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人称,不用时态,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构成一幅图画,有绝对的自由,因而获得更大的美的享受。这有点模糊,但其妙处就在于模糊。这与东方的典型的综合思维模式有关。西方人想学习,是办不到的。西方最近几十年新兴的模糊学和混沌学等,我认为是西方思想向东方思想靠拢的迹象。至于今后如何发展,非我所能讨论的。
4《饧饧糖》
这是拙著《糖史》第一编,国内编的第一章。下面介绍《糖史》时合并介绍。
5《〈犹太百科全书〉序》
犹太民族是一个有天才的民族,历代出过许多伟大的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革命家等等。但它又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几千年来漂泊全球。中国开封也曾有过犹太移民。中国人民对犹太人抱有同情,但是,由于在这方面出书太少,中国人对犹太人了解得很不够。现在这一部《犹太百科全书》可以弥补这个缺憾了。
6《对于〈评申小龙部分著作中的若干问题〉的一点意见》
学术讨论甚至争论,都应当摆事实,讲道理,而不应扣帽子。只因申小龙讲了句:“当代语言学的钟摆正摆向东方。”就引起了伍铁平、范俊军两位先生拍案而起,并且罗织到“到了二十一世纪,西方文化将逐步让位于东方文化”这个说法。试问这几句话何罪之有?竟蒙伍、范两位先生赐以“大国或者叫大东方沙文主义思想”的大帽子。我称这种行为为“拜倒在西方语言学脚下的、崇洋媚外的民族虚无主义”。这种“贾桂思想”是我们当前学术界的大敌,必须克服之。
7《〈朝鲜学—韩国学与中国学〉序》
我不通朝鲜—韩国语文,但一生与两国打交道。中国的朝鲜族是一个优秀的民族,对中华民族大家庭具有向心力。在历史上,朝鲜半岛也出现过分分合合的局面;在文化交流方面也做出过贡献,唐代有很多高丽僧赴印度留学。他们一方面吸收中国佛学,另一方面又把佛教传入日本。后来他们又传入了宋明理学,并加以发扬光大。儒学在韩国至今仍有影响。
8《佛典中的“黑”与“白”》
一九四八年我写过一篇短文:《佛教对于宋代理学影响之一例》,讲的是朱子教人用白豆和黑豆来“系念”,起一善念,则投白豆一粒于器中,起恶念则投黑豆。这个方法实际上来自佛典。这一个小例子证明,宋代理学不但在大的方面,也就是哲学思想方面受到了佛教的影响,就是在小的方面也受到了影响。后来我翻阅佛典,陆续发现了很多相同或相似的例子。在《摩诃僧祇律》、《十诵律》、《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等律中,我都找到了。它们用的是黑白筹(竹片),不是黑白豆,使用的目的不是“系念”,而是裁决。可是黑代表恶业或其他恶的东西,白代表善业或其他善的东西,则与朱子完全相同。 txt小说上传分享
回到祖国(75)
9《在“〈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出版座谈会”上的发言》
这是在一次座谈会上发言的记录稿,是即席发言的产物。内容约略是:现在研究任何一门学问,都是国际性的,汉学也不能例外。中国学者研究汉学,近水楼台,有其有利之处。但是,外国的汉学家往往有新角度和新观点,能获得独到的成功。在这方面,法国汉学家的成就得到举世的公认。而日本汉学家由于有悠久的传统,其成就更必须刮目相看。现在比较大规模地加以汉译,此举值得欢迎。
10《〈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白话精缩〉序》
在五四运动以前,许多中国古典的长篇小说不能进入“神圣的”中国文学史的殿堂,现在能进入了。可是处在当前这样信息爆炸的环境中,生活速度加快,人们很难找出时间去读百多万字甚至几百万字的长篇小说。这实在是一件十分令人遗憾的事情。过去曾有人尝试过用缩写本——有人称之为“洁本”——的办法,来克服这个困难,好像不十分成功。现在两个出版社邀请了一些大学教授和中青年作家,将八部家喻户晓的长篇小说,改写为每部二十万字的白话本。
