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黄埔军校(全)》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黄埔军校(全)- 第4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黄埔一期生侯镜如在校庆大会上(1984年摄影)1944年12月,第1战区司令官陈诚因为调不动胡宗南的部队,被迫调任军政部长,胡宗南升任第1战区司令官,他是黄埔生中第一个也是惟一一个战区司令官。
  抗战后期,一批在抗战中脱颖而出的黄埔后起之秀得以加入中将行列,同时晋升中将的门槛再次增高。后来居上的黄埔一期生杜聿明(时任第5集团军总司令)、以悍将著称的黄埔第3期领跑者王耀武(时任第24集团军总司令)、职务“越跑越慢”的黄埔一期生郑洞国(时任中国驻印军副总指挥)于1945年2月20日晋升中将;之后还有范汉杰、丁德隆、陈大庆(1945年3月8日)、董钊、李文、刘咏尧(1945年6月28日)也以集团军总司令职务而晋升中将。

  第十章 军神将星(10)

  抗战后进行的国民党军整编,使得大批国民党军军官退为预备役,非嫡系的黄埔生军官在退役和解职后进入中训团学习之列,最终酿成震惊国内的哭陵事件,参加的黄埔生主要有黄鹤、李模、祝光谦、谢清灏等。虽然蒋介石在事件后给一些军官安排了军职,但许多人最终还是退役回家,这些黄埔生为自己站错队付出了代价。
  1946年国共和谈后不久,蒋介石下令国民党军转向内战,拥有40余万精锐部队的“西北王”胡宗南,第一个又是惟一一个军事集团的黄埔生首领,第一个也是惟一一个在离开大陆以前加上将军衔的黄埔生,曾经风光一时,光焰万丈。但是,随着全国解放步伐的加快,他的数十万大军兵败如山倒,迅速瓦解,在成都战役中老本尽失,1950年由西昌只身逃到台湾后即遭弹劾,不久就从人生峰巅迅速跌落,只能化名秦东昌任浙江省主席兼浙江反共救国军总指挥。死后蒋介石惜其忠,特追赠一级上将。
  俞济时在集团军副司令任内因指挥失误被调任军长,度过一段低谷后,于1942年11月升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侍卫长,任期长达15年,他于1948年1月晋上将缺(享受上将军衔待遇),使其重回黄埔生“拜将”集团的第一梯队。
  除了桂永清、胡宗南、俞济时以外,还有几个离上将军衔距离最近的黄埔生。关麟徵曾被委任东北保安司令长官、陆军总司令等上将级官职,但因与陈诚矛盾的公开化,最终与上将之衔擦肩而过,心灰意冷的关氏迁居香港,过起了隐居生活。杜聿明身兼华北“剿总”副总司令与徐州“剿总”副总司令的要职,却最终在淮海战役中兵败被俘,也与上将之衔无缘。
  范汉杰在胡宗南推荐下,长期担任其副手。1942年接任胡氏之第34集团军总司令,1944年底任第1战区副司令长官兼参谋长,1946年9月任陆军副总司令,1948年任东北“剿总”副司令,10月被俘,这位黄埔一期生更是与上将之衔的缘分太浅。
  国民党军中强调辈分,在黄埔生中大一期就压死人的情况下,第3期毕业生王耀武凭借着抗日的赫赫军功,有老长官俞济时提携,1944年升任第24集团军总司令,1945年任第4方面军总司令,并打造出国民党军王牌军第74军,进入黄埔生“拜将”集团的第二梯队,实属传奇。济南战役时,王氏丢下仍在战斗的部队,化装逃亡青岛,最终仍不免在战场附近被俘。
  陆军副总司令罗奇(第1期,广西容县人)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是靠广西老乡关系。他在早期的仕途平平,1943年才任第37军军长,一年后即因战败被撤职,后又出任京沪杭警备副司令。1949年9月被时任代总统的老乡李宗仁委任为陆军副总司令,1950年去台湾,蒋介石重新整军时因为是黄埔生,仍然留任,但因为是李宗仁提拔的“广西乡亲”,也就再没有晋升的机会,所以他在陆军副总司令的任职上一干就是16年。
  黄埔六期生、新六军军长廖耀湘这一时期的国民党军统系统,基本上也被黄埔生所掌控,这些人以专横霸道而著称于黄埔同学之间。“军统”源于复兴社特务处,戴笠任处长,副处长是郑介民(第2期),郑氏心存不平,一直耻于在后辈戴笠手下当副手,长期不安于事,虽然于1943年2月10日比戴笠早两年正式授少将衔,却有职无权。1946年戴笠死于飞机失事后,郑氏继任军统局长,毛人凤、唐纵任副局长(时人称“军统三巨头”),却发现实权掌握在毛人凤手上,终无大的建树,一年后调任国防部次长,毛人凤接任局长。毛氏是潮州分校第1期毕业生,相当于黄埔第3期,因为与戴笠同是浙江江山人,受到戴的宠信和重用,任内暗杀杨杰,炸毁“泽生号”轮船和“喀什米尔公主号”专机,1957年死于台湾,追赠陆军上将。而唐纵后离开军统,调任警察总署署长兼国防部保安事务局局长,组建起全国统一的警察系统,并对警察部队进行训练整编,去台湾后改任文职。

