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1943年,斯大林指出,这一年〃德国法西斯军队在苏德战场上的战斗中,损失了400多万官兵,其中被打死的至少有180万人。此外,德国人在这一年中,损失了14000多架飞机、25000多辆坦克和不下于4万门大炮。〃苏军在中部战线前进了500公里,在南部前进了1300公里,收复了将近10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1943年也是苏联国防力量转折的一年。苏联在这一年新建立78个师,还储备有9万多名军官,生产了35000架作战飞机、24000辆坦克和强击火炮。苏军在人数和装备方面都超过了德军。而且,受到胜利的鼓舞,苏军士气空前高昂。
第27节:尽力援助苏联2005年04月20日
精彩旁白:德军何以失败?崔可夫将军在胜利后作过了两句分析:〃德军在战术上并无错误。但是,他们拿希特勒来做统帅,却犯了战略上的错误。〃
徐学增等编《中外记者笔下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27.反法西斯同盟
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的突然爆发使得处于〃孤军〃奋战中的英国喜出望外、如释重负。那天,英国首相丘吉尔和外交大臣安东尼·艾登正在契克斯别墅度周末。清晨7点多钟,邱吉尔获悉德军进攻苏联的消息后,立即吩咐侍卫用银盘子托着一支大雪茄给艾登送去,告诉他说:〃首相向你祝贺,德国军队已经进攻俄国了!〃艾登穿着睡衣赶到首相卧室,他事后回忆说:〃我们在品尝宽慰的滋味,此刻我也无心品尝雪茄了〃。
当时晚9时,喜形于色的丘吉尔发表广播演说,慷慨激昂地宣称:〃过去25年来,没有谁比我更彻底地反对共产主义。我决不收回我说过的话。但是,面对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情景,这一切都已黯然失色了任何对纳粹帝国作战的个人或国家,都将得到我们的援助。〃希特勒〃进攻俄国,只不过是企图进攻不列颠诸岛的前奏。…因此,俄国的危难就是我们的危难,也是美国的危难〃。
而德军入侵苏联的消息传到美国时,当时正卧病在家的国务卿赫尔也立即打电话给总统罗斯福,热烈地表示:〃我们必须尽力给予苏联一切援助。〃次日,美国代理国务卿威尔斯代表美国政府,支持苏联,声明说:〃今天的希特勒军队是美洲大陆的主要危险。〃6月24日,罗斯福总统举行记者招待会,宣布美国将尽力援助苏联。
遭遇德国的突然入侵之后,苏联也迫切需要外界的武器和军事物资援助。因此,苏联十分希望加强与英美的友好合作。7月3日,斯大林发表广播演说,指出:〃我们为了保卫祖国的自由而进行的战争,将同欧洲和美洲各国人民争取独立、民主和自由的斗争汇合在一起。这将是各国人民争取自由、反对希特勒法西斯军队的奴役和奴役威胁而结成的统一战线。因此,英国首相丘吉尔先生关于帮助苏联的历史性的演说和美国政府关于帮助我们的宣言,都是十分明显的例证。苏联各族人民对这个演说和宣言只能表示衷心的感谢。〃
7月12日,英国和苏联在莫斯科签署了《苏英对德作战联合行动协定》。双方保证,彼此给予各种援助和支持,不同敌国谈判,也不与敌国单独媾和。8月16日,苏英又签订了《贸易、贷款和支付协定》,英国同意给予苏联1000万英镑的贷款。8月间,苏英两国还同时出兵,从南北两面进军伊朗,保障了苏联从南部获得国际援助的交通要道。
与此同时,苏美之间也加强了接触。6月30日,苏联驻美大使乌曼斯基向美国政府提出物资援助和贷款要求。但是,美国军界多数人认为,苏联力量薄弱,支持不了几个月。因此,谈判进展缓慢。为了摸清苏联的实际情况,罗斯福派遣特使哈里·霍普金斯前往莫斯科访问。
7月30日,霍普金斯抵达莫斯科,先后与斯大林进行了2次会谈。经过一周的奔波访问,霍普金斯对苏联的抵抗能力和苏德战争的前途有了新的认识,他向罗斯福汇报说:〃我对这条战线坚信无疑。这里士气特别旺盛,对胜利充满了坚定的信心。〃霍普金斯的莫斯科之行坚定了美国参加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决心和信心。9月初,美国援助苏联的第一个船队启航,驶往阿尔汉格尔斯克。
