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那些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童年那些事- 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自疲汤兜纳詈#嗬兜暮3保谡馄兜鞯幕嫔希恢恢坏挠娲倘缫帐跫宜嬉馊飨碌募傅闩钦庑┑阕呵擅畹卮蚱屏嘶娴牡サ鳎诳罩邪肯枳诺暮Q嗍备呤钡停蠢此ψ虐押L旖恢梢环暾淖髌贰U馐保职种缸旁洞δ请孰实娜粢粝值纳罾渡醺嫠呶遥鞘呛S胩斓慕唤缦摺

  从崖顶顺着歪歪歪斜斜的海道往下走,穿过一片如梯田似的坡地,经过几处水田,再穿过一道誉为绿色长城的防风林带时,就可以踩到沙滩上那又软又松的细沙了。这时的海水已经退了很多,靠岸的地方仅留下一片赤祼祼的黑色泥海滩。许多妇女已经下去海边的礁石上挖海蛎子了,也有几位大叔大伯挽起裤筒正准备下海。

  我远远望去,泥海滩上光秃秃的一片,连红树林都没有,一支支插在泥里拉网用的竹杆显得那么的孤单。唯一能给海滩增添上一丝活力的就是那一群群觅食的海鸟。

  当我踏进这片黑泥滩时才惊奇地发现:海滩不是平静的。脚边泥下的海螺悄悄地将触角缩回了泥下,仅看到周围的水闪了一下,如果不是爸爸的指点,我根本就注意不到;不远处传来一阵阵噼卟噼卟的水响声,顺眼望去,原来是调皮的跳鱼呢。退潮的时候,饿坏了的跳鱼急急地跑出洞来,在洞口的周围转来转去,那些顺水而下或是浅搁在海滩上的小鱼小虾都是它们的美食。它们一瞧到有人过来了,急急地跳回洞里,或是趴在洞口,鼓着两只小眼睛盯着你,等你想去捕捉它时,可是还没走近就溜进洞里了。

  那时候我不懂,看见跳鱼钻进洞里了,不由暗喜,心想你已经在洞里了,我就不信抓不着你。于是,我走过去,沿着跳鱼洞往下挖,这时候,爸爸瞧瞧我,对我说“你这样是挖不到它的。”我不信,就顺着往下挖,可是挖着挖着,没想到开始地是一个手指手那么大的洞口,越挖越大,而且有很多个分丫洞口,我根本都不知道它藏在哪个洞里面,如果一个一个地挖的话,一个小时都没挖得了呢,最可怕的是,我地挖了一两个洞时,海水早就通过湿泥渗进来,灌满了洞孔。

  爸爸瞧了瞧满脸失望的我,告诉我说:“捕跳鱼不是这样的。你瞧我捕给你看吧。”爸爸说完就指了指附近的一个跳鱼洞,然后扎了一个马步,俯下身子。

  “俗话说,狡兔有三窟,海上的跳鱼比兔子还精灵呢,任何的跳鱼洞都有几个跳生的洞口的。不过它再怎么聪明都强不过人的。我们在捕跳鱼前,先得学会辨识那个洞是跳鱼最常进去的。”爸爸边示范边说:

  爸爸突然指了指一个像泥旋涡似的地方,对我说,“你瞧见了没,就是它的藏身之洞呢。你要用脚将这个洞口踩住再挖主洞口,其它的不管,就找通往这个藏身的洞挖,准能捉住它的。”就在爸爸的说话间,只见他用脚踩了一下泥旋涡的地方,双手沿着洞口围了一圈泥不让海水流进来,然后往下挖,没几下,一条乱蹦活跳的跳鱼就捏在他的手指里了。

  我照着爸爸的样子挖,果然很快就找到了跳鱼的藏身之处。有时挖一个洞还可以找到几条跳鱼呢,可是爸爸拉着我往深海的方向走去了,原来他嫌跳鱼太小,一趟的潮的时间都挖不了斤儿半两,还不如去多捡点贝螺合算。

  海滩上有很多的贝壳,有尖锐如刺的,有锋利如刀的,那时候赶海都是光着脚的,一不小心,一脚踩下去,准会被割伤。我才走没有几百米远,就被割了三四处。有一处割深了点,流了很多血,没想到被爸爸发现了,爸爸只得返回我的身边。爸爸开始教我在海泥里怎么走路。原来,在陆地上走路怎么走都行,可是在海上走路就不能这么随便了,行走时,脚需要向前趋,不能直接往下踩,只有那样走才不会伤得那么厉害。

