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教三千年(外一种:茶事遍路)》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儒教三千年(外一种:茶事遍路)- 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儒的源流(1)
先来谈一谈儒教。由于使用了“教”字,有人便认为这与宗教相关,也有人持不同观点。根据“宗教”的定义,从某种神教价值观来看,两者确实相去甚远。然而,从“儒”包含的意义来看,其祭祀祖先、天地的色彩又极为浓厚。
  祭祀时供奉物品被称为“荐”。鲁迅(1881—1936)在留学日本时,剪掉辫子,决意参加民族革命时,曾在诗中写道
  ——我以我血荐轩辕
  轩辕一词,所指的是中国人始祖——黄帝。为了祭祀远祖,年轻的鲁迅宁愿奉上自己的鲜血,表明了自己誓死的决心。
  向先祖供奉物品,颂读祭文,希望祖先享用。如同在信的末尾会注上“敬具”一样,在祭文的结尾处往往注有“尚飨”(意为请接受)一词。在中国,曾用白话文写过祭文,然而在结尾处仍然注有“尚飨”。
  之所以向先祖供奉物品,恳请祖先享用,源于相信灵魂的不灭,这与宗教不无关系。
  祭祀或礼仪,从形式来讲,很容易被流传下来。如同前面提到的祭文中“尚飨”一词被作为结束语一样,都是被形式化了。然而,儒家理论中也有讲述现实生活的教训、处事指南的部分,这一部分十分生动,不同于祭祀部分的形式化,从而对人们产生了很深的影响。于是,认为“儒”是专门讲述现实世情况,而异于宗教的观点便产生了。
  但同时,认为中国自上古时期便是非宗教国家的误解也产生了。有人认为,中国不存在在某处有所谓的神灵生活着并具有支配一切的神圣力量的说法。马克斯·韦伯(MaxWeber,1864—1920)就持这种观点,实际上并非如此。
  古代殷王朝的首领就是典型的神父之王(圣者之王)。
  20世纪初,随着殷墟的发现和大量甲骨文的出土,有关殷朝的情况便被揭示出来。直至当时,有关殷朝只是虚幻王朝的说法,还在一些权威的研究者之中流行。
  殷王朝的始祖受封于名为商的地区,经过数次迁都,最后的二百多年一直建都于殷,因此该王朝被称为商或殷。甲骨文中专门使用了“商”,这似乎是种自称。至今,中国的博物馆展示板上或图例说明中,大多使用了“商代”这种称号。然而,自《史记》以来,“殷”被一直沿用,所以此篇也统一采用“殷”的称号。
  在殷代,所有的事情都是通过占卜来决定的。牛的肩胛骨或龟壳在经过整治、烧灼(钻孔放入火中烧)后,表面会呈现出裂痕,占卜师便可用此占卜凶吉,如同看手相一样。占卜由王来主宰,也就是说殷王独掌着祭祀权。殷王是神圣王朝之主,主宰着王朝。
  参观殷墟的1001号墓可见,其内部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有6具殉葬者的尸骸,东部伸出的部分(被称为耳室)有4具尸骸,南墓道有59具无头尸骸,在墓的外面还埋有68具殉葬者尸骸。此外,还有22座殉葬坟墓。有如此众多的殉葬者,充分体现了殷王作为现世人神的特殊身份。
  不仅仅是殉葬,据甲骨文记载,祭祀祖先时除了要奉上牛、羊、猪等祭祀品外,还要将人杀死作为供品。
  西部部落周消灭了祭祀国家殷。周武王所率领军队,以太公望为军师,在攻陷殷时,殷的军队毫无战意,奴隶们甚至在殷王死后将其头颅砍下,献于周武王。可以说殷的部队对其首领毫无忠诚之心。
  据《史记》记载:纣(殷王之名)的军队有七十万之众,而毫无战意,希望周王尽快取胜。他们阵前倒戈,欢迎武王……

儒的源流(2)
据载,殷灭亡于公元前1028年。甲骨文使用天干地支纪年法,对日食月食都有记载,所以关于年代的记载也较为准确。
  继殷之后的周一直为采取较为朴素的执政方式。在周墓中很少发现有殉葬者,即便有也不过一两人。与神权国家的殷相比,可以说周采用的是人性政治。然而郭沫若(1892—1978)认为,至此发掘的周墓均不是王墓,所以其中没有大量的殉葬者很正常。但1990年代发掘出的周王墓的报告中,也证明了没有大量殉葬者存在的事实。由此可见,周并没有像殷那样施行血腥的统治。
