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自制点荸荠甘蔗饮来败火。具体做法是:将60克荸荠和60克甘蔗洗净去皮,放在锅中加水煎汤,每天喝2~3次,每次喝一个小茶杯的量就足够。出行的老人可以在出门前,一次性多做出点,灌在小瓶子里,随时喝一点。
老年性白内障发病率很高,7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在70%~80%以上。白内障的食疗原则是选用蛋白质、锌与维生素C含量较高的食物。
老年人可以自己做道核桃仁泥。将核桃仁研成泥,每次吃的时候挖2匙,再用温热的1杯豆浆冲释,再加1小匙蜂蜜。在吃完早餐后吃,或者加一半的豆浆,把捣成酱的核桃仁泥夹在早餐的馒头、面包里吃。还可以自制一些黑白豆小点心。用猛火将30克大豆、30克白扁豆煮烂,再放入10个黑枣一起继续煮烂。将三种食物搅拌均匀,加入面粉拌匀,然后捏成小圆点心的形状放在饼铛上或烤箱里小火加热,老人每天午休以后可以吃上2~3块。
作者:健康时报记者沙琼
支持专家:海军总医院原副院长冯理达
山核桃能防老年失明症
美国“每日科学”网报道,即将于9月5日出版的《生物化学杂志》刊登的一项新研究发现,洋蓟(朝鲜蓟)、蓝莓及山核桃等富含抗氧化剂的食物具有防止老年失明症的功效。
美国杨百翰大学和纽约市威尔康乃尔医学院研究人员发现,视网膜中的两种作用相互“共谋”导致老年黄斑变性的发生。而抗氧化剂可以打破两者的联系,从而延长不可替代的眼球感光细胞及其他视网膜细胞的寿命。
杨百翰大学化学家、牛津大学博士海蒂·沃尔莫·斯纳尔表示,新研究表明,老年黄斑变性高危人群可以通过摄入多种抗氧化剂,防止疾病的发生。
新研究发现,眼睛中存在两种狼狈为奸的破坏性作用,一种是不会分解的细胞活动副产品——沉积物质A2E,另一种是对线粒体造成的破坏。当A2E遇到光产生的氧化性压力的时候,A2E就会干扰线粒体中能量的产生。
于是,眼球“感光器”和另一种视网膜细胞的日常清洁和维护难以维持。A2E继续堆积,恶性循环加剧,导致关键视觉细胞死亡,进而形成老年性黄斑病变恶化。
作者:李涛/编译
长期饱食易早衰
Part3 少吃多动养肠胃(12)
《黄帝内经》主张:“饮食有节”、“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梁代医学家陶弘景在《养生延年录》中指出:“所食愈少,心愈开,年愈寿;所食愈多,心愈塞,年愈损焉。”可见,古人很早就发现节制饮食可以抗衰老、延寿命,经常饱食则使人早衰,对人体有害。
国内外病理学研究表明:经常饮食过饱,不仅会使消化系统长期负荷过度,导致内脏器官过早衰老和免疫功能下降,而且过剩的热量还会引起体内脂肪沉积,引发“富贵病”和“文明病”。日本科学家研究发现:长期饱食会导致大脑早衰。因为饱食后,胃肠道循环血容量增加,造成大脑血液供应相对不足,使脑细胞正常生理代谢受到影响,甚至还会引起冠心病病人发作心绞痛,诱发胆石症、胆囊炎、糖尿病等。
有关学者还证实:饱食能诱发人脑内一种叫做纤维芽细胞生长因子的物质,饱腹后,它在大脑中的含量要比吃饭前增加数万倍,而且其数量的增长与食量成正比。这种纤维芽细胞生长因子被证实是促使脑动脉硬化的元凶,脑动脉硬化与老年痴呆密切相关。学者还发现一个惊人的事实:约20%的老年性痴呆患者在他们青壮年时期皆是饱食的“美食家”。
所以,要想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必须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饭饱八分,通过调节食量来推迟大脑的衰老过程。人过中年以后的进食方式应该像“羊吃草”那样,饿了就吃点,每次吃不多,胃肠总保持不饥不饿不饱的状态。我国著名营养学家李瑞芬教授总结的秘诀是:“一日多餐,餐餐不饱,饿了就吃,吃得很少。”只有这样,才能延缓衰老,延年益寿。
