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自办了,真真叫我有冤没处诉。我的这个心唯有天地可表。”
其中的“眠花宿柳”,说的是嫖娼,但是,王熙凤作为妻子,同着外人讲,不可能说出“嫖娼”这样的直接话语。而英文译书里,对“眠花宿柳”翻译成:“keep away from brothels”,远离妓女,这样的表达很直截了当,不会造成任何歧义,但同时,缺点也是明显的,就是太不委婉了。以上两个例子,说明中国的忌讳文化是非常复杂的,外国翻译家必须透过表面含义,去把握内在的真实意义,并且,要了解说话的具体环境和语境。这就是《红楼梦》这部著作的伟大之处,因为,她是中华文化之集大成者。
当然,我们也要指出,国外的翻译家们的确是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由于中文和英文两种语言的不同,在忌讳文化上,他们没有做到令我们满意,也是情有可原的。
下面是一个翻译相对比较成功的例子,翻译者比较好地处理了忌讳问题。
第64回,“是夜,贾琏和她颠鸾倒凤,百般恩爱,不消细说。”
The bride was helped into the bridal chamber,where that night she and Chia Lien enjoyed the transports of love。
颠鸾倒凤,大家都知道,是婉指男女之欢。译文中用“transports of love”,其中,transports 是由此到彼,或由彼到此,而用了transports 的复数形式,表示强烈的情怀,比如transports of joy,是狂喜的意思,在词语所带的感情色彩方面,和原文非常吻合,因此,transports of love,这个翻译是传神之笔,既生动准确,也很符合委婉的要求,而且,特别符合原著的情景和人物感情,这是英文译本中在对应中国的忌讳文化时,不可多得的成功案例。
《红楼梦》的“酒文化”弄醉老外
《红楼梦》最早的外文译本,就是英文译本,我们研究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红楼梦》的独特魅力。现在普及红学,很少有对译介《红楼梦》做介绍的,所以,在这里写下多篇,帮助大家温故知新,又能提高一些英译汉的技巧,一举两得。
中华民族的酒文化,博大精深,在《红楼梦》中尤其得以展现,在大观园里,男人喝酒,女人喝酒,十二钗也个个能喝善饮,巾帼不让须眉,当外国人翻译《红楼梦》的时候,酒文化就成了衡量他们译文水平高低的一个标准,就像我前面提到的忌讳文化一样,酒文化也醉倒一大批外国翻译家。
1。 中国人对酒的谦称
水酒,其实里面没掺水。
第16回,“小的听见昨日的头起报马来说,近日大驾归府,略预备了一杯水酒掸尘,不知可赐光谬领否?”
“Your handmaid, hearing yesterday that your exalted carriage would return today, prerared some watery wine by way of ?”
在英文译本中,水酒被翻译成“watery wine”,这是错误的。水酒是谦称,谦虚的说法,类似的还有薄酒、小酌,都是中国酒文化中邀请他人做客的谦称,可不是说自己的酒质量不好,往里面掺水。但是,英文译者大多没有明白“谦称”,反而直接翻译成watery wine,这是让人非常遗憾的。既然来宾是“大驾”,中国人历来是重客薄己,自己宁可吃差的酒饭,也得让客人吃好喝好。
2。 中国人对酒的俗称
酒,能喝,也能吃。
中国人喝酒不仅有谦称,水酒、薄酒和小酌,还有通俗的称呼,《红楼梦》里,“咱们奶奶万金之躯,劳乏了几日,黄汤辣水没吃。”其中的“黄汤辣水”就是酒的俗称,民间俗语。
在英文译文中,Madam’s health is what’s important。 Here she’s been wearing herself out for days, and not a bite to eat or a drop to drink has she had yet。
not a bite to eat or a drop to drink,意思是茶饭不进,把“黄汤辣水”翻译成吃的和喝的,这是不准确的,王熙凤就是再累再忙,也会吃饭,至于饮酒,倒是可能放下,因为喝酒误事。所以,原文说黄汤辣水不吃,指的是戒酒数日,并非不吃不喝。外国人显然是把黄汤理解为“汤”了。而且,吃酒,也是喝酒,不是吃饭的“吃”。
3。 中国人醉酒
传统医学解释醉酒,可不会用西医的那一套,会从内热外寒的角度来说,《红楼梦》有一段:
“那刘姥姥因喝了些酒,他脾气不与黄酒相宜,且吃了许多油腻饮食,发渴多喝了几碗茶,不免通泻起来,蹲了半日方完。及出厕来,酒被风禁,且年迈之人,蹲了半天,忽一起身,只觉得眼花头眩,辨不出路径。”
其中,酒被风禁,说的是传统医学认为的醉酒原因,酒性属热,遇冷风,酒热就不易散发,使人感到酒力上头。
英文版中是这样翻译的:
“Now the yellow wine which Granny Liu had been drinking did not agree with her; and to quench her thirst after eating all that rich food she had drunk so much tea that her stomach was upset。 She remained squatting for some time in the party。 When she emerged the wine had gone to her head。”
用When she emerged the wine had gone to her head,来翻译酒被风禁,其实,只翻译了一半,酒力上头翻译出来了,可是“酒被风禁”,却没有完整地翻译出来。这是英文译本中一个有关中国酒文化的最大盲点。
当然,由于东西方文化隔阂,《红楼梦》里的酒文化,在英文译本中大多只能翻译出四五成的风采,还是需要我们倍加珍惜自己的民族文化!
