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明朝看风景(精选)》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去明朝看风景(精选)-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打到南京的将佐,个个都变成了靖难功臣。
  朱棣夺位成功,改年号为永乐。在其执政期间,做了几件大事。如派遣太监郑和下西洋,编纂《永乐大典》等,还有一个最大的政绩,便是迁都北京。
  北京在唐代之前,一直属于幽州。赵宋政权期间,辽国占据燕云十六州,北京在其内。经宋一朝,北京一直为少数民族的政权所控制。公元938年,也就是辽太宗会同二年,幽州改为南京,亦称燕京。金与宋共同灭辽后,金占据燕京,直到金海陵王贞元元年(1153)定都于此,改名中都。元世祖忽必烈先灭金,后灭宋,建立统一的元朝,分裂了数百余年的国土再度统一。忽必烈再次更名为燕京,到了至元元年(1264)又恢复中都称号。后来于此扩建皇城,改称为元大都。
  元朝国祚短暂,不到一百年,但对于北京的建设,却是功不可没。有一个叫刘秉忠的汉人,既当过和尚,也当过道士,还精通《周易》,因此得到忽必烈的信任。1256年,他受命在滦河上游修建开平城。他在建城中显露的才华深得忽必烈赏识。于是在1267年刘秉忠再次被任命为元大都的营缮官,即建城总指挥。1276年,元大都建成。这一年,南宋都城临安(杭州)陷落,赵宋政权灭亡。
  据张清常先生考证,刘秉忠并非纯儒,又得蒙古族皇帝信任,所以他敢突破旧制,提出独特的建城方案,当时民间都知道刘太保(秉忠)设计的章法是哪吒城。哪吒是佛教传说中的护法神之一,又称哪吒太子。刘秉忠把元大都设计成长方形。如果从高空俯瞰,会发现元大都形似三头六臂双足蹬着风火轮的哪吒形象。
  洪武元年(1368)闰七月,元顺帝弃元大都逃走。八月徐达攻入城中,改大都为北平府。永乐元年(1403),朱棣改北平府为北京。
  朱棣迁都北京,有两个原因。一个就是前面提到的,北方虏患不绝,建都在北京,便于就近制御。当然,西安、开封都可选择,但朱棣在北京住了二十多年,对这里有感情。而且,到了明朝,西北的少数民族如匈奴、回纥等都已式微,而东北地区的契丹、女真、鞑靼都仍存在着骚扰中原的能力,对付东北的“虏患”,北京显然比西安更具有地理优势;第二,由于“靖难”之役,朱棣在南京杀人太多。建文帝的支持者,多半是江南士族,朱棣对他们大开杀戒,因此结怨于江南。再继续呆在南京做皇帝,已经失去执政基础。因此他从取得皇位的那一天起,就有了迁都的打算。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朱棣夺位与迁都北京(2)
迁都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一是北京经过元末的战火,毁坏严重,重建皇城,并非朝夕之事;二是初登皇位,立刻提出迁都,会让人误会他“胆怯”,而不敢在南京皇宫内号令天下;第三是出于经济上的考虑,北京定为首都,所需钱粮,还得仰仗江南,以当时的运输条件,这也是个不易克服的困难。
  不过,朱棣委实不喜欢南京,从永乐七年开始,他让太子留在南京监国,自己时时跑到北京住下来。当时的情况是南京仍作为首都,而北京则成为行在。实际上,早在永乐四年,朱棣就开始了北京的建都工作。
  据传,明北京城及皇宫的设计者是姚广孝。这个姚广孝同元朝的刘秉忠一样,也是和尚出身。所不同的是,姚广孝到死也没有还俗。
  姚广孝在元大都的基础上,扩建和改建北京城。他没有保持“哪吒城”,而是按儒家的观点,把北京建成一座方城。而皇城(紫禁城)则在方城的正中央。
  北京城的建设,整整进行了十五年。这期间,为配合迁都,朱棣做了两件事,一是从江南各地向北京大量移民;二是疏浚运河,打通南北的运输干线。据记载,洪武三十年,通过海运由南输往北方的粮赋只有七万石,永乐六年,就增至六十五万石。永乐十二年,由运河输往北京的粮赋增至五十万石,另还有四十万石由海运输入。到了十六年,由运河输往北京的粮赋就已高达四百六十万石。