8月10,罗斯福与丘吉尔在大西洋纽芬兰的阿金夏港举行战时第一次会晤,共同商讨国际形势以及联合反对德国法西斯的政策。8月14日,发表了著名的《大西洋宪章》,成为英美两国政治联盟的标志,对于动员和鼓舞世界各国人民加强团结,联合起来反对法西斯侵略产生了积极的意义。该宪章后来也成了联合国宪章的蓝图。
在大西洋会议上,罗斯福与丘吉尔还联名致函斯大林,建议召开苏、美、英三国会议,共同商讨对德作战和援助苏联问题。斯大林欣然同意。
第28节:身残志坚罗斯福2005年04月20日
9月29日,苏、美、英三国会议在莫斯科召开,斯大林亲自参加了会议。10月1日,三国签署第一个议定书,规定从1941年10月1日到1942年6月30日,英美每月向苏联提供400架飞机、500辆坦克及其他武器和物资;苏联则向英美提供原料。莫斯科会议的召开标志着苏美英三国反法西斯联盟的初步确立。
10月30日,罗斯福写信给斯大林,宣布向苏联提供10亿美元的无息贷款;11月7日,美国又宣布把《租借法案》扩大到苏联,为提供援助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到1941年底,英国向苏联援助了669架飞机、487辆坦克和301支反坦克枪;美国向苏联援助了204架飞机、182辆坦克,以及18。9万部战地电话、67万英里长的电话线和4。5万吨带刺铁丝网。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被迫对日宣战,德美也相互宣战。美国从此正式加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随后,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荷兰、加拿大、萨尔瓦多、南非、中国、〃自由法国〃和波兰等国也相继对日本宣战,战争波及到全世界4/5的人口。随着德、意、日法西斯侵略者不断扩张战争,国际反法西斯同盟也进一步得到壮大和发展。
1941年12月22日,美英两国在召开了代号为〃阿卡迪亚〃的军事会议,通盘商讨两国的联合作战计划。会议期间,美国提议对轴心国作战的所有同盟国家,共同签署一项《联合国家宣言》。
经过与各国磋商之后,1942年1月1日,美国、苏联、英国、中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等26个国家的代表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宣布,各签字国保证运用其全部力量击败法西斯轴心国;签字国保证不与法西斯国家合作,不单独签订停战协定或和约。《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确立,也为以后的联合国组织的建立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精彩旁白:在《美利坚杂志》上,霍普金斯记述了与斯大林的会面:〃他说话绝不重复。他知道他的部队正在开枪射击打得准,打得狠。他同我握手时,短促、坚定而又有礼貌。他热情地微笑着。没有一句话、一种姿势、一种格调是多余的。真像是在对着一个完全协调的机器一部有才智的机器说话。…当他站起来望着我离开时,谁也忘不了这个俄国独裁者的形象严肃、坚决、满脸皱纹的容貌。他穿着合身的短外衣和结实而宽松下垂的裤子,脚穿一双镜子一般闪亮发光的靴子。他没有佩戴文武官员的任何勋章。他身躯硕大,敦敦实实地站稳脚跟,大有橄榄球教练所一心向往的中锋的模样。他双手巨大,像他的意志一样坚定有力。〃
解力夫著《身残志坚罗斯福》
29.卡萨布兰卡会议
盟军在非洲的胜利,使美英两国领导人深受鼓舞,他们非常希望与斯大林会晤,共商击败德国的战略方针。1942年12月2日,罗斯福写信给斯大林说:〃最使我心情激动的考虑,就是我渴望和你会谈。我建议在非洲某一个安全的地方秘密会晤,这对我们三个人都很方便。时间约在1月15至20日。〃丘吉尔也向斯大林发出了同样的邀请。