附上一些有关酒的翻译名词:
交杯酒,drink the bridal cup
琼浆,nectar
玉液,ambrosia
史湘云和莎士比亚:东西方最伟大的醉鬼(1)
“琴、棋、书、画”是中国人在文化上的四件雅事,“吃、喝、玩、乐”是中国人在生活中的四个乐趣,其中的“喝”就是饮酒。今天,我们把饮酒当作应酬、公关、朋友聚会和家族聚会的主要手段,酒的交际功能大大增加了,可是,酒的文化功能却大大削弱了。我们回顾一下《红楼梦》里的大观园,在那里,男人豪饮,女人海量,金陵十二钗也个个能喝善饮,巾帼不让须眉,人生如酒,酒如人生,我们来欣赏一下饮酒时的诗意盎然,品一品杯中的百味人生……
一、东西方迥异的喝酒方式
一个英国醉鬼
英国,有一个关于莎士比亚喝酒的传说,莎士比亚青少年时代,海量。一次,他听说斯特拉特福附近的毕得佛小镇上的人都很能喝啤酒,就跑去要和他们较量较量。他问毕得佛镇上的一个牧人:“会喝酒的在哪儿?”牧人说:“会喝酒的不在,只有能啜酒的。”两个人一上来便痛饮啤酒,只喝得昏天黑地,结果,这轻量级的人把少年莎士比亚喝得一败涂地。莎士比亚头昏脑涨、步履蹒跚地离开了毕得佛镇。途中,莎士比亚醉倒在路旁一株绿阴如盖的酸苹果树下,后来这株树被称为“莎士比亚的天篷”。
一个中国醉鬼
在今天,酒吧里、party聚会上,人们也大多是采用这样的方式一醉方休,可是,古代的中国人并不是这样,在《红楼梦》里,有这么一段细致地描写了中国人喝酒的整个过程,“先是款酌慢饮,渐次谈至兴浓,不觉飞觥献斝起来。当时街坊上家家箫管,户户笙歌,当头一轮明月,飞彩凝辉,二人愈添豪兴,酒到杯干。雨村此时已有七八分酒意,狂兴不禁,乃对月寓怀,口占一绝云……”
款酌,优雅地倒酒,慢饮,一点点地品酒,边喝边聊,一旦聊得兴起,便“飞觥献斝”, 觥、斝是酒具,一个“飞”字,形象地表明,此时喝酒始进入佳境了,开始开怀畅饮了!此时,喝酒的环境里,箫管吹起,轻歌悠扬,明月当空,月色宜人,在这样优美的如诗如画的环境里,“酒到杯干”人们开始一口闷了,由佳境转到醉境,喝醉了就要做诗,于是贾雨村虽然喝醉了,却要拉着月亮作诗,这个对着月亮做诗的中国醉鬼,和大醉烂睡在苹果树下的英国醉鬼,一个可爱,一个率真,一个令人摇头暗笑,一个让人捧腹大笑,这就是东西方截然不同的两种酒文化,在中国人看来,没有音乐,没有明月,没有诗歌,这如何能畅饮?可在西方人看来,醉后作诗,不是优雅的事情,而是在撒酒疯。
如今,在KTV包间里,放着通俗歌曲,头顶彩灯闪烁,灯光暧昧陆离,或许还有红男绿女相陪,这样的场合做不出来诗,多是荤段子,喝酒不是一种情趣,而是一种欲望的淫媒了。
二、劝酒的艺术
西方人喝酒的习惯是主随客便,而中国人是一醉方休,只要你在我的酒杯能够到达的范围内,不喝干了就不算罢休。不仅朋友之间,就连上下级之间,主仆之间,也是如此,让人叹为观止。
《红楼梦》有一段写劝酒,就是奴才劝主人喝酒,我加了点评,可见中国人的劝酒心理。
鸳鸯等也来敬,凤姐儿真不能了,忙央告到:“好姐姐们,饶了我吧,我明儿再喝吧。”(别人劝酒不喝,得求饶,不论什么原因,你总是理亏三分。)