作者:健康时报特约专家荀晓霖
老人远“三白”近“三黑”
离休以后,没有什么别的可享受了,吃饭算是一种享受,是享受生活。但是,现在全家人坐在一起吃饭,饭桌上很紧张,您刚要夹一块带鱼,儿子说:“这个胆固醇高,不能吃。”那就吃一块肉吧,姑娘说:“肥肉脂肪多,别吃。”
我看不要这样,吃饭要有一个放松的心情。保持膳食平衡,并不是说哪一些食物能吃,哪一些食物不能吃。
对于老人来说,在饮食上最好做到远“三白”近“三黑”。
“三白”指的是盐、糖、猪油,要少吃。而“三黑”是指蘑菇、木耳、黑米,要经常吃这些食物。
对于盐、糖、猪油,不要单一地拒绝,还是要适当地吃一些。而且,人体需要合理地摄入这三白。盐一般来说盐每天不超过5克,每餐里帮助提提味就行,糖是人体必需的基础物质,但不能摄入过多。肥肉如果烹饪合理(慢火1个小时),能使不利于人体的饱和脂肪酸下降。
蘑菇、香菇、黑木耳和其他菌类,都是有益健康的食品。它们也属于“黑色食品”之类。有人还把黑米、黑豆、黑芝麻、黑枣,以及海带、紫菜、乌骨鸡等食物都算入“黑色食品”的范围。
黑木耳是好东西。为什么呢?它有预防血栓形成的功效。
如果每天吃一点儿黑木耳,可以起到抗血管堵塞的效果,成为天然的抗凝剂。黑木耳有补血、活血功效,可抗血小板凝集,防止血液凝固形成血栓,可防治冠心病、动脉硬化。
香菇外皮黑黝,对胆固醇有溶解作用,可降血脂、血清胆固醇。由于其含多量的维生素D,故多食可预防骨质疏松。另外,经常食用香菇,还有预防癌症和预防感冒的作用。 。 想看书来
Part3 少吃多动养肠胃(13)
海带、紫菜属于藻类食品,富含褐藻胶、碘、钙、甘露醇、粗纤维、维生素B族等成分,有助于降低胆固醇,软化血管,防治高血压、冠心病、甲状腺疾病。
作者:健康时报特约专家李瑞芬
老人多吃发酵的粗粮
许多老人餐桌上的粗粮,大都是玉米面粥、高粱米饭、荞麦面条等,如果能把粗粮换个样做,加些酵母发酵,就会为粗粮中的营养“添色”。
粗粮中含有大量的不溶性膳食纤维,虽然能增加胃肠道的蠕动,缓解老人“排不畅”的烦恼,但还会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肠道吸收某些矿物质元素,如钙、铁、锌等,这些矿物质元素又是骨骼、心脏等健康不可缺少的,如果长期吃一种形式的粗粮,在营养补充上无疑是顾此失彼。而将粗粮发酵正是缓解了这种矛盾。因为,酵母菌可促进植酸酶的活性,使这些矿物质元素在肠道的吸收有明显的改善。没有经过发酵的粗粮在口感上较“硬”,而发酵后会让其口感“变软”,吃起来好吃一些。
同时,发酵后的粗粮,除了原有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外,在酵母菌的作用下,维生素B的含量被尽量完整地保存下来,能够让老人尽量多摄入,从而改善神经系统的敏感性,特别是对眼睛有好处。
一定要用品质比较纯的酵母,否则会影响发酵的效果,有时会“发不开”,口感和营养都会有损失。
因为粗粮在口感上“不香甜”,对胃肠道功能较弱,饭量差的老人来说,最好“粗粮细做”,用发酵后的粗粮在做馒头时可以加点牛奶,以便增强钙元素的含量,或加点能够补气补血的红枣、能够开窍醒脑的核桃等。
当然,要是家里有个小烤箱或微波炉,老人还可以用粗粮烤制香甜可口的蛋糕,这样,蛋糕中的“内容”不妨多放点,像葡萄干、杏干、花生等,对身体都有好处,蛋糕出炉后还可以浇点巧克力酱,周围搭配上各色水果,看起来让人食欲大开。
作者:健康时报记者郑帆影
支持专家:解放军总医院营养科刘英华
春天常喝“三皮汤”
春天忽冷忽热,老人很容易反复感冒,预防风寒感冒,我有个私家小秘方——“三皮汤”:白萝卜皮(用1根白萝卜的皮,最好带缨和根)、鸭梨皮(两个鸭梨的皮,最好带核同煮)、荸荠皮(20~30个荸荠的皮)。
我已经喝了两三年,还向我周围人推荐,此汤在感冒初期或感冒多日不愈时服用效果好。因为白萝卜、梨和荸荠都有很好的止咳化痰的作用,它们的皮还有清热去火的作用。
