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风云录》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秦帝国风云录- 第45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临淄停了下来,五国重新商讨瓜分齐国的方案。
    赵魏两国与齐国接壤,当然要瓜分齐国的土地,而秦韩两国和齐国之间隔着赵魏,不可能瓜分到齐国的土地,最多也就是获得一些钱财,再说这两国参战的目的纯粹是从自身安全出发,他们是希望赵燕齐魏四国打得头破血流,这会给秦韩两国带来难以估量的好处。
    这种情况下,秦韩两国当然不愿意看到齐国灭亡。齐国灭亡就增加了赵魏燕三国的实力,赵魏燕三国实力增加了,当然对秦韩两国就不利了,所以他们不愿意再打,找了个理由果断撤军,带着战利品回国了。
    秦韩两国撤军,赵魏两国就不安了。大家都在中土争霸,心里想什么一清二楚。当初秦韩两国积极参加攻齐大战,就是想让赵魏两国没有后顾之忧,放手攻击。现在秦韩撤军,联盟解散,秦韩两国随时可以攻打赵魏,假如赵魏腹背受敌,这仗还怎么打?
    所以赵魏两国仔细权衡后,也不打了,各自瓜分了一些齐国的城池,撤军了。
    看上去燕国占了大便宜,可以独占齐国大片疆土,但实际上这是赵魏两国设下的陷阱,燕国进退两难了。
    燕国隔海与齐国相邻,但在陆地上却要通过赵国的巨鹿郡才能进入齐国国境,也就是说,燕国虽然占据了齐国国土,但燕国的咽喉却被赵国卡住了。这是其一。其二,以燕国一国的实力,既要防备东胡人入侵,又要时刻提防赵国,那么它能投到齐国战场上的兵力实在有限,靠这些有限兵力,燕军吃不掉齐人。燕军既然无法彻底摧毁齐人,那就等于给了齐人喘息的时间,双方的实力此消彼长,战争会长久持续,持续的战争会给燕国造成重大损耗,甚至会拖垮燕国。燕国和齐国两败俱伤,便宜了谁?当然是其他诸侯国,尤其是赵魏两国。
    燕国因此进退两难。继续打吧,前景不明,不打吧,又舍不得到嘴的肥肉。
    乐毅于是给燕昭王出了个主意,对琅琊的莒城和胶东的即墨围而不攻,先稳定已占领地区,以武力镇慑齐人,以利益收买齐人,以齐国之地的财赋来强大燕国,这样几年之后,燕国强大了,齐人也给收服了,而齐国的抵抗力量越来越弱,不堪一击,如此则齐国之地和齐国之民尽归于燕,而后燕国足以称霸中土。
    燕昭王采纳了此策。这就是齐人凭借两座城池坚守五年的原因。其实齐人在这五年里拥有的不仅是两座孤城,实际上还包括胶东和琅琊两郡的大片土地,这才是他们在五年后击败燕军,并收复失地的重要原因。
    试想,假如齐人只剩下两座城池,城里的人吃什么喝什么?城里的军队靠什么打仗?当田单以火牛阵击败燕军后,田单又拿什么去收复失地?就算燕人被打败了,还有在一旁虎视眈眈的赵魏两国,假如齐军没有一定的实力,赵魏两国的军队完全可以乘机杀进来,瓜分齐国。另外在这五年里,齐燕两国也是战争不断,燕国就曾经联合楚国夹击琅琊郡,结果齐军击败了燕楚两国,守住了琅琊。种种事实都表明,齐国在这五年里始终保存着一定的实力,这足以证明齐国最困难的时候依旧固守着胶东和琅琊两郡土地。
    燕昭王死后,燕惠王最害怕什么?害怕乐毅割据称霸。乐毅是赵国中山人,先祖是魏国大将乐羊,假如乐毅要在齐国之地割据称霸,赵魏两国肯定支持,乐毅有足够的实力和条件割据称霸。燕昭王对乐毅有知遇之恩,君臣互相信任,而燕惠王拿什么信任乐毅?所以燕惠王毫不犹豫地剥夺了乐毅的军权,逼迫乐毅转投了赵国。齐国趁此机会展开反攻,一战击败燕军,重建齐国。
    由这段历史不难看出,秦国若要吞灭齐国,攻占临淄只能说是确立了优势,只有拿下胶东和琅琊,攻占了齐国所有的疆土,击杀了齐国君王、贵族和残余军队,秦国才算彻底吞灭了齐国。
    武烈侯在这个时候不厌其烦地重述当年的历史,分析和推断那段历史背后的秘密,其目的很明显,希望诸军统率们不要轻视齐人,要乘胜追击,在最短时间内拿下整个齐国疆土。
    =