  我发现爸爸走近海滩上时,如果发现附近有石块或是枯木的地方总爱走过去瞧瞧。我问爸爸时,只见他笑笑,原后才告诉我,螃蟹最爱藏在那些经潮水打开的枯木旁边。没过多久,爸爸突然叫住了我,我走近后,他指了指前方一米远的地方对我说:“你瞧瞧这里,能发现什么吗?”我瞧了一下,前方除了一些小小的海螺外,并没有发现什么东西。于是摇了摇头。“你再瞧瞧这里!”爸爸对我的答复显然不满意,于是用钩刀在前方划了半米宽的圈子又问我。我走近去,又瞧了一遍,还是没发现什么。爸爸用划刀往一块疏松的泥土一指,说:“这是一只螃蟹!你瞧瞧,平坦的这块是它的背壳,而前面这块下陷的地方就是它的嘴及大钳……”

  “螃蟹?”我将信将疑低头一看,不由喜了,真的是螃蟹呢,只见在松泥下陷的地方还露着两只黑色小眼睛在一动一动呢。我正想拿手过去时,被爸爸一下拉住了,只见爸爸伸手往平坦的松泥那里一按,那大螃蟹开始从泥下挣扎着扬起了两只强壮的螯,爸爸只留拇指按蟹壳,其它四指伸到螃蟹的屁股方,张开两指分别托住螃蟹的末端左右两只小腿,这时,螃蟹扬着的螯就不敢动了,爸爸就将它从泥里拖出来,洗了洗就放回鱼篓里了。

  爸爸告诉我,如果像我刚才那样伸手下去,一定会被螃蟹钳住的,只有先按稳,设法按稳它的两个末端小腿时,螃蟹才不敢钳你。后来,爸爸还教我辨识各种海螺的涡,我瞧着爸爸捕海蟮时那种熟练的运作,突然觉得爸爸好厉害哦,居然有那么多我不懂的东西。

  我们回到家的时候,太阳已经下山了。今天的收获不小呢,爸爸鱼篓都装满了,里面有跳鱼、海蟮、海瓜、螃蟹、花蟹、虾姑、毛螺、带子螺、花螺等等。我是第一次赶海,仅会捡一些贝螺、海子螺、母鸡螺、辣螺等在海上可见的海产品。最让我高兴的是在爸爸的指导下也捉了几十条的跳鱼和一只螃蟹。妈妈将我们从海里捡回来的海产品统统倒进一个大盆里,然后将贝螺类和海蟮等分开了。贝螺类就煮了吃,而海蟮类是用来炒汤的。

  那晚,不知道是因为赶海太饿了还是妈妈的厨艺进步了,总之,那晚的海蟮汤特别的香,我一共吃了好多碗。吃过饭,冲过凉后才发现,脚底下已经是伤痕累累了,根本都数不清被贝壳割到了多少处,好在我是按爸爸教的步法走的,只是表面伤,并没有割流血。妈妈心疼于给我涂上了土制的膏药,然后叫我早点睡觉。可能是太累了,我躺在院子的竹床上不久就睡着了,就连爸爸把我抱回屋里睡都不知道呢。 。。

第二十五章:沙滩追沙马
早上起来的时候,太阳已经升到屋顶,我吃过饭后去找银子玩,没想到银子被她妈妈接回城里度假了。听铁蛋说:“银子的妈妈好漂亮哦,头发弄得一卷卷的,还穿着红裙子,红高跟鞋,走起路来一拐一拐的,大大的屁股也跟着这样一扭一扭的。”铁蛋一边说着一边学着人家走路的姿势,还夸张地摇摆着屁股,逗得我和胖子华都笑起来。铁蛋学过之后,又叮嘱我们:绝不能告诉银子,否则跟我们没完!我们都答应不说了,他还不相信,肯要我们拉勾勾。

  我也把昨天去赶海的事儿告诉铁蛋他们了,铁蛋听到连连骂我不够朋友,这么好玩的事没叫上他们。于是,我们几个就约好了下午一起去赶海。

  日刚西斜,我们就出发了,赶到海边的时候,潮水还没退呢。原来潮涨潮落都是有规律的,每天潮落的时间往往比前天推迟差不多一个小时。有经验的村民往往只看农历就可以推算出何时可以下海啦。俗话所说的“十三正午、十四日斜”指的就是潮水,即每逢农历十三的时候,正午时候去赶海正合适,而农历十四时就要待到太阳开始西斜的时候去。虽然是这样念,但是听有经验的老人说,那只是一个大概的时间,四季的时间是不一样的。如夏天逢十三时,就正合适,而秋季的十三不是正午去,而是提早一点,因为季秋的潮水比较急,涨得快,退得也快,根本就不用等那么长的时间。

  潮水还在沙滩上徘徊着,过了很长时间才退到了沙滩下面,在平坦的沙滩上留下一层层的贝壳以及被海浪冲上来的枯枝海藻,还有那些发出阵阵恶臭的死鱼烂蟹。这时候,生活在沙滩上的沙马都纷纷爬出洞来,围在一直争抢着那些被遗弃在沙滩上的腐肉。

