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纨绔公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唐纨绔公子- 第17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退喂叵的芄涣�

    ————————————————————————————————————————————————————————

    在长安城,比长孙家更多麻烦事的应该算是李唐皇家。  在李世民的十四个儿子当中,他和青雀相处是最为密切,感情也是最深地。  李泰的死可以说是触动了他最敏感地神经。  再加上嫡长子李承乾的造反,李世民内心是锥心泣血。  生离死别,五脏俱焚。

    正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想,李世民夜里是翻来覆去睡不着,沉浸在思潮起伏的海洋中,辗转难眠,思绪像天上的游云一样飘流,又如车轮似的转动。  沉寂幽深的夜也成了难熬的昏黑。

    他疲软地躺在御塌上,眼前却像走马灯一样晃动着人影,飘飘忽忽、朦朦胧胧:时而是青雀身首分离地惨状,时而是承乾颤颤抖抖的身子。  而长孙皇后也是一脸幽怨地望着他。  最后,甚至化作厉鬼模样的李建成和李元吉也是全身血淋淋地猛扑过来。

    李世民惊醒了,他感到耳鼓发麻,只觉得禁苑中断断续续地快传来各种阴森凄凉的嚎叫声。  而寝殿内灰黄的烛焰遥遥曳曳,吐出缕缕青烟。  他咽干口渴。  胸口发闷。  这时一杯水被传了过来,原来是今夜侍寝的昭仪武顺。

    李世民喝完水之后,把背靠在床头上,半眯着眼睛。  武顺给他抚了抚胸膛,貌似舒服了一些。  她问道:“又做噩梦了,好些了吗?再躺一会儿吧。  皇上,您昨夜又没睡好,不断地翻身,还说梦话。  偶尔还听你呻吟,有时还踹得铺板响,老不安宁。  ”

    武顺她虽然心里有怨气,但是却从未在表面上露出来,而且平日里服侍皇上做得干净利落体贴,难怪李世民喜欢临幸翠安殿,而翠安殿是武顺成为昭仪在太极宫所拥有的第一个内殿。

    李世民叹了口气说道:“朕在床上久久不能入睡。  睡着了之后又不停地做噩梦。  现在真不想再睡下去。  ”

    贞观前期,内宫有贤德的长孙皇后。  外朝有魏征等直臣,忠心辅主,极言规谏,李世民也虚心听取。  然而自从长孙皇后、魏征等相继去世之后,他就觉得有些郁郁寡欢,私生活失控,享乐意识抬头,闲暇之余沉于酒色,游幸与狩猎也响应增多。

    然而借酒消愁愁更愁,频频宠幸后宫美女又大伤元气,御医所开地安神和补血壮阳之类的药物几乎是没有了效用,这让李世民的健康状况每况愈下。  加上这次的祸事,可谓是祸不单行。

    “这离上朝还有一个时辰,您再朦胧一阵子吧,妾守在您身边,到时再叫醒你。  好不好?”武顺慰贴地说道。

    “算了,不睡了。  ”

    李世民挣扎了几下下了床,他气喘吁吁地坐在一旁的椅子上,望着眼前这个美艳无比的**,他心中更是黯然。  武顺则是从内侍手中接过一盆热水,要为皇帝梳洗。

    她一边拧着手中地巾帛,上前侍候李世民抹干身上的汗水,为他更换了内衣。  嘴里还叹道:“这御医给的补丸似乎也不太见效了,陛下可得好好保重身子。  ”

    李世民从铜镜中看着自己,是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愈来愈消瘦,本来宽阔结实的脸庞变尖了,颧骨和眉骨都突了出来,看来这一场家祸对他的打击可是相当的大。

    他想起了这两天都守在自己寝殿门口护卫的尉迟敬德和秦叔宝,当年他和两位大将一起马上打天下,威风凛凛。  然而现在这二位混世魔王依然是精神矍铄,尤其是尉迟敬德,最近在家里修道养身,容光焕发,一点也看不是上了年纪的老家伙。  而自己却变得如此老迈,可真是人与人命不相同啊。

    原来这两天因为发生了东宫造反,再加上李世民近期一直是噩梦不断。  所以尉迟敬德和秦叔宝二人是自告奋勇,入夜时分,尉迟敬德手持铁铗,秦叔宝是拿着他的铜锏,同时守候在寝殿地门口,做皇帝地保护神。  后来,李世民过意不去,便让阎立本描绘出二人的画像,分别张贴在寝殿地两扇大门上,让他们回去歇息。  这也就是哼哈二将的典故。  当然这是后话。