11《历史研究断想》
历史,特别是古代史研究中的一些结论,都只是暂时的假设,决不是结论。原因是:一,研究的指导思想随时在变;二,研究的手段也随时在变;三,新材料的发现越来越多。考古发掘工作对历史研究有巨大贡献,新疆考古工作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内地的考古发掘工作也具有同样的重要意义。比如原来认为甲骨文是中国最古的文字,现在,根据考古发掘的结果,我们能够知道,在甲骨文之前,中国文字已有很长的历史。
12《〈汤用彤先生诞生一百周年纪念论文集〉序》
在中国学术史上,每一个时代都诞生几位大师,他们标志出这一个时代学术发展的新水平,代表着学术发展的新方向。到了中国近代,情况依然如此,但却有了新情况。俞曲园与章太炎为师兄弟。他们之间却有了一条鸿沟:俞能镕铸今古,章除了能镕铸今古外,还能会通中西。章以后几位大师莫不皆然。汤用彤先生就在这些大师之列。先生的《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问世已有六十年,尚无有能出其右者。先生对魏晋玄学的研究也达到了一个高峰。在人品道德、待人接物方面,他也是我们的楷模。
13《“天人合一”新解》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主要命题,几乎所有的古代哲学家都对此有自己的解释,有自己的见解,没有哪两个哲学家的见解是完完全全一样的。
我在本文中介绍了一下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孔子、子思、孟子、董仲舒、宋代理学、老子、庄子、墨子、《吕氏春秋》等等,都介绍了一点。我又介绍了印度的“梵我一如”的思想。对当代的哲学家,比如冯友兰、侯外庐,甚至杨荣国,我也加以介绍。
对我写这篇论文启发最大的是钱穆。他一生最后一篇文章《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可有的贡献》我全文抄录。我的“新解”,其灵感就是从这一篇文章得来的。钱先生并没有明确的结论,他只讲,“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之归宿处”。“中国文化对世界人类生存之贡献,主要亦即在此。”他说,自己已年老体衰,思维迟钝,无力对此再作阐发,惟待后来者之继续努力。我不揣谫陋,对钱先生的提示提出一个“新解”。
回到祖国(76)
我认为,在历史上,世界人类共创造了两大文化体系,一东一西。其间根本区别来源于思维模式之不同,东方主综合的思维模式,西方主分析的思维模式。“天人合一”的思想就是东方思维的最具有代表性的表现。我理解的“天”是指大自然,“人”指我们人类。人与自然应该成为朋友,不应当像西方那样要“征服自然”,视大自然为敌对者。当今世界上许多弊端,比如生态平衡被破坏,物种灭绝,环境污染,臭氧层出洞,如此等等,无一不与西方工业革命以后“征服自然”的思想和行动有关。在将来,我们必须以东方文化之优点“天人合一”的思想济西方文化之穷,人类庶不致走上绝路。东、西文化关系的特点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14《〈“伊朗学在中国”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序》
伊朗学研究在中国起步较晚,但进步颇快,对其原因我做了两个解释。第一,伊朗同中国一样,有极为古老的又极为辉煌的迄未中断的文化传统。古代波斯对世界文化宝库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出过伟大的诗人菲尔多西;在医学、哲学和自然科学等领域内,成就巨大,影响了全世界。第二,伊朗同中国有极悠久的文化交流的历史。即以糖一项而论,中国汉末出现的所谓“西极(国)石蜜”,很可能就来自伊朗和印度。这在南北朝许多正史中都有记载。
15《〈韩国学论文集〉新序》
