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的锋刃:资本市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经济的锋刃:资本市场- 第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力越来越强。所以越来越多的证券公司,无论中国的、境外的,都在中国进行竞争。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机构投资者越来越多(1)
基金在中国发展是非常快的,基金公司叫机构投资者。现在中国证券市场基本上大概念是一半一半,就是散户一半、机构投资者一半,机构投资者越来越多了,市场份额逐渐在扩大。国内大概有100多家基金管理公司、几百家基金,整个基金净值的规模大概超过3万亿,10年以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0年以前基金公司刚刚成立的时候规模很小,炒作的气氛非常重。但是3万亿的规模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机构投资者在二级市场上没有那么明显,但是在一级市场是非常明显的。有了大规模的机构投资者,才使得我们这么大规模的国家大型企业变成这样的公司。
  当时很多人都说为什么这么好的公司都跑到外国上市了,比如像*、中国石油,为什么不能在中国上市?当时我问*的老总,他说我自己也希望能回来,但是回来谁买得起*,一次性发行可能就200亿,那时候中国发行一两个亿对市场影响都很大。他也说了,我记得当时*总理说要考虑进行*的单向收费,单向收费对老百姓肯定是好事,当时我记得这个消息一传出去,*在香港的股票大幅度暴跌,如果单向收费,肯定香港那边的收费就没有了,收益肯定就下来了,后来又辟谣说没有这个事情。这种事情使我们自己感觉到能不能考虑逐渐让更多的企业回国,当时所有的红筹、蓝筹,只能到国外上市,由于中国资本市场慢慢长大了,上市企业陆续回来。我们在2006年、2007年、2008年,大规模的都回来了,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石油,对国民经济产生重要影响的企业陆续都回来了。我觉得在很大程度上,机构投资者起了很大的作用。
  股份制改造以前,2001~2005年,当时中国的证券市场出现了很长一段时间熊市。那个时候每天的交易量大概也就是100亿元人民币。深圳交易所和上海交易所,两个市场加起来就100亿元。现在每一天,如果要低于1 000亿元,就感觉到市场已经是非常差了,一般来说基本上保持在2 000亿元。所以当时很多的经纪业务都面临着亏损,现在的经纪业务虽然佣金市场在大幅度的下降,原来千分之三的手续费现在基本上降到千分之一左右了,但是由于是巨大的量,所以现在大部分营业部还保持着非常好的状态,我估计最后的佣金率还会进一步下降。
  买方的创新业务——投资银行,英国叫商人银行、美国叫投资银行、亚洲叫证券公司,投资银行的概念实际上就是说一两百多年前,有一帮人在那做交易,为了使货物之间有比较好的流通,这一批人不仅交易股票,还交易很多东西,在这里逐渐形成一些专业化的小公司,比如像美国的高盛,雷曼兄弟,像原来的所罗门兄弟,这些公司基本上都是用合伙人制度,就是说咱们俩合伙,出点儿钱弄个小股份公司,开始做生意。大部分人都是来提供服务挣取佣金的,这种东西就形成合伙人来做这个事情,你也做这个事情、我也做这个事情,既当老板又当伙计。业务量逐渐就越来越大了,盈利以后分红给合伙人,合伙人离开这个地方原来的就可以拿走。
