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禅宗- 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1)第一章 起源
话说公元前500多年前,在现在尼泊尔这个地方,有一个国家叫做“净饭国”,有一个王子姓乔达摩,叫悉达多。本来他可以过着幸福的生活,即使不是后宫佳丽三千,也有老婆孩子热炕头。可是这个人太喜欢思考了,而且思考的是人世间最深奥的问题:为什么那么多人痛苦?到底什么是幸福?
  带着这样的问题,他出发了。历经千辛万苦,尝尽酸甜苦辣,终于在一棵菩提树下经过七七四十九天思考之后大彻大悟,于是乎,佛教诞生了。这个人被人称为佛祖,又叫世尊,释迦牟尼,如来…………
  他的弟子众多,将佛法弘扬于天下。他上课的方法与现在学校里上课的方法大相径庭。常常见到这样的景象,在一个空旷的场地上,佛祖与很多弟子坐在一起,弟子问一句,佛祖答一句,而不是佛祖站在讲台上讲50分钟,之后期末再考试,考试不过还有补考。
  佛祖讲了很多。佛祖自己不立文字,所有的学说理论,都由弟子记录。在很多佛教典籍上往往看到一句话:如是我闻…………。这四个字的意思就是“下面是我真实听到的”。
  但有一点他从没有对弟子们讲过,也许他觉得这一点太重要了,不能轻易讲出来,或者太深奥了,一般弟子难以理解,怕引起误解。而且,佛祖敏锐的感觉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一个弟子能够真正领会它的意思。
  有一个弟子与其他不同,这个弟子的名字叫迦叶。佛祖平日里注意到,这个人,不是一般人。但是,还是有必要试探一下。
  机会来了。一日上课时,有个弟子拿着一朵金色的婆罗花,让佛祖讲法。佛祖拿着这朵花,笑而不答,面色安详,一句话也不说,环顾四周他的得意弟子们。这些弟子们都非常纳闷,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今天佛祖咋了。平日里只见他对这种弟子们谆谆教导:你要有慈悲之心,你要怜悯世人,你要普渡众生,你不要杀生,救人一命胜造七级佛徒沙人一命胜拆八级宝塔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可是,佛祖今天什么也没有说,连“同学们好”也没有说。
  众弟子很惊愕,你看着我,我看着你。
  只有一个弟子例外,那就是前面提到的迦叶。
  如果这时候迦叶站起来说:“老师,我知道你的意思了,你是说………………”
  也许,迦叶答得很对,换了大学老师,可能就给他个优秀了。
  可是这时的老师是佛祖。这个答案显然不能让佛祖满意。
  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迦叶什么也没有说,而是微笑,神情和佛祖一样怡然自得。
  佛祖很得意,这时候他开口说话了:“这么多弟子,只有迦叶一个人理解我啊!我这里还有一点佛法,以前从来没有对你们讲过。现在是时候了,我要将这点佛法传给迦叶,因为他悟性最高”
  看过武侠片的人都知道,这个时候,师傅都要把自己的绝学传给弟子了,当然是最得意的弟子。
  这个故事,就是“佛祖拈花,迦叶微笑”。佛祖传给迦叶的,经过后代人的努力弘扬,尤其是在中国,进行了发扬光大。在中国,就是“禅宗”,简称“禅”。
  佛祖和迦叶很默契。他俩到底在搞什么东东呢?等不及看后续文章的心急的读者,可以baidu一下,那里也有答案。
  

(2)第二章 达摩
佛祖说:“我要把这个佛法传给迦叶了”。这句话里有个“要”,就是“将要”,英语里是will,going to do,一般将来时。但是,本质上是现在完成时,佛祖已经把佛法传给迦叶了。迦叶的微笑,正是表示领会了佛祖要表达的意思。
  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很值得怀疑,最早出自禅宗经典《五灯会元》,而这本书又是唐朝才有的。很有可能是后来禅宗的弟子提高自己这一宗的地位,故意编造的。姑且怀疑,只是在博文上做一个假设。
  少林七十二绝技之一“拈花指”,就是出自这个典故。连成此功,要有深厚内功根基,而且必须包含纯粹的佛法,当初被鸠摩志拿小无相功来忽悠,但终究还是把自己练得受了内伤。
  …………
  时间愉快的过去了。佛祖是第一世,迦叶是第二世…………达摩是第二十八世。
  达摩时代,在中国正是乱七八糟民不聊生江河破碎百姓有倒悬之急社稷有累卵之危的南北朝时期。这时候,南朝皇帝的是萧衍,庙号梁武帝。
  一天,达摩遥望着东方。他觉得应该把佛法向东方弘扬一下。或者准确地说,应该改革一下。其实,此时中国已经有佛教了。早在东汉时期,洛阳就建了白马寺,中国第一个寺庙。少室山也有佛寺了。
  梁武帝也给了佛教以崇高的地位。他在他统治的地方大兴土木修建庙宇,他本人也笃信佛教。但是,当时的老百姓们可遭殃了。修庙要花很多钱啊!钱从哪里来,当然从来百姓身上搜刮。还要出动大批廉价民工去搞工程,地里的庄稼当然也很歉收。
  达摩千里迢迢来到了中国。梁武帝对达摩毕恭毕敬,奉为座上宾。毕竟人家是远道而来的客人,还是佛祖嫡传呢。达摩也想,要是通过这个皇帝的权利来弘扬佛法,那可就省事多了。
  寒暄过后,梁武帝开口了:“达摩,问你个事,你说,我修了这么多庙,给这么多和尚好处,你说说看,我的功德怎么样?”