这一篇我名之曰“新序”,有别于以前为《朝鲜学论文集》写的那一篇序。内容仍然讲,到了二十一世纪,包括韩国文化在内的东方文化,将重现辉煌,把全人类的共同文化推向一个新的高峰。我在这里不仅谈了文化,也谈了经济。中、韩、日等国的一些学者有一个不约而同的共同的看法,即:二十一世纪世界经济文化中心将是亚太地区,再缩小一点范围,将是中、韩、日三国的金三角地带。经济学家从经济发展的速度方面明确无误地论证了这个问题。
一九九三年
本年共写文章三十一篇,数量不算太多。文章中可以算作学术论文的共有十五篇。下面分别加以介绍:
1《所谓“中天音旨”》
前面一九九零年学术研究部分,介绍我在当年写过的一篇论文《梵语佛典与汉译佛典中四流音r ? r… ? l ? l…?问题》时,我曾提到,本文的第五段的题目是“所谓中天音旨”。但在写作过程中感到,文章已经够长,而关于“中天音旨”这一段的材料又特别多;因此临时决定,这一段先不写,等以后再补上。现在介绍的这一篇文章,就是偿宿愿之作。本应与上文合在一起的,但既然已经独立了,就让它独立下去吧。
本文一开始就用了颇长的一段话,介绍了《梵语佛典与汉译佛典中四流音r ? r… ? l ? l…?问题》的大体轮廓。接着就引用了玄奘和智广的说法,说明中天音旨的重要性。
接着我就论证了中天音旨的一些问题。我先将章节目录抄在下面。
一、中天竺在佛徒心中的地位
(一)众佛诞生地
(二)神仙说中印度话
(三)大乘诞生地
二、中天竺语发音的特点
(一)中天音兼于龙宫
(二)鼻音
三、四流音在中天的地位及其发音特点
四、中天音同余国音的关系
五、汉音与吴音中国与印度
我在下面把主要内容介绍一下,不再分章节。印度古代佛徒相信,中天竺乃众佛诞生地,众神都说中印度话,而且大乘也起源于此。他们不可能有“佛教混合梵语”的概念。他们知道,天竺语言有中天、南天、北天、东天、西天、胡地之别;但他们认为,借用玄奘的话来说:“而中印度特为详正,辞调和雅,与天同音,气韵清亮。”其中的含义是什么呢?。 最好的txt下载网
回到祖国(77)
当时的佛教徒相信:“中天音兼于龙宫。”其中当然有幻想、迷信的成分。《悉昙要诀》说:“夫人有刚柔异性,言音不同,斯则系风土之气,亦习俗所致也。今案此意云:龙性刚,故其音浊欤?北天风强,故其音亦浊欤?南天风柔气温,故其音柔清欤?”总之,音之清浊是由于风土和习俗之不同。
下面,我经过详细的分析和论证,证明中天音的特点是鼻音。我从日本玄照撰《悉昙略记》中抄了一个完整的梵文字母汉译音表,证明了我这个说法。表很长,不便抄录。读者如有兴趣,请自行参阅。
接着我谈了“四流音在中天的地位及其发音特点”。慧琳是激烈地排斥四流音元音的,唐代日本僧人的著述中也多有排斥之者。可是在我抄录的那个字母表中,四流音元音却赫然与其他梵文并列,这是梵文的特点之一。原因大概是,此时梵文在佛教中已经取得了正统的垄断的地位。密宗或其他宗的经典都用梵文写成。连大师如玄奘者也不了解,古代佛典有一些是用俗语或佛教混合梵语以及中亚古代语言写成的这个情况。
最后我论述了汉音和吴音的关系以及中国和印度的对比。唐代的日本僧人非常重视二者的区别。他们所谓吴音,含义是清楚的;所谓“汉音”则指中国北方的音。他们认为,中天音似汉音,南天音似吴音。《悉昙三密钞》说:“然中天音并以汉音得呼梵音,若以吴音不得梵音。其南天音并以吴音得呼梵音,若以汉音不得梵音。”原因可能是,唐代佛教密宗大盛,诵念咒语,必须十分准确,否则就会影响咒语的神力。所以日本和尚才这样重视汉吴之分。
2《中国古史应当重写》
中国过去写历史,基本上都是黄河文化或北方文化中心论。但是,事实上,早在先秦时期楚文化或南方文化,或长江文化,就已经发展到了很高的水平。近年来,考古发掘出来的编钟被称为“世界第八奇迹”。即以《楚辞》论,没有一个长期发展的背景,是不可能出现的。总之,写中国历史必须包括南方。中国历史必须重写。
3《〈东方文学名著鉴赏大辞典〉序》
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研究外国文学的学者,约略可以分为两大“阵营”:一个是综合大学外语系和外国语大学的老师们组成的;一个是由中文系教外国文学