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现,它反映在人类社会所特有的文化、科技等方面。
宇宙是一个由物质和能量组成的一个体系,物质结构和能量在宇宙固有规律和法则的作用下进行转换和演变,在这样的转换和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复杂的、能够再生的物体──生命有机体。生命的发展经历了从无知无觉,到能够感觉,再到能够感知,这样的进化发展是宇宙规律作用使然,它反映了生命对作用于它的环境所做出的反应,或者说做出了某种方式的诠释。
在宇宙演化过程中,物质存在特征反映了宇宙及自然存在状况。由于宇宙中有各种物质及其相互关系的存在,于是便有了一种存在去感知和认知它们,从此角度讲生命智慧的产生不是偶然的。
自生命出现以后,环境与生命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一直在进行着,自然环境变化的同时生命也在不断进化,两者之间是相互促进的。随着生命的进化,生物体的结构越来越复杂,包括生理和心理方面,这种复杂的构造是对复杂环境的反映。从环境演化和生物进化来看智慧的产生,生命智慧的产生与自然存在形态相关联,智慧所反映的是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态和属性、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运行的规律和法则。从生物形态与环境之间对应变化关系来讲,当生命演化到一定阶段,智慧的出现就是必然的了。
以下来探讨一下生物智力产生的具体过程。
谈到生物智力的形成和发展,先要从意识的产生说起。意识是宇宙的一种创造,如果把意识放在自然界中进行考察可以发现,意识其实是生物体对自然各种存在的反映和描述。生物体本身是一种物质结构,而这种物质结构能够对环境变化做出反应。自然界中的物质形态与属性、各种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自然规律及其法则,这些都先于意识的存在,意识不能脱离这些东西而存在,并且其存在形态只能是这些性质、形态和规律的反映,意识的本质就是生物对自然现象及其本质的描述。
对于意识来说,它属于一种生物属性。在生命出现以前,并没有意识这种概念的存在,意识是随着生命的出现而出现的。从生命的存在形态看,生物的各个生理组织都是对环境状况的反映,这些从生物的各个生理器官形态表现出来,视觉反映了不同波长的光,听觉反映了不同频率的声音,嗅觉反映了物质的化学结构,如此等等。而对于动物的大脑来说,它反映的就是环境中各种物质存在的属性及其相互关系。
有人认为,意识为人独有,这是不对的。在人类出现以前,也就是生物进化处在动物阶段,意识就已经存在了。意识是生物机体(躯体加大脑)同环境关系的内部描述,它反映了生物生存的环境状况。一般动物虽然不能象人那样进行复杂的思维,但它们具有简单的思维能力,对于绝大多数的动物来说,它们能够对食物进行判别,什么可食或不可食,还能根据经验找到食物充足的地方,以及如何逃避和对付天敌,更聪明的一些动物还有使用简单工具的能力,等等。动物的意识来源于本能和经验,是欲求、情感和思维结合的产物,虽然与人的意识相比显得简单和肤浅,但却实实在在地存在着。
不论对动物或人,意识是大脑的思维活动,如果对大脑的思维活动进行研究,意识就是脑组织中各种功能细胞之间的信号传递和处理过程。动物的大脑实际上是一个由生物细胞组成的信息处理系统,复杂的大脑有多达数十亿个功能单元,这些单元构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的庞大的网络,对各感官信息进行运算、对比、储存和表达。大脑的工作模式与现在的电脑有些相象,只不过它一种自然进化的产物。
以人脑为例,脑内有各种功能细胞,有负责接受感官信号的,有进行记忆的,有做信息处理的,有控制神经和肌体组织系统的等等。不同的细胞组织处于大脑中特定的位置,执行特定的功能,这些功能细胞组成一个工作系统,它们之间通过生物脉动信号进行沟通和传递,人脑便在这种状态下对外部感官信息进行逻辑思维、分析综合和判断。从人脑的结构和工作状况来看,意识其实缘于一些物质在脑组织中的运动。
意识的出现是生命进化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和生命的产生和发展一样,意识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那么,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在推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
地球上每种生物,包括微生物、植物和动物,机体内都有称之为“意念”的存在,何谓“意念”,“意念”就是生物为维持自身生存和发展的欲求,每一种生物都力求存在下去,这实际上反映了生命在演化过程中与环境的关系。植物有对空气、阳光水和土壤养分的需求,动物有对食物、*繁衍的需求,这些需求表现即是生物的“意念”,这种“意念”的存在保证了万物的生生不息。
“意念”和意识不一样,意识由“意念”而生,但并不是任何“意念”都可转化成意识。植物和动物有一根本区别,植物体内不存在能够进行思维的组织,而动物则有──脑组织,这样的生物构造决定了植物性的“意念”不能转化为思维,而动物性的“意念”则可通过脑组织进行思维活动。植物和动物的本质区别在哪里,一般地讲,植物不会自己移动,从一粒种子到长成一棵大树,树通过根系吸收土壤中的养分,树叶可进行光合作用,只要满足这些条件树就可以生长,树的体内不需要有思维组织的存在,也就是没有脑组织它们也可以生存,其它植物的生长过程也是这样的。
与植物比较,动物的生存方式就不同了,动物的生存需要食物,没有食物它们就无法生存。所以,一般动物都有一定的活动空间和范围,通过某些活动来获取食物,动物的特点就体现在一个“动”字上面。那么,动物的活动与意识有什么关系吗?动物的行为目的可称为意图,因目的而产生了判断和选择的需要,表现在生物形态上就具有意识的特征。动物的活动表现出主动的特性,它们不只是对外界刺激的简单反应,还要去描述自身与环境中各种存在之间的关系,即通过主动调节自身与环境的关系求得更好地生存。
环境的变化,生物的求生本能,这些都要求生物体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反应,生物体内由此产生出协调身体各部分运作的组织,这就是生物的神经系统组织。生物的神经系统有更加精密的细胞组织结构,并具有复杂的功能,它能够感应外界的刺激和发出行为的指令,大脑是动物的神经中枢系统,动物的脑组织就是从原始生物的神经系统进化而来的。
