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改变中国 王海涛》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日本改变中国 王海涛- 第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移到大后方。

    战后的中国已经与战前大不一样。国民政府腐败无能,三民主义似乎已经找不到立足之地;国民政府的军队精神疲惫,纪律败坏。

    可贵的一点是,抗战期间,中国国民党联手中国共产党,尤其是重庆时期,中国的民主政治有了空前进步。中国共产党成为合法的政治力量,在〃国统区〃创办了自己的媒体,发出了〃历史的先声〃,对中国实行民主政治进行积极的宣传。

    作为抗战的一个重要结果,中国共产党通过对日作战,锻造了一支以〃毛泽东思想〃武装的意志坚强的队伍。战后,国共力量对比迅速发生质的变化。中国历史的发展转向一个新的方向。

    这一变化,其实从战前就已经出现端倪。

    在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看来,中日之战是无法避免的,因为日本对中国的扩张是由其无法改变的势力在推动着。

    中国共产党在战前一再表明,日本帝国主义的目的是将整个中国变成日本的殖民地。因而不应该回避这场战争,国共双方应该尽早抗日。

    尽管有人怀疑中国共产党这一呼声在战争爆发前的诚意,因为一旦国共和解一致对外,共产党将取得合法地位。但是,共产党的这些呼声毕竟代表了中国城市人口、学生、知识分子、工人甚至资产阶级的心态。

    在战争最后的三年,毛泽东和蒋介石都认识到,战争结果的主导力量在于美国方面。这个时候,由于太平洋战争,中国抗日战争已经与第二次世界大战融为一体。日本的失败已经不再有悬念。

 〃七?七事变〃,忍辱建国的丧

    附:近代以来中日关系大事件

    19世纪70年代起,日本开始侵略我国台湾。

    1895年4月17日,因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清朝政府和日本政府在日本马关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条约包括赔偿日本军费银二亿两,割让台湾、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给日本等内容。

    1904年2月8日,日本袭击俄国在中国旅顺口的舰队,日俄战争爆发。

    1911年11月,日本出兵干涉中国的辛亥革命。

    1915年5月9日,袁世凯接受日本提出的旨在将中国完全沦为其附庸的〃二十一条〃。

    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提出〃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抵制日货〃等口号,展开声势浩大的〃五·四运动〃。

    1925年5月15日,上海日本纱厂资本家开枪打死工人顾正红,打伤十余人,引发激烈抗日的〃五·卅运动〃。

    1927年6月,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折〃出笼,声称:〃吾人如欲征服中国,则必先征服满洲及蒙古。吾人如欲征服世界,则必先征服中国。〃

    1928年6月4日,奉系军阀张作霖被日本关东军预先埋设的炸弹炸死,是为〃皇姑屯事件〃。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郊外柳条湖的〃南满〃铁路,制造了〃九·一八事变〃。至1932年1月,东北全境沦陷。

    1932年1月28日,日本军队在上海挑起〃一·二八事变〃。5月5日,中日签订了《淞沪停战协定》。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17日,日本发表声明,要求南京国民政府实行防共政策。

    1937年7月7日,日军发动〃七·七卢沟桥事变〃,历时8年的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伤亡共3500多万人,中国损失财产及战争消耗达5600余亿美元。其中最为惨烈的是1937年12月13日的南京大屠杀,被日军杀害者达30万人之多。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