  当北京的财赋供给与人口都不成问题时,朱棣就发出迁都的诏令。北京不再是“行在”而变成了首都,南京则变成了留都。
  迁都的正式实施是在永乐十九年(1421)正月。此前,朱棣封赏所有参与都城兴建的人员,其中有一个苏州匠人蒯祥,封为工部侍郎。如果说姚广孝是明北京城的总设计师,这个蒯祥就是总工程师了,所以功劳很大。
   txt小说上传分享

仁宗的短命成就了北京城
迁都最初的几年,围绕该不该迁都的问题,一直争论不断。朱棣为了压制反对派意见,杀过几个人,包括前面提到的萧仪。
  自从萧仪死后,朱棣再没有为迁都的事杀过人了。这是因为那一次雨中跪辩,所有的部院大臣与科道言官都看清了朱棣的决心:迁都不容置疑,哪怕老天爷震怒,再雷劈十座奉天殿,朱棣也决不会把金銮殿搬回到南京去。
  永乐二十二年七月,朱棣死。他的儿子仁宗继位。次年改元洪熙。仁宗同他的爷爷朱元璋一样,喜欢南京,登基之后,他决定把首都再搬回南京。但刚有这个想法,他就死了,在位还不到一年。仁宗的儿子宣宗继位,他是朱棣生前最喜欢的皇太孙。宣宗同朱棣一样喜欢北京,于是更改父皇的旨意,作出了暂不迁都的决定。这个“暂”字是为了给父皇一个面子,其实宣宗压根儿就不想迁都。
  所以说,某一个地方的兴衰,的确与政治家的决策有很大的关系。如内蒙古的呼和浩特市,该城是张居正执政期间,为开放边境贸易而倡议修建的“板升”城;再说今天的深圳市,如果不是邓小平倡导的改革,恐怕至今还是保安县的一个小渔村。北京城的运气非常好,一是碰到了忽必烈和朱棣这样两个皇帝,对它情有独钟;二是负责修城的刘秉忠与姚广孝,都是非常有见地的设计师,没有他们,北京城不可能有令世界瞩目的帝京气象。当然,仁宗的短命也是北京城作为首都得以存在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他再活十年,北京城会是怎样的命运,就很难说了。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两个孝子,一场悲剧
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开篇引用的《临江仙》,想必所有的三国迷耳熟能详。我十一岁时读这首词,内心便受到感染,产生难以排遣的惆怅。后来,当我第一次坐上渡船行驶在长江上,便禁不住吟诵“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读到词的结尾“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时,年少的我,虽不大理解这词中的苍凉,仍然觉得这种感伤既让人亲近,又让人害怕。
  等到成年后,我才知道这首词的作者并非罗贯中,而是明嘉靖年间的杨慎。罗先生创作出不朽名著,但非杨慎之词,不足以表达他小说的主旨,可见这首词所含蕴的人世沧桑,具有多大的震撼力。
  但是现在,我却想让读者读杨慎的另外一首诗:
  七十余生已白头,明明律例许归休。
  归休已作巴江叟,重到翻为滇海囚。
  迁谪本非明主意,网罗巧中细人谋。
  故园先垄痴儿女,泉下伤心也泪流。
  这首诗名为《六月十四日病中感怀》,是杨慎死前二十多天写下的,语极凄伤,可谓字字血泪。这首诗的背后,隐藏的是杨慎一生巨大的悲剧。
   电子书 分享网站

杨慎一家是怎样结怨于皇帝的(1)
杨慎,字用修,别号升庵,出生于四川新都一个官宦世家。祖父杨春,成化十七年进士,官至湖广提学佥事;父亲杨廷和,成化十四年进士,先于其父一届,时年十九岁。杨慎是杨家入仕的第三代,正德六年二十四岁时参加会试,殿试第一成为本科状元。一门三代进士,还出了一个状元。这样的家族不仅仅在新都,就是在全国,亦属罕见。