    “这尉迟敬德比朕还大上十来岁,你说他怎么平日里精神那么好呢?”李世民对着镜子又是照了照,嘴上情不自禁地嘀咕了两句。

    然而这两句话恰好就被武顺给听见了,她美眸转了转,心思活了起来。  走到了李世民跟前,柔声说道:“臣妾也听一些人说过,这位鄂国公自从告老之后,修行方术,在家中设炉炼丹,服食云母粉。  现在看来,这方术倒也是神奇。  自从妾父离世之后,妾母因两位异母哥哥气得头疼病老犯,然而自从前些日子食用了一道长开的丹药,听吾妹说最近一直都没再发作……”

    李世民年轻的时候并不相信这些东西,然而人的年纪越大,就越容易寄托在一些事情上,尤其是面对自己无可奈何的东西。  他本来就对尉迟敬德的健康颇为好奇,再听武顺这么一说,倒也是有些心动,他也点头说道:

    “朕登基之时曾诏见过药王孙思邈道长,那时他已是年逾古稀,却依然是精神抖擞,身强体壮。  而前些日子还在淮南道出现,据说是一副鹤发童颜、仙风道骨的模样。  想来孙道长恐怕已是上寿之龄,竟然能保持如此风范,看来这方术可是大有作为。  ”

    武顺见李世民对于道术也是颇为心动,她的目的已是达成,便没有再多说什么,只是柔顺地符合着皇上的话语。  反倒是李世民饶有兴趣地问道:“不知爱妃娘家究竟碰上的而是哪位道长,竟然能药到病除,解除这顽疾?”

    他平日里最伤脑筋的就是头痛,既然孙思邈远在峨眉远水救不了近火,他倒是对炼丹药给武顺母亲的道长有些想法。  心想这丹药吃下去也没什么大不了,像尉迟敬德不也是身体强壮,能吃能睡,若是自己服下这些药,再不济就治好头疼病。  说不定还有可能和尉迟敬德一样,起到修身健体的效果。

    武顺则是不慌不忙地说道:“臣妾对此也不太清楚,像这些世外高人平日里皆行踪不定,不过妾身会托人向家里打听情况,看是否还能寻得这位道长……”

    李世民挥了挥手,没有再说什么。  他见时候不早,便换上朝服,命人备轿,乘着御辇去了殿堂。  而武顺则是望着李世民离去的老迈的背影,脸上浮现出莫测的笑容……

    今日月底,休息一天,只更一章^_^

大唐万象 250。皇帝心思

    250。皇帝心思

    翌日早朝,由于晋王作为皇后唯一留下的儿子,再加上长孙无忌的鼎力支持,一直处于夺嫡斗争圈之外的李治,无心插柳柳成荫,毫无疑问地当选成为了新一代的太子。

    按照长孙无忌的话来说,“晋王仁爱忠厚,孝顺慈祥,天下人莫不悦服。  陛下不妨试问文武百官,要是看法相左,就是臣等欺诈陛下,罪该万死。  ”

    李世民在正衙太极殿举行朝会,召见六品以上文武官员,用一种探询的强调说道:“承乾大逆不道,魏王泰死于非命,都不得成为太子。  朕想从其他皇子中选择一人,不知谁最适合?众卿尽管直言。  ”

    李世民这一设问句可是如同一把猛火烧开了锅里的水,百官活跃起来,交头接耳,传递眼色,很快便议论开来。  当然,出现这种难得的局面是因为:大臣们一般都是士大夫或者世族权贵出生,他们大多数都支持嫡长继承制度,除非是某些人因为自身利益的原因。  现在既然只剩下一个嫡子,再加上第一权臣长孙无忌的态度很明显,那么大多数朝臣都难得地取得了意见的统一,剩下所需要做的,便是看谁最先表态以取得下一代皇帝的好感。

    “晋王仁义孝悌,最好立他为太子。  ”

    百官无一例外地拥护李治,当真没有不同的看法。  李世民嘴巴咧了咧,好像是笑了一下。  然而他的眉间皱起深深地川字纹,斜着瞟了长孙无忌和长孙凛父子一眼。  把汗湿了的手掌抓成拳头,强自镇定下来,宣布退朝,推进了后殿。

    而后李世民自两仪殿内正式颁发诏书,确立晋王李治当皇太子。御驾登上顺天门楼,大赦天下罪犯,赐酺三日。  饮宴中。  李世民还带着告诫的语气对身旁的大臣说:

    “这次东宫造反无非即是泰幼无尊长,逼得承乾心慌之余做出大逆不道之傻事。  惹得兄弟阋墙,两败俱伤。  朕若是再让其他皇子当太子,那就推翻了嫡长继承制度,庶子也敢于与嫡子争权,恐怕将来李唐皇室选嫡有负面的影响,闹得皇宫鸡犬不宁。  往后我朝必坚持嫡子继承制,但凡太子失德。  亲王钻研,一律罢黜。  子子孙孙,永远遵守!”