    唐仰拿出了武烈侯所拟制的攻击策略。
    临淄围而不攻。
    蒙武、章邯、曝布率十万大军从薛郡出发,日夜兼程赶赴琅琊郡,攻打琅琊重镇莒城和治府琅琊城。
    杨端和、辛胜、司马断率十万大军从临淄出发,日夜兼程赶赴胶东郡,攻占胶东治府即墨城。然后大军一分为二,辛胜率军攻打东莱郡,而杨端和和司马断率军南下,与蒙武会合,攻打琅琊郡治府琅琊城。
    按照武烈侯的推断,齐太子安和魏王咎肯定要逃到胶东和琅琊,为防止他们逃往楚国,武烈侯要求曝布率虎烈军以最快速度攻占琅琊郡的开阳城,先把太子安和魏王咎逃亡楚国的路线切断。
    诸军统率轰然领命。现在统率们对武烈侯极度尊崇,就连蒙武都不敢在攻击策略上有任何质疑。
    蒙武、章邯和曝布连夜离开秦军大营,快马加鞭飞驰平阴要塞,率军赶赴琅琊作战。
    杨端和、辛胜和司马断则率军急赴胶东战场,攻城掠地。
    =
    公子扶苏留了下来,宝鼎与他商议镇戍山东事宜。
    齐国灭亡后,中原决战就算结束了,接下来就是镇戍山东的事情。按照秦王政和宝鼎的约定,中原决战结束后,他就要立扶苏为大秦储君,但具体时间没有确定,所以不出意外的话,公子扶苏暂时不会回京。宝鼎打算让他暂时镇戍山东,安抚齐人,稳定山东局势。
    公子扶苏虽然答应了,但他的心思已经转到了咸阳,言辞之间透漏出对未来的忧虑,对大秦储君的渴望。
    立储是一件大事,秦王政需要选择一个合适的时机,但从目前错综复杂的局势来看,早立储比晚立储好,更有助于政局的稳定,有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而如果秦王政一直在立储一事上迟疑不决,无疑会助长封国的王子们对储君位置的渴望,这种渴望会迅速转化为野心,而封国的王子们一旦与致力追求分封的功臣们联手对抗咸阳,那大秦政局不是复杂,而是危机重重了。
    宝鼎把这一错综复杂的形势做了一番分析,希望公子扶苏能够正确认识到危机的严重性,希望他能全身心投入到稳定山东的事务中,不要把过多的心思放在咸阳。秦王政既然做出了承诺,那么公子扶苏这个大秦储君肯定是板上钉钉的事。未来公子扶苏建下的功勋越多,越对他问鼎储君有利,而唯一影响到立储的就是中土局势,只要中土局势稳定下来了,秦王政就必然立储,这一点毋庸置疑。
    公子扶苏看清了未来局势的发展,再加上有叔父这个强大的后盾,他心中的忧虑才有所减少,不过他考虑再三,还是问了一句,“父王为什么不同意在山东建封国?”
    “四个封国足矣。”宝鼎说道,“山东距离咸阳并不算遥远,无须建立封国,而咸阳一旦控制了山东,可以确保河北、中原和两淮三地的稳定,这一点对咸阳来说至关重要。”
    “所以叔父打算马上返回北疆?”
    “我必须马上率军返回北疆。”宝鼎笑道,“这与我是否直接控制山东没有任何关系。”
    “父王接到你包围临淄的消息后,恐怕最担心的就是你借机控制山东了。”扶苏想到自己父王和叔父之间那层永不消失的隔阂,不禁暗自叹息。
    宝鼎笑了起来,“我希望你能控制山东,借此机会扩展自己的力量,这对你立储有好处。”
    扶苏没有说话。
    “燕南你是回不去了,虽然你父王会一直让你遥领封国,但你随时可能回京,所以不会有机会重返燕南了,就安心待在这里吧。”
    扶苏微微皱眉,问道,“我回京之后,父王会不会乘机撤藩?会不会就此撤消燕南封国?”
    宝鼎微笑点头,目露赞许之色,“虽然撤藩很困难,但我支持你父王。能否撤藩关键在时机的把握上,但未来几年,我看不到撤藩的好时机。强行撤消燕南封国必然会激化矛盾,而你父王和中枢却未必不敢迎难而上,一旦矛盾激化,恐怕就有兵戈之祸,这是我最担心的事情。”
    扶苏的脸色更为凝重,稍加犹豫后,又问道,“叔父愿意把章邯留在山东吗?”
    宝鼎摇头,“我不同意,你父王也不会同意。”停了片刻,宝鼎看到扶苏的神情有些难堪,于是笑着问道,“你从未来中土局势的发展来考虑一下,如果你是大秦的君王,以咸阳的利益为出发点,你认为把章邯放在什么位置最合适?”