在动物的生存活动中,大脑有两项基本的功能:一是协调身体各组织的活动,包括器官和肢体的活动;二是处理来自各个感官信息的功能,进行记忆、思维和表述。
动物智力的发展和各种感官系统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智力最主要的作用表现为对感官信息的感应和处理,生物体在与环境作用时会产生各种感应,这些感应被以生物形态的形式记录下来,如形状、颜色、声音、气味、体感等一系列的感觉,即生物的记忆功能。同时,生物在生存体验中逐渐意识到各种感官信息之间的相互联系,像形状、颜色与某种食物的联系,声音、气味与潜在危险的联系,动物逐步能通过相互关联的感官信息来认识和定义自然界的事物。随着对外界感应和处理能力的增强,动物发展出情感系统,这个系统能够对环境中有利的和不利的因素做出反应,并且在这种反应的基础上进行行为调节。
动物智力的发展更进一步是在记忆和经验基础上的对比和选择,记忆和经验是储存在大脑里的生物信息,当动物在生存活动中又遇到同样或类似事件的时候,这样的事件被转换成生物信息与以往的记忆和经验进行比较,并由此做出选择。在自然界,许多动物都有着对所处环境状况进行判断的能力,如,哪里是猛兽经常出没的危险地带,什么时候觅食比较安全,环境中各种物质存在形态和特征,不同生物个体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些认知能力都是建立在记忆和经验基础之上的。
可以想象,动物的脑组织是这样发展和完善的。动物的脑组织是处理各种感官信息的神经系统,这些信息包括形状、颜色、声音、气味、体感等一系列的感觉,脑组织将各种信息关联起来,从而对所感觉的事物做出定义、判断和鉴别,大脑由此产生了综合、推理、归纳这些功能。在生物进化过程中,各种动物为了生存要与自然以及其它生物进行抗争,动物对食物、性以及求生等的需求不断地刺激脑组织的进化,在自然界的竞争中动物的脑组织发展得越来越复杂,并具有越来越多的功能,这也是动物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这一切也表明了动物的智力的产生和发展是以自然状况为基础的,是在生物与环境的作用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任何生物结构及形态的产生都缘于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这同样不能简单地被认为是一种偶然产生的现象。
从本质上讲,促使动物智力发展最根本的动力来自生物性的欲求,或者说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促进了动物智力的发展。动物的基本生存活动围绕着追求物、性、权等的满足,并在这些活动中与环境中各种存在产生作用,智力在此基础上得到不断发展,因为动物认识自然以及自然中各种事物之间的关系对它们的生存非常重要。
智力包括了判断力、综合和逻辑推理能力、记忆能力等等,这些能力都是生物在生存活动中逐步形成的,生物所处的生存环境,与其它生物及其个体的关系,生物为生存而进行的竞争促使智力的形成和发展。动物通过大脑对所处环境中的各种事物及其联系进行记忆和描述,并形成认识和经验,这些认识和经验有助于动物的生存,动物的智力状况和环境状况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现在一些生物学家对动物的智力进行了研究,发现有些动物的确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它们的聪明程度超出人们的想象。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不同动物的智力都在不断发展,譬如,有些动物有很强的记忆力,有些动物有对物体超强的识别能力,动物智力的发展状况和不同动物的生存环境及行为模式有关。这里以与我们人类血缘最近的黑猩猩为例,他们具有使用简单工具的能力,如用石头砸开坚果,用枝条捕食蚁穴中的白蚁,而有的猩猩在人的训练下能够数数,区分不同形状和颜色的物体。从动物的这些智力行为可以看出,动物们的确有自己的一些想法,并具有解决问题的一些手段。
在自然界,每一个生命个体都要参与生存竞争,并且在竞争中生存下去,这也反映了自然生态体系中不同生物之间的作用关系,生存竞争对动物智力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自然界的动物之间存在弱肉强食的现象,要想在这样的生存竞争中取得胜利和保全自己,需要具有一定的智力能力作为保证,也就是一个生物体要能够对环境状况以及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做出正确判断。不同的动物及个体之间互为环境,它们彼此之间进行生存能力的比较。动物界中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普遍存在着,各种动物之间的较量不仅存在于体力、速度和某些特别的生物机能上,同时也存在于动物的智力上,这其中那些善于捕捉机会、进行形势判断、具有更多的生存经验的个体更容易生存下去。
同时,动物的智力发展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这个过程受到动物的习性和生存环境的影响。动物的食性、活动的区域和范围、与自然界中其它生物的关系,这些都是影响因素。动物的智力程度决定于一种动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深度和广度,自然环境的变化和复杂的生存竞争对动物施加的压力这些都促使动物的智力发展。自然界有各种种类的动物,如猫科、犬科、啮齿类、灵长类、反刍类等,它们之间存在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并组成了一个关系复杂的庞大群体,每一个生命要生存下去都不是容易的事,它们必须加入到激烈的生存竞争中去。在长期的生存竞争中,各种动物都在对自然以及不同动物之间的关系进行认识,并且这些认识需要不断地深化,动物的智力也就在这样的过程中发展和完善起来。
由一般动物的智力来看人的智力。自从人来到这个世界上,自然界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不像其它生物那样屈从于自然,而是努力地去改变自己的生存环境。
在自然界的生存竞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