    “皇上英明!”诸位大臣奉承道。

    这次的东宫造反,因为李世民在选择储君方面,对待太子的态度使得李承乾地心态发生了急转,让李承乾效仿李世民也跟着学起了玄武门事变。  然而李世民在将李承乾贬黜至荒凉之地的前夜,也曾积着父子情分在右领军府召见过这位嫡长子。

    当时李承乾说过地一句话恰恰是李世民改变态度的关键。  在李承乾的意思里,身为太子已是铁板钉钉的事情。  只需要多等几年,便可在父皇万岁之后成为新任皇帝。  若不是因为李泰在暗地里做出种种动作,而李世民的态度又有所转变,他又何须要做如此大逆不道之事?因此李承乾虽然对造反之事表示出了悔意,然而却对李泰之死不屑道歉。

    也正是李承乾的这番言论,使得李世民确定了太子的人选。  毕竟若是再开其他皇子做储君地先河,那么以后的皇室可就毫无规矩可言,这无疑是给后代庶子一个榜样,给后世埋下了一枚定时炸药。

    当初李渊之所以在功勋赫赫的秦王和长子建成之间选择了李建成,无非就是为了坚持嫡长继承制,这一制度恰好就被李世民给破坏。  而接下来李世民又因为这一制度而犹豫不决,造成了lun理之祸。  最后还是他来定下了以后选储必遵嫡子继承制,这无疑是一种巨大的讽刺。

    而且李世民永远也不会想到,他这一次选择对于李唐皇室来说,却是一个更大的火药。

    ——————————————————————————————————————————————————

    而在解决了太子问题之后。  悬在李世民心头上的还有两块大石头。  其一便是纥干承基所暴的惊天内幕——齐王李佑真的要造反吗?李佑系李世民地第五子。  阴妃的儿子,担任齐州总督。

    李世民怕子女沾染上恶习。  走上邪路,遴选正派直率之人辅佐各位亲王,担任长史或司马。  亲王如有过失,得以及时奏报。  而李世民就曾接过屡次上奏报齐王亲近小人,喜好打猎,并且有偷偷招募壮士的嫌疑,李世民也曾多次下达敕书责备儿子。

    而自从东宫造反之后,再加上李佑平日里的表现就不能让李世民满意,这次再有人弹劾说李佑欲谋反,这让李世民不得不重视这个问题。  然而身为父亲,他又不想因为某些人的话就全盘否定了李佑,毕竟刚刚失去了两个儿子,李世民心里或多或少都是带着一些希望,毕竟如是此子再造反,那么他这个做父亲的必然是很失败。

    然而李世民却又不肯能完全置之不理,这样敏感地事情他身为皇帝必定要对此查探到底。  该怎么办呢?李世民在内殿里苦苦思索,他随意地翻阅着各地传到龙案前的文书,又想到了他心中悬着的第二块大石头——长孙!

    长孙无忌与李世民自十来岁以来就一直是小哥们,长孙皇后又是李世民最为深爱和敬佩的女子。  因此对于长孙无忌,知根知底的李世民自然是倾向于信任。  成为老皇帝心中的石头的不是别人,正是屡次建立了赫赫功劳的长孙凛!

    正所谓功高震主,李世民一生戎马功勋,自然不惧这个尚未弱冠的少年。  然而他所担心的是,这个才过十八岁地少年竟然就如此了得,在这么下去,将来其不知能够取得多大地成就。  李世民唯恐的是,这功高震地是李治这一“主”!

    对于长孙无忌的心理,李世民把握得倒是很透彻,既然晋王是国舅唯一的亲外甥,而且两人感情向来都很融洽,再加上李治也的确属于所谓的“守成之君”,那么将来即便是自己归天之后,有这么一个大臣来辅佐李治倒也是个不错的选择,然而再多加一个长孙凛,那么相对于懦弱平庸的李治而言,这长孙家似乎也就过于强势了。

    本来长乐嫁入长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