  想必此时梁武帝一定在期待着达摩的肯定,脸上绽放出了笑容。只待听得达摩说:“善”。
  但是达摩没有。他甚至连委婉一下都不会。他用四个字作答,让梁武帝脸上青一块此紫一块。
  达摩说:“没有功德”。
  我kao,老子修庙供你们和尚住,让你们和尚公款吃喝,到头来就这评价。
  渐渐的,梁武帝对达摩冷淡了。达摩也对梁武帝也失去了信心。
  看来,梁武帝不是the one。
  不行,我一定要找到the one。
  去什么地方呢?反正不能呆在梁武帝这里啦。收拾收拾,走吧。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3)第三章 少室山
达摩一路北上。前面遇到一条大江,挡住了去路。
  一般遇到这种情况,有集中解决方案。
  方案一:脱了衣服,游过去。
  方案二:找个船家,摆渡过去。
  方案三:如果不会游泳,又没有带够银两,那就找个木板或者什么的,飘过去。
  但上面的方法都只针对一般人而言。达摩不是一般人。
  达摩有办法。他找到一片苇叶,扔到江里,然后他跳上苇叶,就这样,渡江了。史称“一苇渡江”。
  达摩到了少室山。前面说到,少室山中已经有了寺院,就是现在的少林寺。少林寺的得名是因为其位于“少室山中的树林里”。所以叫“少林寺”。
  少林寺的僧人们热情地接待了他。可能达摩因为梁武的事情有了心理阴影,他认为少林寺这些人也不能得到他的真传。
  他来到了一个洞壁中,后来称作“达摩洞”,是现在少林寺旅游重点旅游景点之一。当然,当时这个洞一点名气都没有。他呆在洞里,不走了。
  他要干嘛?这个人是不是有神经病?寺院里的大小僧人们百思不得其解。
  达摩要做的事情是“面壁”。什么叫“面壁”?就是对着墙壁,而且要跪下来。干嘛?思考。
  古代罗马人思考的姿势是脱光衣服,坐在一块石头上,低着头,右手撑着。
  达摩开创了一种新的思考姿势,那就是跪着面向墙壁。她很坚定,这一面壁,就是九年。九年那,抗战都胜利了。
  他要等那个人的到来。他相信,中国这个泱泱大国,必定会有这么一个人出现。
  这个人还终于出现了。本来这个人的生平要到下一篇写的,但忍不住还是透露一下。这个人,姓姬,跟轩辕黄帝一个姓。当然,跟俺也是同一个姓。
   。。

(4)第四章 求道
说起达摩,可能并不是那么陌生。常常见到武侠片中有这样的情景:一个和尚自豪地说:“少林武功,源自达摩老祖”,就说的是这个达摩。看过《月光宝盒》的都对里面的那串葡萄印象深刻,那里面的达摩被称作“菩提老祖”。达摩,又叫菩提达摩,菩提是一种很高的觉悟。他又是禅宗在中国的开山鼻祖,也叫“初祖”或“老祖”。
  现在,他正等待着那个人的到来。这个人叫姬光。
  在历史上,凡是有点名头的人,出生的时候也会跟别人不一样。黄帝出生的时候,天上雷声隆隆作响,天上出现了五彩虹。朱元璋出生的时候,满屋子大放异彩,邻居家还以为着火了,都提着水过来帮忙消防。
  姬光的出生,也是有光出现的,不然为什么叫“光”呢。当时的情况也差不多,满屋子都是光,空气中充满了馨香。
  姬光非常好学,饱读诗书,把当时所有能读的书都读遍了。儒释道三家通吃,天生好学,没办法。
  按照他这么个读法,再加上天资聪颖,即使读不到博士,混个本科还是没问题的。但是,他似乎对功名利禄没有兴趣。他要在书中寻找更重要的东西。妹妹夜深人静,他便觉得心里有一丝不安。先贤们的书已经读的差不多了,好像还是哪里缺点什么。具体是什么呢,他也说不清楚。
  于是他离家出走,皈依佛门,拜了老师,还取了法号,就叫“神光”。可是佛似乎也不能告诉他满意的答案。
  于是,他离开佛寺,走遍大江南北,去拜师求教。结果,都让他很失望。
  一般人要问了,就你觉……觉得他……他……他有意……意思吗?