将原料仔细刷洗干净,再用水冲两遍,削皮,将皮都切成小碎块放进砂锅里,加15升水,水要没过原料。大火煮10分钟,改小火,用勺子搅一搅、翻一翻,再煮20分钟。等水熬剩下一半,就熬好了,稍加沉淀,倒出皮,加些冰糖。分两次饮用,趁热喝。糖尿病人服用“三皮汤”可加少许的盐。
作者:马玉玲
八成饱是“保胃秘方”
原河南医大副校长刘鼎业很传奇,有人曾以打油诗概括为:“逃过荒,吃过糠,扛过枪,跨过鸭绿江;进过藏,渡过洋,献血救病伤,晚年办学忙。”今年78岁的他,胃肠道、心血管系统都很健康,血压、血糖均正常。体形保持良好,身高171米,体重60公斤。2006年被郑州大学评为“健康老人”。他讲述了自己的“保胃秘方”。
我21岁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我们手术队在野战医院,距前线很近,需要手术的伤员必须立即手术。我当时还在实习,主要担任助手,做手术前的准备工作,有时也搞麻醉。工作很紧张,每天要工作十几个小时,常常要连续做几个手术。吃饭很难定时,有时抽空吃点饼干喝点粥,对胃很不利。 电子书 分享网站
Part3 少吃多动养肠胃(14)
因为我的祖父和父亲都是中医,受他们的影响,我一直牢记“饮食有节”。无论平时改善生活,还是庆祝胜利会餐,我都加以节制,一般都是八成饱,不给胃肠增加额外负担。
1973年,作为河南医大一附院副院长,我带领医疗队进藏,那时我已经44岁。医疗队去的地方紧邻中印边境,海拔4000米以上。由于高原反应,队员们没有食欲,当时也没有高压锅,水烧到80℃就开了,食物煮不熟,夹生发黏,再加当地的糌粑、酥油茶、牛羊肉大家又不习惯吃,因此开始几乎没有饭量。我看到这个情况,就让队员们把吃饭当做一项政治任务来完成。我带头吃一点糌粑、酥油茶和一点牛羊肉。
以后慢慢习惯了,又有了高压锅,食物夹生问题解决了。这时我又要求队员们吃饭不要过饱。这里气候寒冷,有的队员晚上爱喝烈性酒,我就提醒他们千万别过量。我自己坚决不喝烈性酒,也不吃有强烈刺激性的食物,因为它们能破坏胃黏膜,久而久之就会造成胃病。虽然酗酒的危害并不仅限于胃,但胃是直接受害者。
在西藏山南地区的措那、措美、洛扎等县,我率领医疗队与当地医院合作。在流行病调查中,我发现在常见病、多发病前10位中,胃病占第一位,占发病人数的30%左右。分析原因,除了地理气候原因外,与饮食习惯有密切关系。如当地群众有冷食、生食及不停地吃零食的习惯,进食牛羊肉占的比例较大,使胃肠负担过重等。
根据这种情况,我提出改变不良饮食习惯的建议,不吃生肉和半生不熟的肉,提倡吃熟肉;要吃适当数量的蔬菜和水果;酥油要和清油搭配食用;尽量不吸烟等。
我还体会到,胃病重在预防,培训当地医生和卫生员就是要加强预防工作,其中重要一条就是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
其实,在平原地区,患胃病的人,也大多与不良饮食习惯有关。如有人不吃早餐,而晚饭当成了主餐,甚至晚上还要加餐,这些都不符合健康要求。还有人嗜烟酗酒,“能喝半斤喝八两,这样才能叫豪爽”、“当个男人不吸烟,白来世上转一圈”。故保护胃肠,就要从改变这些不良习惯入手。
1983年,我54岁,被任命为中国支援赞比亚医疗队队长,医疗队分别在卡布韦中央医院和卢安夏汤姆森医院工作。有位赞比亚官员胸闷腹胀,我带内科医生为他检查,确诊是由于工作劳累引起消化不良,于是提请他注意休息,并用中西药物调理,他很快恢复了健康。还有一位高官的夫人,患胃痛,我带针灸科大夫为她治疗数次,疼痛也消除了。
在赞比亚两年多的时间里,我率领的医疗队与当地群众和社会各界建立了深厚友谊,对疾病的治疗上也有了新的感受。比如对胃病,除了其他致病因素外,精神因素也不可忽视。比如过度劳累、焦虑、抑郁等也会导致消化性溃疡和胃炎。有人说“胃是人的第二张脸”,是有一定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