然而,此时苏军正在全力围歼斯大林格勒城下的鲍卢斯集团军,斯大林无暇离开莫斯科。12月6日,斯大林答复罗斯福和丘吉尔说,他赞成3国首脑开会商讨军事战略,〃但是非常遗憾,我无法离开苏联。现在正是重要关头,对我来说,即使离开一天也不可能。〃
于是,罗斯福便与丘吉尔商定,他们各自携带参谋人员一起到北非的卡萨布兰卡,举行了一次两国首脑会议,以便了解战地情况,商讨1943年的作战方略。
1943年1月12日,邱吉尔首先到达卡萨布兰卡,住进安法郊区的一所别墅。1月14日下午,罗斯福乘飞机横渡大西洋也来到了卡萨布兰卡,会议随即正式召开,历时10天。
1月23日,在最后一次全体会议上,罗斯福与丘吉尔决定了三件大事。
第一件事,是确定了1943年英美联军的进攻方向。罗斯福接受了丘吉尔竭力兜售的计划进攻〃欧洲柔软的下腹部〃攻占西西里岛,确保地中海航行安全,迫使意大利投降,然后从巴尔干切入欧洲腹地。
第29节:新郎已到,新娘何在2005年04月20日
第二件事,美英两国把各自支持的法国政治首脑吉罗德和戴高乐硬拉到一起,结成〃强迫婚姻〃。吉罗德是美国特工从法国南部营救出来的一位法国将军,美国支持他成为未来法国的政治首脑;戴高乐则是英国一直支持的〃自由法国〃运动的领导人。鉴于盟军即将重返欧洲,罗斯福和丘吉尔都觉得有必要使法国的两派首脑联合起来。1月24日,吉罗德与戴高乐在罗斯福和丘吉尔面前作了一次〃勉强的握手〃,两人同意组成法兰西民族解放委员会,同任主席。后来,缺乏政治才干的吉罗德很快便被戴高乐排挤了出去。
第三件事,盟国第一次明确了战争的最终目的是迫使轴心国无条件投降。1月24日,当着丘吉尔的面,罗斯福在记者招待会上宣布:〃总统和首相在考虑了世界大战的局势之后,比以往更加确信:只有彻底摧毁德国和日本的战争力量,世界才能恢复和平。这就是我们能够把战争的目的非常简单地表述为:德国、日本和意大利无条件投降。〃
据说,这个宣言是罗斯福一个人想出来的,是他长时间以来深思熟虑的结果。在罗斯福讲这番话的时候,邱吉尔表情尴尬,说明他们事先并未谈及此事。丘吉尔随后强作笑容,讲了两句赞成的话,毫无热情地提议为〃无条件投降〃干杯。
精彩旁白:戴高乐身上很有〃法兰西民族的性格〃,他不肯受人摆布,拒不前往卡萨布兰卡。罗斯福催促说:〃新郎已到,新娘何在?〃丘吉尔于是向戴高乐施加最大的压力,威胁说他不会支持他反对美国盟友的:〃在罗斯福和你之间,我挑选大的。〃
(法)亨利·米歇尔著《第二次世界大战》
32.德黑兰会议
随着盟国在各条战线上的顺利进军,苏、美、英三国首脑觉得有必要尽快召开高峰会议,协调对德作战的方针和商讨战后欧洲的安排问题。关于会议的地点,斯大林坚持在伊朗首都德黑兰举行,因为他要亲自指挥红军作战,不能离国境太远。另外,苏、美、英三国在伊朗当时都驻有军队,安全有保障。
但是,德黑兰也是当时近东的一个国际间谍中心。出于安全的考虑,盟国情报人员建议三国首脑分别下榻在各自的使馆内。苏联和英国的大使馆相距不远,但美国使馆离得很远。于是,斯大林邀请罗斯福一行搬到苏联使馆来住,腾出单独的一座楼房供美国客人用。罗斯福欣然接受。
1943年11月28日至12月1日,苏、美、英三国首脑在战时举行了第一次会晤,史称德黑兰会议。
11月28日下午,斯大林从自己的住地走到罗斯福的别墅,作礼节性的会晤。罗斯福与斯大林谈了戴高乐问题。斯大林说,战后〃法国不应当再回到印度支那,法国必须为他们同德国的罪恶合作付出代价〃。罗斯福说,〃他百分之百地同意斯大林元帅的意见〃,并说他〃曾同蒋介石讨论过在印度支那实行托管制度的可能性〃。
谈话中,苏美首脑又谈及印度问题。罗斯福说,〃最好不要同丘吉尔先生讨论印度问题,因为丘吉尔先生对那个问题没有解决办法〃。斯大林表示同意,认为〃这是一个触及英国人痛处的问题〃。两人谈了半个多小时,丘吉尔一行来了,于是正式举行第一次会议。
在为期4天的会议上,三巨头主要讨论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问题、战后如何处置德国问题、未来的国际组织问题、波兰疆界问题和苏联将参加对日作战问题。
为了加速击溃德国法西斯,三巨头讨论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