  殷在一次祭祀仪式上便会屠杀上百只的牛羊。而周在祭祀时使用的仅仅是简单的一牢(指一牛、一羊、一猪),并且原来殷代用人祭祀的方式也被废止了。
  周灭殷后不久,武王便去世了,于是由武王的弟弟周公辅佐年幼的成王,对新王朝的礼乐制度进行了整治。据说,将祭祀的牺牲简单化是出自周公的意思。殷周交替,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被称为“殷周革命”。甲骨文研究大家、著名学者王国维(1877—1927)认为,殷并非中国。直至周才体现出了人性统治。殷的统治全部依从于神的旨意,老百姓们不知道什么时候便会被杀,因此充满了恐惧。在现世人神的统治下,每个人都过得战战兢兢。相比之下,生活在周朝的人民就幸福多了。
  如上所述,直到20世纪初,殷王朝始终被认为是虚构的朝代。马克斯·韦伯所认为的中国没有被圣者支配的时期恐怕要将殷除外。他在1920年去世,恰逢此前,甲骨文的记载证明了殷的真实情况。但仍有人像王国维那样,虽然了解殷朝的真相,但出于对这段历史的厌恶,便将它从中国文化中排除掉了。如果将周作为中国文化的开端,那么或许可以认定在中国不存在神父之王统治的时期。
  因为儒教的源流最初始于殷,所以在讲述儒教之前,有必要先介绍一下有关殷周革命的情况。
  先来看一下“儒”字的构成。
  关于文字解说最权威的当数东汉的许慎(约58—约147),他于永元十二年(100)完成了《说文解字》。据此,对儒的解释为“柔也,术士之称”,意为柔和,简而言之,与“武”相对。去掉单人旁,右半部分上面是雨字头,被雨淋后呈现出柔软、温和的状态。雨字头的下面是“而”,据文字学泰斗段玉裁(1735—1815)的解释,“而”为向下垂的胡须。干燥的胡须很是粗糙,凌乱而又生硬,但被雨淋后便变得柔顺。可以说“儒”是人类在社会中圆滑的处事之术。
  金文(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中的“而”字貌似人形,头顶平平,头上无冠。没有头发的人被称为“髡(读音kūn)”,不是一般的人。光头一般指受刑或拥有特殊职位的“异形”人。头上淋雨为“需”。白川静先生将“需”解释为“祈雨的巫祝”。“巫祝”指巫师或祈祷师。“需”字有“需要”、“祈求”的意思,在古代,与人类的生活最密切相关的就是旱时之雨了。所以求雨师就是巫祝的代表。殷时,王即巫祝长。殷的建国始祖汤,在*夏桀王后,出现了连续七年的大旱。汤亲自以巫祝的身份祈雨,终于,方圆数千里内天降大雨。关于此事,在已散佚的《帝王世纪》中有过记载。虽然原文已经遗失,但是宋代的百科全书——《太平御览》曾引用过这一部分。据记载,汤“斋戒剪发、断爪”后祈雨。这如同将自己作为牺牲。由于供奉的牺牲要求完整,所以头部要保留,此外还必须保持清洁。

儒的源流(3)
追溯“儒”的渊源,可以发现其原意是祈雨巫师的代表——巫祝。
  由殷初汤王祈雨便可看出巫祝在殷代的盛行。如果将祈雨的“儒”作为祭祀国家殷的象征,那么由祈雨而衍生出来的“儒”必将十分重视祭祀活动。“儒”之集大成者孔子(前551—前479)在临死前说:
  丘(孔子之名)也,殷人也。
  夏、殷、周的出殡仪式各不相同。预感到死期临近的孔子认为自己为殷人,便吩咐其弟子子贡,按照殷的仪式举办葬礼。《礼记·檀弓上》对此有所记载。
  《史记·孔子世家》中也曾提到过:
  其先(祖)宋人也。
  周灭殷后,将殷人迁至宋,并让殷人在宋对祖先进行祭祀。如果先祖的亡灵得不到子孙祭祀便会作祟,因此必须给他们留出祭祀的场所。而殷先祖的亡灵作祟,势必会给灭殷的周招致灾难。周又为了防止殷的遗民集聚在一起,便在把他们分散驱逐到各地的同时,将宋(地名)赐予他们,让他们居住此地,并对祖先亡灵举办祭祀活动。因此,所谓的宋人实际上是殷人的后裔。
  孔子是周文化的赞美者。他所处的春秋时代,名义上有周天子存在,实际上则是由其他的霸权者掌控政权。孔子认为,周初因为有周公制定各种制度、礼乐,是一个理想时代。因此对周公充满了仰慕之情。