鸳鸯笑道:“真格的,我们是没脸的了?(劝酒被拒,开始发怒,夺过主动权)就是我们在太太跟前,太太还赏个脸儿呢(言下之意,别人都喝,你不喝,你为什么这么特别?步步紧逼)。往常倒还有些体面,今儿当着这些人,倒拿起主子的款儿来了。我原不该来(你不喝酒的结果是伤害了别人的自尊心,你如果这杯酒不喝,就要得罪一个人)。不喝,我们就走。”说着真个回去了(别以为我是假装的,不喝就绝交)。
凤姐赶忙拉住,笑道“好姐姐,我喝就是了。”说着拿过酒来,满满的斟了一杯喝干。鸳鸯方才笑了散去。
鸳鸯的劝酒是一次绝妙的心理攻势,如果不想成为孤立的人,不想得罪朋友,不想伤害别人,你只有喝干了酒。连王熙凤那样伶牙俐齿的人,都不得不满满地斟了一杯喝干,这样的劝酒真是妙趣横生的语言艺术了。 。。
史湘云和莎士比亚:东西方最伟大的醉鬼(2)
三、女性醉酒的独特之美
现在,你和一位都市女性吃饭,你问“喝点酒吗?”她肯定第一反应是:“我不会喝酒,我不喜欢喝酒。”在都市女性看来,喝酒是有害健康,是不雅观,不淑女的事情。
可是,在大观园里,有一段女孩大醉的场面:
“只见一个小丫头笑嘻嘻的走来,说:姑娘们快瞧云姑娘去,吃醉了图凉快,在山子后头一块青板石上睡着了。”众人听说,都笑道:“快别吵嚷。”说着,都走来看时,果见湘云卧于山石僻处一个石凳子上,业经香梦沉酣,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满头脸衣襟上皆是红香散乱,手中的扇子在地下,也半被落花埋了,一群蜂蝶,闹嚷嚷的围着他, 又用鲛帕包了一包芍药花瓣枕着。众人看了又是爱,又是笑,忙上来推唤挽扶。湘云口内犹作睡语说酒令,唧唧嘟嘟说道:“泉香而酒洌,玉盘盛来琥珀光,只饮到梅梢月上,醉扶归,却为宜会亲友。”
一个女孩喝醉了,倒在青石板上,香梦沉酣,花满一身,蜜蜂环绕,彩蝶飞舞,这是何等的飘香入画,万紫千红的美丽,宝玉曾经说过一句名言,他说自己和女孩相比“我就如那野坟圈子里长的几十年的一棵老杨树,你们就如秋天芸儿进我的那才开的白海棠。”
在把女性看作“海棠花”的文化里,女孩们敢于率性而为,活出自我,她们做傻事,也做蠢事,就是那端庄无比的薛宝钗,也会去花间扑蝶,稚气十足,而知识女性林黛玉,更是去傻傻的葬花,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还有那晴雯撕扇子,疯得快意阑珊,豪情无限,更有那说谎的紫鹃,把个宝哥哥唬得魂飞魄散……
所以,少女史湘云,和少年莎士比亚,一个醉在芍药花下,一个醉倒在苹果树下,都是大醉酣眠,却一个诗意无限,另一个索然寡味。这是两种文化的不同,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女性尊重和欣赏的“海棠花”观念,在如今却淡淡逝去了,所以,今天的知识女性、都市女人面对酒,才会变得如此战战兢兢,小心翼翼。
四、酒热,即是心热。
中国人喝酒要热酒,酒要热着喝,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中国的国酒是黍米酿造的黄酒,黍米有暗香,加热煮沸之后,暗香就会发散弥漫,引发身心的陶醉感,酒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