  沙马其实也是一种蟹,可能是因为它生活在沙滩上,爬走起来又如快马而得名吧。沙马方壳、大眼睛、双螯很小,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它的腿特长,也许是长期在沙滩上奔跑而进化出来的吧。据说用沙马煮粥味道特鲜美,可那时我们没有人爱吃它,更不用说会拿回家去煮粥啦。我们喜欢捕捉它,主要还是觉得好玩。

  那天,我们在沙滩坐了很长时间,潮水也没见退下多少。于是,我们就跑到沙滩上去玩。胖子华在沙滩上拣贝壳,而我和铁蛋刚跑去追沙马了。

  潮水刚退,海水冲涮过的沙滩上还留着那种略带腥气的独特气味。一些贪吃的沙马就悄悄地爬出洞寻食了,远远望去,沙马高高举着那对大大的眼睛,警惕地瞧着四周,在金灿灿的阳光的照耀下,还闪着一点点的白光,惹得我们飞快地追过去。可是白天的沙马不是那么容易捕捉到的,在沙滩上,当你还没发现它的时候,它已经注意着你了。它跑得特快呢,还没待我们跑近它,它已经钻进洞了。

  进洞的沙马更难抓,沙马的洞一般都是挖在离潮水很远的干沙上,当它钻进洞后,你再去挖时,一边挖,细沙一边往下掉,往往是挖着挖着连洞口都不见了。再说,沙马的洞都是特别深的,深达一米的都有。如果没带工具来,让你用手挖上半天都捉不到一个呢。所以白天捕捉沙马的最有效方法就是与沙马赛跑,即是看见一只沙马时,要以最快的速度跑过去,在它未进洞前堵住它,并将它捉住。否则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跑进洞里去,一点办法都没有。

  当然,如果是在晚上的话,捕捉起来就容易多啦,听说在晚上时仅用手电筒一照它时,它们就稳住不敢跑了,除非你把手电筒的光移开。所以村里人要捉沙马时通常都是晚上来捕捉。

  那时候,我们就是用赛跑这样的笨办法追着一只只的沙马,我跑得不是很快,追了很长时间,整个人都累得气喘吁吁了才捉到三四只,而相比起来,铁蛋抓的比我多了好几只,他还捕到了一只腿部发蓝的老沙马呢。

  我们都累了,就坐在沙滩高处的木麻黄树下歇一下,这时沙滩上的人也渐渐地多了起来,涌来的都是一群群前来赶海的人。我们看潮水退得差不多的时候,就跟着人们一起下海了。

  刚下海,就看见几个老农民匆匆地跑到有过膝深的海中去了,我们不明白他们为什么跑那么深去,问赶海的人才知道:原来他们发现了鲎的脚印,凭他们的经验,鲎在浅滩留下脚印就意味着这对鲎不会随水进深处了,肯定就在海泥里躲藏起来待晚上潮水再涨起时才走。而有经验的老农民就凭着这些痕迹来跟踪捕捉的。

  那时候还没有人会使用电捕鱼,也不懂用药捕,就算人人都可以捕捉,故乡的鲎还有很多很多。巴掌大的小鲎在海滩里到是都是,它们在泥面上不慌不忙地爬走着,笨重的壳划过时,留下一条条显眼的印痕。我们有时会抓着小鲎不算特别硬的长尾将它提起来时,它才慢吞吞将身体弯了一下,用铠甲护着身体。

  听说小鲎有毒,连母猪都可以毒死,所以没有人捕捉小鲎。不仅仅是小鲎,那怕是撞上单只的大鲎也不敢捉。听说鲎对爱情特别专一,一生只认定一个伴侣。雌雄一旦结为一对,雌鲎将驮着弱小的丈夫在海底四处游逛,形影不离,即使被捕时也不愿相互遗弃而逃。

  所以人们发现鲎时,往往是成双成对的,只需抓住公鲎的尾巴一提,往往可以将两只相依为命的爱情鲎一起提出水面。如果遇什么什么意外,两只鲎分开了,它们都会在茫茫的大海中寻找属于自己的伴侣,即使找不到也会选择孤独终身。正因为鲎的忠贞专一,村民认为撞见单只老鲎是一件很倒霉的事,要将它放到水深的地方,还要护送着它离开,从没有人敢捕它回来吃。听村里老人说,如果捕单只的老鲎回家,将来会遭妻离子散的报应。

  那时候,我们捉小鲎也只是想玩玩而己,玩了一会就放它走了,没有谁敢拿回家的。有时,我们发现小鲎时,也不抓它起来,只是捧一捧海泥放在他的前方,然后蹲在旁边边看着小鲎一次次地像推土机似的推着前方的泥土,又瞧着它一次次地爬上去,又一次次地倒下来。每当它想放弃而改变路线时,我们又在它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