  据《论语·述而》的记载: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作为殷之后裔的孔子,却对灭殷的周文化赞美有加,并对指导讨殷战争的周公充满景仰之情。乍看来,不免令人费解。然而,孔子生活的时期,距殷的灭亡已有五百年多年的时间,如果按照现在日本的历史向前追溯五百多年,那么应该是室町幕府时代的应仁之乱之际。因此,殷周的兴旺交替在当时而言已成为历史,对于当时双方的爱恨早已淡去。而且,孔子所能见到的记载都是周朝文献。关于殷的记载不仅大部分被遗失,而且所记之事也都是为了迎合周的统治需要。
  如《史记》中对殷纣王的记载:
  自弃其先祖肆祀不答。
  意思是,纣对祖先的祭祀置之不理。这也是周*殷的原因之一。看到此记载,即便是对作为先祖的殷纣王,孔子仍然充满了痛恨。然而直到20世纪初,通过研究从殷墟中挖掘出的甲骨文,最终发现,其中关于纣王时代的记载颇多,并且描述了当时纣王曾频繁地、极其虔诚地祭祖。
  周在毁灭殷文献时,可能忽略了对占卜用的甲骨文的销毁。因此至世纪初得以发现,能看出纣当时对祭祖十分热衷。不仅如此,由周公制定的并在此后成为儒教根本的长子相继、丧服等制度,实际早在殷的末期已经存在。
  孔子甚至在梦中都充满了对周公的敬慕,是因为他相信此类制度皆由周公所定。但是,据地下出土的文献资料表明,周公在很大程度上沿用了殷末的制度。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旅之集团(1)
周公将殷的神权政治改为人性政治,并将“礼”作为社会的基础。诚然,在殷代,人性的因素很少。然而,最后在纣王的统治时期,如前所述,祭祀活动极度盛行,但是将人杀死作为牺牲的情况却并不多见。由此可见,在殷末时期,神权政治向*政治转变的色彩日渐浓厚。
  在转变的过程中,殷周的政权交替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占卜虽在周仍然存在,但较之于殷,已远不如当时盛行。
  周在起兵*殷时,出现了许多吉兆。例如,苍鹰群飞,白鱼入于王舟,等等。殷以白为尊,周以赤为尊。河流上游起了火,顺流至周军阵前变成了赤鸟,此乃吉兆。然而,当时周军经过分析,认为当时条件还不成熟,便没有出兵。
  一年后发兵进攻时,从占卜结果来看,是大凶之兆。但是,太公望丢掉蓍(shī,占卜用的植物),把龟壳踩到地上,说:
  枯骨死草,焉知吉凶!
  遂率兵攻陷了殷。
  由此可知,虽然仍然使用占卜,但是人为的判断更为关键;虽然对待神明草率不得,但是人类的努力已经开始被重视。这也是孔子的立场所在,他认为这便是周的文化。殷末祭祀中很少用人充当牺牲,或许对周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如果“儒”就是所谓的巫师、占卜师,那么随着殷的灭亡,他们的黄金时代也随之结束。折断蓍草、脚踩龟甲的人们成了新政权的掌控者。殷灭亡之前的殷末时期,“儒”的地位已经开始逐渐衰退。巫师们带着一种危机感,开始寻找新的出路。
  周朝不再完全地依靠占卜,而是开始了更为合理的、现实的思考,但这并不意味着对祭祀活动的忽视。《论语·雍也》记载:
  敬鬼神而远之。
  “敬远”一词便由此而来。“鬼”在古代中国表示亡人的灵魂。各种神灵被称为“鬼神”。对待鬼神必须尊敬,同时保持距离。殷代,人们与鬼神过于接近,而到了周代,开始了保持一定距离的姿态。这就是孔子所要表达的意思,并非无神论。合理思考,可以与鬼神保持距离而又不失敬意。由于保持了距离,所以要慎重地对待祭祀活动。
  儒家集团为了延续发展,便开始专门从事祭祀活动。祭祀中最重要的便是丧葬。儒家逐渐将丧葬作为主要的工作。
  《墨子》一书中对儒家进行过猛烈的抨击:
  富人有丧,乃大悦。曰:此衣食之端也。
  对于专门从事丧葬之职的儒家来说,富人家里若有人去世,便很开心,因为可以从中捞取钱财,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