    扶苏思考良久,迟疑问道,“江南?”
    宝鼎连连点头,“继续想一想,由谁来镇戍山东最为何合适?”
    扶苏稍加思索,突然目露恍然之色,“蒙氏?”
    宝鼎欣慰而笑,用力拍拍扶苏的肩膀,“蒙氏的价值甚至超过了你的想像,将来你一定会庆幸今天的选择。”
    蒙氏是齐国人,这是适合镇戍山东的理由之一,而最重要的理由是蒙氏手握军权,手里有军队,是秦王政的股肱之臣,扶苏如果能把蒙氏拉进自己的势力,对他问鼎储君和继承大统的好处可想而知。这不仅仅可以让秦王政更为欣赏和信任扶苏,还为扶苏的未来打下了基础。
    “叔父为什么没有选择老秦人?”扶苏心里装满了疑惑,忍不住问道。
    在他看来叔父的第一选择应该是老秦人,虽然老秦人对他身体里流淌的楚人血统并不认同,但也并没有反对他继承大秦的王统,双方至今好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扶苏的背后有宗室和楚系两大势力,而之前宗室、楚系和老秦人一直联手结盟,假如没有宝鼎的暗示和提醒,让扶苏自己选择,他会选择老秦人,而不是选择蒙氏。
    宝鼎笑而不语。他不想把自己和老秦人之间越来越深的裂痕暴露出来,更不想让扶苏知道老秦人正在有意扶植公子高,并试图让公子高来继承大秦王统,继而谋图功臣分封。未来老秦人的谋划会不会成功,扶苏和公子高这对兄弟会不会手足相残,他已经不敢确定了。
    现在历史轨迹的改变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快,宝鼎所倚仗的先知先觉的本事渐渐丧失,他目前唯一能做出的判断是蒙氏和冯氏应该不会背叛秦王政,虽然他们也想功臣分封,也想在这个剧变的大时代获得最大的利益,但关东系完全是依靠秦王政而生存,关东系依附的是秦王政这棵大树,任何背叛秦王政的举动都将遭到毁灭性的打击,所以蒙氏和冯氏在秦王政和咸阳宫的权威依旧强大的时候,在他们自身的生存还没有遭受重大威胁的时候,绝不会背叛秦王政。
    有了对蒙氏的这一准确判断,宝鼎就敢于向咸阳妥协,让蒙氏镇戍山东,以此来解决这一关系到大秦能否尽快稳定大河流域的棘手难题。
    =
    =
    =
第401章 最强烈的欲。望
    第401章 最强烈的欲。望
    武烈侯指挥北疆大军获得历下大捷,摧毁齐军主力,包围临淄城的消息在本年度的最后一天传到咸阳,咸阳一片欢腾,新年后更是举城欢庆,但咸阳宫的气氛却十分紧张,秦王政和内廷近侍大臣通宵达旦地分析和推衍中土局势的发展,数次召集在京的中枢大臣们就统一进程等诸多国事进行商讨。
    商讨的重点不是统一进程的速度越来越快,也不是大秦距离中土统一已经近在咫尺,而是武烈侯强大的实力对咸阳所造成的威胁,由此带来的一系列影响将对中土统一造成何种未知的伤害。
    以咸阳在战前的预测,武烈侯此次要与齐国打一场硬仗,北疆大军的实力将受到损耗,这有利于咸阳遏制武烈侯实力的膨胀,有效缓减北疆对咸阳的威胁,然而事与愿违,武烈侯竟然以摧枯拉朽之势摧毁了齐国,再次创造了一个匪夷所思的奇迹。
    由此带来的后果是,武烈侯在控制了北方边郡后,又可以轻而易举地控制山东,而夹在其中的河北属于老秦人的势力范围。想象一下,假如武烈侯和老秦人在此刻联手向咸阳施压,要求分封功臣,咸阳拿什么阻止?
    当然,武烈侯在离石会面的时候,已经向秦王政做出了承诺,但他现在是否信守承诺?秦王政没有任何把握,只能加大对功臣们的封赏力度,在某些国策上进行调整,以此来赢得武烈侯的好感,希望武烈侯能以大秦为重,坚持中土统一的政治理念,与咸阳在国策变革的方向上始终保持一致。
    秦王政急书武烈侯,一边恭贺其在山东战场上所获得的胜利,一边隐晦地试探他对山东镇戍的意见。
    =
    与此同时,王翦也在得到秦军包围临淄的消息后,马上急书武烈侯表示恭贺。
    王翦在书信中征询宝鼎对中原战局的最新看法,并就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