  的确没意思。学了那么多,混个文凭,在家里过着幸福的生活,多好。但是他偏不。为什么呢?
  因为他不是一般人。他要追求的东西,很多人追求过,老子、孔子、佛祖、苏格拉底,还有后来的王守仁。这些人也曾像他一样,读遍天下书籍,茫无所得。但是他们毕竟成功了,找到了自己的一直所寻找的。可是他们找到的,也仅仅是那么一句话而已。
  老子说:“道法自然,咱顺着自然之道走,爱咋咋的。”
  孔子说:“咱得讲仁义道德,要注意君臣礼节,千万不敢乱了。”
  苏格拉底说:“知识就是美德,好好学知识吧。”
  王守仁说:“要把认识和实践结合起来。”也叫“知行合一”,是心学之核心命题。值得一提的是,王守仁的“知行合一”,现在是北航的校训。北航师生每个人的饭卡背后,都有这四个字。
  可是,很明显,这些圣贤的结论不能让神光满足。
  直到有一天,他听说少室山有这么一个整天呆在洞里面壁的奇怪的人,于是毅然踏上征途,向少室山而来。也许这个人和先前找过的人一样,不能给他满意答案,但他还是要试一试。
  只要还有一分希望,就要付出百倍的努力!
  神光见到了达摩。他将怎样面对眼前的,这个人呢?神光将向他请教了一个问题。达摩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将会让神光决定是不是要继续向他学习。神光心里应该深知这一点。
  其实此时,达摩和神光的直觉都告诉自己:这正是我想要的。但还是差那么一点点。
  万一,神光只是个浪子,只是来达摩面壁的这个洞看看热闹的。
  万一,达摩只是个江湖骗子,就是来少室山的这个洞里来故作清高。抑或是——还真是个神经病?
  但是接下来的一问一答,让神光心里确信,他正是我苦苦寻找的人,能够开启我的智慧。
  其实,这一问一答,已经道出了禅宗的玄机。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5)第五章 断臂
神光开口了:“请问,怎么样才能让我的心平静下来呢?”
  达摩反问:“你的心在哪里,给我看看,我就能让你平静。”
  刹那电光火石间,神光感觉到从头顶到脚底一阵发麻。探寻了这么些年,原来答案就在这里。他忍不住一阵战栗,心下松了一口气,终于找到了开启自己智慧的钥匙。
  这种感觉,不是经常能有的,往往要经过很长时间的冥思苦想,再加以点化,就像凯库勒梦见那条蛇,发现了苯的结构。日常搞科研的博士也有可能有这种感觉,一个程序调了数日,终于在某一刻,找到了问题所在,程序运行自如。
  他们的对话甚至称不上“一番”,只是一问一答而已。让我们抽丝剥茧,分析一下,看看他们的对话到底有啥稀奇的,让神光如此激动。
  神光的问题包含了四点意思:
  1,我有心。
  2,心有一种状态,是不平静的。
  3,心还有一种状态,使平静的。
  4,我要想办法让我的不平静的心变得平静。
  达摩的答案只包含一点:
  你没有心。
  OK,问题�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