  到了20世纪70年代,交易功能越来越强大,交易就需要提供一些资金了,另外就是承销、包销的时候需要大量的资金,因为你的合伙人进来了,你得拿钱,合伙人走就把钱拿走,这样股本金非常不稳定,所以必须得保证一个稳定的资本金来源,20世纪70年代美林证券逐渐变成上市公司,摩根士丹利也变成上市公司,当时高盛也考虑上市,但是大家都怀疑上市之后合伙人文化能否保持,变成上市公司最重要的是要挣钱,但是高盛引进了美国住友,作为私募一大部分,也是一个比较稳定的资金。现在高盛已经是像银行一样,不能算一个证券公司、投资银行,已经算一个交易型的基金了,一切都可以交易。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将买方和卖方慢慢地分开,原来大部分都是去提供服务赚钱,结果后来有一部分交易可能赚更大的钱,冒险赌对了方向会更赚钱,实际上证券公司大的文化就是在交易员和投资银行家之间。现在中信证券也在考虑这600亿元的现金怎么用,是放在银行或者买国债拿2%~3%的利息,还是进行大规模的交易挣资本利差,但是前提条件是风险控制机制必须做好,所以只是单投,比如像2008年从6 000多点跌到1 800点,就没有人能够挣钱,全部都输钱,只不过是输多输少的问题。资金多了,就需要找出路,买方自然形成,所以衍生工具也出来了、期权也出来了、期货也出来了,这些东西都给买方造成了很大的交易,同时也带来了风险。

机构投资者越来越多(2)
中国的证券公司所谓的创新太少,美国那边所谓的创新太多,所以这些东西需要有一定的综合,但是有一条,根据我们十几年的经营情况来看,要和美国这些大的投资银行,甚至所谓的全能银行,像德意志银行、UBS(瑞银)竞争,最起码要知道人家在做什么、是怎么做的。最起码要知道美国,比如说当时搞垮中信泰富累计期权是什么东西,人家告诉你说你买这个产品,你都弄不清楚这个产品,肯定投资银行过来说这个产品多好,结果你买了,不仅仅中信银行一家,多了好几十个亿,现在在跟高盛打官司。国外把衍生产品发展到了极致,高盛两三万的高级科学家帮它们在算这些东西,我们怎么能算得过它们。
  现在中国的投资银行最大的问题就是面临着产业升级。中信证券做了一些调研,2008年中国投行的总收入只占全国GDP只有04%,比美国落后了差不多30年。结构方面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67年美国投行的经济收入中,替人代理买卖交易占了63%,中国的证券公司一般都在60%。现在一般小的证券公司一般80%~90%,甚至100%。
  股市1969年进入萎缩以后,美国市场投资银行大量倒闭、大量收购和兼并,20个世纪70年代初,高盛在美国投资银行界排不到前10名,现在已经无可比拟的是全世界第一名了。实际上从2006年,中国的证券行业也经过了很大的重组,2001~2005年大概关闭了近50家证券公司。监管的主要变化,一个是加强监管、手续费降低并且自由化,投资银行从20世纪70年代逐渐上市,卖方驱动的市场转向买方驱动的市场,有钱就开始做自营了。投资者大规模的发展,发展到20世纪70~90年代,基金的总量已经超过了存款,证券化大面积启动。国内21世纪以后全面监管,手续费自由化,2001年、2002年没有手续费了,原来是35‰,现在一直在缓缓地下降。证券公司上市,中信证券上市后,买方对市场的驱动也逐渐加强,因为现在上市公司越来越多,大规模的基金开始发展。
  面对机构投资者的时代,美国投资银行的对策,70年代建立营销体系,充实资本金。在创新的时代,比如说花旗银行未来可能要发100亿,但是它不一次发,分三次,向美国的监管会申请以后,只要批了一个,剩下的第二个、第三个不用再怎么批了。
  产品创新逐渐构成。包括垃圾债、IBS、杠杆收购,逐渐以客户为导向,就是一开始在前面问你有什么需求,后面创新一批产品,有IPO的、有发债的、有直投的,一系列的产品都跟着投,就是所谓综合性的服务。美国的证券公司基本上分三四级,并且扁平化,从你研究生毕业到VB再到管理者,就这么三四级,没有太多的像商业银行一层一层的。现在中国大规模的建立营销体系,中国证券公司大量的加强研究,包括中信证券也是,现在应该是全行业最好的,我们现在研究员覆盖了大概五六百家上市公司,当然覆盖得还不够,100个研究员。大宗交易现在已经开始了,原来可能有的人卖100股、200股,现在有可能在一笔交易中一次性卖几十万股。资本金,无论私募、公募都在做。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中国证券市场和美国投资银行升级的缺陷在哪里(1)