  第十章 军神将星(11)

  在国民党空军系统内,黄埔生更是独占鳌头。1931年,中央航空学校成立,这是国民党军的第一所航空学校。毛邦初以副校长之职主持黄埔一期生黄维(右三)、宋思一(右一),三期生宋瑞珂(左一)在1984年校庆时欢聚。校务,他是黄埔第3期毕业生,浙江奉化人,蒋介石原配毛夫人之侄。1933年为了壮大空军力量,特制定空军新官阶以提高空军地位,空军官阶比陆军高两级,毛氏晋空军最高军衔空军少将,相当于陆军上将。毛氏起点高,却不争气,先因为生活作风不检点,所以长期担任空军第一副职,后又因贪污而被撤职。抗战初期,为了培养更多的空军预备飞行人员,决定成立空军军士学校,出任教育长的是黄埔第1期的王叔铭。王曾于1926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去苏联深造,1931年秋回国脱党转投蒋介石。1940年接替周志柔,长期担任中央空军学校教育长,国民党的空军人员大多出自其门下。1952年王任空军总司令,最高官衔至参谋总长并授一级上将。
  1948年9月22日,国民党军在大陆最后一次大范围授衔,大部分在职军官都授予军衔,其中授予中将的黄埔生有:参谋本部宪兵司令张镇、国防部政工局局长邓文仪、南京卫戍司令张耀明、淞沪警备司令宣铁吾、云南警备总司令何绍周、西安警备司令曹日晖、陆军总司令部参谋长冷欣、国防部参谋次长李及兰、第13兵团司令李弥、第17兵团司令侯镜如、第21兵团司令刘安祺、福建省保安司令李良荣、国防部第5厅厅长沈发藻、国防部测量局局长杜心如、长沙绥靖公署副主任方天、第7绥靖区司令张雪中、第8绥靖区副司令廖运泽、南京卫戍副司令覃异之、北平警备总司令部副总司令罗奇、第1兵团副司令史宏烈、第2兵团副司令邱清泉、第7兵团副司令唐云山、第12兵团副司令胡琏、第16兵团副司令梁恺、川陕甘边区绥靖公署副主任兼参谋长罗列、湘鄂川边区绥靖公署副主任方靖、郑州指挥所副主任张世希、整编第26师师长钟斌、第16军军长袁朴、福建保安司令部参谋长伍诚仁、整编第29军参谋长陈武等。这次授衔时,济南战役接近尾声,仅时隔两天后的9月24日,战役结束,黄埔生的榜样人物、1945年2月即以较浅的黄埔三期资历晋中将衔的王耀武,在几天后被人民解放军俘虏。这也使3年后的今天才晋中将衔的本批黄埔生无法能高兴起来。
  国民党军撤往台湾后,蒋介石重整缩编部队,许多黄埔生也与大批杂牌部队的将领一样被强制假退役,同时对台湾部队进行嫡系大接替,少数黄埔生亲信桂永清、王叔铭、袁守谦、石觉、袁朴、罗列、罗友伦、罗奇、陈大庆等得到重用。而最终晋升一级上将的有桂永清、王叔铭、彭孟缉,解放战争末期逃到越南被囚后被遣送回台湾的黄杰,有带着整编制部队撤往台湾的刘安祺、刘玉章,还有在金门战役中成名的胡链、高魁元等8人。
  任何历史人物的出现,都是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特定的历史条件形成的时势,提供了以往所没有或罕见的机会,把平时默默无闻的人造就成为时代的英雄,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时势造就英雄,黄埔军校的军
  蒋介石在台湾迎接美国特使
  神将星们的“拜将”之路也是如此。
  时代变迁,21世纪初论说黄埔军校的风云人物,已经不再像几十年前那样,或瞻前顾后,或投鼠忌器,或隔靴挠痒。随着那代人的远离,那个年代已经成为历史,21世纪的当代中国人,可以比较客观地论说半个世纪前的黄埔军校了。黄埔战将,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有人模仿《水浒》传中梁山泊英雄排座次的模式,将黄埔军校师生也“封”出了“一百单八将”,虽然不尽合理,但也能反映出黄埔英杰阵容的一个轮廓。
  开列“一百单八将”名单,肯定会有多种版本。甚至过若干年后,会有“及时雨”、“智多星”、“黑旋风”的别号或绰号,加在这些黄埔师生的头上。本书作者预测,只要这个社会还崇拜英雄,黄埔军校的故事就会继续讲下去,因为国共合作的黄埔军校充满“拜将”传奇和众多战将的英雄魅力。