    1952年4月28日,日本政府同台湾当局签订和约。1957年6月,日本首相岸信介访台,支持蒋介石〃收复〃大陆。

    1982年6月,日本文部省在审定教科书时篡改侵华历史,引发第一次教科书事件。

    1996年7月29日,日本桥本龙太郎首相参拜靖国神社。此后,日本的政治人物和团体不顾中国和亚洲人民的感情,纷纷参拜靖国神社。

    2003年1月,日本政府从所谓〃民间所有者〃手中租借钓鱼岛,中方向日本政府提出严正交涉。同年6月,中国大陆保钓人士保钓登岛受日本军舰阻拦。

    2003年8月4日,黑龙江齐齐哈尔市发生侵华日军遗留毒气泄漏伤人事故。

    2003年12月16日,俄、日签署《共同声明》,原定输往中国大庆的俄罗斯远东小西伯利亚石油被日本提出的〃安纳线〃取代。

    2004年8月7日,〃亚洲杯〃足球赛决赛,中国个别球迷出现对日本球员的反感行为,日本媒体借机炒作。

    2004年11月28日,日本首相小泉发言表示准备在不久的将来彻底停止对华援助。

    2005年2月10日,日本宣布将钓鱼岛上的灯塔收归国有。

    2005年3月,日本增补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呼声日高,新编历史教科书〃歪曲侵略历史,声称责任都在中国〃,引发中国民间激烈的反日情绪。

 征服中国日本文化的一部

    第二章

    征服中国——日本文化的一部分

    当我们已经用一种特定的眼光打量中国近代屈辱的时候,赫然发现,日本总是出现在中国每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上。

    所以我们不禁会有疑问,为什么总是这样?

    如果说是为了利益,这是问题的本身,而非问题的答案。答案,在日本这个国家的基因之中。一个国家的基因,主要表现在这个国家所传承的文化。当我们沿着上述问题去打量日本文化的时候,会发现,征服大陆,到大陆上开疆拓土,几乎是日本传统文化中千百年来的一个梦。

    第二次世界大战临近尾声的时候,日本对于美国仍是一个不可捉摸的对手。日本会不会投降?这个问题困扰着美国的决策者。

    美国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女士受命于美国政府,通过解剖日本文化,写成了一个研究报告,就是那本薄薄的名著《菊与刀》。鲁思·本尼迪克特通过采访日本战俘和研究日本历史,发现日本文化的〃特殊之处〃:日本人既生性好斗而又温和谦让;既穷兵黩武而又崇尚美感;既桀骜自大而又彬彬有礼;既顽固不化而又能伸能屈;既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既忠贞而又心存叛逆;既勇敢而又怯懦;既保守而又敢于接受新的生活方式。

    这样一个民族,由于与中国为近邻,其命运既受到中国的巨大影响,也注定对中国的命运产生重大的影响。曾几何时,在文化传承和历史演进过程中,日本一直在存于强势的中国文化的影子里。

    历史上,日本通过与中国、朝鲜数百年的交往,吸收了冶炼、制陶、纺织、建筑等技术以及文字、儒学、佛教等文化内涵。

    中国历史课本上的遣唐使,使日本出现了一个〃唐化〃的过程。中国的文化与思想被日本吸收。

    然而,历史的发展却将日本演变成与中国截然不同的国度——一个神道文化统治的国家。

    日本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日本历史是一个对外学习文化、政治和对外输出武力的过程。纵观日本的历史,可以发现两个明显的特征就是〃文化输入〃与〃武力输出〃。

    通过大化改新,从中国汲取了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人类文明成果;通过明治维新,移植了西方近代政治思想。而在汲取外来文明而强大之后,日本便不满足于那一片狭窄的岛屿,而是将炮火燃向近邻。

    1000多年前,日本通过向隋唐时期的中国学习,经历了一次重要的文化大跃进。由此,一个还没有文字的〃蒙昧民族〃抓住了世界文化的主流。

    100多年前,日本通过向欧洲文明学习,经历了第二次文化大跃进。日本如同从一个年幼的儿童突然发育为成人。

    中国经历上千年的分分合合,孕育出的古代灿烂文明,被日本通过一次大化改新,尽数吸收;欧洲通过上千年探索,经历了黑暗中世纪才探索出来的政治文明,日本用短短数十年便收入囊中。