美国证券市场经历了加强监管——放松监管——加强监管,现在又开始加强了,20世纪70年代监管很严格,后来美国克林顿通过了一个新的法案,美国逐渐地放松,同时流动性开始泛滥,就是格林斯潘当政那段儿,现在又开始严了。中国的市场经过了监管、适度放松的过程,现在经过综合治理,中国的证券市场发生很大的变化之后,逐渐地正常运转了,我们现在逐渐地适度放松监管。机构投资者从零基本上达到了50%。
  中国投资银行实际上面临着很大的升级,从1967~2006年,差不多30年左右的时间,美国投行的收入从40亿美元增加到4 368亿美元,其中经济业务收入增加18倍,比重从30%下降到12%。整体大的蛋糕增加了100倍,但是经济业务贷款增长了18倍,增长最快的基金销售增长了241倍,包括证券公司、银行都在销售基金,资产管理增长了158倍,按揭利息增长了68倍。原来中国的证券公司只能提供一些通道,现在开始向更广义的资本市场产品提供服务了。
  中国的证券市场和美国的投资银行如果升级,缺陷是什么?和美国相比,中国的证券公司营业范围太窄,需要大力拓宽,美国的投资银行太宽,得适度地收窄一点。中国的证券公司太小,跟银行相比只是银行的1/10,美国的投资银行大概是银行的1/2,规模是很大的,比如摩根士丹利、高盛,现在摩根士丹利、高盛已经转为商业银行了,当然从事的银行业务和真正的像花旗、美林还不太一样,但是按高盛2008年转到银行控股时候的规模计算,总资产应该排到美国的第四位。杠杆比例,一个是中国这儿太低,不到1倍,美国达30倍,现在需要去杠杆化。像美国这些大的投资银行,包括像华旗集团、JP摩根,实际它们也是把杠杆逐渐从20倍降到10倍左右,现在高盛、摩根士丹利已经从差不多近25倍杠杆率降到了14倍左右。中国证券公司创新不足,美国的创新却过多。监管环境,中国太严,美国太松。中国目前金融市场的情况,新兴加转轨,还具备发展很好的前景,现在美国的投资银行就比较发达,主要是美国的投资银行已经是真正的国际化了,像高盛超过一半的收入已经来自非美国业务,就是在美国以外。在中国,中信算国际业务比较好的了,整体国际业务收入不到1%,现在差得好像还是很远的。
  传统业务,因为竞争太激烈,所以逼着大家得逐渐地往上走。
  我们做了一个表,境外投资银行业务线和业务链的演化,基本的概念就是说,摩根士丹利20世纪50~70年代业务量从那么小扩展到这么大,这里举的是摩根士丹利和野村的例子。作为一个证券公司它怎么做的,远远地超过了中国的证券公司想都不敢想的东西。
  在中国,最近国家也想了很多的办法来丰富资本市场的产品、功能,包括最近创业板开了,使得中小企业融资困难问题得到一定的缓解。实际上,资本市场在很大程度上逐渐弥补了一部分银行业务,中、农、工、建几个国有大银行,很难去覆盖几百万家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必须多种服务能够跟得上去。在这种情况下,我觉得中小板的小额融资也得跟得上去,当然我不能说创业板能解决所有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但是可以是对贷款很好的补充。

中国证券市场和美国投资银行升级的缺陷在哪里(2)
国际板也在做,我理解国际板的概念,就是使我们国家的资本市场逐渐优化,随着中国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大型的跨国公司有相当多的业务在中国,比如像可口可乐、IBM、微软,有相当多的业务在中国。为了使它们的产品品牌进一步让大家知道,上市是一个很好的渠道,因为上市可以省掉很多广告费用。最近我们也是到全球做了一定的调研,发现有相当多的公司,比如像三星、索尼、丰田汽车、大众汽车、飞利浦、雀巢咖啡,这些品牌或多或少到中国来,可以更便宜地融资,可以在中国发债,另外可以推广其品牌。利用这些东西,对我们来讲也可以进一步优化中国的资本市场。我们可以向它们学习管理,因为它要挂牌,要向机构投资者推荐,要讲它的故事,这些东西也是和中国资本市场结合要好好做的。
  债券市场这几年发展的应该是比较快的,中国由于直接融资能力不强,所以债券市场一直没发展起来,国债市场现在应该是比较大的一个市场,但是交易大部分集中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