  第十章 军神将星(12)

  黄埔军校虽然以其培养军事人才著称,但其中也不乏各界的显赫人物,他们也许没有辉煌的战绩,可是其贡献与业绩同样使黄埔骄傲。从黄埔走出来的不仅有叱咤风云的战将,也同样不乏思维细腻缜密的著名文人,像政治教官沈雁冰、第6期学生臧克家后来成了中国现代文学巨匠和著名诗人。还有被称为奇才的第2期学生聂绀弩,教官成仿吾、郭沫若,也都是赫赫有名的文坛巨匠。
  缘分啊!黄埔,没有战事的别样人生也同样辉煌壮丽。
  英雄不问出身。黄埔军校作为现代中国那段历史上最重要的人才输送基地,也许只要能与黄埔军校沾上点缘分的边,不管是哪方哪路来的人,后来这些人都能在这“人”之后加上一个“物”字,连写成为“人物”。他们注定要在中国历史上显赫,即使他们与黄埔军校擦肩而过,也要让后来人铭记住他们的业绩和名字。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曲作者聂耳,也与黄埔军校有着历史的情缘。当年的热血青年聂耳也曾想去从军报国,但他报考黄埔军校时未被录取,可他成就大业之心未泯,终于创作出了不朽的乐章。如果当时的聂耳真的能如愿提笔从戎,后人不知道还会不会听到那首激昂的“义勇军进行曲”旋律,不知对黄埔军校录取榜上没有聂耳的名字,是该庆幸还是该叹息?聂耳与黄埔军校的缘分虽然不深,但他为中国历史大变奏的音符,书写了金色的乐章。这些时代英才,以另外一种方式对中华民族作出了巨大贡献。
  国共合作创办时期的黄埔军校,可谓桃李天下,文武兼备,名气大得让人听着就能感到一股贯通天地的英雄气。

  第十一章 校刊《中国军人》述评(1)

  第十一章 校刊《中国军人》述评
  《中国军人》杂志,是以黄埔军校为主体的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的会刊,是在黄埔军校内出版的重要校刊之一。这本杂志,可谓是国共合作时期创办黄埔军校的一个历史窗口。全面了解真实的前期黄埔军校,特别是研究黄埔军校史,不能不较真的多读几遍这本杂志。通过这个窗口,可看见黄埔军校内部许多不为外人所知的内幕,了解军校内争的许多起因详情。实际上,该刊是中国共产党在军校和军队内进行政治思想斗争的一个重要理论阵地。创办时间虽仅有1年余,但在这一时期正值中国政治舞台异常活跃的年代:上承第一次国共合作后黄埔建校建军;中贯两次东征、平定杨刘叛乱、孙中山逝世、沙基惨案、廖(仲恺)案、西山会议派、国民党“二大”、中山舰事件等重大历史事件;下启北伐战争、大革命猝然失败。该刊基本反映了这一时期在军校中的中国共产党人及国民党左派对时局的政治主张和策略方针。
  办刊宗旨和出刊概况
  1925年初,黄埔军校内的革命势力有了相当大的发展,军校中的中共党员及进步青年组织的“青年军人社”,为配合军校政治教育等工作做出了卓越的成绩。为了进一步将革命影响扩大到全国军队中去,以周恩来为首的军校共产党人决定扩大原有革命群众组织,成立“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简称“青军会”),作为党领导青年军人的桥梁和组织形式。2月1日,“青军会”在广东大学大操场上隆重召开成立大会,初步建立起了广东各军进步青年军人的大联合。并决定出版发行会刊《中国军人》杂志,成立了编辑委员会。
  《中国军人》创刊宗旨是:团结革命军人,统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