  杨家三代官员中,官当得最大的当数杨廷和。他入仕四十六年,除正德十年丁父忧回家守制三年外,余下四十三年全在京城为官。成化十年,从翰林院庶吉士干起,历任翰林院检讨、修撰、侍读等。弘治二年,改任左春坊左中允,这一职务是太子的老师,这太子即后来的武宗皇帝。三年后,又迁升左春坊大学士。正德二年,由詹事府詹事超升东阁大学士,入阁主管诰敕。担任内阁辅臣不久,因得罪臭名昭著的大太监刘瑾而被驱逐出京,改任南京吏部左侍郎,后升任户部尚书。半年后,刘瑾劣行败露被武宗“忍痛割爱”,诛除了,杨廷和又得以回到京城,入阁当了辅臣。到武宗皇帝驾崩时,杨廷和已是首辅。
  武宗一生胡闹,亲近过的女人难以计数,大概也是因为这个用情不专的原因,这位风流皇帝竟然没有生下任何儿女。因此,他这一死,便没有法定的子嗣来承继皇祚。按规定,必须在武宗近支的宗藩中寻找一位“皇子”来承祧,主持这项工作的便是杨廷和。
  当时有三个人都有条件继承皇位。经过一番考虑,杨廷和选中了朱厚熜。这个朱厚熜的父亲名叫朱祐杬,是孝宗的弟弟。武宗皇帝是孝宗皇帝的独子,朱祐杬是他的叔叔,朱厚熜是他的堂弟。
  孝宗的父亲宪宗,是明朝第一个搞“姐弟恋”的皇帝。宪宗十八岁即位,就将年已三十五岁的宫女万某立为贵妃。这位万贵妃一直侍候宪宗长大,两人年龄相差十七岁,论辈份应该是母子,但两人更像姐弟,少年时的宪宗从万贵妃那里知道了情事的快乐。奇怪的是,宪宗对万贵妃的宠爱二十年不衰,这种“海枯石烂不变心”的爱情观,搁在一位皇帝身上,实属难得。万贵妃三十六岁时为宪宗生过一个儿子,但未满周岁就死了。此后,万贵妃一切的怀孕努力都是瞎耽误功夫,她因此很伤心,也变得很歹毒。她只要听说别的嫔妃怀孕了,就一定会将这嫔妃弄死或致其堕胎。因此,宪宗尽管嫔妃成群,却没有谁给他养出儿子来。他当了十一年皇帝后,有一次在剃头的太监面前感叹自己老之将至,却膝下空虚。太监这时斗胆告诉他:有一个来自广西的宫女,姓纪,生下了一个儿子,为免遭万贵妃的毒手,宫里头的人都替纪氏隐瞒,放在隐蔽的安乐堂中偷养,如今这孩子已长到六岁。宪宗喜出望外,立即宣旨将孩子从安乐堂中领出来,交给周太后扶养。据说万贵妃得信,没有一个月就将纪氏毒死。但对孩子她却没有办法,因为周太后那儿防范严密,她无从下手。
  既然宪宗有了儿子,万贵妃便改变略图,由对其他嫔妃的“计划禁育”变成“鼓励超生”。这样,短短几年,宪宗便又有了十一个儿子。
  但因纪氏所生的儿子是老大,便理所当然成了太子。这个太子朱祐樘,就是武宗皇帝的父亲孝宗皇帝。
  孝宗是个好皇帝,但养了一个坏儿子,武宗不似父亲正派,勤勉政事,却像祖父宪宗皇帝那样风流、昏庸。他喜欢和那些比自己年龄大的女人上床,大约也是承继了祖父“姐弟恋”的传统。
  介绍了这么多背景资料,话题还是回到武宗的接班人上头。按道理,孝宗皇帝的十一个弟弟的后代,武宗皇帝的堂兄弟,都有资格承祧。但杨廷和从综合条件考虑,选中了朱厚熜。
  

杨慎一家是怎样结怨于皇帝的(2)
朱厚熜的父亲朱祐杬,在孝宗即位之后,被封为兴王,藩邸在湖北安陆。朱祐杬就藩之后,朱厚熜在安陆出生。正德十四年,朱祐杬病死,谥号为献,朱厚熜十三岁袭封兴王。
  武宗皇帝死时,朱厚熜十五岁。在杨廷和主持下,朱厚熜来到北京继位。
  杨廷和谙熟朝廷掌故,在朱厚熜来京后,便找这位即将登基的皇帝谈了一次话:他要朱厚熜办一个法律手续,过继给他的伯父孝宗皇帝。这样,他将以孝宗的儿子而不是侄子的身份来嗣位。这种做法叫承祧。朱厚熜满口答应,因为他知道,如果不答应,这个皇帝就轮不到他做了。
  但是,当朱厚熜登基成了名符其实的皇帝后,他立刻就变卦了。他登基后的第六天,就下诏群臣讨论如何尊崇他的亲生父母。当杨廷和以“承祧”的原则提醒他时,这位十五岁的皇帝恼下脸来狡辩说:“孝宗本是伯父,如何变成了父亲?兴献王本是朕生父,如何又变成了叔父?这样绕来绕去不妥当。”
  从此之后,围绕这个问题,世宗与以杨廷和为首的大臣们进行了不屈不挠无休无止的斗争,一直斗到嘉靖三年的正月,世宗如愿以偿,尊称自己的亲生父亲为“本生皇考恭穆献皇帝”。
  杨廷和眼看无法挽回,愤而致仕回到四川新都颐养天年。这件事,是明史嘉靖朝中有名的“大礼案”。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