    对于中国文化的学习,日本是一个幸运的学生、也是一个聪明的学生。但是所有学到的东西,必然会与本民族的文化相交融。

    日本是一个骤然站立起来的民族,在突然强大之后必然有扩张的冲动。这种冲动实际上本来就是这个狭长岛国民族文化的一部分。

 征服中国日本文化的一部

    在最近400余年的历史中,日本一直将中国视为征服对象。

    日本的〃神道史观〃认为:日本不是普通的国家,而是神的国土。远古时代的先王先祖不是人、而是神,所以日本人都是神的子孙。

    〃神道史观〃又演绎出了〃皇道史观〃:天皇既是主宰日本的神、又是政治的君王和军事的统帅;天皇的权威来自于神话中的皇祖因而神圣不可侵犯。

    19世纪中叶,〃日本中心主义〃学说继承〃皇道史观〃,进而提出〃八肱一宇〃的观点:世界是由八条大绳子紧密连在一起的,最终归结到一个中心点,这就是日本;世界正等待着伟大的天皇之军来抚育、教化和征服万国,地球将被日本统一。与其为近邻的中国自然成为日本进攻的主要目标。可以说,征服中国,就是日本文化的一部分。

 岛国精神与作为扩张意识形

    一、岛国精神与作为扩张意识形态的天下观

    日本是一个开放的民族,又是一个狭隘的民族。它在强者面前是一幅谦虚的模样,对于弱者却往往暴露其野蛮和非人性的一面

    日本是一个开放的民族,又是一个狭隘的民族。它在强者面前是一副谦虚的模样,对于弱者却往往暴露其野蛮和非人性的一面。

    日本国土狭窄,生存环境局促,注定了其担心被边缘化、被征服而必须〃走出去〃的心态。一旦走出去,发现昔日的强者——中国这样一个国家竟然是如此的虚弱,那种盛唐时代对中国的谦卑心态荡然无存。一种暴发户、颠覆者心态暴露了其兽性的一面。

    在侵略中国过程中,日本屡屡对中国平民肆意屠杀、虐杀,强暴妇女,其恶行背后是狭隘的民族心理使然——面对如此幅员辽阔的中国,他们有一种征服之、毁灭之的欲望。

    日本为什么要扩张?日本的政客曾有过〃理论性〃的回答。

    1937年初,日本发生政治危机,近卫内阁上台。这位谋划了全面侵华的政客是一位臭名昭著的扩张主义者。他曾经提出一套〃国际正义〃世界政治观。

    所谓国际正义,就是说日本是一个缺乏资源的岛国,日本要保障本民族的生存权,就必须重新分配世界领土。

    1937年6月4日,近卫内阁成立。这天,近卫在新闻发布会上这样解释其政治纲领:新内阁的的对外政策就是谋求〃基于国际正义的真正和平〃,而不是单纯维持现状的和平。世界不重新分配土地,就不能实现国际正义。日本要获得的国际正义就是有获得资源的自由、开拓市场的自由和转移劳动力的自由。

    这一侵略逻辑将日本数百年来对外扩张思想——重分世界的〃天下观〃发展到了顶峰。

    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决定意识〃的说法来解释日本这种天下观,是很容易理解,也确实是有道理的。那就是,岛国狭窄的地理环境造就了日本狭隘的民族心理,狭隘的民族心理铸成了以对外扩张为核心的天下观。

    在世界上众多的国家中,与日本情况相近的国家当属英国。英国也是一个岛国,也曾经四处扩张,满世界都是其殖民地,因而有了〃日不落帝国〃的称号。英国改变了世界,日本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

 岛国精神与作为扩张意识形

    正是由于这种孤立于主流世界之外的地缘特点,造就了日本民族具有扩张意识的天下观。

    历史上盛行于日本的〃神道史观〃认为,日本不是普通的国家、而是神的国土,在远古时代的先王先祖不是人、而是神,所以日本人都是神的子孙。神道观念作为日本的一种意识形态,至今一直支配着日本民族。

    伴随着明治维新,天皇的权威得到空前的维护,于是神道史观演绎出了〃皇道史观〃:天皇既是主宰日本的神、又是政治的君王和军事的统帅;天皇的权威来自于神话中的皇祖因而神圣不可侵犯。

    皇道史观认为,世界是由八条大绳子紧密连在一起的,最终归结到一个中心点,这就是日本;世界正等待着伟大的天皇之军来抚育、教化和征服万国,地球将被日本统一。

    向日本民族灌输这种思想的,当然是日本的知识分子和社会精英。日本社会精英对民众灌输这种思想,从不乏近卫内阁起可以上溯到300多年以前的丰臣秀吉。

    在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