前没有竞争,坐上皇帝宝座以后又遇到一个所谓的太平盛世景象,就越发放纵自己;再加上万历帝比较任性,固执倔强,个性乖戾,不听忠谏,一味从心所欲,便渐渐怠于政事。
第四,身体有病。万历皇帝身体不太好,很胖。胖到什么程度?有的书说,他走路时,要太监给他抬着肚子缓缓前行。他给太后请安,史书记载,要“膝行前进”。胖易懒,懒就更易胖,恶性循环,使他更加厌倦政事。但是,反过来说,万历皇帝虽然有病,却也没有病到完全丧失工作能力的地步。比如说他的儿子福王,从洛阳派人到北京皇宫要钱、请赏等,早上报来,当晚就批复。这说明万历皇帝怠政的根本原因是他无视江山、社稷、国家、人民。
我上面说了这四个原因,形成了一个结果,就是万历皇帝怠政。那怠政表现在什么地方呢?
三、怠政表现
明朝皇帝不像清朝皇帝那样勤政。除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外,大多不勤政。有的书说,明英宗每天处理八件事,不及朱元璋的1/50。在明朝16位皇帝中,万历帝可以说是最懒惰的皇帝。
万历皇帝懒惰的表现是什么?我给概括为“六不做、六做”,就是该做的事情他不做,不该做的事情他却做。
先说他的“六不做”,即不郊、不庙、不朝、不见、不批、不讲。
第一,不郊。就是不亲自郊祭天地。《明史?礼志?郊祀》记载:“祭天于南郊之圜丘,祭地于北郊之方泽。”圜丘为南郊的天坛,方泽为北郊的地坛。按照《周礼》的说法,身为帝王,“冬日至,礼天神;夏日至,礼地祇”,就是在冬至要到天坛祭天、在夏至要到地坛祭地。《左传》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皇帝是“天之子”,祭祀天地是皇帝的头等大事。清朝康熙皇帝祭天时,走着到天坛,还要斋戒,以示虔诚。万历皇帝年纪轻轻的,既不祭天,又不祭地,更何况对待臣民呢?
第二,不庙。就是不亲自祭祀宗庙、太庙。太庙里供奉着祖宗牌位。“敬天法祖”是皇帝的基本准则,连老百姓都要祭祖,更何况皇帝呢!万历皇帝懒到不敬天、不祭祖,自然更无视臣民的诉求。
第三,不朝。就是不上朝。过去我说过,清朝皇帝每天要御门听政,就是每天要主持朝廷会议,以决重大国务问题。而万历皇帝竟然二十几年不理朝政,也不主持朝廷会议。有的大臣跪在宫门外请求皇上亲理朝政,竟不被理睬。如大学士方从哲请求补充阁臣,“章凡数十上,候旨文华门凡六日”。大家知道,紫禁城皇极殿(清改名太和殿)前,左翼(东面)是文华殿,右翼(西面)是武英殿,文华殿前面的门叫文华门,武英殿前面的门叫武英门。大学士方从哲几十件奏章上去之后,在文华门外等着万历皇帝的批示,连着等了六天都没有结果(《明神宗实录》卷五八一)。明军萨尔浒大败后,大学士方从哲上疏,希望皇帝能够出御文华殿,召集文武百官,讨论御敌方略。结果这个请求依旧如泥牛入海,留中不报,没有回音(《明神宗实录》卷五八○)。
第四,不见。就是不接见大臣。过去我讲过,清朝的皇帝以康熙为例,上午御门听政,下午经常是接见群臣,小到知县、知州、知府,大到巡抚、总督。万历皇帝是连大臣也不见,更谈不到知县、知府了。大学士、首辅朱赓,三年没有见皇帝一面。万历四十年(1612年),南京各道御史上疏:“台省空虚,诸务废堕,上深居二十余年,未尝一接见大臣,天下将有陆沉之忧。”(《明史?神宗本纪》)而大学士、首辅叶向高说:“不奉天颜久,而福王一日两见。”(《明史?叶向高传》)可见,万历皇帝并不是谁也不见,对自己的爱子福王可以“一日两见”,对大臣则是不朝不见、不理不睬。
第五,不批。就是对大臣的奏章不做批示。明朝有一个规定,就是大臣不轻易上奏章,凡上奏章必有重要急迫的事情,皇帝就要赶紧批示,不论同意、不同意,还是部分同意,总要有个结果。但是,万历皇帝却将大臣奏章“留中”不发,就是既不批示,也不发下,而是搁置一边。没有皇帝的批示,事情就不能办,整个中央机构,几乎停止运作。上自尚书,下到知县,缺员得不到补充,辞职也得不到批准,使得衙门无法办公。大学士、首辅叶向高,章至百余上,结果,还是两个字:不报,就是没有回音。万历皇帝消极怠工的做法令许多大臣寒心,万历四十年(1612年),吏部尚书孙丕扬,“拜疏自去”(《明史?神宗本纪》)。四十一年(1613年),吏部尚书赵焕也“拜疏自去”(《明史?赵焕传》)。他们既然无力改变这种局面,最后只得选择了辞职回家。
第六,不讲。就是不参加经筵讲席。经筵,是为皇帝专设的讲席,由大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等担任主讲,并同皇帝切磋经史,也是君臣共同探讨治国理念与治策的场所。日讲,原意是每日向皇帝进讲经史。清朝的康熙帝8岁即位,比万历帝即位时还小两岁,但他除坚持经筵外,还坚持日讲。康熙皇帝这个日讲原来是隔一天讲一次,康熙说不行,要每日进讲。起初是冬天和夏天不讲,就是放寒暑假了,他说不行,寒暑天都要讲,有时候一天讲两次。在平定三藩之乱时,日讲在御门听政之后;平定三藩之乱后,日讲在御门听政之前。日讲时康熙常要求讲官不必忌讳,大胆讲解,偶有失误,也予以谅解。但是,万历帝却不参加经筵讲席,工科右给事中王元翰批评道:“朝讲不御,则伏机隐祸不上闻。”又说万历:“亲宦官宫妾,而疏正人端士,独奈何不为宗社计也!”(《明史?王元翰传》)
万历皇帝“不郊、不庙、不朝、不见、不批、不讲”,他忙什么呢?概括来说是“六做”:
第一,沉湎酒色。万历帝嗜酒,经常喝得酩酊大醉。结果上行下效,朝野上下,宴舞酣歌,常常通宵达旦。他还宠幸郑贵妃,每天过着昏天黑地、腐朽糜烂的生活。
第二,贪敛钱财。万历帝派矿监、税监到全国各地去搜刮,“明珠、异宝、文毳(cuì)、锦绮山积,赢羡亿万计”(《明史?诸王五》)。这些钱财不入户部的国库,而归入内帑(tǎnɡ),就是皇帝的私库。中央及地方大小官员,上奏百疏,拒不采纳。
第三,乱封滥赠。万历帝自己的皇庄占地210万亩,赐给他弟弟潞王翊镠田400万亩,赐给他儿子福王常洵田200万亩。没有田了,就将周围郡县的土地划过来。他们父子、兄弟三家占地810万亩,而万历六年,全国的田地是5。1亿亩,他们三家占全国总田地数的6。3%!
第四,肆意挥霍。《明史?食货志》记载:郑贵妃生子赏银15万两、过生日赏银20万两,潞王就国赏银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